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佛羅倫薩不只是文藝復興之城,更是了解歐洲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不能繞開的偉大城市
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像佛羅倫薩一樣,在14-16世紀近300年內為歐洲帶來深遠影響的無數光輝璀璨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家,還有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與宮殿……藝術為這座托斯卡納之城贏得的榮耀和聲望,至今仍受世人景仰,并讓人感受到這座“藝術之都”自文藝復興時代的馥郁芬芳。
2
.填補同類書出版空白的、集鑒賞性、收藏性、學術性為一體的大8開宏篇巨著,通過鮮見的畫作,全景式解讀佛羅倫薩,堪稱西方繪畫與藝術歷史愛好者的典藏巨著
8開全彩精裝,由多次獲得有印刷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班尼獎”的勤達(Midas)負責印制,選材與裝幀堪稱經典;
140余名偉大藝術家的近350幅作品實拍印刷,高清跨頁大圖展現畫作細節,色彩逼真,如同駐足美術館原作前;
書中作品既有達芬奇、拉斐爾等大師杰作,也有鮮見之作,跟隨知名學者深入的解讀,梳理歷史基因,了解佛羅倫薩近6個世紀(14-19世紀)的社會風貌、藝術進程與文化傳奇;反之,透過這些歷史解讀,讀者更能透徹理解佛羅倫薩的藝術形式和精神的出處;
寫作編輯角度獨特而富有趣味性,市場上同類書主要以佛羅倫薩的歷史解讀、館藏名作賞鑒的形式出版的。本書的作者選取反映佛羅倫薩歷史時期特色的作品,通過350余幅的繪畫作品解讀了公元15到19世紀的佛羅倫薩的方方面面,這是從繪畫角度呈現了佛羅倫薩的圖像研究成果。
3.
藝術史專家寫給大眾的藝術通識重磅之作。本書作者均為研究西方藝術的知名學者,歷時數年,聯手數十家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相關機構和私人藏家,搜集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圖像作品,使得本書具有學術和收藏價值。
本書作者來自法國和意大利,均為專門研究西方藝術史的知名學者。這些鮮見的繪畫作品來自30余家不同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相關機構和個人收藏,作者一一與這些機構聯絡授權,確保了本書的精美圖片效果。

基本信息
9 “佛羅倫薩呀,你歡喜吧!因為你已經大得了不得”
安東內拉﹒弗內什﹒克羅克(Antonella Fenech Kroke)
23 從但丁到薩伏那洛拉:文藝復興
14世紀至15世紀
熱布龍﹒西里爾(Cyril Gerbron)
157 從共和國到美第奇王朝
16世紀
安東內拉﹒弗內什﹒克羅克
245 平穩發展時期
17世紀
斯特凡諾﹒卡洛納西(Stefano Calonaci)
327 佛羅倫薩與歐洲:風云詭譎
18世紀
斯特凡諾﹒卡洛納西
397 憂傷的世紀
19世紀
內維爾﹒羅利(Neville Rowley)
484人名索引
486 藝術家簡介

......

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像佛羅倫薩一樣,在14-16世紀近300年內為歐洲帶來深遠影響的無數光輝璀璨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家,還有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與宮殿……藝術為這座托斯卡納之城贏得的榮耀和聲望,至今仍受世人景仰,并讓人感受到這座“藝術之都”自文藝復興時代的馥郁芬芳。
然而,佛羅倫薩的輝煌不只有文藝復興,藝術也只是這座城市成就的一方面。本書通過西方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們的畫筆,按照時間的順序展現了佛羅倫薩600年歷史中重要的時刻和生活畫卷:從契馬布埃和喬托,到波提切利、烏切洛、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蓬托莫、羅索·費奧倫蒂諾等,再到德加和薩金特,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佛羅倫薩歷史的注腳與品評,同時構筑了歷史的一部分。
書中從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6世紀美第奇家王朝的興衰、平穩發展的17世紀、風云變幻的18世紀到古典重生的19世紀,內容覆蓋了佛羅倫薩的政治、宗教、社會、大眾生活等,使讀者直觀領略佛羅倫薩藝術與歷史的無窮魅力。

自豪的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呀,你歡喜吧!因為你已經大得了不得,在海上,在陸上,你的名字飛揚著。”[《神曲》中《地獄篇》(Enfer)第二十六首]。但丁在《神曲》中寫下了許多獻給佛羅倫薩的詩句,他歌頌,抑或批評這座他所深愛的城市。然而對于佛羅倫薩,他有著苦澀的 回憶:詩人因政治原因離開佛羅倫薩。在《天堂篇》中,佛羅倫薩以理想之城的形象出現:它“和平、清醒、謙遜”,沒有被破壞。但丁也稱它自視甚高、唯利是圖,“欲望橫行,已經無法估量”,那是因為但丁知道佛羅倫薩和它的人民非同一般,是不可能被馴服 的。兩個世紀后,尼科洛﹒馬基雅維里(Niccolò Machiavelli,1469 年至1527年)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他的話聽起來就像警告,他指出佛羅倫薩人具有高傲且不順從的天性,美第奇家族扼殺了共和制度,必將遭到佛羅倫薩人的反抗。
佛羅倫薩自信不疑,甚至可以說傲慢無禮,它想成為第二個永恒之城—羅馬。佛羅倫薩以羅馬為樣板而建造,在但丁的鼓吹下,它發跡的歷程給后人帶來了無盡的遐想。佛羅倫薩的歷史學家 不斷為托斯卡納之城與羅馬的相似性提供證明:15世紀初期,科盧 喬﹒薩盧塔蒂(Coluccio Salutati)稱佛羅倫薩為“光彩熠熠的羅馬”(Roma gloriosa),而為佛羅倫薩記錄歷史的史官菲利波﹒維拉尼 (Filippo Villani)稱它為“羅馬的女兒,從羅馬的一根發絲中誕生”。長老會議(Seigneurie)統治時期,佛羅倫薩希望將自由和正義作為執政的基石,這一理念顯然是繼承了羅馬共和國的衣缽,而后期托斯卡納大公為自己樹立帝王的形象,也是效仿羅馬皇帝的做法。與 中世紀對佛羅倫薩大唱政治贊歌不同,18世紀對佛羅倫薩的記錄大多以文人志士的游記的形式出現,他們記述了這座城市的藝術瑰寶,它們既是能夠保存至今的實物,也具有象征意義和政治意義,值得我們去認識和了解。
人們試圖為“佛羅倫薩特質”(virtus fiorentina)尋找一個“科學”的解釋。盡管佛羅倫薩深受古羅馬的啟迪,但是面對由教皇和樞機主教坐鎮的永恒之城,這位后起之秀毫不畏懼。歷史學家喬爾 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盡管不在佛羅倫薩出生,但是他的感情和頭腦都屬于這里,他認為“佛羅倫薩特質”與當地的風土和當地人的性格均有聯系:阿爾諾河畔流動著精致且品位不凡的空氣 (sottilità dell’aria),有利于藝術和文化的發展。他還補充道,在自由的氛圍下,佛羅倫薩人養成了精益求精的習慣。瓦薩里還有一個看似矛盾的觀點:托斯卡納自然資源匱乏,因此佛羅倫薩人不得不做得比別人更出色,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才能變得富有,這反而激發了佛羅倫薩人的創造力,使他們變得精明能干。,佛羅倫薩人極度渴望榮譽,因此這座城市中形成了良好的競爭。佛羅倫薩天生的優越感使它充滿了生命力,發展永不停息。在歷史上第一部 佛羅倫薩旅游指南(1689年)中,其作者拉裴爾﹒迪﹒多梅尼科﹒德 爾﹒布魯諾(Raffaello di Domenico del Bruno)稱佛羅倫薩之美 “培育了貴的靈魂”,“藝術和自然的角逐”使這座城市趨于完美,“它被肥沃的山丘圍繞,在溫柔的地方,人們輕松自在地呼吸著空氣”。
15世紀,建筑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建造了佛羅倫薩大教堂(cathédrale de Florence)①的穹頂,從此 “全體托斯卡納人生活在它的蔭庇之下”。佛羅倫薩和這座高聳的穹頂一樣,數個世紀以來,它孕育了藝術、文學和意大利語的復興,它是文化的實驗室,也見證了現代國家的形成—這種說法毫不夸 張,這座以密涅瓦女神(Minerve)和圣母瑪利亞為尊的城市值得 為此驕傲。到了19世紀末期,佛羅倫薩失去了藝術中心的地位,其杰作逐漸被掏空(文物保護法還未起到作用),文藝復興前期、波提切利、矯飾主義作品相繼流失海外。而對于那些像羅斯金一樣心思 細膩的人,佛羅倫薩仍然令他們癡迷:巴爾迪尼(Bardini)、霍恩(Horne)、史蒂伯(Stibbert)、貝倫森(Berenson)為佛羅倫薩提出了新的方向,佛羅倫薩保住了原有的地位。如今的佛羅倫薩不再依賴于過去,在文物保護、管理和增值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工作,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佛羅倫薩依舊書寫著它的故事。















[法] 安東內拉·弗內什·克羅克(Antonella Fenech Kroke)是一位藝術歷史學家,更是一位研究喬治·瓦薩里作品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專家,同時她也是文藝復興藝術歷史中心的成員。她共出版過5部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策劃和組織展覽和藝術研討會,在其專業領域深具影響力。
[法] 西里爾·熱布龍(Cyril Gerbron)擁有藝術史博士學位,在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e Paris 1 pantheon–sorbonne)任教。
[意] 斯特凡諾·卡洛納西(Stefano Calonaci)是一位歷史學家,任教于米蘭國立大學歷史研究系,專門研究佛羅倫薩。
[法] 內維爾·羅利(Neville Rowley)曾在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工作,目前是巴西坎皮納斯大學(university of Campinas)的藝術歷史學家和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