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鍾書集》包括下列十種著述:《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七綴集》、《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槐聚詩存》。均據作者的自存本做了校訂,也將作者后來陸續做過的補訂綴于書后,比較全面地呈現了錢鍾書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成就。

基本信息
談藝錄
管錐編
宋詩選注
七綴集
圍城
人·獸·鬼
寫在人生邊上
人生邊上的邊上
石語
槐聚詩存

記錢鍾書與《圍城》
(節選)
楊絳
要認識作者,還是得認識他本人,好從小時候起。
鍾書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撫養,因為伯父沒有兒子。據錢家的“墳上風水”,不旺長房旺小房;長房往往沒有子息,便有,也沒出息,伯父就是“沒出息”的長子。他比鍾書的父親大十四歲,二伯父早亡,他父親行三,叔父行四,兩人是同胞雙生,鍾書是長孫,出嗣給長房。伯父為鍾書連夜冒雨到鄉間物色得一個壯健的農婦;她是寡婦,遺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現成的好奶媽(鍾書稱為“姆媽”)。姆媽一輩子幫在錢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地發一陣子呆,家里人背后稱為“癡姆媽”。她在鍾書結婚前特地買了一只翡翠鑲金戒指,準備送我做見面禮。有人哄她那是假貨,把戒指騙去,姆媽氣得大發瘋,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終沒見到她。
鍾書自小在大家庭長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輸親兄弟。親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鍾書居長。眾兄弟間,他比較稚鈍,孜孜讀書的時候,對什么都沒個計較,放下書本,又全沒正經,好像有大量多余的興致沒處寄放,專愛胡說亂道。錢家人愛說他吃了癡姆媽的奶,有“癡氣”。我們無錫人所謂“癡”,包括很多意義:瘋、傻、憨、稚氣、氣、淘氣等等。他父母有時說他“癡顛不拉”、“癡巫作法”、“嘸著嘸落”(“著三不著兩”的意思——我不知正確的文字,只按鄉音寫)。他確也不像他母親那樣沉默寡言、嚴肅謹慎,也不像他父親那樣一本正經。他母親常抱怨他父親“憨”。也許鍾書的“癡氣”和他父親的憨厚正是一脈相承的。我曾看過他們家的舊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壯壯,惟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憐相。想來那時候的“癡氣”只是稚氣、氣,還不會淘氣呢。
鍾書周歲“抓周”,抓了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已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歲有了“鍾書”這個學名,“仰先”就成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兒”、“先哥”好像“亡兒”、“亡兄”,“先”字又改為“宣”,他父親仍叫他“阿先”。(他父親把鍾書寫的家信一張張貼在本子上,有厚厚許多本,親手貼上題簽“先兒家書(一)、(二)、(三)……”;我還看到過那些本子和上面貼的信。)伯父去世后,他父親因鍾書愛胡說亂道,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說話的意思。鍾書對我說:“其實我喜歡‘哲良’,又哲又良——我閉上眼睛,還能看到伯伯給我寫在練習簿上的‘哲良’。”這也許因為他思念伯父的緣故。我覺得他確是又哲又良,不過他“癡氣”盎然地胡說亂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氣也可算不良。“默存”這個號顯然沒有起克制作用。
伯父“沒出息”,不得父母歡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伯母娘家是江陰富戶,做顏料商發財的,有七八只運貨的大船。鍾書的祖母娘家是石塘灣孫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響了父子的感情。伯父中了秀才回家,進門就挨他父親一頓打,說是“殺殺他的勢氣”;因為鍾書的祖父雖然有兩個中舉的哥哥,他自己也不過是個秀才。鍾書不到一歲,祖母就去世了。祖父始終不喜歡大兒子,鍾書也是不得寵的孫子。
鍾書四歲(我紀年都用虛歲,因為鍾書只記得虛歲,而鍾書是陽歷十一月下旬生的,所以周歲當減一歲或二歲)由伯父教他識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鍾書成天跟著他。伯父上茶館,聽說書,鍾書都跟去。他父親不便干涉,又怕慣壞了孩子,只好建議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學。鍾書六歲入秦氏小學。現在他看到人家大講“比較文學”,就記起小學里造句:“狗比貓大,牛比羊大”;有個同學比來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師一頓罵。他上學不到半年,生了一場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學,借此讓他停學在家。他七歲,和比他小半歲的堂弟鍾韓同在親戚家的私塾附學,他念《毛詩》,鍾韓念《爾雅》。但附學不便,一年后他和鍾韓都在家由伯父教。伯父對鍾書的父親和叔父說:“你們兩兄弟都是我啟蒙的,我還教不了他們?”父親和叔父當然不敢反對。
其實鍾書的父親是由一位族兄啟蒙的。祖父認為鍾書的父親笨,叔父聰明,而伯父的文筆不頂好。叔父反正聰明,由伯父教也無妨,父親笨,得請一位文理較好的族兄來教。那位族兄嚴厲得很,鍾書的父親挨了不知多少頓痛打。伯父心疼自己的弟弟,求了祖父,讓兩個弟弟都由他教。鍾書的父親挨了族兄的痛打一點不抱怨,卻別有領會。他告訴鍾書:“不知怎么的,有一天忽然給打得豁然開通了。”
鍾書和鍾韓跟伯父讀書,只在下午上課。他父親和叔父都有職業,家務由伯父經管。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館喝茶,料理雜務,或和熟人聊天。鍾書總跟著去。伯父花一個銅板給他買一個大酥餅吃(據鍾書比給我看,那個酥餅有飯碗口大小,不知是真有那么大,還是小兒心目中的餅大);又花兩個銅板,向小書鋪子或書攤租一本小說給他看。家里的小說只有《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等正經小說。鍾書在家里已開始囫圇吞棗地閱讀這類小說,把“獃子”讀如“豈子”,也不知《西游記》里的“獃子”就是豬八戒。書攤上租來的《說唐》、《濟公傳》、《七俠五義》之類是不登大雅的,家里不藏。鍾書吃了酥餅就孜孜看書,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兩個弟弟演說他剛看的小說:李元霸或裴元慶或楊林(我記不清)一錘子把對手的槍打得彎彎曲曲等等。他納悶兒的是,一條好漢只能在一本書里稱雄。關公若進了《說唐》,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敵得李元霸的那一對八百斤重的錘頭子;李元霸若進了《西游記》,怎敵得過孫行者的一萬三千斤的金箍棒(我們在牛津時,他和我講哪條好漢使哪種兵器,重多少,歷歷如數家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兩記得爛熟,卻連阿拉伯數字的1、2、3都不認識。鍾韓下學回家有自己的父親教,伯父和鍾書卻是“老鼠哥哥同年伴兒”。伯父用繩子從高處掛下一團棉花,教鍾書上、下、左、右打那團棉花,說是打“棉花拳”,可以練軟功。伯父愛喝兩口酒。他手里沒多少錢,只能買些便宜的熟食如醬豬舌之類下酒,哄鍾書那是“龍肝鳳髓”,鍾書覺得其味無窮。至今他喜歡用這類名稱,譬如洋火腿在我家總稱為“老虎肉”。他父親不敢得罪哥哥,只好伺機把鍾書抓去教他數學;教不會,發狠要打又怕哥哥聽見,只好擰肉,不許鍾書哭。鍾書身上一塊青、一塊紫,晚上脫掉衣服,伯父發現了不免心疼氣惱。鍾書和我講起舊事,對父親的著急不勝同情,對伯父的氣惱也不勝同情,對自己的忍痛不敢哭當然也同情,但回憶中只覺得滑稽又可憐。我笑說:痛打也許能打得“豁然開通”,擰,大約是把竅門擰塞了。鍾書考大學,數學只考得十五分。
鍾書小時候樂的事是跟伯母回江陰的娘家去;伯父也同去(堂姊已出嫁)。他們往往一住一兩個月。伯母家有個大莊園,鍾書成天跟著莊客四處田野里閑逛。他常和我講田野的景色。一次大雷雨后,河邊樹上掛下一條大綠蛇,據說是天雷打死的。伯母娘家全家老少都抽大煙,后來伯父也抽上了。鍾書往往半夜醒來,跟著伯父伯母吃半夜餐。當時快樂得很,回無錫的時候,吃足玩夠,還穿著外婆家給做的新衣。可是一回家他就擔憂,知道父親要盤問功課,少不了挨打。父親不敢當著哥哥管教鍾書,可是抓到機會,就著實管教,因為鍾書不但荒了功課,還養成不少壞習氣,如晚起晚睡、貪吃貪玩等。
一九一九年秋天,我家由北京回無錫。我父母不想住老家,要另找房子。親友介紹了一處,我父母去看房子,帶了我同去。鍾書家當時正租居那所房子。那是我次上他們錢家的門,只是那時兩家并不相識。我記得母親說,住在那房子里的一位女眷告訴她,搬進以后,沒離開過藥罐兒。那所房子我家沒看中;錢家雖然嫌房子陰暗,也沒有搬出。他們五年后才搬入七尺場他們家自建的新屋。我記不起那次看見了什么樣的房子或遇見了什么人,只記得門口下車的地方很空曠,有兩棵大樹;很高的白粉墻,粉墻高處有一個個砌著鏤空花的方窗洞。鍾書說我記憶不錯,還補充說,門前有個大照墻,照墻后有一條河從門前流過。他說,和我母親說話的大約是嬸母,因為叔父嬸母住在外一進房子里,伯父伯母和他住中間一進,他父母親伺奉祖父住后一進。
我女兒取笑說:“爸爸那時候不知在哪兒淘氣呢。假如那時候爸爸看見媽媽那樣的女孩子,準摳些鼻牛兒

錢鍾書先生(一九一〇-一九九八年)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廣為傳播的《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均已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為了比較全面地呈現錢鐘書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成就,經作者授權,三聯書店組織力量編輯了這套《錢鐘書集》。
包括下列著述:《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七綴集》、《圍城 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 人生邊上的邊上 石語》、《槐聚詩存》。
這些著述中,凡已正式出版的,我們均據作者的自存本做了校訂。其中,《談藝錄》、《管錐編》出版后,作者曾做過多次補訂;這些補訂在兩書再版時均綴于書后。此次結集,我們根據作者的意愿,將各次補訂或據作者指示或依文意排入相關章節。另外,我們還訂正了少量排印錯訛。
《錢鐘書集》由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提供文稿和樣書;陸谷孫、羅新璋、董衡巽、薛鴻時和張佩芬諸先生任外文校訂;陸文虎先生和馬蓉女士分別擔任了《談藝錄》和《管錐編》的編輯工作。對以上人士和所有關心、幫助過《錢鍾書集》出版的人,我們都表示誠摯的感謝。

......

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外語系、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等。現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影響廣泛,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