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 孫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正版書籍

原價:¥107.44優惠券:¥12券后價:¥95.44

......

基本信息

上編

始皇陵2號銅車對車制研究的新啟示

略論始皇陵1號銅車

中國古獨輔馬車的結構

中國古馬車的三種系駕法

商周的“弓形器”

“木牛流馬”對漢代鹿車的改進

唐代的馬具與馬飾

周代的組玉佩

深衣與楚服

洛陽金村出土銀著衣人像族屬考辨

進賢冠與武弁大冠

漢代上的徽識

說“金紫”

南北朝時期我國服制的變化

從幞頭到

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

中國古代的帶具

霞帔墜子

明代的束發冠、(髟狄)髻與頭面

下編

兩唐書輿(車)服志校釋稿

凡例

卷一 總序、車輿

卷二 冕服、朝服、公服

卷三 常服、其他

圖片目錄

  “木牛流馬”對漢代鹿車的改進

  我國的獨輪手推車發明于漢代,既有文獻與圖像可征,又為劉仙洲、史樹青諸先生著文考證過,已成為定論。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前人也多認為是一種獨輪車。然而“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的一項重要創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蜀記》載晉·李興祭諸葛亮文,其中說到他造的“木牛之奇,則非般模”。對之均推崇備至。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在評價諸葛亮的成就時,有“工械技巧,物究其極” 的話,也應是就他在連弩和“木牛、流馬”等方面的創制而發。按《諸葛氏集》目錄,其三篇為《傳運》,可知諸葛亮在交通運輸方面確有見地,所以他的獨輪車應不同于漢代舊制。但兩者到底有哪些區別?“木牛、流馬”的優越之處何在?尚無明確的答案。本文就此試加探討。

  漢代的獨輪車名犖,又名鹿車。《太平御覽》卷七引《風俗通》:“鹿車窄小,裁容一鹿也。……無牛馬而能行者,獨一人所致耳。”鹿車在敦煌卷子本句道興《搜神記》引漢·劉向《孝子圖》中作“轆車”。清·瞿中溶《漢武梁祠畫像考》說“鹿車”之“鹿”“當是鹿盧之謂,即轆轤也”。劉仙洲說: “因為這種獨輪車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就把它叫作‘轆轤車’ 或‘鹿盧車’,并簡稱為‘轆車’ 或‘鹿車’。”其說固是。但所謂鹿車“裁容一鹿”,是否純屬望文生義的敷衍之詞?卻也并不見得。因為四川彭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之鹿車,只裝載一件羊尊,可謂“裁容一羊”。羊尊常與鹿尊為類;如若此車改裝鹿尊,就和《風俗通》之說相合了。

  漢代畫像磚、石上出現的鹿車,車型相當一致。結合文獻記載加以考察,可知它具有以下特點:

  1.鹿車只用人力,不駕牲畜。不但《風俗通》說它“無牛馬而能行”,圖像中也未見過在鹿車上駕牲畜的。《后漢書·鮑宣妻傳》說,西漢末年鮑宣的妻子“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如果所謂“共挽”,不意味著兩人輪流推車,而是指兩人合作,一推一拉的話,則鹿車除有人在后面推以外,還可有人在前面拉。

  2.鹿車的車輪裝于車子前部,無論山東武氏祠畫像石、四川渠縣蒲家灣漢闕雕刻,還是四川彭縣和成都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所見者都是如此,因而車子的重心位于輪子的著地點(支點)與推車人把手處(力點)中間。從杠桿原理上說,這是一種費力的方式。

  3.文獻記載的鹿車,多用于載人。如前引《孝子傳》說董永之父乘鹿車。《后漢書·趙熹傳》說他將韓仲伯之妻“載以鹿車,身自推之”。同書《范冉傳》說他“推鹿車以載妻、子”。《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說他“以鹿車推載母”。至晉代,《晉書》猶說劉伶常乘鹿車。可見鹿車在使用上和解放前的人力車相仿,都以載人為主。它一般只載一個人,也有載一成年人和一兒童的(如《范冉傳》所記)。

  4. 鹿車偶或也裝載盛尸體的棺木等物。如《后漢書·杜林傳》說他“身推鹿車,載致弟喪”。同書《任末傳》說:“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致其墓所。” 畫像石中雖未發現過這種場面,但成都揚子山畫像磚上的鹿車于車之后部橫放一箱,估計用鹿車運棺木時也只能這樣橫著放,其費力之狀,不難想見。

  而關于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馬”之記載卻遠較鹿車為少,更沒有發現過圖像材料。現在能據以立論的根據,主要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及《后主傳》中的幾條記事及劉宋·裴松之注中所引《諸葛氏集·作“木牛、流馬” 法》。裴松之的時代去三國尚近,當時二十四篇的《諸葛氏集》完本尚應存世,裴氏可以直接引用。而且此文又見于《藝文類聚》卷九四、《太平御覽》卷九,所以不能把《作“木牛、流馬”法》一文看成偽作。但此文是用隱喻的形式寫的,遣詞造句相當晦澀,史稱諸葛亮為文“丁寧周至”,這篇文字卻適得其反。因此目前還難以據此對“木牛、流馬” 之整體形制作出令人信服的復原方案,而只能按照文中之能夠看得懂的字句,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來。并且,根據前人成說與劉仙洲先生的研究結論,“木牛、流馬” 均是獨輪小車,二者應為大同小異的一類運輸工具。故本文亦統而言之,不再強作區分。

  ……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是對中國古代車輿、冕冠、服飾進行研究的論文集。書稿上編通過對實物的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展開研究。通過對車輿各個細節、部位的探討,作者孫機提出了中國古代車制發展的三個階段說,這為中國古車本土起源說提供了很有力的證據,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通過對各個時代冕冠、服飾的梳理,作者孫機透徹分析了中國服裝史上的若干重大變革。書稿下編是對《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的校釋,所引文獻為*手材料和好的版本,所引實物年代清楚、性質明確,為治輿服史者了解和利用古文獻提供了方便。

   孫機,文物專家,考古學家。1929年9月28日出生于山東青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后在北大歷史系資料室工作,1979年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1986年評為研究館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51年,孫機開始隨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進入北京大學之后,長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導下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幾十年來,孫機運用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的方法,在古代車輿、冕冠、服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