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教授寫給大眾的14堂入門課。


書名: 敦煌藝術通識課
定價: 138.00
ISBN: 9787521757484
作者: 楊琪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7
用紙: 100g雅致
裝幀: 精裝
開本: 16

1.讀懂敦煌藝術,讀懂中國波瀾壯闊的藝術文化圖景。
季羨林說: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敦煌。敦煌藝術是繪畫、彩塑、建筑的綜合體,是古代藝術和生活的立體縮影,了解敦煌藝術,我們得見中國古人超越時代的美學創造。
2.10個朝代,250幅作品,細數敦煌藝術1000年風格流變。
壁畫、絹畫、飛天、彩塑、樂舞、經卷、洞窟建筑、衣冠服飾、生活日常......本書系統講述敦煌石窟的方方面面,將藝術知識融化在生動講述中,帶領讀者輕松走進敦煌藝術的大門。
3.給大眾的14堂入門課,普及敦煌藝術文化常識。
敦煌藝術,氣象萬千。這里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飛天,有“百千天樂不鼓自鳴”的樂舞,有媲美維納斯的曼妙彩塑,有巧奪天工的洞窟建筑,有描繪善德善行的因緣故事,更有古代世俗生活的真實記錄:政治經濟、婚喪嫁娶、衣冠服飾、休閑娛樂,無不繪聲繪色,趣味生動。
4.裝幀凸顯品質,圖文精心編排,珍藏敦煌之美。
精裝讀本,封面祥云燙金流光溢彩;內頁選用雅致紙張,還原古典敦煌色。

清華大學教授寫給大眾的敦煌藝術入門課。壁畫、絹畫、彩塑、飛天、樂舞、建筑、經卷、衣食住行......10個朝代,250幅精美圖片,細數敦煌藝術1000年風華流變:
敦煌石窟因何開鑿?不同朝代藝術風格有何不同?
壁畫講述哪些故事?如何區分佛傳畫、本生畫、經變畫和因緣畫?
怎樣辨認彩塑人物?東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養人和石窟是什么關系?
飛天如何一步步演變為現今優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貿易經商、婚喪嫁娶、休閑娛樂?
……
“一粒沙中窺見一個世界,一朵花中欣賞一個天國。”鑒賞敦煌藝術,也閱見中國人超越時代的美學創造。

前言
一講 千年滄桑莫高窟
第二講 百年血淚藏經洞
第三講 頂禮膜拜佛尊像
第四講 美輪美奐菩薩像
第五講 能歌善舞飛天像
第六講 平生事跡佛傳畫
第七講 前生后世本生畫
第八講 形象佛經經變畫
第九講 度化眾生因緣畫
第十講 石窟藝術話營造
第十一講 出資建窟供養人
第十二講 天籟之音舞蹁躚
第十三講 佛國世界世俗情
第十四講 石窟藝術話理論
后記
敦煌藝術千年流變之路

楊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資深教授。在教學之余長期從事大眾藝術普及工作,曾擔任中央電視臺《世界文化廣場》藝術顧問,北京電視臺《名師講壇》《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主講。出版著作有《藝術學概論》《中國美術五千年》等。

敦煌石窟藝術是中國古代敦煌地區的百科全書。政治經濟、婚喪嫁娶、衣服鞋帽、疾病治療乃至體育游戲,無不繪聲繪色,真實生動。可以說,生活中有什么,敦煌石窟藝術中就有什么。當然,有這些,都披上了一層佛教的外衣。
在超凡脫俗、出離塵世的佛教石窟中,為什么會出現飽含世俗情懷的豐富多彩的故事畫呢?因為對佛國世界的任何描繪,都離不開現實世界。所謂佛國世界,不過就是理想的現實世界。壁畫上出現的渺渺佛國世界的極樂世界,不是畫家信馬由韁的隨意創造,而是理想的世界。
我們就通過石窟中的壁畫,脫掉那層佛教的外衣,看看世俗世界的真實畫面。
生產
古代的敦煌是繁榮的重鎮,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對敦煌的生產狀況有生動、形象、真實
的反映,比如狩獵、耕作、 釀 酒、 鍛 鐵、 制陶、舂米等。
敦煌自古水草豐茂,是理想的牧場,那時敦煌人不會農耕種田,狩獵是重要的謀生手段。第 85 窟的壁畫《出獵圖》(13-3)中,四位獵人均戴幞頭,著缺胯衫,他們帶著鷹、犬、弓、箭、斧,準備外出狩獵。
第23窟的壁畫《雨中耕作圖》(13-4),表現了雨中耕作的情景。天上烏云密布,大雨傾瀉。一農夫套牛耕地,另一農夫肩挑麥束行進。牛耕表現春耕,挑麥表現秋收,這兩個場面既表現了農夫的辛勞,也表現了喜降甘霖帶來的歡快。地頭一家四口正在田間歇晌餐飲,畫面溫馨,好像中原的農家樂圖。
第6 窟的《揚場圖》(13-5),上半部分表現男女二人揚場的場面,左側農婦站在凳上,手持簸箕,當風揚場,右側農夫手持長柄掃把,清掃糧食,生動真實。下半部分表現了新式農具的使用:中原移民給敦煌帶來了新的耕作技術,不但有一牛拉犁,二牛抬杠,更重要的是耬犁的使用。敦煌地區使用耬犁,是耕作技術的巨大進步。這種農具是三腳耬,耬腳中空,與耬斗相連,把種子放入斗中,播種時邊搖邊下播,節省勞力,提高效率,同時完成開溝、下種、覆土三道工序,而且每次播種三行。敦煌就這樣成了西域的糧倉。
敦煌盛行飲酒,釀酒業也相應興盛,在魏晉時期已經頗負盛名。高檔的是麥酒,低檔的是粟酒。此外還有葡萄酒。
敦煌的釀酒戶一般采取傳統的臥酒法,也就是蒸熟后的麥粟發酵,產生酒液。這種酒濃度較低,叫作釀造酒。還有一種用先進方法生產的酒,叫作蒸餾酒。
榆林窟第 3 窟 的 壁 畫《釀 酒 圖》(13-6),圖中有一個灶臺,灶膛內烈火熊熊,灶臺頂部冒出濃煙。上邊是一套層疊復壓的方形器皿,經過專家考證,這種器皿是制酒的蒸餾器。灶邊一人燒火,一人右手端碗,似在品酒。地上放著木桶、酒壺、高足碗、貯酒槽等。這幅壁畫生動地再現了敦煌的釀酒工藝,也給了后人一個非常肯定的回答:那時敦煌已能生產非常先進的蒸餾酒。
西域的刀具非常鋒利,而鋒利的刀具有賴于優良的鐵質,優良的鐵質又有賴于先進的冶鐵技術。敦煌冶鐵的訣竅就在于我們從榆林窟第 3 窟的《鍛鐵圖》(13-7)中看到的立柜式雙木風箱。風箱上有兩個活動蓋板,兩個活門交替開閉,扇動蓋板,鼓風吹火,使風量、風壓都有顯著提高。這在當時是一件先進的工具。一般的冶鐵使用皮囊鼓風,而立柜式雙木風箱可以不間斷地鼓起更大的風,讓熔爐里的煤炭燃燒得更充分,從而使鐵礦石中的雜質更容易被提煉出去,這才讓西夏的冶鐵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
莫高窟第454窟的壁畫《制陶圖》(13-8)中有陶師的畫面。陶師用的是輪制法,地上置一圓輪,上放陶坯,用腳來操縱圓輪轉動,在旋轉中以手工使器物成形。輪制法造出的陶器厚薄均勻,保證了質量,這在中古時期是比較先進的制陶工藝。
陶師右前方擺放著已成形的各種器皿,左側是制陶的原料——泥土,不遠處是陶師的妻子和孩子,這就是當時家庭作坊的形象反映。
榆林窟第3 窟的《舂米圖》(13-9)中,舂米人雙手扶架桿,一腳著地,一腳踏木板,用中間下部木軸為杠桿帶動搗杵在石臼中舂米,前有糧堆和簸箕。此圖表明西夏與中原地區的搗米舂谷法并無二致,但在中古時期,用圖畫把谷物加工去皮成米的情景十分生動地表達出來,十分罕見。
貿易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國西部的門戶。東來的華商、西來的胡商,齊集敦煌,交流著不同的貨物。通過敦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西方的珍寶、特產也輸入中國(13-10)。莫高窟第 103 窟的壁畫《來華胡商》(13-11),表現了一隊胡商在崇山峻嶺中前進。前行者為引象人,大象滿載貨物,商主戴帷帽,騎在馬上,后面兩人為仆人。胡商多數為粟特人、波斯人,還有大食人、回鶻人、猶太人等。
除了外族貿易,敦煌的民間貿易也很興盛。莫高窟第 85 窟的《十字交叉座天平》(13-12)表現的就是民間貿易。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以物易物的買賣。本來,敦煌是有貨幣的,但是中唐之后,從吐蕃統轄直到歸義軍時期,敦煌盛行以物易物。究其原因,首先,貨幣的流通要以政治、經濟的穩定為基礎,但是唐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的動蕩,私人盜鑄錢幣比比皆是,于是人們重物輕錢;其次,吐蕃民族不使用中原貨幣;再次,敦煌本地缺乏鑄錢的金屬。
秤架上是一個十字交叉座天平,旁邊有掌秤人。天平的兩端有秤盤,一邊放著鴿子,另一邊放了四塊肉秤的橫桿上立一雄鷹,體形較大,正注視秤盤上的肉。
娛樂
古代人雖然生活簡單,但同樣具有豐富的游藝生活。所謂游藝,就是娛樂休閑,不以競技為目的,是一種愉悅的精神體驗,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表現。“游藝”一詞源于孔子,《論語》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提倡以“六藝”來陶冶身心。
敦煌壁畫表現的游藝活動有勾欄百戲、操舟、投壺、弈棋等。
所謂“勾欄”,又叫“瓦舍”,據傳均出自佛教經書。“勾欄”原指“夜摩王”享受音樂的建筑物,“瓦舍”原指僧房。從曲藝發展的歷史看,唐代的戲場幾乎都依附于寺廟,到宋代時,市井中才出現了供藝人表演的固定場所,稱為“勾欄”。“百戲”是民間歌舞雜技的總稱。
莫高窟第 61 窟的《勾欄百戲》(13-13),表現兩童子豎立于竿頂,周圍有六男子演奏樂器,或橫笛,或拍板,或曲項琵琶,或打擊樂器,或排簫,或洞簫,伴奏之聲使人銷魂。右側一人,似在指揮。
操舟也是一種娛樂活動。每年五月初五,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操舟競渡。在莫高窟,有近百幅壁畫中有操舟的描繪,其中有劃槳的、撐篙的、搖櫓的,有一人的、雙人的、多人的,有無帆的舟,也有有帆的舟。
莫高窟第 323 窟的《康僧會乘小舟下江南》(13-14)中,小舟的船頭和船尾上翹,底部較平,頗似現代體育競賽中的劃艇。估計當年的操舟也具有競技的意義,就好像現代的競龍舟。
投壺是一種古老的游戲。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士大夫在飲宴中常常用酒壺象征箭靶,在 7 尺之外用箭投向酒壺,投入者為勝。到了漢代,投壺的箭改用有彈性的竹劍,投者從一定角度投箭入壺,箭會立刻反彈回來,投者接箭在手,繼續投壺,如此反復,連續不斷,善投者往往“一箭百余反”。莫高窟第 9 窟的壁畫《投壺》(13-15)表現的就是悉達多太子在進行投壺比賽。
投壺始于何時,已不可詳考,但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盛行。據《左傳》記載,晉昭公即位之時,在招待各國諸侯的酒宴之上,與齊景公進行了一場投壺比賽,比賽時吟誦的《投壺辭》一直流傳到漢代。
莫高窟第454 窟的《弈棋》(13-16),圖中有三人,席地而坐,對弈者圍著矮桌鏖戰,專心致志,右側一人是維摩詰居士。弈棋是敦煌居民喜愛的娛樂活動,不過棋盤為縱橫七道,既不像今天的圍棋,也不像今天的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