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贈海報+書簽+藏書票 考古中國 入選新華薦書2021年度十大好書 許宏等著 百年上下求索考古發現中國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大建設

原價:¥109.20優惠券:¥12券后價:¥97.2

◆“大遺址”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

“大遺址”指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和遺址群。本書所選15個“大遺址”:仰韶村、雙槐樹遺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宮、良渚、石峁、二里頭、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門寺地宮、南海I號、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個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遺址”的重大意義:1.有助于認知中國文化之源2.體現探索中國國家文明起源的意義3.展現中華文明5000多年連續性的例證4.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活詮釋5.中國文明古國、國土大國和文化大國的空間表達,第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證。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從時間、空間、文化三大維度解讀中國現代考古成就

本書收錄15項考古發現,從1921年發現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到2020年發現的陜西靖邊清平堡,是中國考古百年發現和研究史縮影;從“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學家,活躍于20世紀80年代直至今日,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轉型與發展。考古發現遺址涵蓋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窯址等多種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梳理百年考古脈絡,致敬中國考古百年

全書根據遺址的考古發現時間(1921—2020年)編排,是中國百年考古史的縮影。

呈現百年來考古技術的革新。從只有探鏟、手鏟到海陸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掃描、無人機、超景深顯微鏡等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分酷炫。附錄中收錄了49位考古學家簡介,致敬百年來上下求索的中國考古人。

◆填補多項歷史空白、糾正歷史錯誤、提出新的觀點、提出新的問題

一直以來,西方只承認中國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宮城、內城、外城”的三重結構及大型水利工程,實證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

杜牧的《阿房宮賦》家喻戶曉,考古發現表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燒,甚至沒有建成;

眾所周知,修建長城主要出于軍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長城沿線發生的血腥戰爭卻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時間雙方和平相處,有各種各樣的貿易與交流;

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墻的時候,有意識地把玉鏟、玉璜、玉鉞等器物砌入墻中,符合史書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門、飾瑤臺”的記載,石峁是黃帝的都城還是夏都?

◆全書452幅精美圖片,種類豐富,具有收藏價值

圖片包括一手的考古現場圖、珍貴的考古報告、高科技的數字高程模型圖、令人震撼的遺址復原圖、精心繪制的遺址平面圖、遺址實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圖,以及網絡知名文物攝影師動脈影所拍攝精美文物圖等,全彩呈現。多角度展現考古發現的壯美和細節。

◆每章節附考古科普小知識,輕松打開視野

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包括考古文化命名方法、測年方法、古人吃什么等等,共15條;每一篇以遺址檔案開篇,并附相關遺址介紹,如與三星堆遺址有傳承關系的金沙遺址,共17處。每一篇附衍生閱讀書目,59種考古相關的圖書和文章目錄。

◆附百年考古珍貴數據和資料

收錄了49位考古學家簡介,30年來300個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5000年來170個全國重要考古遺址,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探索。

◆16開鎖線精裝,贈送精美贈品,考古百年收藏

全彩印刷,可平整攤開,享受考古遺址的視覺盛宴;精選純質紙張,順滑不刺眼。

特制考古百年紀念藏書票,“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海報,精美書簽(附“12位考古學家說中國”線上試聽課一節)。

1618547913

基本信息

1.總序:考古中國,喚回我們的文化記憶丨許宏 何為考古?為何考古? 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全球文明史視角下的古代中國 2.仰韶: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點(1921)丨魏興濤 仰韶村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西水坡M45:中華龍 豫晉陜交界:中華文明的初曙 雙槐樹:中華文明的胚胎 仰韶文化的傳播 3.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1928)丨唐際根 殷墟與商王朝:都邑文明 殷墟與甲骨文:看不見的大歷史與小細節 殷墟與青銅器:神秘的青銅王國 殷墟是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4.三星堆:青銅時代的奇葩(1929)丨雷雨 “沉睡幾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遺址的新發現 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 5.阿房宮: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志(1933)丨劉瑞 在文獻中尋找阿房宮 在考古中發現阿房宮 在選址中解密阿房宮 在名賦中重讀阿房宮 從阿房宮看秦漢都城 6.良渚:中華文明5000年的實證(1936)丨王寧遠 何謂良渚:基本概念與認知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與成因 匠人營國:都邑選址與規劃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與設計 法無定法:考古技術與手段 7.石峁:中國文明的前夜(1958)丨孫周勇 30塊錢“搶救”回的文物 石峁古城與“金字塔”皇城臺 石峁玉器“藏玉于墻” 黃帝都城抑或夏都? 8.二里頭:3700年前的中國王都(1959)丨趙海濤 二里頭是夏都嗎? 二里頭之“” 二里頭文化的統治、影響與衰亡 9.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壯志(1962)丨蔣文孝 奮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國 秦始皇陵:帝王之都的規劃之一 外藏系統:秦始皇帝的雄心壯志 10.南越王墓:嶺南文化之光(1983)丨全洪 割據嶺南近百年的南越國 從未被盜掘的漢代王陵 南越國與海上絲綢之路 11.法門寺地宮:看得見的大唐盛世(1987)丨齊東方 信佛的皇帝 玻璃與對外文化交流 茶具與茶文化 法門寺地宮的其他發現 12.南海I號: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丨李巖 南海I號發掘記 海上絲綢之路 揭秘始發港及目的地 海上航行的聚落 13.海昏侯墓:黃金遍地的廢帝劉賀墓(2011)丨楊軍 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 海昏侯與海昏侯國 海昏侯墓的驚世發現 14.后司岙:解密中國青瓷的之作(2015)丨鄭建明 皇家御用秘色瓷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尋蹤 窯址考古揭開貢瓷之謎 15.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長城(2020)丨于春雷 什么是長城? 清平堡遺址與明朝邊防 長城地帶與中國文明 附錄1:致敬中國考古人 附錄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0—2020) 附錄3:中國重要考古遺址(新石器—清) 出版后記

1618547913

1. 過去有一種說法:漢字、音樂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的過程當中創造出來的,勞動人民一起喊號子,于是有了音樂;勞動人民為了交流,于是積累產生了文字。但是根據現在的研究結果,甲骨文不像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甲骨文造字的時間集中在公元前 15 世紀前后,而且甲骨文具有較為統一的造字規律,具有較為明顯的取象構形的方式,更像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在漢字革命中創制出來的。(殷墟篇,作者:唐際根)

2. 三星堆祭祀區第二次發掘出現的新器型,比如三號“祭祀坑”那件青銅頂尊人像,既充分說明了古蜀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深刻反映出古蜀人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及文化傳統,對來自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進行了適合自身的文化選擇與改造創新,從而形成了個性鮮明、獨特瑰麗的區域文明。(三星堆篇,作者:雷雨)

3. 如果阿房宮擇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先需要將河流改道,再進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礎處理,工程量遠大于普通宮殿修建。……秦始皇之所以選擇一個河流、濕地、湖泊等的水濕環境,在此地營建朝宮,是因為這是唯一的“帝國之心”。……考古發掘顯示,阿房宮其實沒有建成,也不存在火燒過的痕跡。《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應為秦咸陽宮。(阿房宮篇,作者:劉瑞)

3.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是中國史前城建史上規劃最為復雜、設施最為齊備的實例,設計精巧、結構復雜、裝飾華麗、筑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即使在 4000 年后的今天,經過風雨剝蝕仍然讓人感覺到氣勢恢宏、威嚴高大、莊嚴肅穆。作為石峁城址的制高點,堅固雄厚的外城東門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內守的實體屏障,也是石峁統治者構建的精神屏障。(石峁篇,作者:孫周勇)

4. 所謂“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皆復不事十歲”,秦始皇帝設立了“麗邑”與“云陽”兩個移民安置點,成為咸陽一東一北兩個具有衛星城性質的外圍副都市。同時也開了西漢經營陵邑之歷史先河。以“麗山”為結構重心之一的新都城建設規劃,是秦王朝的政治發明之一。這一規劃的實施,是建筑史上的壯舉,也是秦始皇帝雄心的一種體現。(秦始皇帝陵篇,作者:蔣文孝)

5. 通過各種細節,我們可以還原出這樣一個海昏侯劉賀——他藏書、尊儒術、彈古琴;喜歡化妝,經常在臉上撲粉,嘴上涂著唇彩;他最喜歡吃著火鍋、喝著酒,欣賞音樂、下著圍棋。 (海昏侯篇,作者:楊軍)

6.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的大墓,又是全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繪石室墓。……南越王墓的挖掘非常精彩但絕不輕松,可以說是史上最容易也是最難挖掘的墓葬。……說難是墓室很小且狹窄,所有的器物皆置于墓室的物架上,當物架腐朽后,架子上的器物就掉落到其他器物上,構成疊壓。更重要的是墓室地上全是珍貴文物,幾無下足之地,進入作業要非常小心。因此考古專家在各墓室的四角清理出空地,搭建懸空的架子,人只能趴在木架上俯身發掘整理。(南越王墓篇,作者:全洪)

7. 長城是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邊界,也是兩者交融的中心。長城是兩種文明沖突的產物,兩種文明在此沖突中漸漸產生了融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000 多年持續修建的長城就是證明。長城見證了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與沙漠草原區域的游牧文明持續地交流,參與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長城沿線,正是南北雙方互市的場所,是二者駐軍的前沿。邊境地方雖然是戰爭發生的地方,但是和平是主流,交往融合是長期的。(清平堡篇,作者:于春雷)

1618547913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1618547913

......

1618547913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師從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蘋芳先生進行博士階段的學習,并曾赴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學習,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隊隊長。他長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眾考古,思維活躍,授課語言生動活潑,深受青年考古學生的尊敬與喜愛。最主要的著作成果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等。

唐際根:南方科技大學社會學中心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安陽殷墟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專業教授等職。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 ……

1618547913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