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 有趣有料的考古三部曲:帝王陵墓+歷代懸案+考古現場 正版書籍

原價:¥110優惠券:¥12券后價:¥98

1.《百家講壇》主講人紀連海,宮廷歷史專家向斯聯袂推薦。

2.和同系列的上一輯涵蓋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的國寶、寶藏,這一系列同樣精彩,分別從歷代帝王、懸案和考古的角度展開,圖文并茂地呈現古時的偉大與玄妙,全方位展現歷史中細節的魅力。

3.全彩印刷、鎖線裸背,嚴謹的內容與精美的插圖呈現視覺盛宴。

436995697

基本信息

帝王陵墓目錄

章 秦漢:輝煌開始

秦始皇陵:驪山腳下掩輝煌 / 002

選址驪山為哪般 / 002

地下“黃泉”深幾許 / 006

“水銀江河”護遺體 / 007

漢高祖長陵:祔葬累累簇長陵 / 008

漢代座帝皇陵墓 / 008

陪葬墓中驚現三千兵馬俑 / 010

漢文帝灞陵:鑿山為陵始灞陵 / 016

“因山為陵”的背后原因 / 016

“頂妻背母”的灞陵故事 / 017

漢景帝陽陵:夫妻同塋在陽陵 / 022

唯我獨尊的皇家陵園 / 022

南北并立的“豪華陪葬團” / 023

意義非凡的彩繪陶俑 / 024

漢武帝茂陵:咸陽西望有茂陵 / 026

關于茂陵選址的傳說 / 026

規模空前的奢華帝陵 / 027

地宮深處的玄妙奧秘 / 029

別具“象征”的陪葬墓群 / 030

漢昭帝平陵:封土為冢覆斗形 / 036

倉促建造的昭帝陵墓 / 036

上官皇后的陪葬墓 / 037

葬坑里的稀罕發現 / 038

漢宣帝杜陵:鴻固原上登杜陵 / 040

鴻固原上建杜陵 / 040

陵園內的龐大建筑群 / 041

“少陵園”上皇后冢 / 042

漢元帝渭陵:二十八宿守帝陵 / 044

渭陵陵園中的考古發現 / 044

排列有序的“二十八宿墓” / 045

漢成帝延陵:二度建陵花費多 / 050

匱竭天下造帝陵 / 050

紅顏才女守陵墓 / 051

漢哀帝義陵:荒淫帝王誰陪葬 / 055

義陵考古初探測 / 055

義陵到底為誰建 / 056

光武帝原陵:枕河蹬山破常規 / 058

違背風水的神秘陵地 / 058

原陵選址的真正原因 / 060

“墓現金龍”的盜墓傳說 / 061

原陵中的柏樹傳說 / 062

“漢陵曉煙”和“漢皇仰臥”的兩大奇景 / 063

漢明帝顯節陵:邙山以南有漢冢 / 072

富含政治意義的“東漢皇陵群” / 072

邙山之上“三漢冢” / 073

明帝身旁誰陪葬 / 073

漢獻帝禪陵:“以漢禪魏”葬禪陵 / 075

漢朝末代帝王的行蹤探尋 / 075

“百姓捧土”堆成的帝王陵墓 / 076

第二章 魏晉:古墓不祭

魏武帝高陵:奸雄留謎在安陽 / 082

一代奸雄的死亡之謎 / 082

“七十二疑冢”的古今探秘 / 083

安陽陵墓的證據挖掘 / 084

墓志銘引發的疑問 / 085

漢昭烈帝惠陵:蒼山難掩武侯祠 / 088

為何君墓落臣祠 / 088

真墓在奉節的猜測 / 089

劉備真墓的第三種可能 / 090

東吳大帝蔣陵:東吳帝墓藏佳人 / 094

南京早的六朝陵墓 / 094

孫權墓究竟在哪兒 / 095

晉武帝峻陽陵:鏊子山前峻陽陵 / 097

荒淫皇帝的生前功過 / 097

鏊子山前的帝陵初探 / 099

第三章 隋唐五代:依山為陵

隋文帝泰陵:獨孤皇后不孤獨 / 104

歷經滄桑的古老帝陵 / 104

獨孤皇后“同墳”陪葬 / 106

隋煬帝陵:撲朔迷離煬帝陵 / 112

隋煬帝陵的歷史誤判 / 112

真墓在揚州西湖鎮 / 113

唐高祖獻陵:質樸渾厚是獻陵 / 115

依照漢制修建的初唐陵墓 / 115

具有濃郁初唐藝術風格的獻陵石刻 / 118

開啟“功臣密戚”陪葬皇陵的傳統 / 119

唐太宗昭陵:明君昭陵馭六駿 / 120

依山為陵的真正原因 / 120

選址九嵕山的背后玄機 / 122

大規模的陪葬墓群 / 123

昭陵六駿盼團圓 / 124

唐高宗乾陵:一陵兩帝謎團多 / 132

女皇為何選址梁山 / 132

緣何乾陵能夠保存完好 / 133

無字碑與無頭石像之謎 / 135

唐義宗恭陵:太子冢里葬帝王 / 136

洛陽唐陵冢 / 136

恭陵內的石刻建筑 / 137

唐中宗定陵:鳳凰山上棲帝陵 / 140

鳳凰山中建帝陵 / 140

陪葬墓中故事多 / 141

唐睿宗橋陵:繞山筑城開橋陵 / 143

唐十八陵之冠 / 143

橋陵石刻甲天下 / 148

唐玄宗泰陵:龍盤鳳息金粟山 / 150

尖山山尖建泰陵 / 150

凄清陵園陪葬少 / 151

唐肅宗建陵:精雕細琢的建陵 / 155

中唐皇帝陵 / 155

陪陵汾陽王墓 / 159

唐代宗元陵:代宗病逝歸元陵 / 160

檀山之上從儉葬 / 160

睿貞皇后陵右 / 161

唐德宗崇陵:嵯峨山南有崇陵 / 163

“蓮花穴”內建崇陵 / 163

陵園石刻及陪葬 / 166

唐憲宗景陵:薄命明君葬景陵 / 168

鑿山為陵四月成 / 168

石刻精美陪葬豐 / 172

唐敬宗莊陵:平地起冢是莊陵 / 174

鞠迷皇帝荒誕之死 / 174

中唐“堆土成陵”代表 / 175

唐僖宗靖陵:積土為冢起靖陵 / 178

唐十八陵的“收官之作” / 178

被發掘的唐代帝陵 / 179

五代十國帝陵:戰亂帝陵多災難 / 182

地處中原的后周帝陵 / 182

幾無史載的南唐二陵 / 183

“以王禮葬”的吳越王墓 / 185

力士石雕護駕的前蜀王墓 / 186

夫妻同穴的后蜀王墓 / 187

東、西兩山共建閩王墓 / 190

割據兩廣的南漢王墓 / 191

第四章 宋元:多舛命運

宋太祖永昌陵:一支響箭定寶地 / 194

瀟灑一箭,敲定風水寶地 / 194

宋太祖死因謎團 / 195

宋太宗永熙陵:伊洛河河畔永熙陵 / 199

獨具匠心的永熙陵墓 / 199

精品石雕襯永熙 / 200

奢華陪葬惹賊盜 / 202

宋真宗永定陵:永定一陵除二奸 / 203

言簡意賅說定陵 / 203

永定陵石刻的“胖”文化 / 203

一陵除“二奸” / 206

宋仁宗永昭陵:拆遷致選壞風水 / 210

拆遷不易,選定了壞風水 / 210

陵寢的建筑有哪些 / 212

后人稱頌的“守成帝王” / 214

宋英宗永厚陵:名臣陪葬永厚陵 / 215

細數家底不厚的永厚陵 / 215

眾臣陪葬永厚陵 / 216

宋神宗永裕陵:滹沱河上好石羊 / 219

滹沱河上的永裕陵 / 219

五大國寶石刻齊斗艷 / 220

從現存遺跡看裕陵 / 226

宋哲宗永泰陵:天災人禍降泰陵 / 228

大同小異建泰陵 / 228

巍峨之山,災難之山 / 229

歷經風霜破敗不堪的永泰陵 / 232

宋孝宗永阜陵:陰差陽錯葬紹興 / 233

永阜陵屈辱被盜 / 233

宋六陵緣何建紹興 / 238

成吉思汗陵:萬馬踏平天驕墓 / 239

“萬馬踏平”陵墓的玄機 / 239

神秘的成吉思汗葬禮 / 242

成吉思汗陵到底在哪兒 / 243

436995697

帝王陵墓文摘

  漢高祖長陵:祔葬累累簇長陵

  “長陵高闕此安劉,祔葬累累盡列侯。”僅唐人的一首詩,就足以讓人們對這位大漢開國帝王、一代風流人物劉邦的“安眠之地”想入非非。回看歷史,這位“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曾在生前給我們留下多少佳話?他斬蛇起義,叱咤楚漢戰場,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十二次,終逼得西楚霸王烏江自刎,而自己登上皇帝寶座。這就是漢高祖的輝煌一生。如此一位傳奇人物,自然不甘心寂寞死去,因此他從稱帝的第二年,就開始著手營建自己的陵墓,也就是我們本節要給大家介紹的長陵。

  漢代座帝皇陵墓

  晴天麗日,如果站在未央宮前殿遺址的高臺上遠望過去,自可看見一座山峰兀立,氣勢雄偉的“小山”,那就是長陵了。長陵,位于秦咸陽宮舊址咸陽原的點,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可在此俯瞰長安勝景,真乃一塊風水寶地。由此便可看出劉邦在選址的時候,一定是煞費苦心。

  長陵是漢代修建的座皇帝陵墓,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合葬于此。據史書記載,長陵東、西并列著兩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陵園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古書《三輔黃圖》中說,“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折合今天的長度即為3150米。現代考古工作人員曾對發現的長陵遺址進行實測,發現陵園平面為正方形,每邊長780米,周長3120米。實測的結果與文獻記載大體吻合。

  陵園的四面墻壁均有遺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墻保存得好,尚有高3米、長600米左右的一段墻赫然矗立。西墻下4米的深處,還發現了五條水道并列的一組排水管。這種房脊形的水道高、寬各50厘米,為秦漢時常用的標準水道。

  在長陵陵園東門外馬路北側,就是陪葬墓區。長陵的陪葬墓區,從西端的陵園開始,到東端的涇河南岸,綿延7千米。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是的。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后多陪葬長陵。據說,當時陪葬的有100多人,現在尚可見到的還有70多個墓冢。每個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后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隨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和近親王侯。知名的有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張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較帝后陵小得多,形狀有覆斗形、圓錐形、山形三種。這些開國元勛、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現在尚存63座。

  長陵陵園之北,就是當年長陵邑的所在地。長陵邑的南墻,也就是長陵陵園的北墻。現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筑早已蕩然無存,但陵邑南墻的長度還有1245米,西墻長度為2200米,北墻殘長200米。東墻沒有任何發現。這些墻的厚度,一般都為7~8米。由此可見,當年的長陵建筑,規模之大,墻垣之堅固結實。

  在劉邦陵北130米處、呂后陵北350米處,以及呂后陵正南、距南墻30米處,各有一處大型建筑遺址,這應當是當時寢殿、便殿一類的禮制建筑。寢殿是漢代皇帝或皇帝陵園中的主要祭祀場所,殿堂正中擺放亡者的神座,陵園中的宮人要像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樣,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飲食,這就是“日祭于寢”的禮儀制度。便殿是寢殿旁邊休息閑宴的場所。寢殿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前后,眾多的參與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還存放著皇帝生前用過的衣物,供四時祭祀。

  陪葬墓中驚現三千兵馬俑

  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安居的長陵位于今天西安市中心以北約20千米、咸陽市以東約20千米的窯店鎮三義村北,不僅主陵墓氣勢雄偉,陪葬墓更是規模龐大,數目驚人。1965年,考古人員對陪葬陵進行仔細勘察,結果意外發現了3000座彩繪兵馬俑,這一發現,讓世人驚嘆不已。

  據考古資料顯示,在陪葬墓區東、西兩排,共有11個兩兩相對的土坑,土坑內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騎兵俑,還有許多陶盾牌、兵器和車馬飾。步兵俑葬于5個坑內,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身高相當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他們身披各式用絢麗的紅、白色描繪出甲片的黑色鎧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雖然不如真人高大,但卻個個威武十足。

  騎兵俑葬于6個坑內,它們身著紅、白、綠、紫等顏色的服裝,上面還有彩繪的圖案,大多也披著黑色鎧甲。騎兵所騎之陶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帖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鳴,似急欲出征。

  很顯然,考古學家在陪葬墓中發現的這些步兵俑和騎兵俑都是殉葬用的,但是,如此規模龐大的“殉葬兵團”究竟是哪位風流人物的殉葬品呢?這個謎題勾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

  為揭開此謎,1970年,考古工作者對陪葬坑北邊不遠處的兩個大墓冢進行了考古發掘,從中發現了鐘、磬等樂器,彩繪漆木車、漆箱等用具。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從兩座墓中發現了兩百余枚玉片,個別玉片的四角小孔里還有殘留的銀絲。由此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銀縷玉衣下葬的,身份相當高。

  基于這些考古發現,再參照《水經注》的記載,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墓應該是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這種說法應當是可信的。眾所周知,周勃是劉邦的貧賤之交,當年曾和他一起起義,后又一直追隨他打江山、定江山,功勞顯著。其子周亞夫也是一位勇冠三軍的將領,曾助漢景帝劉啟平定“七國之亂”,保得大漢江山穩定不倒。由此可見,周氏父子對安劉定國,可謂功勞甚大。

  據史料記載,在漢代有一個規矩,即重要的軍事將領死后,朝廷都要給以隆重的禮遇,以軍陣送葬。那么,以周勃、周亞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們在漢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軍陣送葬,在當時應該是名正言順。而楊家灣龐大的陶俑群,正象征著為死者送葬的軍隊,由此推測,考古學家在陪葬墓中發現的這三千彩繪兵馬俑極有可能是這兩位功勛顯著的漢代將軍父子的陪葬之物。

  歷代懸案文摘

  敢死部隊: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何一律不戴頭盔

  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在陜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得以重見天日,由于規模宏大、工藝絕倫,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為什么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么原因使這些沖在戰爭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么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一去不回的戰場

  根據考古學家在秦始皇兵馬俑中的發現可知,當年秦國士兵在上戰場時,一律不戴頭盔,而是赤膊上陣,只戴著一頂小圓帽。這種小圓帽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綰成一個發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秦漢史專家徐衛民分析,秦兵不戴頭盔上陣,這可能是源于秦國民族本身的尚武精神。他解釋說,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勇武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據《史記》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里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而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尚武精神。

  除了《史記》中的記述,秦國人的尚武精神從其他著作中也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國人的感受。他說,秦國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英勇作戰的緣由可是,即便是崇尚武功,他們也沒必要非將自己置于險地啊!為什么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呢?關于這個疑問,徐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秦軍不戴頭盔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在戰場上顯示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而他們之所以作戰如此英勇拼命,其主要的動力是軍功可以加官晉爵。

  當年商鞅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進行改革,其中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

  二十等級制度。”這些都規定了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說,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房子,于是士兵的生活就跟打仗掛鉤了。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因此轉為平民。再加上在古代中國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可以說,只要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能夠受益。所以,這條獎賞規定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真可謂是莫大的鼓勵。難怪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會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原來秦軍如此英勇作戰的真正緣由并不是愛國尚武的高尚品質,而是為了加官晉爵,仔細想來,不禁讓人扼腕唏噓。

  嗜殺成性的民族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160萬人。這個數字真是讓人觸目驚

436995697

  帝王陵墓通過嚴謹細膩的文字、引人入勝的內容配合精美配圖,向讀者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成長與發展軌跡。無論從建筑和裝飾技藝上看,還是從數量、規模來看,各代王朝的陵墓座座都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因為陵墓里除了有價值不菲的陪葬品外,其中所蘊藏的關于中國文化源流的珍貴線索,都可以大大滿足今人們對自己祖先生存狀態的強烈好奇。要知道,無論哪個人,當他看到那些精妙絕倫、超乎想像的古文化的時候,心中肯定會油然升起一股對自己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之情。這些帝陵好像是一座座中華文明的博物館,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

  歷代懸案收錄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有研究價值和*被廣泛關注的歷史懸案,內容涉及歷史奇案、帝王身世、戰爭懸案、宮廷政變等。作者從文獻資料、考古發現、民間傳說、學術論證等多種角度,全面詳細地探討懸案的來龍去脈,科學嚴謹地分析其成因,深入淺出地解讀歷史,力爭給讀者提供有關懸案*權威、*豐富、*全面的信息。并力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匯集關于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

  考古現場為考古和歷史愛好者,利用發現歷史的*手方法“考古”通過四個章節分別介紹了我國歷史中國出現的的人類種族、古墓王陵、文字簡牘、古都遺址。本書旨在幫助讀者了解我國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為此特選取了一些意義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發現,并詳細地講述了它們的發掘起因、發掘過程、發掘收獲以及發掘的意義與影響。通過大量精美的真圖,展現出歷史的發現者們的*視角,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效,有趣地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并建立起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436995697

436995697

  李偉廣,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辦公室主任、歷史教研室主任,有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在教學競賽和教研論文評比中,曾多次獲得全國二等獎、山東省一等獎和泰安市一等獎。閑暇之余,在《泰安晚報》深度剖析一些歷史背后的故事。

  程關云,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現就職于山東省濱州市中學。曾獲得濱州市優質課二等獎,山東省優秀監考員等榮譽,發表多篇guojia級省級論文,多次參與省市課題研究。多年來在中國文化報、齊魯晚報等發表一些歷史隨筆,頗受歡迎。

  朱真,長沙市一中歷史教師,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歷史教學指導專家,湖南省“國培計劃”骨干教師培訓專家,岳麓書社歷史教材培訓專家,長沙市中小學鄉土歷史教材編委。曾獲上海市青年骨干教師,虹口區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先后成為上海市歷史學科名師基地、長沙市名師工作室成員。在教學競賽和教研論文評比中,曾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上海市一等獎和湖南省一等獎、長沙市一等獎。編寫多部教材教輔,多篇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刊登發表。個人獨著《三國局中局:諸葛亮》(中國工人出版社)、《一看就懂的大漢史》(中國法制出版社),其中《三國局中局:諸葛亮》一書更由臺灣普天出版社在臺灣地區出版發行。

436995697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