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者綜合各種史料及已有研究成果,以圖示方式全面、直觀地展示了歷代甲胄的形象,并合理推演了甲胄的穿著方式,對影視、動漫、游戲等視覺創作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2.作者結合不同朝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作戰武器的變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設來推測未知的空白,進一步總結出歷代甲胄的演變與傳承,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陳大威
1977年生于沈陽,現居北京。游戲制作人、跨界設計師、科普繪本類作家。
1995年畢業后從事廣告行業。2001年至今先后在北京華義、搜狐等游戲公司任美術總監,從事網絡游戲產品的開發工作。出版有《畫說中國歷代甲胄》《畫說跑步那些事》《畫說馬拉松那些事》等作品。

商代1
一、青銅胄和皮甲/ 2
二、青銅面具、胄和皮甲/ 7
西周11
一、青銅胄和青銅甲/ 12
二、韋弁和青銅甲/ 16
東周(春秋、戰國)20
一、髹漆皮甲和皮胄/ 21
二、髹漆合甲和青銅胄/ 26
三、鐵甲和鐵胄/ 30
秦代33
一、一型單片甲/ 34
二、二型A種側襟皮甲/ 37
三、三型A種側襟皮甲/ 40
四、三型B種側襟皮甲/ 44
五、四型側襟長袖皮甲/ 47
六、鐵胄和鐵甲/ 50
漢代53
一、鐵胄、金銀飾鐵甲/ 54
二、玄鐵胄、玄鐵甲/ 58
三、幘冠和玄鐵甲/ 61
四、幘冠和筩袖鎧/ 65
五、鹖冠和玄鐵甲/ 68
附漢代軍隊中的徽識/ 71
魏晉時期72
一、屋山幘和筩袖鎧/ 73
二、鐵胄、筩袖鎧/ 78
南北朝81
一、鐵胄、筩袖鎧/ 82
二、罩甲首鎧和兩當甲/ 85
三、鐵胄、明光甲/ 89
隋代95
一、平巾幘和兩當甲/ 96
二、兜鍪和明光甲/ 99
唐代104
一、初唐兜鍪和明光甲/ 105
二、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109
三、絹甲/ 114
四、中晚唐兜鍪和明光甲/ 118
五、晚唐鳳翅兜鍪和山文甲/ 123
六、兜鍪與步兵甲/ 128
五代十國132
一、兜鍪和山文甲/ 133
二、翻耳兜鍪和細鱗甲/ 138
宋代142
一、鳳翅兜鍪和烏錘甲/ 143
二、鳳翅兜鍪和朱漆山字甲/ 147
三、黑漆順水山字甲/ 152
四、銅盔和金漆鐵甲/ 157
五、笠子與鐵甲/ 161
遼、金、西夏165
一、遼國黑漆甲/ 166
二、金國黃茸軍鐵甲/ 170
三、西夏鎏金銅甲/ 174
元代178
一、鐵胄和細鱗甲/ 179
二、鐵胄和鐵網漆皮甲/ 184
三、鐵胄和布面甲/ 189
四、鐵胄和披膊布面甲/ 193
明代198
一、金漆山文甲/ 199
二、紫花罩甲/ 205
三、鎖子甲/ 210
四、布面甲/ 215
五、兵、士罩甲/ 219
清代224
一、鎖子甲/ 225
二、鐵葉紅閃緞面甲/ 229
三、無袖布面甲/ 232
四、金銀珠云龍紋甲/ 238
五、長袖緞面甲/ 243
參考文獻247
附錄:中國歷代身甲形制的演變和沿襲關系248

還原古代軍人的真實風貌
我和大威原來素不相識,去年下半年碰巧接到他的電話,說是通過出版社找到了我,想請我看看由他親手繪制和編著的《畫說中國歷代甲胄》書稿。自從我寫完《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之后,除了去年看到一本相關題材之外,多年來一直沒有看到類似的書。所以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馬上表示同意了。去年十一月份,大威專程從北京來到了位于上海、我所工作的學院。初次見面,他的誠懇、樸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院的教師休息室里,我們邊談邊匆匆大略地翻閱了一遍書稿。我的第一感覺這是一本很好的通俗讀本,詳細且補充了我書中遺略的某些部分。于是約定等我仔細閱讀后提出意見供他參考。第二稿寄給我閱讀后,覺得書稿更加成熟了。同時我再次仔細審閱了書中大量用電腦繪制的插圖,這種圖與我的畫法迥然相異,但應當更為年輕人所歡迎。且每介紹一套甲,再附上層層穿戴方法的示意圖,更適合給相關設計人員做參考。因此,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所以當他提出要我為本書寫幾句話,歷來不善寫作的我居然也欣然應允了。
對于中國古代的甲胄和戎服,自寫了《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以后,我一直興趣不減,不斷地留意收集新的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近年我參與了一些鎧甲的復制、設計工作之后,更進一步認識了不少原來被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直接影響到此類文物的研究和復原,復原出來的東西如何更符合歷史真實面貌和它的使用方法。
在一般情況下,考古復原比較注重形制與制造方法的研究,而當文物出現比較大的殘損,修復過程中需要加以一定的推測時,就往往會忽略實際使用的合理性與方便性。甲胄是由硬質材料制作的,但它又是穿在活動的、柔軟的人身上的,軟硬碰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矛盾。為了避免矛盾,達到既保護軀體又不影響運動的目的,甲衣的構成就要在很多方面使用特殊的設計和制作的方法。這方面我們的祖先是很有創造力的。設計制造出很多無與倫比的精品。可惜的是,保存下來的太少,我們現在只有通過復制來還原一部分當時的面貌。而復制的基礎就是類似本書的這種研究。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中古裝戲風靡一時,歷史題材的盛行使各式各樣的甲胄、戎服的需求量大增。“戲說”一類的且不論,比較嚴肅的、力圖真實反映歷史原貌的劇目,其服飾的設計都是很具表現力度的。但遺憾的是往往都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沒能完全跳出戲劇服裝的老思路、老概念,特別是甲胄,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戲劇服飾的制約;二是引用、參考國外的資料和設計元素過多,使整體形象失去了中國原有的時代特征。基于這兩點,我認為大威編寫這本書是一個貢獻,它使相關的創作人員在有限的參考資料面前增添了很多新的圖像。這些圖像和由此產生的新的設計元素,將進一步強化古代軍人形象的本土化,突出歷史的真實風貌。
我是搞舞臺美術出身,對古代戎服的研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戲劇。現在由戲劇又引申到了動漫、游戲領域,一方天地已變得越來越寬。如果說我的努力現在已得到了一些良好的結果,那么大威也跟著走上了這條道路。這樣的年輕人在將來必定會得到比我更多的成果。事實是,在這條道路上既有學術方面的探索,又有藝術創作方面的追求,這對于我們這個從事特殊的創作研究人群來說,可謂魅力無窮,值得花費畢生精力去耕耘。
祝愿這本書早日出版,祝賀這位年輕人獲得的成就!
劉永華
上海戲劇學院 教授
為“畫說”而說
為本書作序完全是性情所致,欣然提筆。
記得那個隆冬的下午,我急急趕著去看一本書,因為在電話的那一頭說:讓我看一本關于中國古代軍戎服裝的書,說是“請教”,自然是客套。然而當這位年輕作者捧出這本大書時,我確實感到眼前一亮。不僅因為這是部關于中國的甲胄服裝的歷史書,更是因為這是部“畫說”的歷史書。
這是本特殊的服裝史書。雖然近年來服裝類的史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書也出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文獻考據,史料編撰,對古輿服志的梳理……也就是“話說”,即依文字而說。然“話說”固然必要,可充擁彗清道之役,但畢竟史學研究并非一法,而以圖說史是近年讀圖時代流行的一種方式。這部中國歷代甲胄的圖書是“畫”的,是為“畫說”。
所謂這本書的“畫”,不僅僅是作者用現代CG(Computer Graphics,電腦圖像)手法描繪而成,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古代甲胄服裝所作的實證研究的一項考據。中國服裝史學的研究時間不算很長,研究者都深感文獻記載與形象資料中難解之處尚多。古人把縫合的衣裳穿戴身上,卻沒有留下如何穿戴的任何史料,服裝領域的《天工開物》沒有一本。這種看似簡單的穿著動作卻長久困擾著后人,現代的史學家們只能用考古出土的服飾殘片,用古代畫像、雕刻上的人物揣摩古人的衣著行為。
而這本“畫說”正是用這種讀圖的方式來解讀中國古代幾千年的甲胄服裝。作者根據出土的文獻和前人對甲胄的“話說”,再現了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甲胄形制,將那些歷史的碎片拼攥到了一塊。可貴的是他對古人甲胄的形制、結構、系縛等作了認真的揣摩與描摹,并以假想設計了古人穿戴甲胄的步驟,雖然是假設,但頗有價值。
因為是假設,就會有爭議,會有不實的可能。但這在那些年代久遠,出土實物和文獻匱乏的朝代是難免的。我相信只要在學術上的致誠,就是一種探求,而絕不應允學術上的“戲說”。
最后還要說一點,作者是位美術設計師,所以這本“畫說”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電腦CG的風格,相信這種語言會讓更多年輕的朋友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樣的史學。畢竟歷史是讓人讀的。
袁仄
北京服裝學院 教授


《畫說中國歷代甲胄》的作者長期研究中國歷代甲胄,多次實地考察建筑壁畫、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實物等,參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歷代資料文獻,結合自己多年來對歷代甲胄服飾形制的理解與推想,以繪畫分解的方式,直觀、具象地解說了中國歷代甲胄的形制、結構、材質、穿著方法等基本情況。本書的主要特點在于,作者根據各個朝代與甲胄相關的已知資料,結合不同朝代工藝技術的發展、作戰武器的變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設來推測未知的空白,從而使各個朝代甲胄的整體形象得到全面直觀的展示,并進一步總結出歷代甲胄的演變與傳承。
《畫說中國歷代甲胄》不僅對軍戎服飾研究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影視、戲劇、動漫、游戲等各個相關領域的美創人員,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