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1、站在正宗的孔子“以象解易”的思路上解讀原著,從《易經·系辭傳》看易經的宇宙觀、體用觀和生命觀。
2、將易經六十四卦分別對應生活中的創業與領導、經營與管理、輸贏、決策等具體生活場景,既有理論上的講解,又有實際上的應用。
3、為了便于理解,該書插入了大量圖解,讓晦澀的理論更鮮活易懂。4、舉例透譬,文字淺白有趣,平實易懂。
目錄
上 冊
第一章 認識《易經》
《易經》的三—三—三 3
卦之象——八卦及六十四卦 17
錯綜復雜——不要“掛”在那里 33
第二章 《易經》的科學面
21世紀數理邏輯的基礎 47
易圖——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察運用 64
《河圖》《洛書》的數理邏輯及力學原理 82
第三章 五十以學易
孔子的易學觀 99
從《易·系辭傳》看《易經》的宇宙觀 120
從《易·系辭傳》看《易經》的體用觀 137
從《易·系辭傳》看《易經》的生命觀 157
《說卦》《序卦》《雜卦》 189
第四章 陰陽及乾坤
乾能——天道恒動無常 225
坤能——地道圓融無礙 244
乾坤變化的人文精神 260
第五章 創業與領導
奮斗期——屯、蒙、需、訟 277
領導的智慧——師、比、小畜、履 318
第六章 經營甘苦談
大業初成——泰、否、同人、大有 359
再發展的危機——謙、豫、隨、蠱 394
下 冊
第七章 危機管理
溝通觀——臨、觀、噬嗑、賁 435
鞏固領導權——剝、復、無妄、大畜 467
第八章 輸贏之機
經營文化——頤、大過、坎、離 503
寧靜致遠——咸、恒、遁、大壯 540
第九章 經營常變
利害互生——晉、明夷、家人、睽 577
反敗為勝——蹇、解、損、益 612
第十章 決策機用
政策風險——夬、姤、萃、升 649
處困及革變——困、井、革、鼎 683
第十一章 守成不易
動靜調適——震、艮、漸、歸妹 721
中年的起伏——豐、旅、巽、兌 757
第十二章 圓融人生
夕陽的智慧——渙、節、中孚、小過 795
終而復始——既濟、未濟 831
附?錄 千古易學大師——焦京師徒和邵子 / 849
后?記 生命中的現象大部分都是物理學 / 854
在線試讀
第一章:認識《易經》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說卦傳》
《易經》的三—三—三
了解變易、簡易、不易的三大原則后,接下來便是《易經》的三個內涵:易象、易理及易數。比《周易》更基礎的,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
易者“變”也。變化包括有:
經常的變:例如春、夏、秋、冬,白天、晚上,生、死等,都屬經常的變,可以完全預期,而且是逃不掉的。
關系的變:各種因果循環,可以較清楚地看出來,是可以分析、可以做某種程度預測的。
突變:突然的變化,違反一般的原理或通則,或許也有一定關系,但卻不易觀察到,比較不好預知的。
電影《侏羅紀公園》第一集,當專家們坐在吉普車上要到公園的途中,物理數學家以手背上的水滴,對女考古學家解釋數學中的不確定原理。
由于車子在行進,手背上的水滴會前后流動,便是經常的變。
因為路不平,有些水滴會上下跳動,或往旁邊跳,這就屬于關系變。
但仍有極少數水滴會出現不合理的流動或不動或打轉,這便是突變。
整部電影的理論基礎,皆和此有關。
這也是《易經》要傳達給我們的宇宙生命大道理。
生命無常的“變易”
《易經》的“易”有三大原則: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
變易是人生無常,不只是人生,整個宇宙都是無常。所有事物沒有一件不在變動,即使恒星也不過是在銀河系中不動而已,整個銀河系仍是在動的。就好像你在地球上保持不動,其實地球在自轉,又繞太陽在公轉,所以就算你不動,但從整體觀之,仍然在動。
在時空中,時間在動,空間也在動,沒有一事、一物,也沒有一種情況或一種想法是不變的,全部都一直在變。
希臘的哲學家便曾表示,我們不可能用同一只腳,踏入同樣的水流中兩次。
當那只腳抬起又放下去時,已經是不一樣的水流了。
每分每秒中,我們都在變,細胞在新陳代謝,呼吸的氣進進出出,環境也在變,想法、精神都不一樣了,萬事萬物沒有可以“維持現狀”的。
《易經》便在告訴我們,沒有恒常不變的東西,所有東西都在變,不管常變、互變(關系變)或突變,都是變。知道變而且能適應變的,便是高等智慧的人。
生命有生有死,國家有興有衰,萬物有存有亡,春夏秋冬、吉兇悔吝循環不斷,看透了,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就沒有什么好擔心,好強求的了。
“簡易”是學習《易經》重要的目的
易的第二原則是“簡易”。
宇宙的變化非常復雜,人生更是無常,遠遠超越人類智慧所能認知的,這也是一切恐懼的來源。
我們總想去了解那些未知的,想知道那些還沒有發生的,所以算命、卜筮、星相學充斥在變化多端的世界上,特別是對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信心不足的年輕人,更想依賴這些神秘主義的指點。
這不能怪年輕人迷信,而是我們傳統教育的結果——我們從未教導學生了解自己。他們了解多的是大人的期待、要求,以及那些不道德的道德規范,還有宗教大師的佛理、道理。但不了解的卻是自己,自然會陷入迷惑的陷阱了。
這并不是說神秘主義便是迷信,而是指對一切變易,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才是迷信。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進一步還要理解其中的或然率,便是《易經》的道理。
根據陰陽二進位的道理,以爻來表示其本質,出現的八卦及六十四卦,便是將變化簡單化了。所以“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把卦象錯綜復雜的關系加以推論,再加上時間(時)、空間(位)的關系,每爻的發展及變化,爻的當不當位。一、三、五爻是奇數,陽當位,陰不當位。二、四、六爻為偶數,陰當位,陽不當位。除此之外,還要看本身的卦象,并不是當位就是好的。
易中有數,陰和陽,便是0與1,兩種變化是為太極生兩儀,“二”也就出現了,三爻成卦,三便有了,以此類推,數次、數量、數目就有千千萬萬了。
“位”便是空間。兩點成一線,三線以上合為面,形也就出現了。形有“狀”和“量”的各種變化。加上時間的發展,所有數學的原理都在其中。
《易經》中的“數”是相當重要的,是推算未知的基礎。
把所有復雜的變化,用卦象及易數來推論,一切自然簡化又有跡可循,便是簡易。
簡易可以看出無常中的“有其事必有其理”。原理、原則掌握了,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簡易也是學習《易經》重要的目的。
“不易”是修道者的指標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章:“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這是學習《易經》的階段,理解所有變化與其精微,完全融合在這些變化的“本來面目”中,沒有應然的思考或理想,也沒有刻意的作為,心中寂然,如如不動,完全和宇宙變化的本來面目融為一體,這便是天下至神的狀態了。
道家的無為、佛家的空無,都在探索這個“至神”的境界。
“無”者,無也,無思亦無為,便是禪學的“觀止”工夫。
觀者覺察也,隨時隨地覺察本來面目,便是在真相中。真相并不是“止”的,真相是活生生的,不斷在變易的,隨時體察那個變易,隨其波、逐其流,便是如如不動,沒有思想,沒有刻意行為,隨緣而動而安,便是不易,也是無常生命暴風雨中的“臺風眼”。
由變易到簡易,由簡易到不易,繞了一圈回到原點,這個生命的圓圈,完全融合其中,寂然無為,便是圓融人生了。
傅翕(傅大士)《還源詩》中的“煩惱即菩提”,也是這層道理。
印度當代的大師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便指示:“任何一種企圖改變自己的活動,都只能使情況更為惡化,因此真正的改變就是‘如如不動’,真正的改變就是否定任何的改變。……真的有所謂改變這回事嗎?只有在妄念完全止息以后,才能提出這個問題,妄念必須停止,如如不動的美才能出現。所有企圖脫離‘本來面目’的思想活動完全停止了,‘本來面目’也就自然寂滅了。”
換言之,任何抗拒、摒棄或壓抑“本來面目”的恐懼、混亂、貪婪、殘暴,只會陷入更惡化的沖突情境,只有在痛苦及迷惑中保持完全的安靜,整體觀察所有痛苦的意念,徹底理解其原因,才能使本來面目的混亂自然消失。
這便是“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了。
思考完全止息,也沒有刻意改變的行為,所以“易無思,無為也”。寂然不動的心態,便是不易,亦是天下之至神矣。
“卦象”是暫停,讓我們看清楚事件
了解變易、簡易、不易的道理后,接下來便是《易經》的三個內涵:易象、易理及易數。
《周禮·春官疏》言:“卦之為言掛也,掛萬象于上也。”
也就是說《易經》的卦是把各種現象,假設暫停,掛在那兒,讓大家看得清楚。
象者現象也,象是很大的動物,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用“象”做表征,也就是說這樣子會看得比較清楚。
《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孔子寫道:“圣人設卦觀象。”
用陰?、陽?,兩個符號,將宇宙萬物、人世間復雜的現象,簡化地表示,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陰為柔、陽為剛,是宇宙兩大能量,陽為動能、陰為靜能,剛柔間的相互變化,便出現各種現象。
《系辭下傳》表示,卦的來源是“仰觀于天,俯察于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畫出來的。
?為乾,也是天,天行健,是動能的根本,宇宙萬物、星球運動是永遠不停的。
?為坤,象征地,故為厚德載物。宇宙的靜能,使動能不致流散,凝為具體之物,可以養生萬物。這種厚實的德行,安靜、包容,生命力不斷,是大地之處。
?為離,也是火,也是日,是太陽的象征,亮麗中,內部有靜能,火中不熱,太陽內部有黑點、亮麗中必有分離的能量,是離卦之象。
?為坎,也是水,也是月之象,水外觀柔靜,內在剛強,水流不斷,積洪水之力則無堅不摧,柔中有剛是為坎。月滿潮漲是月亮的磁場對水分的強烈影響,人的身體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故月滿時,人容易亢奮,是為坎月的現象。
其余?為巽,為風;?為艮,為山;?為震,為雷;?為兌,為澤。不都是“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所畫出的卦象嗎?
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包括動植物的成長變化,人體的生老病死,都與這些現象有關,是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中醫便是以《易經》八卦的剛柔相推道理來做診斷、下藥及治療的。
三爻成八卦,重疊為六爻,八八為六十四卦,可象征更廣泛、更復雜的天、地、物、人之“象”了。
“易理”用以明吉兇,知得失
《易經·系辭上傳》云:“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每一種現象,必有其道理,變動中的現象,更有其因果循環的道理。
所以每一個卦象,都有“系辭”。“系辭”者,連系在卦上的文字也,用以說明其道理。
從這些道理中可以明白卦象中的吉兇,吉兇不是,吉中有兇,兇中有吉,盛極則衰,否極泰來,所以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亦為失敗之母,天理循環,勝敗互見。
其中的變化在于卦象中的剛柔相推之理。
人事變化不外吉兇悔吝。
吉者好也,利也,兇者壞也,害也,是得與失的現象。悔者麻煩也,有麻煩所以后悔。吝者挫折也,有挫折自然要吝嗇、保守些。所以悔吝是憂與虞(從容)的現象。
剛柔能量相互影響而有變化,變化者有進有退,榮辱相生,成敗互見。
剛柔的能量,出現白天和晚上之現象,日出、日落如同人心的消極、積極,循環出現。
六十四卦由六爻組成,上兩爻代表天德,中兩爻代表人事,下兩爻代表地象。天、人、地是為三才,所以六爻是三才推演的道理,稱為三極之道。
這些易卦的道理,分成四種:
(1)卦辭
(2)爻辭
(3)象辭
(4)彖辭
每卦下均系有一辭,稱為卦辭,六十四卦的卦辭相傳是周文王所寫的,也有人說是周公旦寫的,甚至有人認為伏羲氏作八卦時,已有卦辭。
爻辭,每一卦有六爻,爻者交也,也就是的空間和時間,包括宇宙的各種變化。六爻交雜變化成一卦,第七爻必變另一卦,所以西洋也有Lucky 7的說法,逢七必大變也。
爻辭便在解釋這些變化的意義,每爻必有一辭,據傳是周公旦承續文王之志作成的。
象辭是大而明顯地對卦做一個示意的說明,象是古代體積龐大、力氣又大的動物,所以“明其大時”,便以象做代表,讓讀者看得比較清楚。象辭是描述卦的現象所用的文字,相傳為孔子所作。每卦有“大象”,每爻有“小象”。
彖辭,彖念to,也有念tu3n,彖是斷語,也就是對卦所代表的事做結語及判斷。彖也是古代的一種動物,相傳可以用牙齒咬斷鐵器,所以便以這種動物來做斷語的代表。
《易經·系辭上傳》上說:“彖者,言乎象者也。”現象出現了,必須加以判斷,才能決定如何動作,這便是彖辭的智慧。《易經》不只講了解,而且講行動,要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面對世間無常變化的吉兇悔吝。
“易數”是客觀的推算
“易”是不斷的變動,在各種動態中,其長短、大小、深淺,有時間、空間、形狀、方位的不同,乃至于分量程度配合層次等的差別,這便是易數的問題。
《易經·系辭上傳》中,孔子寫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也。”
這便是一到十的基礎數關系,奇數為天、偶數為地,奇數相加二十五、偶數相加三十,一到十總數為五十五。這些一到十的基礎數,滿十進位,十進、百進、千進、萬進、十萬進、百萬進、千萬進、億進……以至于無限。
易數的本體,其實只有0與1,也就是陰和陽,變化不是陰,便是陽,是0與1的二進位。
二只是“用”,也就是有0與1這兩個變數,由這個二便可推演至無限。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這句話是指推算將來和過去。數往是向前推,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一路推算下去。如果想知如何演變而來,則以逆數推算:三從二來、二從一來,這便是逆數。
此外,易數中還有方位學的數,由能量的分布,卦象的位和數,分為先天卦及后天卦兩種。
伏羲先天八卦的方位與順序請參見圖1-1。
圖1-1?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及能量分配圖(相對兩卦合數皆為九)
伏羲的先天八卦圖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稱為左旋,右邊開始則為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便是所謂的天道左旋,地道右轉。地球繞太陽是向左轉動,而地球的自轉則是右轉,似乎伏羲時代,畫易卦方位者,已明白這個天文的大道理了。
周文王演八卦位,以后天變化觀察能量分配,見圖1-2。
圖1-2?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及能量分配圖(相對兩卦合數皆為十)
先天卦相對的卦數總合為九,后天卦相對的卦數總合為十。
這便是先天卦用九,后天卦用十的說法。
但若以中數為五則成圖1-3,即所有數相加均為十五。
圖1-3?中數為五的均衡方位(各行列相加均為十五)
《易經·系辭上傳》中孔子又寫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又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農歷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這些易數可用以知天時及地利,并由其間推算人事現象的變化,后文篇章中有較詳細的說明,不再贅言。
《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曲
《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易經》有六十四卦,是由周文王重疊八卦,三爻成六爻,成為:
(A B)6=A6 6A5B 15A4B2 20A3B3 15A2B4 6AB5 B6
1 6 15 20 15 6 1=64
用六十四種卦象來觀察及詮釋宇宙和人文的各種變化,這部《易經》又稱為《周易》。
目前一般人談論的《易經》,甚至于卜卦算命的,都是以這部《周易》為根本。
其實比《周易》更基礎的,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
孔穎達指出《連山易》是神農氏所作。郭壅卻認為《連山易》是夏朝時才通用的,并且是大禹時才完成的。葛寅則主張《連山易》的基礎便是伏羲的先天八卦,也就是說伏羲畫卦象時,已完成了《連山易》。
據傳《連山易》有八萬言,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以山為主,來觀察天時地利各種關系及變化,故稱“連山”。
伏羲氏為游牧民族,活動范圍廣大,其“仰觀天,俯察地”,以山為標的,連系天地之變化,形成《連山易》,有如一部巨形的電腦,用以觀察宇宙自然的現象。
神農氏為農業民族,承襲伏羲氏智慧,在土地劃分的功能及開發的計劃上,《連山易》自然有其功用。
大禹治水時,重要的是天時、地利的了解,并掌握其變化,《連山易》便是一項重要工具。后來大禹更根據先天八卦的用九之象,將當時國土分為九州作為治理的根本。
《歸藏易》相傳是黃帝所作,朱元升云:“《歸藏易》,黃帝演伏羲《連山易》而作。”
顯然《歸藏易》是《連山易》的改良作品。
《山海經》云:“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也就是《歸藏易》創于黃帝,通行于殷商時代。
《歸藏易》以坤卦為首,以地為中心,注重地的方位。
據傳《歸藏易》已有八卦的重卦,成為六十四卦了。但由于經文已失傳,無法考據。
歸藏者,龜藏也,亦即將易的變化注明于龜殼上,小而精致,以便攜帶。
黃帝由南北征炎帝(神農氏),大戰于阪泉之野,再和蚩尤大戰于涿鹿,據說還發明了指南車,以大破蚩尤的迷霧戰術。
遠征軍轉戰各地,帶著巨形的《連山易》自然不方便,但地利及天時又是客軍重要的資料,藏之于龜背上,的確是了不起的智慧。
黃帝成為共主后,管轄的地區極大,據傳他一輩子東奔西走,觀察并規劃各地的管轄方式,《歸藏易》對他自然是相當有助益的。
殷商源于“鳥圖騰”族,其祖先契之母吞玄鳥蛋而生契,象征其是鳥族——有巢、有扈、有虞的后代,秦國的祖先也屬于此族群。
鳥圖騰族文明發展甚早,由于故居于多洪患的黃河下游,因此其族群以漁鹽之利及貿易行商為主要生活方式,到殷商時代尤為盛行,所以殷商王朝經常遷移京城,和他們的行商式文明似乎有關。
后代稱生意人為商人,也應本于此。
舉例來說,總公司可以用大型電腦,但經常在外跑的業務專員自然要用筆記型電腦,而且愈小愈精致愈好,《歸藏易》自然更合乎殷商人的需要了。
商人重風水、重方位,所以《歸藏易》以坤卦為首。
《周易》名稱的由來,有人認為是周文王所演之易,故稱《周易》。有人認為是如同《周書》《周禮》等冠之以周字,以別于其他的兩種易。
但文王又為何以其國稱之為“周”呢?
《周易》以乾卦為始,未濟為終,象征天地變化“周而復始”,故明示易道為“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而復始,循環不斷,便是“周”的真意。
孔子在《序卦傳》中表示:“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周易》的意義含括了天時、地利、人和,倫理綱常因而確立,含括了整體的時空變化,便是“周”。
換言之,《周易》不只有《連山》《歸藏》的自然科學(天地變化),還有完整的人文科學(政教之所生)。
《周易》也因而比《連山》《歸藏》更為進步而實用。
卦之象——八卦及六十四卦
為了能用八卦來觀察更多的宇宙及人生現象,周文王演易時,特別將八卦重疊成為六十四個重卦,也就是由(A B)的三次方,成為(A B)的六次方。
卦者掛也,就是掛在那兒的現象。
易之不斷的動,動到某種現象,暫時將它停住,掛在那兒(其實是不可能停的),讓大家看得清楚些。
卦必有其時間性,時間到了,卦也變了。不論三爻卦或六爻卦,便是用以代表時空方位交互變化的。
八卦是宇宙間的八種基礎現象。但它的變化是來自陰陽,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
有生于無,無極生太極,是由于“存有”的陽動了,是以陽為1,動必有止,止為靜,為陰,為0,是以太極生兩儀,有陰有陽,用?及?的符號來表示,也是0與1的二進位變化。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故兩儀生四象。
?稱老陰,?稱少陽,為陰中新生之陽。?為老陽,?為少陰,陽中新生之陰。
老陽、老陰、少陽、少陰為四象。
四象生八卦。老陰生?及?,是坤及艮,艮卦之陽為新生之陽,故稱少男。
少陽生?及?,是巽及坎,巽卦之陰為原始之陰,故巽為長女,坎卦之陽為四象之陽,故坎為中男。
老陽生?及?,是乾及兌,其中兌卦之陰為新生之陰,故兌為少女。
少陰生?及?,是離及震,離卦之陰為四象之陰,故離為中女。震卦之陽為原始之陽,故震為長男。
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離為火,為太陽,也為中女;坎為水,為月,也為中男;震為雷,為長男;巽為風,為長女;艮為山,為少男;兌為澤,也可代表海洋、河流,為少女。
先天八卦是以中國為本位的地理規劃
《說卦傳》中,孔子寫道:“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伏羲先天八卦的方位圖見圖1-4。
圖1-4?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圖(左上為一般平面方向圖)
先天八卦是宇宙的現象,南部熱,北部冷,南部動能多,故以乾卦為位,北部靜凝,故以坤卦為位。
《易經》是動能,故講求“向”,乾坐北朝南,坤坐南朝北,故在平面圖,乾南在北,坤北反在南。
相同的,坎坐東向西,位東,離坐西向東,位在一般的西,以此類推兌向東南,震向東北,巽向西南,艮向西北。
先天八卦,若把中國的地形圖拿來比對,就更清楚了。伏羲畫八卦是以中原為本位,試依艮、兌、震、巽四個卦的位置來看:
艮卦在西北,中國的西北高原多高山,艮卦即代表山。
兌卦在東南,中國的東南是大海,而且東南方也多大湖澤。
巽卦在西南,代表風,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以風大聞名。
震在東北,中國東北多震雷。加上南方熱,為乾動能,北方冷,為坤靜凝,太陽東升,月從西下。這個八卦便是以中國地理地形為本位畫成。
天向左轉,是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地向右旋,故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從一到八畫成線條,便可出現太極八卦圖的黑白魚線條,見圖1-5、圖1-6。
圖1-5?先天卦的順序為太極八卦圖的基礎形(反太極線條)
圖1-6?太極八卦陰陽圖
后天八卦是根據后天的人事畫成
周文王重新演八卦,位置不一樣,數位也不一樣,見圖1-7。為什么這樣,值得仔細研究。
圖1-7?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圖
后天八卦圖的安排為:
南方烈日炎?為離火?主夏
北方水結冰?為坎水?主冬
東方森林多?為震木?主春
西方富礦金?為兌金?主秋
震居東方?萬物始生?帝出乎震??創業
巽居東南?萬物生長?齊乎巽???準備
離居南方?萬物俱形?相見乎離??開幕
坤居西南?萬物所受?致役乎坤??等待
兌居西方?萬物結果?說言乎兌??交易
乾居西北?萬物奮起?戰乎乾???業務展開
坎居北方?萬物收藏?勞乎坎???拼命努力
艮居東北?萬物有成?成言乎艮??初步成就
至于后天八卦的卦數,周文王顯然直接采用了《洛書》的數理邏輯。
相傳大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列于龜背,出現在洛水,有數至九,大禹因而第之(排順序)以成九類(大禹畫天下為九州而治理,可能和中國的水利有關)。
可見《洛書》之數,可能和水利的能量相關,而此能量會影響人類的生活形態。
《洛書》上數的分配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角,六八為足,五其中”。
以奇數為白點,偶數為黑點,可畫出此一圖形,見圖1-8。據傳在龜背上的即此一圖形。
圖1-8?洛書上數的分配(白子表奇數,黑子表偶數)
從位置來看,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白點),位在四正方及中央;二四六八等偶數,排列在四隅,可見《洛書》的能量分布,是陽數統領陰數。
為何會如此排列?《洛書辨》上解釋道:“基礎仍在四象,一是老陽?之位,九為老陽之數,故一與九對;二為少陰?之位,八為少陰之數,故二與八對。三為少陽?之位,七為少陽之數,故三與七對;四為老陰?之位,六為老陰之數,故四與六對。”
后天八卦,也就是《洛書》的數位,來自地球能量的形成,其來源之數陣變化見圖1-9,可做推理衍數的基礎。
內容介紹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給人類文字符號的發明以重大的暗示,使人類的思想可以直接用數理來表示。
“數位”指二進制,是發明電腦的重要的邏輯基礎。數位變化可用來辨識及理解宇宙復雜又多元的變化,也包括人類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各種變動。
電腦科技來自《易經》。在新時代,如果我們能以電腦科技重新來解讀和研究《易經》,并學習其數理邏輯的推算及判斷,將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本書即是以這種觀點,來探討如何在新時代使用《易經》這個“工具”,用它來經營事業、經營生活、經營生命。
細節圖







作者介紹
陳文德,1946年生,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早教專家。曾任臺灣聯廣傳媒集團經理,臺視、中視制作人,奇德兒幼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并兼任社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合教室指導人。閑暇之余好讀史,著有《霸術》《亂世經營術》《秦公司興亡史》《北宋危機管理》《曹操爭霸經營史》等書。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