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企鵝經典小彩虹+2輯 套裝2冊
定價: 336
作者: 奧斯卡·王爾德,M.R.詹姆斯,海倫?麥克唐納,多蘿西·帕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夏洛蒂·勃朗特,朱莉婭·塞繆爾,約瑟夫?海勒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用紙: 純質紙
裝幀: 平裝
開本: 32
ISBN: 9787521710144T

《企鵝經典:小彩虹 輯(套裝全8冊)》
源于經典,陣容強大文學解讀,人生主題篇幅短小,輕便隨身時尚配色,顏值爆表
1.甄選企鵝經典系列作品,人生主題的口袋書之歌。帶你領略“一場不參加馬拉松的文學漫步”,用文學的藥,解人生的惑。2.從簡·奧斯汀的《婚姻》到珍妮特·溫特森的《愛情》,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境》到尤瓦爾·赫拉利的《金錢》,由備受矚目的8位作家帶來的跨越語言、跨越時空、跨越性別的“偉大的思想,閃耀的觀點,小小的書”。帶領讀者深入思考每個人會為之雀躍也為之痛苦的人生命題。 3.輕巧便攜,顏值逆天,附贈彩虹折紙游戲海報,來測測你的人生關鍵詞吧!
《企鵝經典:小彩虹 第二輯》
陪你探索生命中所有光譜一顆彩虹糖,人生百憂解偉大的思想,閃耀的觀點,小小的書

《企鵝經典:小彩虹 輯(套裝全8冊)》
《企鵝經典:小彩虹》系列甄選企鵝經典系列作品,帶來關于人生問題的智慧文學答卷。輯共8冊,每冊用一個關鍵詞命名,摘選作家一本或多本作品的精彩片段,闡釋由“生” “死” 的各種人生命題。從簡·奧斯汀的《婚姻》到珍妮特·溫特森的《愛情》,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境》到尤瓦爾·赫拉利的《金錢》,跨越語言、跨越時空、跨越性別,以短小的篇幅,深刻抒寫每個人為之雀躍也為之痛苦的人生體驗。經典薈萃,打通古典與現代。一顆彩虹糖,人生百憂解。
《企鵝經典:小彩虹 第二輯》
企鵝小彩虹,口袋書之歌,以輕逸對抗沉重生活,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小彩虹系列第二輯由8本小開本口袋書組成,內含8位世界文學大家,聚焦人生經歷。每冊以一個關鍵詞命名,摘選作家一本或多本作品的精選片段,闡釋由“生” “死” 的各種人生命題。與小黑書不同,小彩虹系列并不以作家的冷門作品為重,而是更關注主題本身,探討那些使人之所以為“人”的體驗。設計上承襲極簡主義風格,每一本的封面以與書內容主題相適應的簡潔色塊為主,兼具審美和收藏價值,方便通勤攜帶。
第二輯延續了上一輯的選目標準,作家陣容強大,摘選了奧斯卡·王爾德、M.R.詹姆斯、海倫·麥克唐納、多蘿西·帕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夏洛蒂·勃朗特、朱莉婭·塞繆爾、約瑟夫·海勒這8位世界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的片段,匯集成冊,從不同視角闡述多樣的人生。

《企鵝經典:小彩虹 輯(套裝全8冊)》
輯(全8冊)1. 愛情 【英】珍妮特·溫特森2. 姐妹 【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3. 婚姻 【英】簡·奧斯汀4. 嫉妒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5. 金錢 【以】尤瓦爾·赫拉利6. 自由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7. 夢境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8. 不公 【美】理查德·賴特
《企鵝經典:小彩虹 第二輯》
1. 謊言 【英】奧斯卡·王爾德2. 恐懼 【美】M.R.詹姆斯3. 療愈 【英】海倫·麥克唐納4. 性別 【美】桃樂絲·帕克5. 自由 【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6. 獨立 【英】夏洛特·勃朗特7. 悲傷 【英】朱莉婭·塞繆爾 8. 工作 【美】理查德·賴特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英國作家、詩人、劇作家,唯美主義的奉行者。
他是英倫才子放蕩不羈的代表,從小有過人的自信和天賦,20歲時以全獎考入牛津大學。
他的文字唯美頹廢,衣著精致考究,恃才放曠的表面下,卻有一顆純善純美的童心,被譽為“童話王子”。當他在文壇如日中天時,因一場同性戀控告案,被判入獄兩年,聲譽事業毀于一旦。出獄后流亡法國,抑郁而終。
近一百年后,英國才給了王爾德樹立雕像的榮譽,上面刻著他廣為流傳的語錄:“我們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他的雕像被人們用英文和法文寫滿“我愛你”,墓碑上留下全世界愛慕者的唇印。
朱純深,福建莆田人。
宋淇翻譯研究紀念獎三屆得主。
初中二年級之后通過翻譯自學中英文,1978年春以英語幾近滿分成績考入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七七級。1979年秋考入該系碩士研究生班(翻譯方向)。
1987年底赴英國留學。1993年獲諾丁漢大學博士學位(英文翻譯)。1993年—2017年分別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翻譯學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及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中心榮譽研究員。
除發表的各類翻譯研究論文外,譯著有:《短篇小說寫作指南》(1998)《古意新聲—中詩英譯今譯( 品賞本)》(2004)《自深深處》(2008)《夜鶯與玫瑰:王爾德童話與短篇小說全集》(2017);.;M.R.詹姆斯生于1862年,故鄉位于英國薩福克郡,也是他許多鬼怪故事的背景。詹姆斯畢業于伊頓公學,曾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終被學院選為助教,1905年起擔任教務長一職。詹姆斯是的中世紀研究學家、圣經研究學家,但讓他出名的,還是他在平安夜寫給朋友們取樂的鬼怪故事。詹姆斯的創作改變了這一體裁,使其更加現代化。距離詹姆斯的鬼怪故事首版,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然而,他始終被公認為一位懸疑,收獲了眾多粉絲,其中包括魯斯·倫德爾、斯蒂芬·金和保羅·泰魯。;.;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在英國薩里郡長大,據她自己所稱,故鄉為其寫作生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畢業于劍橋大學英語專業后,麥克唐納前往阿布扎比為阿拉伯酋長馴鷹,而后回到劍橋任教。她曾寫過一篇關于馴鷹術歷史的學術文章,隨后寫成了《海倫的蒼鷹》。海倫?麥克唐納是《紐約時報雜志》專欄作者,現居于英國薩福克郡,她的寵物是一只名叫波杜爾(Birdoole)的鸚鵡。海倫?麥克唐納今仍保留著蒼鷹梅貝爾的三根羽毛,存放在書桌上的罐子里。;.;多蘿西·帕克(Dorothy Parker)是美國幽默家,作家,批評家,以機智聞名。向來說話不留情面的文學批評家們對她偏愛有加,贊譽她為“美國具智慧的女人”。多蘿西·帕克的寫作生涯開始于為《VOGUE》雜志配圖說,隨后她又為《名利場》雜志撰寫戲劇評論。1925年,她成為美國影響力大的知識分子雜志《紐約客》批作者之一,她專門負責文學評論,并在1933年開設名為“恒久閱讀者”的個人專欄。她還是一位女詩人,本詩集《繩子夠了》(1926年)出版便登上了暢銷榜,此外她還創作戲劇、電影劇本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其中的莫過于她的短篇小說。她關注的主題集中在約定俗成的性別角色和它所帶來的后果:貌似繁華的大城市掐斷生活的種種可能性,毀滅個人的存在。她為迷失者悲鳴,為幸存者書寫。;.;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她生于1939年,加拿大人,今出版過70余本圖書,其中多部小說獲得大獎,例如《盲刺客》《貓眼》《別名格蕾絲》和《后死亡的是心臟》,《使女的故事》是其代表作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詩作與短篇小說也備受好評,此外,她還創作過非虛構作品、童書以及一本漫畫小說。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英國女作家。她與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國文學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母親早逝,8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專收神職人員孤女的慈善性機構——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后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后來她曾做家庭教師,終她投身于文學創作的道路。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長篇小說《簡·愛》,轟動文壇。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兩個妹妹相繼去世。在死亡的陰影和困惑下,她堅持完成了《謝利》一書,寄托了她對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寫了英國早期自發的工人運動。她另有作品《維萊特》(1853)和《教師》(1857),這兩部作品均根據其本人生活經歷寫成。;.;朱莉婭·塞繆爾(Julia Samuel),悲傷心理治療師,倫敦圣瑪麗醫院婦幼保健先驅人物,英國喪親兒童基金會(Child Bereavement UK)創始人,服務于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同時創辦個人診所,25年來為無數喪親家庭提供了專業心理輔導。;.;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處女秀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取材于他在美國空軍的從軍經歷,為他贏得了世界名譽,遂使其成為揭露當代生活之荒誕的代表性作家。《出事了》被譽為約瑟夫?海勒繼《第二十二條軍規》之后的“又一杰作”。海勒于1999年去世。

《企鵝經典:小彩虹 輯(套裝全8冊)》
珍妮特·溫特森《愛情》節選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的寫作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助。短短兩周之內,我就寫下了 15000 字。
為什么呢?
這是一本回憶錄嗎?不是。我將它看作一場有關回憶的實驗。沒有一個人能清晰記起自己的過去,仿佛每時每刻被刻錄在腦海中一樣。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會發生什么呢?在我們記憶的框架之上,又有怎樣的存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到底在發生些什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總要多說、多看、多了解。
2007 年夏天 2008 年末,我經歷過一次崩潰。2008 年秋,我的一位摯愛英年早逝,在隨后的圣誕節我又失去了父親。我在農神節一月的寒風中埋葬了父親,取消了蘇西·奧巴赫的采訪,我一直很仰慕她,卻從未有幸會面。到了 2009 年 5 月,我與蘇西已經成為了情侶。
而后我開始尋找自己的生母——或者按我們的說法,血緣上的母親。
為什么呢?
整理父親的遺物時,我發現了一些文件——紙張泛黃,上面是機打文字,像古老的抄本,或者說它帶給我這樣的感覺,實際上不過是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東西。這是我的領養文件,里面詳細記錄了被領養前的我去過哪里,究竟是誰。我不再崩潰,蘇西始終是我精神上的慰藉。在她的陪伴下,我可以忍受那些噬心蝕骨的創傷,探察我曾寫入書中的過往(《橘子》),以求擁有自己的記憶,理解并且掌控它。不知為何,我很早便清楚,如果你能同時將自己當作一本小說和一樁事實去解讀,那么你就會更加自由。如果你是一篇故事,那么你自己可以改變它,尤其是它的結局。我知道這樣的觀點已經被新自由主義的口號借用,鼓吹每個人可以成為富翁、社會名流、國家總統。而如果你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就是你的錯,社會正義、全球不公、階級、種族、出身與之無關。我們知道,這是無稽之談。
但是……
出于某種原因,我的想象力豐富,選取了關重要的方式解讀自己。我知道,我可以將所有挫折和失敗訴諸筆端,并在寫作的過程中找尋出路。我確實做到了。
《橘子》是一本小說。它不是我自己的故事,我也不是書中的珍妮特。這就是關鍵所在:我成為了我自己的故事。
但是……
《橘子》付梓二十七年后,我曾描寫過的情節和看上去被排除在外的情節,驅使我回溯自己已然知曉的舊素材,又引領我發掘我從未想到自己會渴望或者需要的新素材。
作為一名作家,我發現自己不得不直面不安,這種不安與不滿不是一回事。
這個標題來自溫特森太太,她曾經赤裸裸地逼我做出選擇:要么離開我所愛的女孩,要么再也不要回家。當時我十六歲。我們家昏暗、陽臺狹小,后院像一個亂葬崗(那種兇手埋葬受害人的地方)。她正是在后院煞有介事地燒掉了我的書,仿佛在演一出毀天滅地的大戲,像《諸神的黃昏》一樣。她問我為何這樣做(“這樣”是指致命地、越界地墜入愛河)。我回答道:“這讓我快樂。”而她卻說:“你明明可以做一個正常人,為什么非要快樂呢?”
于是我思索良久,事情是否真的符合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如同黑與白、善與惡、白天與黑夜、快樂與正常?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好問題,但也很殘忍。它是上天的恩賜,只是有些黑暗,雖然我當時并未意識到這一點。溫特森太太是一位暴力的哲學家。
如果在你還小的時候,愛不可靠,你就會以為愛的本質——它的特征——就是不可靠。兒女在長大以前不會挑父母的不是。起初,你得到的愛就是你確定的愛。
我不知道愛可以有持續性。我不知道人的愛可以依賴。溫特森太太的上帝是《舊約》中的上帝,他要求“兒女”的愛,卻滿不在乎地淹死他們(挪亞方舟),試圖殺掉激怒他的人(摩西),還容許撒旦毀滅正直的人(約伯)的。也許效仿這樣一位神,對愛有害。
沒錯,在與人類的關系中,上帝改變形態,也有所改進,但溫特森太太不是個愛交流的人;她不喜歡人類,她從未真正改變或改進。她總是擊垮我,再做個蛋糕,與我重歸于好,常常在將我鎖在外面的隔天晚上,帶我去炸魚薯條店,我們坐在長凳上吃包在報紙里的炸魚薯條,看著人來人往。
我一生大多時候的行為也差不多是如此模式,因為這是我學到的愛。
加上我本身的狂野和激烈,愛變得很危險。我從不服用毒品,我服用愛——瘋狂而無所顧忌的那一種愛,損傷多于治愈,心碎多于健全。我爭吵、毆打,隔天又設法重歸于好。我片字不留地離開,毫不在意。
愛是鮮明的。我從不要蒼白的那一種。愛是用盡全力。我從不要稀釋的那一種。我從不躲避愛的巨大,但我渾然不知愛可以像太陽一般可靠。日常升起的愛。(本章原書節選內容譯者:馮倩珠)
尤瓦爾·赫拉利《金錢》節選不管是貝殼還是美元,它們的價值只存在于我們共同的想象之中。光是它們的化學結構、顏色或是形狀,并無法帶來那些價值。換句話說,金錢并不是物質上的現實,而只是心理上的想象。所以,金錢的運作就是要把前者轉變為后者。不過,究竟為什么這能成功?原本有的是一大片肥沃的稻田,為什么會有人愿意換成一小把根本沒用的貝殼?為什么有人會愿意辛苦地煎漢堡排、拉保險或是幫忙照顧三個精力過剩的小孩,只為了換來幾張彩色的紙?人們之所以愿意如此,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這個集體的想象。“信任”正是所有金錢形式基本的原料。如果有個富裕的農民賣掉房舍田產換來一袋貝殼,還帶著這袋貝殼前往遠地的省份,那是因為他相信抵達之后,其他人會愿意用稻米、房屋和田地和他交換這些貝殼。所以,可以說金錢就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而且還不是隨隨便便的某種系統: 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普遍也有效的互信系統。在這種信任的背后,有著非常復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絡。為什么我會相信貝殼、金幣或美元鈔票?原因就在于:我的鄰居信。正因為我的鄰居信,所以我也信。而我們信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國王也信,要求我們用這些東西來繳稅;還有我們的牧師也信,要求我們用這些東西來繳什一稅。拿一張一美元的鈔票仔細瞧瞧,我們會發現這只是一張色彩豐富的紙,一面有美國財政部長的簽名,另一面則寫著“In?God?We?Trust”(我們信神)。我們之所以愿意接受以美元付款,正是因為我們相信神,也相信美國財政部長。正因為“信任”這件事如此關鍵,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么金融體系會與政治、社會和意識體系如此緊密相連,為什么金融危機往往是由政治發展引發,以及為什么光是股票交易商某個早上的感覺就能影響股市的漲跌。發明錢的時候,人們還沒有這種信任,所以要當作錢的事物本身就得有實際的價值。史上金錢制度是蘇美爾人的“麥元”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麥元制度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 3000 年,與文字出現的時間地點正好相同。前面提過,文字的出現是為了因應行政活動的日益頻繁,而麥元的出現則是為了因應經濟活動的日漸活絡。所謂的麥元其實就是大麥,將固定量的大麥谷粒作為通用單位,用來衡量和交換其他各種貨物和服務。當時普遍的單位是“席拉”(sila),約等于一升。當時大量生產了一席拉標準容量的碗,每當人民要買賣東西的時候,就能很方便地量出所需要的大麥數量。另外,薪水也是以席拉為單位用大麥來支付。每名男工一個月可以賺 60 席拉。而女工則賺 30 席拉。于領班則可領到 1200~5000 席拉。當然,就算是能吃的領班,一個月也吃不了 5000 升的大麥,但多余的大麥就能用來購買其他商品,像是油、山羊、奴隸還有除了大麥以外的食物。雖然大麥本身也具有價值,但還是很難說服今天的民眾將大麥視為貨幣,而不只是另一種商品。要解釋這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扛著一麻袋的大麥到附近的賣場,說你想買件襯衫或者比薩,會發生什么事。店家很可能馬上就大叫保安救人了。盡管如此,以大麥來當作一種貨幣建立信任關系,還算是個簡單合理的選擇,畢竟再怎樣大麥也還是有它生物學上的價值:人類可以吃。但另一方面,講到儲存和運送,大麥就還是有其局限性。金錢貨幣史上真正的突破,就是人類終于開始相信某些貨幣形式,雖然它們本身沒什么固有價值,但卻能方便儲存與運送。這樣的金錢制度,大約出現于公元前 2500 年的美索不達米亞:銀舍客勒制度。舍客勒并不是某種貨幣,而是指“8.33 克的銀子”。《漢謨拉比法典》曾提過,如果某個上等人殺了一個女奴,就要賠償 20 舍客勒的銀子,這里指的就是大約 166 克的銀,而不是 20 個某種銀幣。《圣經·舊約》的金錢交易多半用的也是銀子,而不是硬幣。例如約瑟的哥哥把約瑟賣給以實瑪利人的時候,價錢就是 20舍客勒或說 166 克的銀子(與女奴的命一樣便宜,畢竟當時約瑟也只是個孩子。)但與先前的麥元制度的不同之處,在于銀舍客勒本身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銀子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質地也太軟,無法做成什么有用的工具(如果做成犁或是劍,簡直就像用鋁箔做的一樣脆弱)。真正要用的時候,白銀和黃金只會做成首飾、皇冠以及各種象征地位的物品;換言之,是在特定文化里社會地位高的人所擁有的奢侈品。它們的價值只是因為文化賦予而來。
14009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