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癥醫學相關醫務工作者案頭書
【2】運用思維體系,對知識進行管理,形成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臨床行為框架和內涵
【3】知名醫院、知名專家帶你構建重癥醫學的臨床思維體系

基本信息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臨床思維的起源與發展/2
第一節臨床醫學思維形成的基礎/2
第二節臨床思維推動重癥醫學發展/4
第三節重癥醫學臨床思維的形成/5
第二章重癥醫學的學科發展/12
第三章重癥醫學臨床思維的特點/20
第一節指南或共識中的審辯思維/20
第二節診斷與監測中的演繹思維與歸納思維/22
第三節重癥醫學的臨床治療不是方法學的疊加/25
第四節重癥醫學思維能力的形成/28
第五節重癥醫學思維的系統性與連貫性/31
第四章重癥醫學臨床思維的培養和訓練/33
第二篇基本原則與理論/
第一章時間性與優先性/38
第一節重癥治療的時間性/38
第二節重癥治療的優先性/41
第二章細節與過程/47
第一節過程牽系結果,細節決定成敗/47
第二節臨床血流動力學的發展體現重癥治療的細節與過程/49
第三節重癥醫學細節的點與過程的線之間的關系/50
第四節細節與過程管理導致重癥臨床治療的精準選擇/53
第三章疾病的信號表達方式/58
第一節信號的本質與特征/58
第二節信號集與信號鏈/59
第三節信號的識別與獲取/60
第四節信號的統一性和疾病的特異性/60
第五節解讀信號的臨床思維方式/61
第四章監測與治療的形成/62
第一節監測與治療的概念與內容/63
第二節監測與治療的統一與分離/65
第三節治療啟動監測,監測控制治療/66
第四節原則與個體化的統一/68
第五章第一性原理思維與類比思維/70
第一節第一性原理思維/71
第二節類比思維/78
第六章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82
第七章本質與突破/88
第一節重癥醫學是本質與突破的發展史/88
第二節對重癥本質的認知推動臨床治療的突破/89
第三節對干預作用本質的掌握導致臨床治療突破/92
第四節本質與突破構成理論與實踐交替發展/95
第三篇連續與動態/
第一章連續性與動態性的定義與內涵/98
第一節重癥治療的連續性/98
第二節重癥治療的動態性/101
第二章時間對復蘇目標的影響/103
第一節重癥時間概念的臨床體現/103
第二節時間與目標的選擇/104
第三節時間與目標監測的頻率/105
第四節復蘇目標的時間內涵/105
第三章液體復蘇的“金三角”/108
第一節液體復蘇三角的概念/109
第二節液體復蘇三角的應用/111
第四章機械通氣監測指標與治療的動態結合/114
第一節機械通氣過程中監測的連續性/114
第二節機械通氣過程中的動態/118
第五章靜脈氧飽和度與乳酸的動態應用/122
第六章功能性指標的連續與動態應用/125
第七章為什么要進行連續血液凈化治療/128
第一節重癥臨床治療離不開連續血液凈化/128
第二節CRRT的容量管理離不開連續與動態/129
第三節CRRT的溶質管理離不開連續與動態/130
第四節CRRT的抗凝離不開連續與動態/131
第八章肺的可復張性滴定/133
第一節肺復張方法的連續與動態特性/133
第二節肺可復張性評估的連續與動態/134
第三節肺復張實施中的連續與動態/135
第九章休克治療的連續與動態/137
第一節連續與動態的概念/137
第二節休克的治療/138
第十章經驗性抗生素應用的連續與動態/144
第一節抗感染治療前的評估/144
第二節制定經驗性抗感染治療方案/146
第三節驗證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合理性/149
第十一章重癥營養治療的連續與動態/151
第一節連續的營養評估貫穿于營養治療的始終/152
第二節以患者及疾病為基礎確定營養治療目標,根據病情及整體治療調整營養策略與方案/155
第十二章重癥鎮痛鎮靜治療的連續與動態/160
第一節重癥鎮痛鎮靜治療的連續性/160
第二節重癥鎮痛鎮靜治療的動態性/162
第十三章臨床實踐/164
第一節病例1/164
第二節病例2/169
第三節病例3/171
第四節病例4/174
第四篇目標與目的/
第一章目標與目的的定義與內涵/178
第一節重癥治療的目的性/178
第二節重癥治療的目標性/181
第三節監測指標是臨床表現的組成部分,是臨床觀察的延伸/184
第二章如何選擇需要的監測指標/186
第一節監測指標本質的回歸/186
第二節不同指標的綜合有助于治療目標的精確定量調控/187
第三節指標監測的臨床應用/188
第三章壓力指標對容量復蘇的指導意義/190
第一節壓力指標在容量復蘇中的位置/190
第二節壓力指標在容量復蘇中的本質內涵/191
第三節壓力指標在容量復蘇中的應用/192
第四章血管活性藥物到底治療了什么/194
第一節血管活性藥物的作用定位/194
第二節流量優先中的壓力指標/195
第三節臨床應用中的目標與目的/196
第五章腎功能不全時為什么要進行血液凈化治療/198
第一節重癥血液凈化治療的目的與目標/198
第二節整體化實施重癥血液凈化治療/200
第六章機械通氣治療的目標與目的/204
第一節機械通氣的目的/204
第二節機械通氣的目標/206
第三節機械通氣的整體策略/207
第七章“允許性”治療中的目標與目的/208
第八章休克治療——確定目標,接近終點/211
第九章肺水腫時脫水治療的目標與目的/215
第十章控制醫院感染的目標與目的/218
第一節重癥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機制節點/218
第二節重癥醫學科病房醫院感染防控的目的與目標/219
第三節炎癥反應與醫院感染/225
第四節醫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實施/226
第十一章臨床實踐/227
第一節病例1/227
第二節病例2/230
第五篇治療與再損傷/
第一章治療與再損傷的定義與內涵/238
第一節再損傷的基本概念與意義/238
第二節回歸干預的本質,直面“治療”的損傷性/240
第三節再損傷概念的臨床可操作性/243
第四節再損傷概念實現治療的完整性/245
第二章從膿毒癥看治療與再損傷/247
第一節膿毒癥治療面對的挑戰/247
第二節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的液體復蘇治療/248
第三節膿毒癥免疫調理治療/253
第四節結束語/260
第三章液體復蘇與反向液體復蘇/262
第一節液體復蘇的目標確立/262
第二節液體復蘇程度的定量/263
第三節再損傷對液體復蘇治療的導向/264
第四章應激性心肌病的由來與治療/267
第一節應激性心肌病與重癥/267
第二節應激性心肌病的管理與血流動力學治療/268
第五章急性腎損傷時的液體管理/271
第一節液體管理對腎臟的治療與再損傷/271
第二節液體量的把握/272
第三節治療措施的實施/274
第六章急性腦損傷時的治療與再損傷/277
第一節調節應激反應的治療與再損傷/277
第二節顱腦結構性管理中的治療與再損傷/278
第三節顱腦血流動力學管理中的治療與再損傷/279
第四節優化二氧化碳分壓的治療與再損傷/279
第五節以“穩、等、防、促”為原則,強化治療、避免再損傷/280
第七章抗凝治療中的治療與再損傷/282
第一節抗凝治療開始的時機和準備/282
第二節抗凝藥物的選擇和應用/283
第三節抗凝治療的再損傷——出血
的針對性治療/285
第八章重癥血液凈化中的治療與再損傷/287
第一節連續腎臟替代治療脫水與
再損傷性低灌注/287
第二節高容量血液濾過有效還是無效/288
第三節血液凈化與失衡綜合征/290
第九章臨床實踐/292
第一節病例1/292
第二節病例2/296
第三節病例3/297
第六篇血流與器官
第一章血流與器官的定義與內涵/302
第一節血流的位置/302
第二節器官的位置/303
第三節血流管理的龍頭效應/307
第二章血流管理在重癥治療中的位置/312
第一節血流動力學無處不在/312
第二節從全身到局部,血流決定器官功能/315
第三節血流指標對臨床思路形成的可操作性/317
第四節直接血流指標與間接血流指標/320
第三章休克時不同器官的血流改變與治療/323
第一節休克的血流調節/323
第二節血流導向休克復蘇的實施/324
第三節微循環血流管理的特殊性/326
第四節其他血流監測指標的臨床應用/327
第四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血流改變對治療的影響/330
第一節ARDS右心功能/肺血管損害/330
第二節ARDS肺內血流分布異常——分流和無效腔/331
第五章器官的營養性血流與功能性血流/334
第一節流量指標/334
第二節流量指標在休克復蘇中具有優先級/335
第三節營養性血流與功能性血流/336
第四節血流導向的重癥治療策略/338
第六章液體復蘇對血流的影響/339
第一節流量優先的休克復蘇理念/339
第二節液體復蘇的價值與困境/340
第三節指標的價值與流量指標的龍頭效應/341
第四節流量導向的液體治療策略/341
第七章微循環保護性休克治療策略/343
第一節從休克的微循環病理生理改變論證復蘇的臨床位點/343
第二節血流至上與氧流至優/344
第三節血流導向的微循環保護治療策略的形成/345
第八章器官血流自身調節的治療意義/348
第一節器官自身調節功能的意義/348
第二節自身調節功能測量的方法/348
第三節各重要臟器的血流自身調節/349
第四節重癥治療情況下的應用/351
第九章腸系膜器官對血流的影響和治療意義/353
第一節腸系膜器官的定義/353
第二節腸系膜器官的血流動力學特點/353
第三節重癥狀態下腸系膜器官的血流改變/355
第四節腸系膜器官血流干預治療的思路/358
第十章心臟機械循環支持對血流的影響/360
第一節心源性休克的臨床特點/360
第二節機械循環支持的血流動力學特征/361
第三節心臟機械循環輔助的模式/362
第十一章臨床實踐/365
第一節病例1/365
第二節病例2/368
第三節病例3/372
第七篇器官與器官
第一章器官與器官的定義與內涵/378
第一節一個器官,一個功能單位/379
第二節多個器官,一個功能整體/380
第二章肺外器官功能改變影響機械通氣治療/386
第一節顱內壓升高對機械通氣治療的影響/386
第二節左心功能不全對機械通氣治療的影響/387
第三節腹腔高壓對機械通氣的影響/388
第四節膈肌功能對機械通氣治療的影響/389
第三章重癥心臟功能改變:影響與被影響/391
第一節心肺交互關系/392
第二節心與腎/392
第三節心與腦/394
第四節心與胃腸道/394
第四章ECMO與自主心肺功能/395
第一節ECMO簡介/395
第二節ECMO與自主心肺功能的沖突和統一/398
第三節總結/402
第五章肺水腫時液體復蘇的正常進行/404
第一節肺水腫何時需要液體復蘇/404
第二節肺水腫時液體復蘇需要考慮的
器官與器官/405
第三節肺水腫時液體復蘇如何監測/406
第四節肺水腫時液體復蘇的治療
策略的形成/406
第六章聯合指標對器官的治療保護作用/410
第一節聯合指標的臨床位置/410
第二節容量復蘇的聯合指標/411
第三節大循環-微循環指標聯合耦聯/412
第七章重癥超聲如何實現治療精細化管理/418
第一節重癥超聲對治療的深化/418
第二節重癥超聲管理器官與器官的
相互作用/419
第八章循環保護機械通氣策略/422
第一節機械通氣時的血流動力學變化/422
第二節循環保護機械通氣策略的意義/424
第三節循環保護機械通氣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424
第九章臨床實踐/427
第一節病例1/427
第二節病例2/429
第八篇重癥治療策略的形成與內涵
第一章重癥治療策略形成與實施的定義
與內涵/434
第一節重癥醫學的整體化治療策略/434
第二節重癥醫學臨床治療策略的具體實施/437
第二章沒有病情的突然變化,只有突然被發現/443
第一節重癥病情的認定/443
第二節監測與診斷的同與不同/445
第三節指標與治療位點的距離/447
第四節不正常的指標不能被擱置/448
第三章重癥治療缺一不可的四個關鍵位點/451
第一節病情、我們、目的、目標/451
第二節治療策略的一致性和完整性/454
第四章治療策略的定量實施與實施中調整/456
第一節治療策略的形成/456
第二節治療策略的定量實施與調整/457
第五章治療導向的病程與疾病導向的病程/459
第一節疾病導向的病程/459
第二節治療導向的病程/460
第六章下一步治療如何進行:問問患者/462
第一節讓病情決定下一步治療/462
第二節讓監測指標說話/464
第三節讓自己聽懂患者的說話/465
第四節讓病程進展跟隨治療導向/467
第七章不正常的指標不能被擱置/473
第一節指標的本質/473
第二節指標的特性/474
第三節指標的判讀/475
第八章基礎研究對臨床治療策略和行為的
調整作用/477
第一節基礎研究對臨床治療策略制定、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性/477
第二節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制定臨床治療策略/478
第三節基礎研究推動重癥治療由群體化、個體化向器官化的轉變/479
第四節治療思路的延展不僅是新增,而且改變原有治療策略/481
第五節從endotype到phenotype正在改變臨床行為/482
第九章重癥感染治療的策略和方法的實施/484
第一節概述/484
第二節重癥感染治療策略的形成/484
第三節重癥感染治療策略的實施/488
第十章臨床實踐/490
第一節病例1/490
第二節病例2/492
第三節病例3/495
第九篇團隊協作
第一章團隊協作的定義與內涵/500
第一節重癥醫學團隊工作模式的形成/501
第二節高效團隊的基本要求/502
第三節不同層級團隊的性質和管理/503
第二章學術導向的學科團隊建設/510
第一節團隊與團隊工作模式的基礎/510
第二節團隊與團隊工作模式的形成/511
第三章重癥醫學的科室管理/514
第一節重癥醫學的科室特征與現狀/514
第二節學術導向的重癥醫學科室管理/515
第三節注重患者的群體化管理/516
第四節醫療組的同質化建設/517
第四章重癥臨床醫療小組的管理/519
第一節重癥治療中的團隊管理/519
第二節重癥治療中的群體化與個體化/520
第三節重癥臨床思維在團隊中的建立/521
第五章重癥醫學人員梯隊建設管理/523
第一節重癥醫學人員梯隊建設管理的重要性/523
第二節重癥醫學人員梯隊建設/525
第三節重癥醫學人員梯隊的管理/525
第四節科室文化建設的管理/528
第六章臨床實踐/530
第一節病例1/530
第二節病例2/533
第三節病例3/537

......

【1】以重癥醫學臨床思維為主線,通過理論的表述,系統講解重癥醫學思維體系中常用的思維方式。
【2】以重癥臨床最為常見的場景,再現思維方式在臨床實踐中的關鍵作用位點,以及不同思維方式導致的不同臨床行為。臨床實踐舉例,聚焦重癥臨床治療的前沿位點。
【3】全書共9篇,近100萬字,層次清晰、理論與實踐結合、圖文并茂、實用性強。













劉大為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重癥醫學系主任(1997—2018);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重癥醫學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第一屆、第二屆主任委員,獲重癥醫學終身成就獎,是重癥醫學作為二級學科的重要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