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國土空間規劃原理
書號:978-7-5641-9631-8
定價:59.00元
主編:黃煥春 王世臻
版次:2021年8月第1版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教材摒棄以往城市規劃理論的思路,以自然資源部領導下的新空間規劃為指導,突出規劃的科學性,注重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基本信息
目錄
序
前言
1 生態文明時代的國土空間與人居環境
1.1 生態文明的內涵與
1.1.1 人類文明中的生態文明
1.1.2 生態文明的內涵
1.1.3 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要求與重大意義
1.2 生態文明時代的國土空間
1.2.1 空間的內涵
1.2.2 空間的基本屬
1.2.3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國土空間
1.3 人居環境系統與國土空間
1.3.1 可持續發展與人居環境
1.3.2 人居環境系統的建構與國土空間
2 自然資源、土地制度與土地利用
2.1 自然資源的范疇與屬
2.1.1 自然資源的概念和類型
2.1.2 自然資源的屬
2.2 土地與土地制度
2.2.1 土地概念及其屬特征
2.2.2 土地制度
2.2.3 土地產權
2.3 土地利用與管理
2.3.1 土地利用的概念與基本原則
2.3.2 土地利用管理
3 城鄉發展與城鎮化
3.1 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3.1.1 城市的起源
3.1.2 城市的基本概念
3.1.3 城市的劃分標準與我國城市的建制
3.1.4 不同時期城市的角色及能演變
3.2 城鄉關系體演變
3.2.1 城市與鄉村的基本區別
3.2.2 城市與鄉村的基本聯系
3.2.3 新中國成立后城鄉關系演變體歷程
3.3 城鎮化的內涵與規律
3.3.1 城鎮化的基本概念
3.3.2 城鎮化的測度
3.3.3 城鎮化的動力機制
3.3.4 城鎮化的發展規律
3.3.5 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3.3.6 中國城鎮化的特征與趨勢
4 空間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
4.1 規劃與空間規劃
4.1.1 規劃的概念與內涵
4.1.2 空間規劃的概念內涵
4.1.3 空間規劃的作用
4.2 中國空間規劃的發展演變
4.2.1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中的空間規劃
4.2.2 中國空間規劃發展演變體歷程
4.2.3 中國空間規劃發展演變體趨向
4.3 國土空間規劃的內涵與屬
4.3.1 國土空間具備多元價值
4.3.2 國土空間規劃的綜合目標
4.3.3 國土空間規劃的屬與作用
4.3.4 國土空間規劃的特點
4.4 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體系
4.4.1 空間規劃知識體系的發展
4.4.2 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體系
5 空間規劃思想與理論的流變
5.1 西方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發展
5.1.1 西方古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1.2 西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1.3 20世紀以來西方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2 中國城鄉規劃思想與理論發展
5.2.1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2.2 中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2.3 新中國成立后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
5.3 土地利用規劃與主能區規劃的基本思想
5.3.1 國外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發展
5.3.2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發展
5.3.3 國土規劃的思想與實踐探索
5.3.4 主能區規劃的基本思想
5.4 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理念
5.4.1 堅持全要素保護、全過程思維、全系統規劃
5.4.2 強化戰略,協調發展
5.4.3 堅持底線思維,綠色發展
5.4.4 體現以人為本,高質量發展
6 國土空間規劃的體系
6.1 空間規劃體系與類型
6.1.1 空間規劃體系及其影響因素
6.1.2 空間規劃體系的類型
6.1.3 發達國家空間規劃體系變遷的經驗借鑒
6.2 中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6.2.1 中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體構成
6.2.2 國土空間規劃與發展規劃的關系
6.3 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基本內容
6.3.1 國土空間規劃
6.3.2 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6.3.3 市級國土空間規劃
6.3.4 縣級國土空間規劃
6.3.5 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
6.4 專項規劃與規劃研究
6.4.1 專項規劃
6.4.2 規劃研究
7 國土空間管控與用途管制
7.1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評價
7.1.1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7.1.2 國土空間開發適宜評價
7.2 主能空間劃定與區界管控
7.2.1 以“三區三線”為主體的區界管控
7.2.2 空間規劃管控及其傳導機制
7.3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7.3.1 空間用途管制的源起與發展
7.3.2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內涵
7.3.3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主要方面
7.3.4 城鄉建設用地的統籌管控
7.3.5 土地用途分區和管制規則
8 區域發展與空間規劃
8.1 區域的特征與區域發展
8.1.1 區域的概念與特征
8.1.2 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8.1.3 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化
8.2 城鎮體系的內涵與特征
8.2.1 城鎮體系的概念與內涵
8.2.2 城鎮體系的基本特征
8.2.3 全球化時代的城鎮體系
8.2.4 城市區域演化的新地域類型
8.3 區域國土空間規劃
8.3.1 區域規劃及其發展
8.3.2 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的作用與編制原則
8.3.3 區域及省域國土空間規劃的內容
9 城市空間布局規劃
9.1 市縣國土空體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9.1.1 規劃編制的空間層次
9.1.2 行相關重要問題與專題研究
9.1.3 體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9.1.4 體規劃的強制內容
9.1.5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用地用海分類
9.2 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9.2.1 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的內涵與內容
9.2.2 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方法
9.2.3 城市職能與質
9.2.4 城市發展的規模預測
9.3 城市空間結構及其類型
9.3.1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形態
9.3.2 城市空間結構的類型和影響因素
9.3.3 城市空間的精明增長
9.3.4 城市空間的精明收縮
9.4 城市空間布局的原則與方法
9.4.1 城體布局的主要模式
9.4.2 城市空間布局的主要原則和內容
9.4.3 主能用地布局的要點
9.4.4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評價
9.5 城市用地布局與城市綜合交通系統
9.5.1 城市綜合交通的構成與作用
9.5.2 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9.5.3 城市規模等級與路網基本格局
9.5.4 城市用地布局與道路網絡形式的配合
9.5.5 確立公交優先的規劃與發展導向
10 小城鎮與鄉村規劃
10.1 小城鎮發展與規劃
10.1.1 小城鎮的概念與角色
10.1.2 小城鎮規劃的任務與指導思想
10.1.3 小城鎮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
10.2 鄉村發展與鄉村振興
10.2.1 鄉村的多重價值
10.2.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發展體歷程
10.2.3 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
10.2.4 鄉村振興的經驗
10.3 鄉村規劃的任務與主要內容
10.3.1 鄉村規劃的作用
10.3.2 鄉村規劃的關注
10.3.3 鄉村規劃的任務
10.3.4 鄉村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
10.3.5 村域(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
10.4 村莊建設規劃
10.4.1 村莊建設規劃的基本任務
10.4.2 村莊物質空間環境的優化
11 魅力人居與建成環境營造
11.1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11.1.1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基本原則
11.1.2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1.1.3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11.1.4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
11.2 城鄉宜居空間營造
11.2.1 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建設
11.2.2 城鄉社區營造與宜居生活圈規劃
11.2.3 宜居城鄉社區的共同締造
11.2.4 城鄉文化塑造
11.3 生態城市、智慧城市與未來城市
11.3.1 生態城市
11.3.2 智慧城市
11.3.3 未來城市
11.4 城市更新與存量規劃
11.4.1 城市更新的緣起與發展
11.4.2 城市更新與存量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趨勢
11.4.3 城市更新、存量規劃的關鍵是制度創新
11.5 城市設計
11.5.1 城市設計的概念與作用
11.5.2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關系
11.5.3 城市設計的目標原則
11.5.4 城市設計關注的主要內容
11.5.5 城市設計的編制與實施
11.6 控制詳細規劃
11.6.1 控制詳細規劃的作用與特征
11.6.2 控制指標體系和控制要素
11.6.3 控制詳細規劃的編制
12 規劃實施、監測評估與信息技術
12.1 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管理
12.1.1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內涵
12.1.2 空間規劃實施制度的經驗
12.1.3 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審批與實施管理制度
12.1.4 多元治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公眾參與
12.2 面向動態實施期規劃
12.2.1 編期規劃的重要意義
12.2.2 期規劃編制的原則與主要內容
12.3 規劃實施評估與動態監測
12.3.1 規劃實施評估的概念和類型
12.3.2 規劃實施評估的主要方法和判斷標準
12.3.3 以動態監測支持規劃實施評估
12.4 國土空間規劃信臺與技術
12.4.1 信息智慧技術與國土空間規劃
12.4.2 國土空間規劃信臺構建
內容介紹
國土空間規劃是順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需求,而對傳統各類空間規行的重大整合與系統重構,是空間規劃理念、思想、內容、方等方面的變革。本書是有關國土空間規劃的一論、導引教材,聚焦于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原理,主要內括:闡述國土空間的內涵與規劃的基本價值觀,梳理空間規劃理論、思想的演變與空間發展的基本規律,講解面向生態文明時代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及其有關內容,并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技術方法、實施管理等支撐體行介紹。
本書適于作為城鄉規劃、土地規劃與管理、資源環境、公共管理等學科的專業教材,也可供從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管理實踐的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