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全12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正版書籍

原價:¥2039.32優惠券:¥50券后價:¥1989.32

中國考古學自1921年誕生,至今已走過百年歷程。在這一百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考古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在百年誕辰之際,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學術史,系統回顧百年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探討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路徑,作為對中國考古學百年誕辰的獻禮,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為此而生。本書共計900余萬字,由中國考古學界200余位權威學者共同撰寫,把百年來的中國考古學分為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時代考古、秦漢到宋遼金元明清時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個考古學專題研究四大部分,通過這部書,讀者可以了解中國考古學各個領域、各個研究課題的相關考古發現和研究過程以及進展。可以說,這部書是一部獨具特色、名副其實的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百科全書。

基本信息

上 冊

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回眸 (1)

中國考古學的理論體系 (27)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76)

舊石器時代晚期及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42)

中國史前農業起源研究 (175)

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205)

黑吉和遼東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294)

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331)

遼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374)

華北平原北部 (燕山地區)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386)

太行山以東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402)

中原地區裴李崗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432)

中 冊

山西至豫西地區仰韶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507)

廟底溝期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561)

后岡二期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618)

王灣三期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631)

陶寺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660)

老官臺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681)

關中地區仰韶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705)

陜西地區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786)

關中地區客省莊二期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797)

陜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823)

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857)

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884)

新疆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949)

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956)

下 冊

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071)

安徽南部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080)

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103)

貴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155)

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165)

云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171)

自治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189)

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玉蟾巖遺存—大溪文化) (1203)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32)

樊城堆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51)

上山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58)

跨湖橋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66)

順山集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75)

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85)

馬家浜文化、 駱駝墩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99)

青蓮崗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17)

北陰陽營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35)

崧澤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46)

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56)

好川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75)

錢山漾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80)

廣富林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85)

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394)

臺灣海峽兩岸史前考古發現與研究 (1421)

廣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444)

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469)

海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484)

香港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1495)

中國磨制石器制作技術研究歷程 (1542)

新石器時代玉器研究歷程 (1550)

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回眸

2021年10月,是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掘一百周年,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在這一值得紀念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有必要對百年來中國考古學走過的歷程進行回顧,總結經驗,明確今后發展的方向。

百年考古的發展可以分為濫觴期(宋代至近代的金石學)、起步期(1921年至1949年)、初步發展期(1950年至1978年)、快速發展期(1979年至2020年) 四大階段,每個階段又可以細分。

一 中國考古學的濫觴———金石學(宋代至近代)

(一)金石學的興起與發展

金石學是在沒有進行科學發掘的情況下,以傳世或零星出土的古代銅器銘文和石刻文字為研究對象,尤其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期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

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曾鞏所著《金石錄》(其書不傳) 早將“金石”一詞作為這類著作的名稱;清代阮元、王鳴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學” 的命名。

現存年代早又較系統的古器物圖錄是成書于元七年(1092年) 的呂大臨撰《考古圖》(十卷)。宋徽宗敕纂《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收錄宋代皇室所藏銅器800余件,奠定了宋代金石學研究的基礎。

清代從乾隆時期開始,迎來了金石學的鼎盛時期。乾隆年間“御纂” 的《西清古鑒》(四十卷)、《寧壽鑒古》(十六卷)、《西清續鑒甲編》和《西清續鑒乙編》(各二十卷)四書,摹仿《宣和博古圖》的體例,收錄清宮所藏銅器總計達4000余件,對古器物研究的復興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據容媛編撰的《金石書錄目》統計,現存金石學著作中,北宋至乾隆以前700年間僅有67種(其中宋人著作22種),而乾隆以后200年間卻有906種之多,相差十余倍,可見其發展之盛。

金石學發展到清末民初,研究范圍更為擴大,不僅包括新發現的甲骨、簡牘,而且擴大到明器和各種“雜器”,注意力不再限于文字。

(二)對金石學的評價

金石學的貢獻:收集、著述、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古代銘刻資料,有的著作還描繪器物的圖像,研判這些器物的名稱和用途,并且部分地記錄出土地,為這些古器物的研究做出了貢獻。還有一點應當提及,就是通過金石學的研究,使歷代文史家關注古代器物成為傳統,也為后來作為中國考古學重要分支的古代青銅器和古代銘刻材料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金石學的不足之處:只注重銘刻資料的收集和記錄,忽視對器物形制、紋飾的研究,也缺乏對其年代的研究,因而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由于其研究對象是傳世器物,因此,它不可能自發地發展為考古學。

二 中國考古學起步期(1921—1949年)

1899年,王懿榮在“龍骨” 中發現有字甲骨,引起羅振玉、劉鐵云等金石學家的注意。1900年,敦煌石窟發現儲存大量古代寫本文書和其他文物的藏經洞。大約在同時,甘肅居延發現漢代簡牘。這三項發現,以及“疑古派” 對古代文獻可信性的質疑使中國史學界開始重視地下埋藏的文物,為中國考古學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1915年,羅振玉踏查殷墟,確定刻辭甲骨出土于安陽小屯村一帶。后來史語所據此決定在殷墟實施考古發掘。

(一)中國考古學的發端

1.中國科學發掘———仰韶村遺址的發掘1919年,中國興起了新文化運動。民主意識和科學救國的思想在中國產生重要影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舉起“民主” “科學” 的大旗,投身報國事業之中。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啟了推翻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當時,受國外的影響,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尋找礦藏的事業。民國初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應當時中國政府之邀,在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陪同下,在華北進行尋找礦藏和古生物化石的工作。

1921年,先后發現了北京周口店遺址和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這兩處遺址在中國考古學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周口店是中國個人類化石發現地,以其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及豐富的文化遺存向世人昭示了中國華北地區是古人類較早生存活動的區域;仰韶村遺址是中國個進行科學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此確認了中國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大幕。因此,把1921年仰韶遺址發掘作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端之年,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2.次由中國考古學家主持的考古發掘———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1926年初,在美國學習人類學專業歸來的李濟在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同年秋季,對夏縣西陰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成果—— 《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于1927年出版。西陰村遺址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家主持實施的考古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與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一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同作為中國考古學發端的標志。

...

全書900余萬字,把百年來的中國考古學分為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時代考古、秦漢到宋遼金元明清時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個考古學專題研究四大部分,將每部分分解為50個左右的研究課題,每個研究領域按照時間順序和研究進展的脈絡來回顧,主要內容包括:對于各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考古發現、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版,對于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觀點的提出,新的研究理念和新的理論、方法的應用及產生的影響等,并結合國內外學術背景與動態進行分析和點評,包括對今后該領域發展方向的前瞻。此外,還請各撰寫人提供相關領域的大事記,以增強本書的資料性。通過這部書,讀者可以了解中國考古學各個領域、各個研究課題的相關考古發現和研究過程以及進展。

本書擬由本書的倡議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乃至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先生為榮譽主編;由全書編撰工作的主要組織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任副主編;從策劃階段即參與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任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總編王茵任主編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懷穎博士擔任秘書。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