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本書基于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信息表達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教學案例和實踐項目內容,圍繞“設計調研、概念推敲、成果表現等階段”所涉及的各類設計信息傳達機制、圖式圖形繪制、排版構圖技法和操作應用技巧,分類闡述了建筑設計類圖式的信息傳達機制及其適用的過程階段特征,強調了圖式圖形如何作為有效的設計分析和信息傳達媒介,協助設計方案的概念構思、過程推敲和成果表達。對于年輕的建筑設計師和建筑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具有實踐指導價值,同時可作為相關專業教材。
作者簡介:
周忠凱
山東建筑大學講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人居環境設計研究、生態城市設計。主持和參與國家及省部課題多項,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及編著3部。
趙繼龍:
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鄉村設計。
李欣桐: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碩士研究生。
內容簡介:
本書詳解了分析圖為什么畫、怎么畫、如何畫的更好,以提高設計表現力。同時通過多學科交叉,借鑒景觀和規劃專業分析圖的獨特表達方式,為讀者拓寬思路,以獲得更多建筑設計分析的創意和手法。書中主要圍繞“建筑學設計過程及成果表達”所涉及各類圖形圖式信息、排版構圖的操作方式和應用技巧展開。內容編排上,分類闡述了設計表達圖式的重要性及其適用的方式、方法,強調設計圖式如何作為有效的思考手段,在建筑設計的不同階段(尤其是前期的設計調研和數據分析階段),協助方案推敲及最終成果表達。
試讀:
1.1
建筑設計表達圖式的現狀問題
對于建筑設計而言,其設計目標的確立、構思概念的提出、研究過程的推進及最終成果的表達,其復雜的結構對整個設計系統的表達和組織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在國內傳統的以歐洲近代教育體系為模板建立的建筑教育體系下,重表現而輕分析表達,年輕的學生及設計師更多是在一種“可意會難言傳”的氛圍下,去被動地吸收和模仿所接觸的各類設計信息。而現在大多數的設計案例也多是運用傳統的圖紙(如平面圖、剖面圖、透視圖、空間意向圖等),對于建筑設計的過程和結論進行技術性的繪制和表現,難以清晰全面、直觀有序地傳遞設計思想和內容。
1.1.1
圖式表達——重形式而輕
邏輯思維
在跟同學們的溝通過程中,經常遇到學生疑惑地詢問:“老師,我不知道分析圖該畫什么!這個現象如此明確,有什么好分析的?”這其實反映了當前建筑教育和實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設計者更多地關注美學范疇下的空間形態設計,忽略了對于理性設計方法的推導和邏輯思維的構建,而設計思維的直接體現就是通過分析圖式來展現。尤其是設計師很多情況下將設計等同于考試,在完成設計初始階段的相關工作(調研、背景分析等)后,習慣性地從總體布局和功能形態入手,如同操練預先設定好的各項“規定動作”般地推進設計,最后再簡單地借助平立剖面圖式制作出各種“圓圈和箭頭”式的成果示意圖。看似豐富完整的設計成果,更多的是對于已知設計結果的圖形化展現,缺少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缺乏運用多樣、恰當的分析圖式對設計過程進行闡釋的能力,讓讀者難以了解設計的結構骨架和來龍去脈,“只看見樹木,看不見樹林”。
1.1.2
重圖像表現輕圖式表達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工業化生產的介入,帶來了標準化的設計和制造規范,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削弱了建筑設計表達過程中“創作”的分量。設計人員對于設計的表達更多的是“程式化”輸出,未能將設計過程借助圖式語言進行合理、直觀的展示。設計思維的產生與表達內容無關,設計者往往關注于圖紙版面的視覺效果,通過逼真的效果圖、精確的平立剖面圖等營造出令人興奮的三維空間圖景。“花拳繡腿”的圖形樣式掩蓋了設計的實質內涵,設計內容的表達變成了流于形式的表面游戲,而非源于對設計表達圖式的正確理解及合理選用。
1.1.3
圖式運用類型單一
結合個人的設計實踐和教學經驗,大部分建筑設計師和學生面對不同的設計項目,都習慣于考慮某幾類相似的模板制作各種色塊和線條的功能分析、人流分析、交通分析等內容。很多時候,整個設計看下來,發現幾乎所有的分析圖都是基于一到兩種底圖進行操作,最后呈現的效果就是不同設計階段、不同類型的分析圖,除了顏色不同、線條粗細有變化外,其他都一樣。整個設計分析的過程,只是在借助有限的幾種圖式類型重復表現設計成果,并沒有進一步把圖形背后的設計思考通過不同圖式表達出來。
1.1.4
圖式內部邏輯聯系不強
在整個設計方案的敘述過程中,不同的表達圖式是闡述邏輯、串聯整個設計邏輯的主線。但大多數設計師還是為了畫圖而畫圖,并不了解每一種圖式在不同設計階段和邏輯中承擔何種職責,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不只是單個圖式難以清晰地表述設計內涵,甚至圖與圖之間的關系混亂,經常“前言不搭后語”。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各項圖式表達的設計意圖缺乏內部邏輯聯系,設計師在完成一大堆設計表達圖式之后,最后的排版構圖變成選擇哪一張圖放在這個位置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