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新華薦書年度好書】考古中國 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許宏唐際根雷雨等三星堆秦始皇陵長城彩陶青銅器歷史中信

原價:¥119.20優惠券:¥10券后價:¥109.2

百年上下求索,考古發現中國。

書名: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

定價: 168

作者: 許宏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1-11

用紙: 正文用紙: 內文408P,25.5個印張:80克興隆玉白 封面用紙:護封:170克高階映畫;內封:116克大地紙 腰封

裝幀: 精裝

開本: 16

ISBN: 9787521736168

◆15位考古學家講述15個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兼顧專業性、通識性、趣味性。

◆“大遺址”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 “大遺址”指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和遺址群。本書所選15個“大遺址”:仰韶村、雙槐樹遺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宮、良渚、石峁、二里頭、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門寺地宮、南海I號、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個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遺址”的重大意義:1.有助于認知中國文化之源2.體現探索中國國家文明起源的意義3.展現中華文明5000多年連續性的例證4.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活詮釋5.中國文明古國、國土大國和文化大國的空間表達,第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證。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從時間、空間、文化三大維度解讀中國現代考古成就 本書收錄15項考古發現,從1921年發現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到2020年發現的陜西靖邊清平堡,是中國考古百年發現和研究史縮影;從“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學家,活躍于20世紀80年代直至今日,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轉型與發展。考古發現遺址涵蓋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窯址等多種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梳理百年考古脈絡,致敬中國考古百年 全書根據遺址的考古發現時間(1921—2020年)編排,是中國百年考古史的縮影。 呈現百年來考古技術的革新。從只有探鏟、手鏟到海陸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掃描、無人機、超景深顯微鏡等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分酷炫。附錄中收錄了49位考古學家簡介,致敬百年來上下求索的中國考古人。

◆填補多項歷史空白、糾正歷史錯誤、提出新的觀點、提出新的問題 一直以來,西方只承認中國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宮城、內城、外城”的三重結構及大型水利工程,實證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 杜牧的《阿房宮賦》家喻戶曉,考古發現表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燒,甚至沒有建成; 眾所周知,修建長城主要出于軍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長城沿線發生的血腥戰爭卻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時間雙方和平相處,有各種各樣的貿易與交流; 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墻的時候,有意識地把玉鏟、玉璜、玉鉞等器物砌入墻中,符合史書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門、飾瑤臺”的記載,石峁是黃帝的都城還是夏都?

◆全書452幅精美圖片,種類豐富,具有收藏價值 圖片包括一手的考古現場圖、珍貴的考古報告、高科技的數字高程模型圖、令人震撼的遺址復原圖、精心繪制的遺址平面圖、遺址實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圖,以及網絡知名文物攝影師動脈影所拍攝精美文物圖等,全彩呈現。多角度展現考古發現的壯美和細節。

◆每章節附考古科普小知識,輕松打開視野 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包括考古文化命名方法、測年方法、古人吃什么等等,共15條;每一篇以遺址檔案開篇,并附相關遺址介紹,如與三星堆遺址有傳承關系的金沙遺址,共17處。每一篇附衍生閱讀書目,59種考古相關的圖書和文章目錄。

◆附百年考古珍貴數據和資料 收錄了49位考古學家簡介,30年來300個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5000年來170個全國重要考古遺址,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探索。

◆16開鎖線精裝,贈送精美贈品,考古百年收藏 全彩印刷,可平整攤開,享受考古遺址的視覺盛宴;精選純質紙張,順滑不刺眼。 特制考古百年紀念藏書票,“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海報,精美書簽(附“12位考古學家說中國”線上試聽課一節)。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總序:考古中國,喚回我們的文化記憶 許宏 何為考古? 為何考古? 2 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 3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10 全球文明史視角下的古代中國 11

仰韶: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點(1921) 魏興濤 仰韶村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19 西水坡 M45 :中華第一龍 24 豫晉陜交界:中華文明的初曙 27 雙槐樹:中華文明的胚胎 29 仰韶文化的傳播 32

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1928) 唐際根 殷墟與商王朝:都邑文明 40 殷墟與甲骨文:看不見的大歷史與小細節 44 殷墟與青銅器:神秘的青銅王國 50 殷墟是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57

三星堆:青銅時代的奇葩(1929) 雷雨 “沉睡幾千年,一醒驚天下” 62 三星堆遺址的新發現 68 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 78

阿房宮: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志(1933) 劉瑞 在文獻中尋找阿房宮 89 在考古中發現阿房宮 91 在選址中解密阿房宮 93 在名賦中重讀阿房宮 97 從阿房宮看秦漢都城 98

良渚:中華文明 5000 年的實證(1936) 王寧遠 何謂良渚:基本概念與認知 107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與成因 112 匠人營國:都邑選址與規劃 115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與設計 120 法無定法:考古技術與手段 123

石峁:中華文明的前夜(1958) 孫周勇 30 塊錢“搶救”回的文物 133 石峁古城與“金字塔”皇城臺 140 石峁玉器“藏玉于墻” 150 黃帝都邑抑或夏都? 153

二里頭:3700 年前的中國第一王都(1959) 趙海濤 二里頭是夏都嗎? 161 二里頭之“最” 164 二里頭文化的統治、影響與衰亡 176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壯志(1962) 蔣文孝 奮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國 187 秦始皇帝陵:帝王之都的規劃之一 193 外藏系統:秦始皇帝的雄心壯志 195

南越王墓:嶺南文化之光(1983) 全洪 割據嶺南近百年的南越國 217 從未被盜掘的漢代王陵 223 南越國與海上絲綢之路 235

法門寺地宮:看得見的大唐盛世(1987) 齊東方 信佛的皇帝 246 玻璃與對外文化交流 253 茶具與茶文化 255 法門寺地宮的其他發現 259

南海Ⅰ號: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李巖 南海Ⅰ號發掘記 271 海上絲綢之路 273 揭秘始發港及目的地 287 海上航行的聚落 292

海昏侯墓:黃金遍地的廢帝劉賀墓(2011) 楊軍 沉睡了 2000 多年的海昏侯墓 300 海昏侯與海昏侯國 307 海昏侯墓的驚世發現 314

后司岙:解密中國青瓷的巔峰之作(2015) 鄭建明 皇家御用秘色瓷 328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尋蹤 331 窯址考古揭開貢瓷之謎 336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長城(2020) 于春雷 什么是長城? 355 清平堡遺址與明朝邊防 362 長城地帶與中華文明 371

附錄 1 :致敬中國考古人 378 附錄 2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0—2020) 383 附錄 3 :中國重要考古遺址(新石器—清) 389 出版后記 392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魏興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

唐際根:原殷墟考古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

劉瑞: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

王寧遠:良渚水利系統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

孫周勇:石峁遺址考古領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趙海濤:二里頭工作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究員

蔣文孝:秦始皇帝陵西側1號大墓考古發掘領隊

全洪: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李巖:南海I號保護與發掘親歷者

楊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

鄭建明: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發掘領隊

于春雷:清平堡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何為考古?為何考古?

對于公眾來說,考古這門“無用之學”是一門富于神秘感的學科。它的神秘,在于對未知的過去的好奇。可以說,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就是它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功用。在考古發掘中,你不知道下一分鐘會有怎樣的意外收獲。考古是一門殘酷的學問,新的發現在時時地完善、訂正甚至顛覆我們既有的認知。這恰恰是考古學最大的魅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考古學是研究過去的學科,但卻最不該有因循守舊的特質。 盡管考古學是研究過去的學科,但它又是一門全新的學問,是百年前才興起的“舶來品”,屬于近代興起的廣義的科學范疇。它不鉆故紙堆,而是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屬于典型的田野派。 讀到“考古學”(archaeology),國人馬上會聯想到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的《考古圖》,這是“考古”二字最早的中文出處。但用“考古學”對譯archaeology 卻是先行接受西方影響又熟諳中國古典文獻的日本學界所為,之后,這個詞又輾轉回到中國,國人當然會有親切感。 考古人是一群懷有野心的人,他們要通過物質遺存,去探究逝去的人類歷史的方方面面。上限是上古的人類起源,下限則可限定為上一秒。除了近代產業考古,你還聽說過西方的“垃圾考古學”吧? 不看你的身份證,但如果讓我們分析研究你三五天內產生的全部垃圾,我們會提交出一份關于你幾乎全部生活信息的系統報告,包含你各方面的隱私。因而,考古學是一門打通古今的學科。我們像偵探,試圖把支離破碎的材料,通過邏輯推理甚至想象力,盡可能地拼接,最大限度地迫近真實;我們也像是翻譯,把無字地書解讀為大家都能讀懂的書。 考古是一門本源性的學科,它會源源不斷地給其他學科乃至公眾提供靈感和給養。考古學號稱“文科中的理工科”,它具有交叉學科和綜合性學科的特點,多學科合作是其最大的亮點和長處。“科技使考古插上了翅膀”,是我們最愿意說的一句充滿自豪感的話。在本書正文的介紹中,多學科合作實踐所帶來的豐碩收獲比比皆是。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除了豐富你的文化給養,這門“無用之學”還有安頓身心之功效,當我們的視野擴至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空間上鳥瞰全球乃至更遠的星系,身邊的小事當然就會被看淡,從而有一種釋然曠達的感覺。如果對未來做個預測,那么考古學是否會成為最后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之一? 考古可以認為就是一種高級智力游戲,所以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想它很難被所謂的高新 AI 技術所取代。 這就是我作為一個考古老兵對自己學科的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

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

說起來,考古是一門研究時空的學問。百年探索,我們已可以初步把握中國古代文明的時空分布和譜系脈絡。 本書擷取了15處大遺址,請14位親身參與考古工作的考古學家來細致講解,這是一場饕餮盛宴。這里的“大遺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遺址群。 有學者對這些“大遺址”的重大意義做了提煉:第一是認知中國文化之源的地位;第二是擁有探索中國國家文明起源的意義;第三是展現中華文明5000 多年連續發展的最佳例證;第四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詮釋;第五是對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國土大國與文化大國的空間表達;第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相互輝映的典型例證。本書推出的15處大遺址就從各個方面對上述歷史意義做了生動的闡釋。 ……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今年,正好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百年。本書收錄的這 15 項考古發現,從1921 年發現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到 2020 年發現的陜西靖邊清平堡,就是中國考古百年發現與研究史的縮影;從“50 后”到“70 后”的 14 位考古學家,活躍于 20 世紀 80 年代直至今日,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轉型與發展。 從這些大發現中,我們可以窺見若干考古學方法技術的進步,嘉惠學林。譬如,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系第一代“海歸”,他在主持安陽殷墟發掘工作之初,就開始安排對遺址進行地形測繪,到了發掘后期的20世紀30年代,殷墟的發掘方法已經由原來局限性較大的窄探溝法改為全面采用大規模探方法,從而發現了大量遺跡現象并基本上摸清了其結構和相互關系。李濟先生對殷墟陶器和青銅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中國考古類型學的肇始,而梁思永先生在殷墟發掘中對“后岡三疊層”的判定,則標志著考古地層學在中國的確立。 同樣是梁思永先生,在總結了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和河南安陽小屯建筑基址 發掘經驗的基礎上,首次辨識出了夯土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存。到了20 世紀 60 年代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我們的前輩則可以比較從容地全面揭露面積達 10000 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宮室建筑基址了。新興的遙感考古和水下考古,則使得中國考古學進入了“陸海空”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全球文明史視角下的古代中國

英國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杰西卡·羅森爵士,是在童恩正教授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特殊的人文地理學概念,她稱之為美麗的“中國弧”。她認為,古代中國的版圖可以從自然和文化的角度分為3個區域:一是東南的中原地帶;二是西北方的草原地帶;三是在這兩個氣候、經濟、文化頗為不同的地理區域中間的那個彎彎的、像半月形的區域,就是“中國弧”。 羅森教授認為,在“中國弧”的西側,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步伐和整個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同步;在“中國弧”的東側,古代中國則是另一種獨特的面貌,與歐亞草原的發展步伐并不一致。正是這個美麗的“中國弧”,成為東西方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中國弧”是理解歐亞歷史長時段效應的一把鑰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更有學者指出,半月形文化帶的形成顯然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出現有很大關系。可以說,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和“中國弧”,就是我們從歐亞大陸文明史的視角解讀早期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是的,中國從來就不是自外于世界的,它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體先進要素的基礎上揚棄、創新,生發出自身特色的。2018 年 5 月 28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請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有關情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代表項目執行專家組在介紹中說,“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并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這顯現了我們在看待自身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關系上的一種自信。 “只懂中國已經搞不清中國了。”在研究中,我們常常發出這樣的慨嘆。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歷了幾波大的文明潮了。第一波大潮,可以上溯到人類走出非洲,在距今 10 萬年前后。在幾萬年之內,人類的足跡就幾乎踏遍了全球陸地的絕大部分,包括我們所在的東亞。這應該就是全球化的開端。 第二波大潮,就是大約 10000 年前的“農業潮”。在此之前是數百萬年的攫取經濟(狩獵和采集),之后人類馴化動物和植物,定居的農耕經濟開始。由積蓄到私有財產、人口繁衍、社會分層,人類走向了社會復雜化的階段,出現了國家。 既有的研究表明,彩陶之路是距今 5000 多年以來形成的以彩陶為代表的中西農業文化之間的交流通道,并以人群的遷徙為主要交流方式。距今約5500 年以后中亞的鋸齒紋彩陶等對中國西北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存在一定影響,而中國彩陶文化也漸次分南道、北道西行,影響到費爾干納盆地和克什米爾地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部分石人面形象、銅器以及綿羊、山羊、黃牛等家畜,顯現了與歐亞草原地帶某些考古學文化的聯系。東亞大陸最早的一批邦國(或古國)就出現于這一階段。 第三波大潮,即青銅潮。從大約 5000 年前的歐亞大陸西部開始,這是人類出非洲之后的第一個大十字路口。文字的出現,馬的馴化和馬拉戰車的發明,與金屬文明的發生與初步擴散大致同步。西方學者早年編的一部文集叫《世界體系:500 年還是 5000 年?》,考古學者當然認為是 5000 年。東亞大陸若干地點進入青銅時代,在距今 3700 年前后。東亞最早的成系統的文書,是距今 3300 年前后的甲骨文,馬拉戰車與其大體同時出現于殷墟。 具體而言,關于銅器冶鑄技術問題,也如不少學者已分析指出的那樣,東亞大陸龍山時代前后用銅遺存的出現,應與接受外來影響關系密切。考古學觀察到的現象是,出土最早的青銅禮容器的中原地區,也是東亞大陸最早出現廣域王權國家的地區。二里頭文化青銅禮器的出現和當時的中原社會,都經歷了文化交流中碰撞與裂變的歷程,其同步性引人遐思。可以認為,是青銅禮器及其鑄造術,催生了最早的“中國”,而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北方式長身戰斧和環首刀等,更是這一中原腹地最早的青銅文明與歐亞草原青銅文明文化交流的力證。至于廣漢三星堆文化所見包括受中原地區影響在內的各種外來文化因素,在歐亞大陸區域文化交流中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至于后來在殷墟時代最早出現于東亞大陸的家馬與馬拉戰車、帶有多條斜坡墓道的王陵大墓與大規模的殺殉習俗、顯現出深厚解剖學底蘊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甚至在波斯帝國之后興起的秦漢帝國,都應放到歐亞大陸文明交流的大的歷史背景下才能對其有深刻的了解。唐宋時代及其后興盛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存,更表明在“哥倫布大交換”前,全球文明間的物品與信息“大交換”早已不絕于途了。 第四波大潮,是從 260 年前開始的。英國開始的工業潮、蒸汽機,然后是電氣化、信息化、智能化,隨之而來的是歐洲殖民運動、資本主義、狹義的全球化……中國當然也被裹挾著進入了這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時代。 顯然,從狩獵采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有一個加速度的趨勢。在這樣的加速度中,我們如何自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技術的關系,都是我們必須深入嚴峻思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考古人跟大家講的 10 萬年到 500 年前的歷史離我們遠嗎? 考古中國,喚回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在這里,我們 15 位考古人向您發出誠摯的邀請,讓我們感知考古學的發現之美、思辨之美,共享發現古代中國之美!

(節選自“總序:考古中國,喚回我們的文化記憶” 作者: 許宏)

495377989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