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云岡石窟實現了的融匯貫通。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云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云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筑、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512092620

基本信息
武州山川云岡石窟外景山堂水殿禮佛大道1~13窟外景8窟內景主編介紹東方佛教的圣地/張焯1.、2窟外景2.交龍窟拱門頂部3.中心塔柱窟4、5.啖子本生窟東壁6.窟南壁全景7.第2窟內景8.第2窟中心塔柱特寫9.第3窟外景10、11.佛像第3窟主室12.菩薩第3窟左脅侍13.佛閣第5、6窟外景14.明窗與主尊第5窟15.千佛壁第5窟明窗西壁16.金剛力土第5窟窟門東側17.第5窟內景18.佛像第5窟北壁19.右脅佛第5窟西壁20.盝形龕第5窟西壁21.盝形龕第5窟南壁22.佛塔第5窟南壁23.供養菩薩第5窟南壁24.供養天第5窟西壁25.佛像第5—12窟北壁26、27.中心塔柱第6窟內景28.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南面29.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西面30.菩薩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北面右脅侍31.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東面左脅侍32.菩薩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西面左脅侍33.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34.供養天眾第6窟中心塔柱東面下層35.交腳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東面36.龕楣飛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面37~39.飛天第6窟中心塔柱40.降神選擇第6窟中心塔柱東面41.腋下誕生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西面42.騎象入城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西面43.阿私陀占相 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面44.宮中騎象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面45.太子較藝第6窟東壁46.出東門遇老人第6窟東壁47.出南門遇病人第6窟東壁48.出西門遇死人第6窟東壁49.出家決定第6窟南壁50.逾城出家第6窟南壁51.佛像第6窟西南壁上層52.菩薩第6窟西壁53.佛像第6窟南壁54.比丘第6窟東壁55.比丘第6窟西壁56.伎樂天第6窟西壁57、58.降魔成道第6窟西壁59.鹿野苑初轉法輪第6窟東壁60.供養菩薩第6窟南壁61.文殊問疾第6窟南壁62.第7、8窟外景63.平棋藻井第7窟窟頂64.圣樹與坐禪比丘第7窟明窗西壁65.飛天第7窟主室北壁66.第7窟主室西壁67.梵天勸請第7窟主室西壁68.第7窟主室南壁69.供養天第7窟主室南壁70.平棋藻井第7窟主室窟項71.鳩摩羅天第8窟窟門西側72.摩醯首羅天第8窟窟門東側73.逆發形飛天第8窟主室北壁74.伎樂天第8窟主室南壁75.供養天第8窟主室南壁76.供養天第8窟主室南壁東側77~79.平棋藻井與飛天第8窟主室窟頂80.五華洞外景81.第9、10窟外景82.壁龕第9窟前室北壁83.天宮伎樂列龕第9窟前室北壁84.二佛并坐像第9窟前室北壁上層西龕85.金剛力土第9窟前室窟門西側86.乘象菩薩第9窟明窗西壁87.坐蓮菩薩第9窟明窗東壁88.飛天群第9窟前室窟頂89.飛天第9窟窟門頂部90.鬼子母失子緣第9窟主室南壁下層91.0窟前室北壁92.0窟前室內景93.飛天托蓮0窟明窗頂部94.倚坐佛像0窟前室北壁下層東龕95.金剛力士 0窟前室窟門96.0窟主室南壁97.吉利鳥因緣 0窟主室南壁上層東側98.1~13窟外景99.太和十九年造像龕1窟明窗東壁100.1窟中心塔柱101.七佛1窟西壁102.佛像1窟西壁103.太和七年造像記1窟東壁上層104.盝形龕1窟西壁105.二佛并坐像1窟南壁106.交腳菩薩1窟南壁107.浮雕塔1窟南壁108.交腳菩薩1—16窟東壁109.平棋1—16窟窟頂110.2窟前室內景111.廊柱2窟前室南壁112.門楣2窟前室北壁113.儒童本生2窟前室東壁上層114.交龍2窟拱門頂部115.屋形龕2窟前室西壁上層116.平棋藻井2窟主室窟頂117.交腳彌勒3窟北壁118.菩薩3窟明窗東壁119.七佛3窟南壁120.盝形帷幕龕3窟東壁121.交腳彌勒3窟東壁122.供養天3窟東壁下層123.交腳菩薩3—18窟東壁124.飛天3—18窟頂部125.廊柱126.千佛壁5窟南壁127.龕像5窟西壁128.交腳彌勒6—1窟北壁中層129.曇曜五窟外景130.6窟明窗東西壁131.佛像6窟北壁132.手部特寫6窟佛像133.交腳彌勒6窟南壁134.交腳彌勒7窟北壁135.交腳彌勒7窟明窗東壁136.佛像7窟明窗東壁137.右脅佛7窟西壁138.左脅佛7窟東壁139.菩薩7窟南壁140.供養天7窟西壁佛像背光外緣141.佛像8窟北壁142.佛像8窟北壁143.菩薩與諸弟子8窟東壁144.菩薩第侶窟東壁145~148.弟子8窟東壁149.比丘8窟南壁150.9窟外景151.佛像9窟北壁152.羅喉羅因緣9窟南壁153.沙彌9窟南壁154.佛像9窟西耳洞155.供養人9窟西耳洞佛座156~158.佛像第20窟159.飛天第20窟光背西側160.供養菩薩第20窟光背西側161.外景西部諸窟162.佛龕第21窟東壁163.飛天第25窟窟頂164.平棋第33—3窟頂165.右脅侍第33窟北壁166.飛天第34窟西壁167.龕像第35窟東壁168.乘象投胎第37窟東壁169.菩薩第37窟南壁170.平棋局部第38窟窟頂171.第38窟西壁172.供養人與音樂樹第38窟東壁173.檀倒伎樂第38窟北壁174.供養人主仆第38窟西壁175.中心塔柱第39窟
512092620

512092620

云岡石窟是我國*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個*時期的經典杰作。《中國石窟藝術(云岡)》從石窟造像的分布區域、主要內容、歷史發展階段來分析這些豐富的文化財富。本書由張焯主編。
512092620

......
512092620

張焯,河北懷安人,文博研究館員。1963年生于山西大同,1985年畢業于山西大學歷史系,1988年天津師大歷史系研究生畢業,同年獲北京師范學院歷史學碩士學位。已發表《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鹿苑賦與云岡石窟》、《金碑小議》、《徐州高僧入主云岡石窟》等學術論文30余篇。著有《云岡石窟編年史》(文物出版社出版),獲2006年度山西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現任云岡旅游區管委會主任、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山西省社科聯學科帶頭人。2008年獲山西省“五一勞動模范”稱號,2009年被授予“山西旅游業十大功勛人物”榮譽。
51209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