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中古以降,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市井文化興起,宗教理念發生巨大變化,宗教實踐在積極回應民眾祈愿的現實需求下交流互鑒、融合共生,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與習俗的方方面面。墓葬和寺觀,地下與地上,作為寄托逝者和生者多重祈愿的特異性場所,逐漸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而又區別于文人畫的圖像藝術系統,堪稱民間藝術瑰寶。
山西,地處傳統中原與游牧文化的交織地帶,得益于表里山河的自然環境,在宋金元明時期,成為中國北方傳統文化發展為豐厚全面的地區,留下了大量反映社會生活、宗教文化與民俗信仰的物質遺存,至今保存較好,歷史、藝術與研究價值獨特。
為此,我們擬以唐宋金元明的長時段民間信仰傳統及其物質遺存作為為敘事框架,以墓葬壁畫與磚雕、寺觀壁畫與水陸畫為著眼點,通過對其承載的圖像系統的展示與解讀,探究中國基層民眾信仰體系結構、發展與嬗變,管窺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生活之一域。











陳曾路,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博協社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博協志愿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從事博物館學和藝術史研究。2003年起任職于上海博物館教育bu,現任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在上博期間組織策劃出版“博物新知”“寰宇藝術”“博物館與世界古代文明”等系列圖書百余種,策劃發起《博物館評論》和微信公眾號,策劃發起了“上海博物館教育聯盟”和“長三角博物館教育聯盟”,并在2018年組織策劃了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