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梵蒂岡博物館,原本是羅馬教宗的宮廷,擁有世上*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一千多年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遺產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稀世珍品匯聚于此,使得它成為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之外,全世界藝術愛好者*為向往的藝術圣地。名聲赫赫的西斯廷天頂畫、拉奧孔群雕,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芬奇、提香等大師之作皆陳列其中。
在梵蒂岡博物館,角落里一件不起眼的藏品,放在其他博物館卻可能是鎮館之寶。

精 彩 頁:
梵蒂岡繪畫陳列館是世界上*令人贊嘆的博物館之一。館中收藏有大量****的意大利藝術珍品,其中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為完整的大型祭壇畫和為數眾多的大師之作,比如達·芬奇、提香、卡拉瓦喬、喬托、喬瓦尼·貝利尼、圭多·雷尼、菲利波·利比,以及委羅內塞的作品。非意大利本土的藝術家,包括法國畫家尼古拉斯·普桑、德國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佛蘭德斯畫家丹尼爾·希格斯,還有英國畫家托馬斯·勞倫斯爵士,他們的主要作品也都匯聚于館中。在17 世紀之前,盡管多位教宗委托畫家繪制作品,但主要是用于裝飾其他地區的教會建筑,出于欣賞和提高聲望目的的收藏,直至17世紀才剛剛開始。在巴洛克時期,收藏繪畫已經蔚然成風,除了教宗以外,各個地區的教會主教和王侯權貴也紛紛開始收藏藝術作品。實際上,繪畫陳列館起初并不在梵蒂岡。其中藏品*初存放于奎里納爾宮,它是教宗額我略十三世下令建造的教宗夏宮,位于羅馬市中心東北方向“羅馬七丘”之一的奎里納爾山上。此后的多位教宗也更為喜愛這座位于奎里納爾山上的大型巴洛克式宮殿,而非梵蒂岡,因為前者的建筑有不少曲徑通幽之處,他們也會根據各自的喜好對宮殿進行擴建。繪畫陳列館*早的一批藏品主要來自饋贈給教宗的禮物、歷任教宗的不斷收購,以及在18 世紀期間對圣伯多祿老教堂和其他教堂進行修葺時從祭臺上移除下來的。在饋贈和遺贈的畫作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由洛多維科·卡拉奇所創作的《三位一體》(完成于約1590 年),弗拉維奧·基吉樞機于1693 年離世時,將此畫留給教宗依諾增爵十二世。其中來自圣伯多祿大教堂的作品包含非常重要的祭壇畫,如尼古拉斯·普桑的《圣愛勒莫的殉道》,圭爾奇諾的《圣女伯多祿·佩妮拉》。被納入教宗收藏的圭多·雷尼之名作《圣伯多祿上十字架》,來自羅馬三泉隱修院的圣保祿教堂。其他收購的畫作則來自羅馬以外的教堂,包括帕里斯·博爾多內的《圣喬治屠龍》,購自諾阿萊的圣方濟各小兄弟會教堂;提香的《圣母子與諸圣》,購自威尼斯的圣尼科萊托拉圖加小教堂。在18 世紀中期,教宗本篤十四世在已有收藏規模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擴充,主要面向廣大的公眾征集,將更為私人的藏品存放于奎里納爾宮。本篤十四世支持由啟蒙運動所引發的新思潮,并為羅馬的文化革新貢獻良多。他不僅擴建了大量的文化研究院、圖書館和劇院,還提倡藝術創新、提升藝術審美。為此,他于1748 年從喬瓦尼·巴蒂斯塔·薩凱蒂侯爵手中收購了共計187 件畫作,而這些作品此前被存放在位于羅馬朱莉婭大道的侯爵府邸中。本篤十四世的宗旨是在羅馬的市政廣場上建造一座公共畫廊,名為“卡比托利歐畫廊”,畫作在這里能夠“得到妥善保管,一方面為了頌揚我們羅馬城的榮耀,為其增光添彩;另一方面為了指導那些有志于人文學科研究的年輕人,為其建立典范”。

作者簡介:
安雅·格雷貝在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教授藝術史。她參與了多項國際性研究項目和展覽,發表了大量關于中世紀藝術史和現代藝術史的文章。她對《盧浮宮畫作珍藏集》一書亦有貢獻。

目錄:
導言
梵蒂岡繪畫陳列館
波吉亞寓所
拉斐爾作品陳列館
西斯廷小教堂
宗座宮殿和圖書館濕壁畫
梵蒂岡宮:濕壁畫
梵蒂岡圖書館:濕壁畫
現代宗教藝術收藏館
掛毯、地圖、雕塑和古代手工藝品
掛毯陳列館
西斯廷小教堂掛毯
地圖陳列館
圣物博物館
梵蒂岡圖書館:館藏
比約-格肋孟博物館
基亞拉蒙蒂博物館(新翼展廳)
額我略-埃及博物館
額我略-伊特魯里亞博物館
額我略-世俗藝術博物館
比約-天主教博物館
民族傳教博物館
梵蒂岡高地
圣伯多祿大教堂和廣場
梵蒂岡階梯和庭院
梵蒂岡花園
藝術家譯名與原文對照表
作品譯名與原文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