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以及大眾讀者對石窟的關注主要限定在敦煌等北方石窟,出版了不少的相關主題出版物,但是對作為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篇章的巴蜀石窟關注較少;通常以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圖書大多關注石窟造像藝術本身或整體的歷史脈絡,對民間的石窟守護、石窟所在鄉土的著墨較少。本書聚焦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篇”巴蜀石窟,注重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關注石窟文物的保護與存續,視角深入民間,關懷由巴蜀順延至全國,能有效地彌補同類書的空白。
580154740

基本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蜀道遺珠:石窟造像中原來
巴中西龕寺:隋唐石窟旁的人間煙火
巴中沙溪:異地搬遷的唐代石窟群
巴中水寧寺:米倉道上“”的盛唐彩雕
宣漢浪洋寺:荔枝古道上的唐宋梵音
梓潼臥龍山:刻滿歷史故事的唐代千佛巖
營山太蓬山:萬丈深淵上的冒險盲拍
第二章 嘉陵江畔:順江而下的石窟遺存
廣安沖相寺:古鎮煙火滋養的隋唐造像
武勝石佛寺:沒有頭的宋代接引佛
潼南千佛崖:挖掘機意外挖出唐代造像群
合川二佛寺:險灘邊的蜀中第二石佛
第三章 川西壩子:南方絲路的山野妙相
蒲江飛仙閣:絲路古道邊的盛唐飛仙
丹棱龍鵠山:唐代女道士的險峰妙筆
丹棱鄭山、劉嘴:遺落深山的唐代古寺
名山看燈山:紙板畫的佛頭
洪雅阿吒山:空山古寺中的女尼文管員
洪雅茍王寨:在古寨天險陪伴石像的一家人
夾江牛仙寺:桑田茶園中的唐代造像群
仁壽石院寺、殺人槽:鮮為人知的唐代造像龕
仁壽牛角寨:樂山大佛的藍本
仁壽壇神巖:物是人非的唐代道教石窟
第四章 成渝古道:巴蜀走廊的造像之風
龍泉驛大佛寺:守護“天落石”五十多年的民兵連長
遂寧梵慧寺:遺落山林的神秘大佛
內江般若寺:松柏古寨與無頭十八羅漢之謎
內江東林寺:腳手架里的唐代千手觀音
資中秦家巖:見證南宋歷史的山野大佛
樂至睏佛寺:兄弟接力守護的唐代臥佛
第五章 安岳石窟:承上啟下的“中國石刻之鄉”
安岳千佛寨:生活在唐代石窟里的老夫婦
安岳臥佛院:稻香深處冠絕全國的盛唐臥佛
安岳華嚴洞:睡在宋代石窟里二十多年的文管員
安岳茗山寺:隱在深山的絕美宋代造像群
安岳孔雀洞:曾經棲息在農家廚房的宋代孔雀明王
安岳塔坡大佛:夫婦相傳守護的華嚴三圣像
第六章 大足石刻:中國石窟的輝煌篇章
大足尖山子:大足石刻的開山鼻祖
大足千佛巖:雕刻在“石桌子”的罕見明代石窟群
大足石篆山:儒釋道三教造像匯集共處
大足石門山:至今未破的國寶盜竊案
大足寶頂山:世界文化遺產的絕壁重光
580154740

......
580154740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介紹巴蜀石窟這一中華文明載體的紀實作品。本書講述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壩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個篇章,按照石窟藝術自中原傳播到巴蜀的路徑,選擇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37處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載尋訪拍攝的經歷,收錄612幅圖片,介紹石窟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人文軼事,石窟所在地的歷史地理、鄉土風貌,尤其聚焦與石窟為鄰的鄉土居民,記錄50余位鄉村文管員守護石窟的感人事跡,彰顯巴蜀石窟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重要價值,以及圍繞石窟文物保護所體現出的傳承、守護等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質。
580154740

......
580154740

袁蓉蓀,四川成都人,副研究館員,《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文化專家庫專家,中國攝影家協會、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副。十多年來在巴蜀和全國各地尋訪拍攝石窟造像,幾乎走遍中國大江南北的石窟,專注石窟造像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研究與傳播,多次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舉辦以巴蜀石窟為主題的“空谷妙相”個人攝影展,受邀“一席”做巴蜀石窟演講,石窟專題作品及專訪發表于《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中國國家地理》《攝影世界》《南方人物周刊》《中華遺產》《文明》等刊物,出版《佛窟中國》《空谷妙相——時光里的中國佛窟》《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等圖書畫冊。
58015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