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考古中國+中國文物常識 套裝2冊 許宏 著 歷史

原價:¥113優惠券:¥10券后價:¥103

書名: 考古中國+中國文物常識 套裝2冊

定價: 226.0

ISBN: 9787545542912T

作者: 許宏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裝幀: 精裝

開本: 16

-

《考古中國》

◆15位考古學家講述15個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兼顧專業性、通識性、趣味性。

◆“大遺址”見證5000年中華文明

“大遺址”指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和遺址群。本書所選15個“大遺址”:仰韶村、雙槐樹遺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宮、良渚、石峁、二里頭、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門寺地宮、南海I號、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個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遺址”的重大意義:1.有助于認知中國文化之源2.體現探索中國國家文明起源的意義3.展現中華文明5000多年連續性的例證4.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活詮釋5.中國文明古國、國土大國和文化大國的空間表達,第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證。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從時間、空間、文化三大維度解讀中國現代考古成就

本書收錄15項考古發現,從1921年發現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到2020年發現的陜西靖邊清平堡,是中國考古百年發現和研究史縮影;從“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學家,活躍于20世紀80年代直至今日,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轉型與發展。考古發現遺址涵蓋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窯址等多種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梳理百年考古脈絡,致敬中國考古百年

全書根據遺址的考古發現時間(1921—2020年)編排,是中國百年考古史的縮影。

呈現百年來考古技術的革新。從只有探鏟、手鏟到海陸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掃描、無人機、超景深顯微鏡等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分酷炫。附錄中收錄了49位考古學家簡介,致敬百年來上下求索的中國考古人。

◆填補多項歷史空白、糾正歷史錯誤、提出新的觀點、提出新的問題

一直以來,西方只承認中國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宮城、內城、外城”的三重結構及大型水利工程,實證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

杜牧的《阿房宮賦》家喻戶曉,考古發現表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燒,甚至沒有建成;

眾所周知,修建長城主要出于軍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長城沿線發生的血腥戰爭卻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時間雙方和平相處,有各種各樣的貿易與交流;

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墻的時候,有意識地把玉鏟、玉璜、玉鉞等器物砌入墻中,符合史書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門、飾瑤臺”的記載,石峁是黃帝的都城還是夏都?

《中國文物常識》

1.文物研究先驅沈從文40年心血之作

2.文物鑒賞、收藏及美學研究的文物常識書

3.讓文物說話,講述中華文化、中華智慧、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偉大歷程!

4.讓文物說話,讓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書齋,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

5.讓文物說話,感受歷史,放眼未來,讓我們為悠久的從未斷裂的中華文明而驕傲而自豪!

《考古中國》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中國文物常識》

本書涵蓋古人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藝美術等內容,更是具體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鏡子、漆器、輦輿、車乘、扇子、刺繡、服飾、獅子、龍鳳及魚的圖案等的演變和發展。沈從文先生以文學家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從欣賞的角度講述各種文物,填補了我國文物史上的空白。

《考古中國》

總序:考古中國,喚回我們的文化記憶 許宏

何為考古? 為何考古? 2

影響中國歷史的大遺址 3

大發現見證中國考古百年史 10

全球文明史視角下的古代中國 11

仰韶: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點(1921) 魏興濤

仰韶村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19

西水坡 M45 :中華第一龍 24

豫晉陜交界:中華文明的初曙 27

雙槐樹:中華文明的胚胎 29

仰韶文化的傳播 32

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1928) 唐際根

殷墟與商王朝:都邑文明 40

殷墟與甲骨文:看不見的大歷史與小細節 44

殷墟與青銅器:神秘的青銅王國 50

殷墟是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57

三星堆:青銅時代的奇葩(1929) 雷雨

“沉睡幾千年,一醒驚天下” 62

三星堆遺址的新發現 68

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 78

阿房宮: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志(1933) 劉瑞

在文獻中尋找阿房宮 89

在考古中發現阿房宮 91

在選址中解密阿房宮 93

在名賦中重讀阿房宮 97

從阿房宮看秦漢都城 98

良渚:中華文明 5000 年的實證(1936) 王寧遠

何謂良渚:基本概念與認知 107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與成因 112

匠人營國:都邑選址與規劃 115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與設計 120

法無定法:考古技術與手段 123

石峁:中華文明的前夜(1958) 孫周勇

30 塊錢“搶救”回的文物 133

石峁古城與“金字塔”皇城臺 140

石峁玉器“藏玉于墻” 150

黃帝都邑抑或夏都? 153

二里頭:3700 年前的中國第一王都(1959) 趙海濤

二里頭是夏都嗎? 161

二里頭之“最” 164

二里頭文化的統治、影響與衰亡 176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壯志(1962) 蔣文孝

奮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國 187

秦始皇帝陵:帝王之都的規劃之一 193

外藏系統:秦始皇帝的雄心壯志 195

南越王墓:嶺南文化之光(1983) 全洪

割據嶺南近百年的南越國 217

從未被盜掘的漢代王陵 223

南越國與海上絲綢之路 235

法門寺地宮:看得見的大唐盛世(1987) 齊東方

信佛的皇帝 246

玻璃與對外文化交流 253

茶具與茶文化 255

法門寺地宮的其他發現 259

南海Ⅰ號: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李巖

南海Ⅰ號發掘記 271

海上絲綢之路 273

揭秘始發港及目的地 287

海上航行的聚落 292

海昏侯墓:黃金遍地的廢帝劉賀墓(2011) 楊軍

沉睡了 2000 多年的海昏侯墓 300

海昏侯與海昏侯國 307

海昏侯墓的驚世發現 314

后司岙:解密中國青瓷的巔峰之作(2015) 鄭建明

皇家御用秘色瓷 328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尋蹤 331

窯址考古揭開貢瓷之謎 336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長城(2020) 于春雷

什么是長城? 355

清平堡遺址與明朝邊防 362

長城地帶與中華文明 371

附錄 1 :致敬中國考古人 378

附錄 2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0—2020) 383

附錄 3 :中國重要考古遺址(新石器—清) 389

出版后記 392

《中國文物常識》

第一章 器物 / 001

中國古玉 / 002

玉的應用 / 010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 018

中國古代陶瓷 / 026

清初陶瓷加工 / 035

鏡子的故事(上) / 056

鏡子的故事(下) / 071

古代鏡子的藝術 / 089

扇子史話 / 099

第二章 工藝 / 105

漆工藝問題 / 106

我們從古漆器可學些什么 / 116

螺甸工藝試探 / 126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 / 151

中國馬具及對金銅漆鑲嵌工藝的影響 / 161

第三章 織錦 / 195

談錦 / 196

織金錦 / 204

談刺繡 / 229

談染纈 / 248

第四章 服飾 / 261

古代服裝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 / 262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 280

宋元時裝 / 288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 / 295

第五章 民俗 / 305

龍鳳藝術 / 306

魚的藝術 / 314

獅子的藝術 / 321

第六章 書畫 / 337

談金花箋 / 338

談寫字(一) / 347

談寫字(二) / 353

第七章 交通工具 / 363

談輦輿 / 364

談車乘 / 371

許宏 等,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魏興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

唐際根:原殷墟考古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

劉瑞: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

王寧遠:良渚水利系統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

孫周勇:石峁遺址考古領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趙海濤:二里頭工作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究員

蔣文孝:秦始皇帝陵西側1號大墓考古發掘領隊

全洪: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李巖:南海I號保護與發掘親歷者

楊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

鄭建明: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發掘領隊

于春雷:清平堡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856489261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