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王,后,杰克》是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早期杰作,出版于1928年。從這部作品開始,納博科夫開始在作品中頻繁使用多種語言,玩文字游戲,并創造了眾多超現實主義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這獨特的“納氏風格”也成為他長久立足于文壇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小說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紙牌這一意象貫穿了作品的始末。涉世未深而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弗朗茲來到柏林投靠富商舅舅德雷爾,而后在引誘下成為德雷爾妻子瑪莎的情人,兩人合謀要害死德雷爾。但當瑪莎得知德雷爾即將發一筆橫財時,她突然改變了主意,陰謀終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戛然而止……出軌、欺騙、謀殺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這場三角牌局,令人領略到人性的荒誕與陰暗,卻又深陷文字大師營造的美妙細節中無法自拔。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早期代表作。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行蹤隱秘、特立獨行的作家,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稱敘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異母弟弟,為了反駁其他傳記作者對已故哥哥的歪曲,他決心還原哥哥生前的“真實生活”,親自為哥哥寫一部傳記。他仔細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遺留文件,走訪了為數不多的知情人,抓住每一條線索,尤其要解開兩場戀情之謎。漸漸地,一個有才華、有個性、有怪癖的小說作家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敘述者本人也在調查和寫作過程中不斷反思,成了鏡像般的又一個主人公。濃郁的色彩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典型的唯美作品,它以華麗簡凈的方式探討了時間、愛、死亡、藝術等永恒主題。
《魔法師》是小說大師納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作品《洛麗塔》的前身,按作者本人的說法,“魔法師”的書名預示了《洛麗塔》“著魔的獵人”的主旨。在小說中,“魔法師”也是一個中年男子,他向寡婦求愛,為的是要接近她的女兒,終用變戲法式的手段,把欲望變成了童話般的夢,從而創造了和《洛麗塔》截然不同的結局。小說以第三人稱敘述,其中的人物沒有名字,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有著異域風情,而《洛麗塔》則以第一人稱詳細說明了小說各要素的來龍去脈。即使撇開和《洛麗塔》的關系,《魔法師》仍然是部有趣的作品,值得一讀。同書收錄納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納博科夫導讀文章。
《洛麗塔》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名作《洛麗塔》激發了大導演庫布里克的靈感,在他的邀約下,納博科夫嘗試創作了自己的一部電影劇本《洛麗塔:電影劇本》。在納博科夫眼中,這是小說《洛麗塔》的“一個輕快活潑的變體”。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行為卻逾越道德范疇的歐洲移民,迷戀上一個可愛卻又危險無情的青春期女孩,開始了一段瘋狂的戀情。納博科夫在書中打破了性、道德和美感等層面的固定表達模式,將電影的結構性和敘述性語言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惡作劇式的幻想曲。劇本保留了小說中智慧而詩意的語言,但考慮到大屏幕呈現的限制,故事和小說有相當大的不同,對讀者而言將是一次充滿興奮感和滿足感的閱讀體驗。
《看,那些小丑》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長篇小說代表作,也是他生前一部完整的小說。一個垂死的人,小心翼翼地揭開記憶和創造的奧秘,如同一部展現現實生活與虛幻世界關系的諷刺劇。小說主角俄裔美國作家瓦季姆?瓦季莫維奇和納博科夫本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俄國流亡者,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他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自己的一生,從年輕的愛情到嚴重的疾病,他的四個妻子、他的作品,以及他靈感的源泉。暮年的納博科夫在瓦季姆身上埋藏了無數謎題和密碼,融入許多之前小說中涉及的主題,這一切超越了他的作品和生命本身的界限,仿佛重建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另一種可能,是真正的納博科夫迷不可錯過的奇妙之作。

......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一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爭議。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