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北京古都的時空定位和營建變遷,深化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價值

基本信息
第一章 北京古都的山川定位 1
第一節 北京古都沿革與周邊早期聚落 2
第二節 薊城、遼南京、金中都 19
第三節 大元三都、明清北京 33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61
第二章 遼金五京的山川定位 67
第一節 遼上京 68
第二節 遼東京、遼中京 90
第三節 遼西京 111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125
第三章 遼金五京與岳鎮的方位關系 127
第一節 岳鎮與帝都 128
第二節 遼金五京與岳鎮的方位關系 146
第三節 遼金五京的相互構圖 165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178
第四章 元大都中心區布局與中微觀地貌特征 181
第一節 城址、南北軸線 182
第二節 中心區布局、東西軸線 191
第三節 天心十字與地貌水形的關系 214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231
第五章 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總體布局和尺度模數 233
第一節 城墻與城門的定位 234
第二節 城市尺度與地形模數 254
第三節 明清北京的景山與都城設計 264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278
第六章 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主要建筑布局與設計 281
第一節 元大都 282
第二節 明清北京城 304
第三節 紫禁城 322
第四節 結論與延伸 334
第七章 總結與討論 337
圖片來源 344
參考文獻 350
致謝 356

......

《千年尋脈:北京古都城市設計研究》以遼金以來的北京城演進過程為時間主線,結合城市遺址狀況、考古信息和歷史文獻記載,借助幾何分析等基本手段,照應古代天學和地學的內涵,從中宏觀層面依據城址山川格局解讀了北京古都的軸線確定、十字定位與山川岳鎮構圖、城郭設計、軸線山水形態和尺度模數等方面,微觀層面論述了元大都城市布局與地貌水形關系,以及在此視角下的明清城市形態的演變問題,都城主要建筑群布局與地貌水形互動規律、相互距離設計和視域方位角設計等問題,深入分析和揭示了“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下的中國古代空間文化和超距離大地測量技術對古都空間設計的影響。







張杰, 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院長。
現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常務理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歷史城鎮與村落科學委員會(CIVVIH)亞太分會主席。
長期從事城市保護與更新領域的教學、科研與實踐。30年來主持完成了多項縱向和橫向科研課題,將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于眾多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福州三坊七巷遺產保護、景德鎮城市保護與更新系列工程等。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多部;成果獲中國建筑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文化部創新獎、聯合國教科文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德國國家設計獎建筑金獎、全國規劃建筑行業一等獎等。
敖仕恒,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學博士后,曾在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交換學習,現供職于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長期從事中外建筑史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實踐工作,完成多項古建筑和遺產保護規劃設計。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榮獲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