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
元朝正值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中國早期與晚期繪畫的一大分野。業余文人畫家登上畫壇舞臺,從此改變了中國畫史的發展路徑,也引發了一場風格上的革命。他們與前人遺留下來的定型格式分道揚鑣,為的是具體表達情感與心緒,使山水畫成為表現自我的工具,形成了“隔江山色”的典型構景。本書為高居翰“中國古代晚期繪畫史”計劃的肇始之作,在結合畫家生平與畫作題材的基礎上,高居翰以更宏闊的視角探討各風格傳統或宗派的發展脈絡,進而觀察元代風格革命的本質,以及許多畫家的個人成就。
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
明代初期與中期,服務于南北兩京的宮廷院畫家以及活躍于浙江、福建和其他地區的畫派,復興了宋代所建立的職業繪畫傳統。其后,繼承衣缽的畫家們籠統地構成后來所謂的浙派。無獨有偶,元代大家所形成的業余繪畫傳統,也在經歷了約百年的沉寂之后由蘇州畫家沈周復興,中國史家均以他為吳派始祖。然而明代的政治氛圍和經濟環境深刻地影響了明代藝術的走向,殘酷的政局使得明代畫院和浙派風格都趨于保守;而逐漸發展的商業,助益吳派畫家更自由地探索新的風格。最終,這兩條路都走到了盡頭,也孕育出了中國美術發展的新方向。
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
十七世紀的中國繪畫,不但有其獨特美感,還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氣勢與魄力。“即使在世界藝術史上,歐洲十九世紀以前的畫壇,也都難與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媲美。”高居翰以《氣勢撼人》處理明末清初這一繪畫階段,關注繪畫風格與自然經驗,繪畫作品與歷史選擇的雙重關系,以張宏與董其昌的藝術對比開篇,以王原祁和石濤命運的對照終結,是西方學界中鮮有的嘗試宏觀思考與討論中國繪畫的造型本質問題之作。
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
山外有山,晚明繪畫許多不但深具感染力,且極引人注目,它們超越了過去山水畫構圖的方式,發生了徹底性變革,在形式內涵、意義以及實踐上,達到了空前未有的復雜程度。晚明畫家也以高度自覺和錯綜纏繞的方式,與傳統畫史建立關聯,同時也與其當代的文藝理論結合,形成繁復的互動關系。高居翰深入晚明時期罕見的多重藝術史情境中,展陳作品的每一面向,以各種令人驚異的繪畫圖像和畫家類型,共同描繪這一時期藝術的復雜與活力。
致用與娛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繪畫
《致用與娛情》通過對120余幅盛清時的世俗繪畫進行視覺研究與風格分析,說明正是美人、春宮、家慶、祝壽等中國主流藝術史之外的“另類”世俗題材,在盛清時通過積極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畫風,創造了新的繪畫方式與程式。通過挖掘世俗畫在藝術 的價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畫 的中國繪畫史敘事,豐富了中國繪畫史的樣貌。此外,作者還將社會文化史的變遷引入討論,從畫作中尋繹時代信息,呈現盛清時城市娛樂的發展、名妓文化與閨秀文化的興替,以及江南和宮廷間的文化關系等,充分釋放了世俗畫中所蘊含的時代信息與文化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