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海外遺珍·陶瓷》卷二
宋金陶瓷
汝窯...10
汝窯青釉撇口碗10
汝窯青釉盤13
汝窯青釉盤14
汝窯青釉長頸瓶16
汝窯青釉洗18
汝窯青釉暗刻雙魚紋橢圓洗20
汝窯天青釉蓮花盞托21
汝窯青釉水仙盆22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23
官窯...24
官窯青釉花口盤24
官窯青釉花口盤26
官窯青釉花口盤27
官窯青釉匏壺28
官窯青釉長頸玉壺春瓶30
官窯青釉琮式瓶32
官窯青釉六方花盆34
官窯青釉花口盆35
官窯青釉雙耳爐36
官窯青釉葵口洗38
官窯青釉鳥食罐40
鈞窯...42
鈞窯天藍釉碗42
鈞窯紫斑碗43
鈞窯玫瑰紫碗44
鈞窯天藍釉蓋碗45
鈞窯天青釉葵瓣盤46
鈞窯月白釉折沿盤47
鈞窯天藍釉紫斑盤48
鈞窯月白釉紫斑長頸瓶50
鈞窯月白釉紫斑雞心罐52
鈞窯玫瑰紫三足爐54
鈞窯玫瑰紫菱花口水仙盆56
鈞窯玫瑰紫鼓釘水仙盆57
定窯...58
定窯白釉碗58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斗笠碗60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大碗61
定窯白釉刻蓮瓣紋碗62
定窯白釉描金云鶴紋碗63
定窯白釉印雙鳳銜花紋斗笠碗65
定窯白釉印“定州公用”款碗67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華苑”款碗68
定窯白釉印纏枝牡丹紋碗69
定窯白釉篦刻海水雙魚紋盤71
定窯白釉印夔印龍紋“奉華”款盤73
定窯白釉柳塘鴛鴦紋大盤75
定窯白釉“會稽”款葵瓣式盤77
定窯白釉刻纏枝菊花紋盤78
定窯白釉印湖石庭院紋盤79
定窯白釉印天鵝銜花紋盤81
定窯白釉印鹿銜靈芝紋盤82
定窯白釉印博古仙鶴紋菊瓣盤84
定窯白釉印荷塘鴛鴦紋盤85
定窯白釉提梁壺86
定窯白釉玉壺春瓶88
定窯白釉“官”字款魚簍罐90
定窯白釉刻花四系蓋罐93
定窯白釉刻纏枝牡丹紋洗94
定窯白釉繩紋四足水丞96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圓盒99
定窯醬釉盞托及盞100
定窯醬釉梅瓶102
定窯醬釉瓶104
定窯黑釉碗106
定窯黑釉斗笠碗107
定窯白地醬彩纏枝牡丹紋瓶108
定窯醬釉描金牡丹紋碗110
定窯紅綠彩八寶紋罐112
磁州窯...114
磁州窯剔纏枝牡丹紋盤口瓶114
磁州窯珍珠地“清凈忍”梅瓶116
磁州窯珍珠地纏枝牡丹紋梅瓶118
磁州窯珍珠地鴨紋枕120
磁州窯珍珠地鸚鵡紋枕121
磁州窯珍珠地“家國永安”熙寧四年枕123
磁州窯綠釉刻纏枝蓮紋梅瓶124
磁州窯綠釉童子戲蓮紋枕126
磁州窯黑釉劃花小口瓶127
磁州窯醬釉柳斗雙系罐128
磁州窯“宣和元年”張家造黑釉花卉紋枕130
磁州窯絞胎碗131
磁州窯絞胎碗132
磁州窯白地剔黑花卉紋瓶134
磁州窯白地剔黑纏枝牡丹紋梅瓶136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138
磁州窯黑彩仁和館人物紋四系瓶140
磁州窯竹禽圖伏虎枕142
磁州窯張家造白地黑花歸去來兮辭圖枕145
磁州窯張家造白地黑花春水圖枕146
磁州窯白地黑彩孩兒枕148
磁州窯白釉醬彩花卉紋“大觀元年造”罐150
磁州窯白釉褐彩串枝紋雙系罐152
磁州窯黑釉鐵銹花罐153
磁州窯紅綠彩人物俑154
磁州窯金三彩嬰戲紋枕156
耀州窯...158
耀州窯青釉印嬰戲紋碗158
耀州窯青釉刻鳳穿蓮紋提梁壺160
耀州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瓶162
耀州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圓盒164
耀州窯青釉刻花熏爐166
耀州窯青釉刻花渣斗168
耀州窯醬釉六出花口碗169
吉州窯...170
吉州窯玳瑁盞170
吉州窯剪紙貼“長命富貴”玳瑁盞172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174
吉州窯黑釉梅花紋盞176
吉州窯窯變釉盞178
吉州窯剪紙貼雙鳳紋碗181
吉州窯剪紙貼梅雀紋碗182
吉州窯兔毫釉貼花三鳳紋碗184
吉州窯黑地剔花梅花紋瓶186
吉州窯黑釉鐵銹花罐188
吉州窯黑釉彩繪罐191
吉州窯彩繪海濤紋瓶192
吉州窯綠釉倭角枕194
吉州窯褐釉剔花三足筒式爐196
越窯...198
越窯青釉雙系盤口壺198
越窯青釉蓮瓣式蓋罐200
越窯青釉刻牡丹紋五管罐202
越窯青釉刻饕餮紋簋式爐204
越窯青釉“元符三年”款硯臺205
越窯青釉刻花卉紋圓盒206
越窯青釉牡丹紋盒208
建窯...210
建窯銀毫盞210
建窯兔毫盞212
建窯兔毫盞213
建窯兔毫盞214
建窯油滴盞216
建窯油滴盞218
建窯曜變盞220
龍泉窯...222
龍泉窯青釉把杯222
龍泉窯青釉蓮瓣碗223
龍泉窯青釉蓮瓣碗224
龍泉窯青釉碗226
龍泉窯青釉刻“河濱遺范”款菱花口盤227
龍泉窯青釉菱花口盤228
龍泉窯青釉菱花口盤229
龍泉窯青釉印雙魚紋盤230
龍泉窯青釉竹節壺232
龍泉窯青釉膽式瓶234
龍泉窯青釉膽式瓶236
龍泉窯青釉弦紋梅瓶238
龍泉窯雙魚耳瓶240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242
龍泉窯青釉貼塑龍紋蓋瓶244
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六管瓶246
龍泉窯青釉洗248
龍泉窯青釉鼓釘洗249
龍泉窯青釉三足爐250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筒爐251
景德鎮窯...252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卉紋碗252
景德鎮窯青白釉花口碗253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菊瓣碗254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碗255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溫壺256
景德鎮窯青白釉瓜棱瓶258
景德鎮窯青白釉托盞260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圓盒261
景德鎮窯青白釉瓷枕262
景德鎮窯青白釉仕女枕263
元代陶瓷
景德鎮窯...266
青花雙龍紋高足碗266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268
青花孔雀牡丹紋花口盤270
青花鳳穿牡丹紋盤271
青花魚藻紋盤272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274
青花龍紋梅瓶276
青花西廂記圖梅瓶278
青花荷塘紋玉壺春瓶280
青花海馬紋玉壺春瓶282
青花云龍紋象耳瓶(一對)284
青花魚藻紋罐286
青花孔雀牡丹紋罐287
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罐288
青花纏枝蓮紋花口洗289
釉里紅蟠桃形杯290
釉里紅折枝花卉紋玉壺春瓶292
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294
釉里紅花卉紋匜296
青花釉里紅鏤雕花卉紋罐299
青白釉珍珠地開光折枝牡丹紋花口瓶300
青白釉觀音坐像302
卵白釉印纏枝菊花紋竹節高足杯304
青白釉鐵銹斑葫蘆形執壺306
藍釉白花龍紋盤308
其他名窯...310
哥窯青釉貫耳尊310
鈞窯玫瑰紫水仙盆312
磁州窯人物羊羔酒扁壺314
龍泉窯青釉露胎貼花八仙紋八方梅瓶316
龍泉窯青釉褐斑瓶318

總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中能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就是中國文物,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無價珍寶。當我們漫步在博物館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文化精品嘆為觀止。然而中國文物不僅僅收藏在中國的博物館,實際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能找到中國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許多精品是國內所沒有的。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外流文物。在鴉片戰爭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對外貿易的產物;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文物外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近代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探險為名,來中國低價購買或通過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國文物直接帶走。此類方式多由探險家、博物館策展人和學者所為。二是以購買為手段,從中國收藏家手中或古董市場上直接購入。此類方式多由外國收藏家所為。三是以獲利為目的,國內外古董商人聯手,在中國市場上以低價收購,再高價出售給國外買家。中國近代文物流失國外可以分成四個大的時間段。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外國侵略者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損失難以計數。隨后幾年內,多國人士分別以考察的名義深入中國各地,或買或盜或搶或騙,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皇宮時,曾帶走數以千計的文物精品,在動蕩的時局中,這些文物或變賣或丟失,逐漸變成了國外的藏品。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華時期。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得文物的保護意識和措施均處于中國歷弱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文物的外流達到了高峰。一方面,藝術品收藏在當時歐美成為一種時尚,國外文物商趁時局之亂往往能以極便宜的價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在中國各個文物大省中,田間地頭的農民們無意中發現了很多文物,但由于相關知識缺失,通常給幾個自認為合適的價錢就隨便賣出。這一時期,為了獲利,盜墓和仿古之風也日漸興盛。在日本刻意搜羅和明火執仗的盜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來,成船成船地運往東京。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當時,很多機構和個人鉆了政策的漏洞,國家規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出口,他們就把清乾隆后的官窯瓷器和書畫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售往海外。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開放后,這次是以走私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盜墓之風狂刮,當時的中國香港成為了內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大批中國文物通過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就這樣,中國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家具等,數以百萬計的精品,甚至是絕品、孤品,流失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只占所有外流中國文物數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則難以統計。按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總共有1000萬件左右。在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屬于數一數二的。在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中,以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多,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絕世無價之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有2萬多件。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有6萬多種。流失的地方志和古籍在美國多,僅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志;美國共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法國是僅次于英國的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集中的地方,館藏中國文物高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和瓷器為主,此外,還收藏有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在日本各地,館藏中國文物數量約在數十萬件,其國內1000多家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豐。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僅日本收藏就有近1.3萬片。就中國敦煌寶藏而言,中國國內保存數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于世界各地,如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藏有1.37萬件,俄羅斯圣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萬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無數的寶物流落在海外,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當我們去看海外博物館展出的這些中國文物時,我們會懷著一種悲痛的心情。然而,除了文博方面的專家和出國旅游、學習的人員外,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難一睹這些文物的真面目。為了更好地發掘中國文化的精髓,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和欣賞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館中的文物精品,我們特地策劃并出版了這套《海外遺珍》。《海外遺珍》分為陶瓷、繪畫、玉器、雜項和青銅器五種,每種共分四卷,以時間為順序,分門別類地講述了流失在海外的這些中國文物珍品。書中所有圖片資料主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譯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國弗立爾-賽克勒美術館的合稱)、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提供,特此申致謝陳,以不沒其收藏維護之功。書成倉促,難免掛一漏萬,缺憾在所難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中國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了許多國家,隨后又通過戰爭和走私等多種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遺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時間為序,精選了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皇家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22家著名博物館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了這些珍品不可復制的珍稀之美。

......

葉佩蘭,現任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四十余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鑒定工作,并對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還數次赴國外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在世界享有聲譽。代表作品:《國寶薈萃》 (部分詞條)、《中華文化大辭典》(部分詞條)、《中華文物鑒賞》(部分詞條)、《元代瓷器》(專著,獲第三屆全國對臺宣傳畫冊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