
藝術史、文博、歷史、宗教、考古等領域學者以及愛好者

基本信息
目錄
◆黃夏年先生序/i
◆自序/v
◆金維諾師原序/xvii
◆引論/1
第一節 需要說明的問題/3
第二節 學術回顧/6
◆第一章 水陸法會的歷史分期和南北問題/15
第一節 水陸法會的歷史分期/16
第二節 金山舊儀與南北水陸儀文/29
◆第二章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研究/45
第一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成書年代、作者和流行地域/46
第二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是釋讀現存水陸畫的文獻依據/59
第三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的主要內容/73
◆第三章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中的密法和水陸神祇體系/85
第一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和密教/86
第二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和瑜伽密教/115
第三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和冥道無遮平等思想/134
第四節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神仙體系和水陸畫的對應關系/151
◆第四章 水陸畫的佛教性質與儒、釋、道、民間信仰合流/203
第一節 水陸畫中佛教、民間信仰的共奉神祇和儒家歷史人物/204
第二節 水陸畫中的道教神祇/216
第三節 水陸畫中的民間信仰神祇/222
第四節 水陸法會的超度對象/228
◆第五章 水陸畫個案研究/239
第一節 現存元、明、清水陸畫概述/240
第二節 明代水陸畫研究個案舉要/254
第三節 清代水陸畫研究個案舉要/283
◆參考文獻/307
◆索引/321
◆后記/324
圖表目錄
圖目錄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福祿壽星君眾/xx
引論
圖0-1 觀心十方法界圖/4
第一章
圖1-1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阿彌陀佛/17
圖1-2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藥師佛/18
圖1-3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多寶佛/19
圖1-4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明王/20
圖1-5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紫府帝君/23
圖1-6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藥叉龍王等神祇/24
圖1-7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五湖龍王、風潮使者等/26
圖1-8 古浪縣博物館水陸畫 五瘟使者、晝夜水火神等/27
圖1-9 故城寺 冥府六案等眾/28
圖1-10 寶寧寺 彌勒菩薩/30
圖1-11 寶寧寺 大威德大笑明王/31
圖1-12 寶寧寺 大威德步擲明王普賢/32
圖1-13 故城寺 金剛密跡圣眾/34
圖1-14 故城寺 西斗四圣星君/35
圖1-15 寶寧寺 大威德大力明王/37
圖1-16 故城寺 北斗七星星君/38
圖1-17 故城寺 五山五岳天齊大帝/39
圖1-18 寶寧寺 大威德不動尊明王/41
圖1-19 寶寧寺 大威德焰發德迦明王/42
第二章
圖2-1 故城寺 江河四瀆圣眾/47
圖2-2 故城寺 大將太煞日游太陰眾/48
圖2-3 故城寺 宅龍蠶官伏兵博士五鬼/50
圖2-4 故城寺 陰奏歸忌九坎力士眾/51
圖2-5 寶寧寺 羅漢(局部)/55
圖2-6 故城寺 秦廣五王圣眾/56
圖2-7 故城寺 閻羅五王圣眾/57
圖2-8 青龍寺 往古賢婦烈女眾/58
圖2-9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等覺位十地菩薩/60
圖2-10 稷山青龍寺 年直(值)使者/61
圖2-11 稷山青龍寺 月直(值)使者/62
圖2-12 故城寺 冤孽刀傷殺害等眾/64
圖2-13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北斗中斗本命星君眾/65
圖2-14 法界之圖/66
圖2-15 故城寺 自刺身亡等眾/69
圖2-16 吉美博物館 中界持符使者/70
圖2-17 寶寧寺 羅漢/72
圖2-18 寶寧寺 羅漢/74
圖2-19 寶寧寺 天龍八部諸神/76
圖2-20 寶寧寺 衛法神王、婆羅門仙等眾/77
圖2-21 寶寧寺 無色界四空天諸天眾(局部)/78
圖2-22 故城寺 持國增長天王/80
圖2-23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天龍八部羅剎女眾/81
圖2-24 天地冥陽水陸壇場式·總壇圖 明代 采自北師大附壇場式/82
第三章
圖3-1 永安寺 明王/87
圖3-2 永安寺 明王/91
圖3-3 永安寺 明王/92
圖3-4 永安寺 明王/92
圖3-5 永安寺 陰陽金牛白羊雙魚寶瓶磨羯宮神/93
圖3-6 永安寺 角亢氐房心尾箕/93
圖3-7 公主寺 天龍八部/94
圖3-8 首都博物館 準提菩薩/97
圖3-9 毗盧寺 天妃圣母等眾/100
圖3-10 毗盧寺 浮桑大帝等眾/103
圖3-11 毗盧寺 玄天上帝/104
圖3-12 永安寺 訶利帝母/105
圖3-13 毗盧寺 摩利支天菩薩/106
圖3-14 毗盧寺 南極長生大帝/108
圖3-15 毗盧寺 玉皇大帝/109
圖3-16 寶寧寺 一切巫師神女散樂伶官族橫亡魂諸鬼眾(局部)/110
圖3-17 寶寧寺 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111
圖3-18 毗盧寺 大德菩薩/113
圖3-19 毗盧寺 十回向菩薩(局部)/116
圖3-20 寶寧寺 大梵無色界上四天并諸天眾(局部)/117
圖3-21 寶寧寺 大梵無色界上四天并諸天眾/118
圖3-22 寶寧寺 往古文武官僚宰輔眾/119
圖3-23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等覺位十地菩薩(局部一)/120
圖3-24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等覺位十地菩薩(局部二)/123
圖3-25 吉美博物館 明景泰年間釋迦牟尼佛/125
圖3-26 寶寧寺 星主宿主清涼照夜月宮天子百明利生光破黑暗月宮天子諸神眾/127
圖3-27 寶寧寺 九天后土圣母諸神眾/128
圖3-28 寶寧寺 增長出生證明功德堅牢地神助揚正法訶利帝喃諸神眾/131
圖3-29 寶寧寺 江河淮濟四瀆諸神眾/131
圖3-30 寶寧寺 大將軍黃幡豹尾白虎青羊烏雞眾/132
圖3-31 寶寧寺 下元水府三官大帝眾/133
圖3-32 寶寧寺 年禁月禁太白歲煞官符土后土伯憧命諸神/138
圖3-33 寶寧寺 守齋護戒諸龍神眾/150
圖3-34 寶寧寺 大勢至菩薩/152
圖3-35 公主寺 羅漢和十地菩薩/153
圖3-36 公主寺 寶積、彌勒二菩薩/153
圖3-37 公主寺 不動尊明王除蓋障菩薩/154
圖3-38 公主寺 甘露軍吒利明王/154
圖3-39 公主寺 明王/155
圖3-40 寶寧寺 天藏菩薩/157
圖3-41 寶寧寺 北極紫薇大帝/159
圖3-42 寶寧寺 四大天王/160
圖3-43 公主寺 日宮天子/162
圖3-44 公主寺 北斗星君眾/164
圖3-45 寶寧寺 天地水府三官大帝眾/165
圖3-46 公主寺 天猷副元帥/166
圖3-47 寶寧寺 年月日時四直(值)功曹使者/167
圖3-48 寶寧寺 持地菩薩眾/170
圖3-49 寶寧寺 九天后土圣母諸神眾/171
圖3-50 公主寺 東岳、南岳、中岳并從屬等/172
圖3-51 公主寺 西岳、北岳一切神祇眾/173
圖3-52 公主寺 四海龍王眾/175
圖3-53 公主寺 清源妙道真君/176
圖3-54 公主寺 主苗、主林、主病、主藥之神/177
圖3-55 公主寺 壙野大將軍/179
圖3-56 公主寺 金剛座神眾/181
圖3-57 公主寺 地藏菩薩/182
圖3-58 公主寺 十八典獄眾/185
圖3-59 公主寺 五通神眾/186
圖3-60 青龍寺 水居飛空眾/188
圖3-61 公主寺 大圣引路王菩薩/188
圖3-62 公主寺 往古帝王王子王孫/188
圖3-63 公主寺 往古僧道尼等眾/189
圖3-64 永安寺 近邊地獄/191
圖3-65 永安寺 孤獨地獄/191
圖3-66 永安寺 八熱地獄/192
圖3-67 永安寺 八寒地獄/192
圖3-68 公主寺 大阿難尊者/194
圖3-69 公主寺 面然鬼王/195
圖3-70 公主寺 大腹臭毛、針咽巨口、赴刑都市/197
圖3-71 公主寺 自刑自縊、墮胎落孕/198
第四章
圖4-1 公主寺 盧舍那佛/205
圖4-2 公主寺 觀音菩薩/206
圖4-3 公主寺 文殊菩薩/207
圖4-4 公主寺 崇寧護國真君山神土地眾/209
圖4-5 寶寧寺 地藏秦廣楚江宋帝五官
圖4-6 寶寧寺 閻羅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210
圖4-7 毗盧寺 往古忠臣良將
圖4-8 毗盧寺 往古孝子順孫/212
圖4-9 故城寺 往古文武臣僚等眾
圖4-10 故城寺 往古孝子順孫眾/213
圖4-11 公主寺 往古王子王孫眾/213
圖4-12 寶寧寺 往古帝王一切太子王子等眾
圖4-13 寶寧寺 往古孝子順孫眾/214
圖4-14 青龍寺 往古帝子王孫眾/215
圖4-15 青龍寺 往古孝子順孫眾(選自《歷代寺觀壁畫藝術》第1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第21頁)/215
圖4-16 青龍寺 北斗七星/218
圖4-17 寶寧寺 北斗七星/220
圖4-18 寶寧寺 太陽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220
圖4-19 寶寧寺 寶瓶金牛天蝎巨蟹磨羯宮神等眾/221
圖4-20 毗盧寺 崇寧護國真君/222
圖4-21 毗盧寺 清源妙道真君/222
圖4-22 毗盧寺 十代名醫等眾/223
圖4-23 毗盧寺 往古宮人女官/229
圖4-24 毗盧寺 為國亡軀忠臣烈士/230
圖4-25 毗盧寺 往古孝子順孫和往古儒流賢士冥前/231
圖4-26 公主寺 往古孝子順孫眾/233
圖4-27 毗盧寺 炎天暑熱/237
第五章
圖5-1 青龍寺西壁及南壁西梢間、北壁西梢間/245
圖5-2 公主寺東壁及南壁東梢間/246
圖5-3 公主寺西壁及南壁西梢間/246
圖5-4 資壽寺西壁全圖/247
圖5-5 河北張家口蔚縣故城寺水陸壁畫分布示意圖/248
圖5-6 故城寺東壁和南壁東梢間/248
圖5-7 故城寺西壁及南壁西梢間/249
圖5-8 永安寺東壁及東梢間/249
圖5-9 永安寺西壁及西梢間/249
圖5-10 河北張家口蔚縣重泰寺水陸壁畫分布示意圖/250
圖5-11 重泰寺東壁、北壁東梢間和南壁東梢間/251
圖5-12 重泰寺西壁、南壁西梢間、北壁西梢間/251
圖5-13 毗盧寺東壁、北壁東梢間、南壁東梢間/252
圖5-14 毗盧寺西壁、北壁西梢間、南壁西梢間/252
圖5-15 昭化寺東北壁 正位神祇/255
圖5-16 云林寺北壁 正位神祇/256
圖5-17 公主寺東壁 正位神祇(佛、菩薩和天龍八部)/258
圖5-18 昭化寺 毗盧遮那佛/259
圖5-19 昭化寺 觀音和大勢至菩薩/260
圖5-20 昭化寺 焰發德迦明王和馬首明王/261
圖5-21 昭化寺 東方持國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天龍八部)/262
圖5-22 昭化寺 文殊和普賢菩薩/263
圖5-23 昭化寺 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264
圖5-24 子丑寅卯辰巳元神君眾/268
圖5-25 昭化寺 十二元辰星君等眾(西壁)/269
圖5-26 昭化寺 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星君眾(東壁)/269
圖5-27 昭化寺 陂池井泉諸龍神眾(西壁)/270
圖5-28 昭化寺 主風、主雨、主雷諸龍神眾(西壁)/270
圖5-29 昭化寺 冥府十殿王官等眾(西壁)/271
圖5-30 昭化寺 往古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道士女冠等眾(東壁)/272
圖5-31 昭化寺 孤魂(西壁)/273
圖5-32 昭化寺 黃道大將軍/274
圖5-33 昭化寺 黑道大將軍/275
圖5-34 中國國家圖書館《水陸道場神鬼圖像》明王/281
圖5-36 中國國家圖書館《水陸道場神鬼圖像》紫氣星君/281
圖5-35 中國國家圖書館《水陸道場神鬼圖像》韋陀/281
圖5-37 中國國家圖書館《水陸道場神鬼圖像》安濟夫人/281
圖5-38 重泰寺北壁左側十大明王之五/284
圖5-39 重泰寺北壁右側十大明王之五/284
圖5-40 民樂縣博物館 水陸緣起/290
圖5-41 民樂縣博物館 毗盧遮那佛/291
圖5-42 民樂縣博物館 六天神祇/294
圖5-43 民樂縣博物館 明王/295
圖5-44 民樂縣博物館 六道輪回圖/298
圖5-45 民樂縣博物館 四值功曹使者/300
圖5-46 民樂縣博物館 《洪水彌陀寺承造水陸功德序》/302
表目錄
第二章
表2-1 國圖本和普本、北師大本《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比較/73
第五章
表5-1 現存(部分)水陸畫基本情況一覽表/242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一種外來文化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格義、判教是主要的形式。作為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一種文化,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思想、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了中華文明的進程(這指的是隋唐前)。宋、元、明、清以降,佛教逐漸成為信仰性宗教,失去了磅礴浩大的文化氣勢,但對中國民間的影響日益增強。唐末,佛教遭受重大打擊,流行一時的密教走向民間和世俗化,瑜伽教興起,各種宗教法會出現并盛行。瑜伽教是瑜伽密教去除義理部分,保留修持和實踐部分后,和各類佛教相結合,逐漸發展起來的。瑜伽密教法術部分又和道教、巫教等相結合,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民間宗教,有的也稱為地方宗教或民間信仰。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宗教科儀和神像就是這種歷史現象的回響。這些宗教儀軌是道場儀文,敦煌、黑水城、四川、福建、云南、江西、湖北等地都有道場儀和神像。這些道場儀文以敦煌、黑水城等地因考古探險而發現的遺書和佛教畫為代表,年代集中在唐、五代和宋;南方各省則集中在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時至今日,南方各省留存的道場儀對中國民眾仍有較大的影響。和道場儀對應的神像在敦煌、黑水城和四川等地有大量遺存,年代是唐、五代和宋,而南方各省的道場畫則都是明、清時期的。南方各省的道場畫夾雜著水陸畫,被學界錯當成水陸畫。這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水陸法會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是受印度無遮大會影響,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發展起來的。水陸法會最初只是超度施食家親。周隋不傳,到唐代重新興起,唐末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法會神祇系統,超度施食擴大到了往古人倫和孤魂,標志著水陸法會的成熟和完善。唐末,水陸法會遭到打擊,到北宋再次中興,并成為瑜伽教的一種。此時大量出現的儀文,是結合密教教義和修行儀軌的;密教神祇也大量在水陸神像中出現,儀軌和神像再一次完善。自此,水陸法會在元、明、清三朝發展成為全國性法會,并得到皇家的支持,堪稱佛教第一法會甚至宗教第一法會。
由上可知,水陸法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各個時期的名稱、形成和神像組成均有不同,需要對各時期的法會和神像作深入而具體的研究。
目前,水陸法會留下了大量的神像,其他宗教法會也留下了大量的神像,因此需要在研究時仔細鑒定和甄別。
水陸法會就是祈請十方法界神祇共赴道場,見證法會。四圣六凡合成十界。四圣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指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圖0-1)。“水陸”是眾生受報之處,水、陸、空三界,尤其是水、陸兩界眾生的苦難更為深重,因稱“水陸”。
水陸法會神像,又被稱為水陸畫,是舉辦水陸法會時需要懸掛的神祇圖像。就目前看來,主要有壁畫、卷軸畫等形式。現存水陸神像主要有唐、五代及宋、元、明、清時期的作品,分布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西北和西南等廣大地區。同時,有大量繪制精美的水陸畫流失海外。
宋之前的水陸神像和元、明、清三朝的差異很大,本書暫不涉及。壁畫和卷軸畫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三朝,北京、山西、河北、甘肅等地遺存數量較多。對青龍寺、毗盧寺、昭化寺、公主寺、永安寺、故城寺、重泰寺等地遺存的研究者較多。北京的水陸畫多為皇家繪制,質量尤其精良,流失海外的明景泰水陸畫就是其中的代表。其藝術風格和法海寺壁畫十分近似,是明代中期人物畫的杰出代表。
在《大藏經》中,有一份水陸儀文《法界圣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但由于這份儀文沒有在北方地區流傳過,因此不能作為解讀北方地區現存水陸神像的依據。元、明、清三朝水陸畫數量較多,在神像的組成、儀軌等方面具有共性,其解讀的文獻依據是《天地冥陽水陸儀文》。
第一節 需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水陸法會的歷史分期問題。水陸法會和神像在唐、五代、宋和元、明、清是不一樣的,中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問題在本書中只是涉及,系列作品中的其他專著對此問題會有更詳盡的論述。
第二,水陸畫的分期問題。水陸畫在唐末形成完整體系,但這個體系和北宋以后重新編定水陸儀文后的神仙體系以及藝術風格有很大差異。宋之前的水陸畫討論本書不涉及。
第三,現存元、明、清水陸畫的釋讀問題。關于南北水陸法會之說,明末智旭《靈峰宗論·水陸大齋疏》就已區分:“挽志磐法師,績成新儀六卷,繪像二十六軸。自宋至明,又歷五百余歲,云棲大師,依此儀稍事改削,行之古杭。……蓋由磐公較(校,避朱由校的諱)定后,行于四明,世稱南水陸。而金山舊儀,被宋元以來,世諦住持,附會添雜,但事熱鬧,用供流俗仕女耳目,世稱北水陸。”(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二十三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97年,第11381—11383頁)因此,南北水陸應當是個歷史概念。以杭州和四明(今寧波)為中心的水陸法會是南水陸,其修齋儀軌是志磐撰、袾宏重訂的《法界圣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其余地區(四川除外)應稱為北水陸,其修齋儀軌是《天地冥陽水陸儀文》。
南水陸和北水陸的區分是解決問題的重要一環。只有分清南北水陸,才可能接下來思考南北水陸相對應的修齋儀軌和相應的神像問題;才可能考慮尋找其他水陸修齋儀軌的問題。所以,雖然《佛教水陸畫研究》也重點闡釋了這個問題,但本書還是有必要重新梳理南水陸和北水陸的歷史流變。既然水陸法會有南有北,法會圖像也必分南北,那么水陸修齋儀軌也有南有北。北水陸畫對應的必定是北水陸修齋儀軌。
把水陸畫和儀文中祈請的神祇名稱進行對比閱讀后發現,水陸畫是依據儀文中祈請的神祇繪制的,而《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是依密教儀軌創制的,這是密教神祇出現在水陸畫中的根本原因。
第四,通過對文獻和神像的對比分析,發現水陸畫雖是在各種信仰的融會發展過程中雜糅了各家神祇,但這些神祇都是被吸納進佛教的神祇,水陸畫應該是佛教題材。
第五,根據《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對部分寺院水陸壁畫、版畫或卷軸畫的內容進行個案研究。
總之,本書是建立在《佛教水陸畫研究》的基礎上而向橫縱擴展之作。《佛教水陸畫研究》重要之處是發現《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和現存水陸畫的對應關系,找到現存水陸畫繪制的依據。這個運用型的創新成果為水陸畫研究打開了大門,迎來了水陸畫研究的熱潮,使水陸畫的研究和收藏成為熱點。《佛教水陸畫研究》2009年出版后的十多年中,研究者大都能遵循學術規范;但有部分研究者對筆者的研究成果斷章取義或在借鑒利用筆者的學術成果時變相抄襲或因循模仿;或有的研究者沿襲錯誤學術史,不斷產生新的錯誤學術文章。
本書對《佛教水陸畫研究》所涉重要問題,結合筆者十幾年的研究特別是“絕學”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再做深入探討,特別強調南北水陸劃分的意義,以及《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祈請的神祇和現存水陸畫的對應關系;對水陸法會的起源和分期進行重新認識;明清水陸個案研究則側重《佛教水陸畫研究》創新成果的運用;也對水陸法會和密教、水陸法會和瑜伽密教、水陸畫和黃箓畫的鑒別,水陸神像的定名和年代等做重點闡釋。
另外,留存在北方地區各大博物館的宗教畫不全都是水陸畫,部分是黃箓畫(也稱“黃箓圖”);據了解,南方各省還留存了大量宗教畫。那么,南方地區的那些宗教畫是水陸畫嗎?對應的宗教法事是什么?文獻依據是什么?該如何解讀?這些問題將留待叢書中其他分冊來解決。
第二節 學術回顧
這部分包括水陸法會和水陸畫兩個方面。對水陸法會的學術回顧從北宋楊諤開始直到近現代學界和宗教界。水陸畫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前賢對水陸畫的采集、整理和出版上。
一、關于水陸法會的記載和研究
1.古代至近代內典中關于水陸法會起源和發展問題的論述
最早記載應是北宋楊諤《水陸大齋靈跡記》,內中記載梁武帝因夢創制水陸儀文并修設水陸道場:“大梁武帝,治化清時,道利寰中,兵戈永息,唯崇佛理……忽于中夜夢一高僧……前白帝言:‘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世有水陸廣大冥齋,普濟含生,利樂幽顯,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宜以羞設。’帝既覺悟,詰旦升朝,躬臨寶殿,即以夢水陸之事,首問大臣及諸沙門,悉無知者。唯志公奏曰:‘但乞陛下廣尋經教,必有因緣。’帝依奏,即遣迎大藏經論,置于法云殿。積日披覽,頗究端由。及詳阿難遇焦面鬼王,因地建立平等斛食,乃創制儀文,三年乃就。……自后陳隋兩朝,其文堙墜。至大唐咸亨中……后過旬日,英公獨坐方丈,見一異人巍然冠冕,足不履地,前來告曰:‘弟子向于府君所,偶見禪師。知師拯救之慈,故來奉謁,有少悰悃意為“誠摯之心”。愿聽所言。世有水陸大齋,可以利沾幽品。若非吾師,無能興設。’英曰:‘當何營辨?’異人曰:‘其法式齋文,是梁武帝所集。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得之,久置巾箱,殆欲隳蠧,愿師往取。為作津梁。茍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許之。尋詣大覺寺訪其義濟,果得其文。遂克日于山北寺依法崇奉。修設既畢,復見異人與徒屬十數輩咸來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屬曰:‘此范雎、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軫等,皆其臣也。咸坐本罪,久處陰司,大夜冥冥,無所依告。今蒙吾師設齋,并為懺罪,弟子甚眾,皆承善

《中國水陸畫研究》是戴曉云教授在中國美術史研究方向的一部專著。該書整合了作者十幾年來在佛教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思考和新成果。該書共五章,除揭示中國水陸畫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規律之外,還包括《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研究、水陸畫神?o研究和水陸畫個案研究等,學術價值較高。全書插圖 189 幅,圖像品質精良;該書作者撰寫了自序,反映了其十幾年來在研究深度、廣度、視角、思維方向、圖像使用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等方面的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