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正版 全套9冊 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結構的耐久性理論與實踐+尺寸工程技術+外飾設計曹渡著 汽車知識書籍機械工業出版社

原價:¥1409優惠券:¥10券后價:¥1399

商品參數:

內容簡介:

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

隨著近20年來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大的汽車市場,自主品牌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能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車研發正處于從對標模仿走向全自主開發的過程,汽車從以整車架構主導的開發模式逐步轉向以整車性能驅動的開發模式。本書系統地介紹了與整車各項核心性能相關的基礎理論、設計方法和工程開發案例,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全書分運動性能、結構性能、舒適性能及綜合性能4篇共16章,涵蓋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整車駕駛性、制動性能、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空氣動力學性能、整車結構強度、整車安全性能、整車可靠性與耐久性、車內環境品質、整車NVH性能、空調性能、整車熱管理、座椅舒適性、汽車人機工程。此外,《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還介紹了各性能板塊之間的內在物理聯系和融合開發,通過工程案例闡述了整車性能開發中的精益化和集約化方法,同時對整車性能的主觀評價進行了介紹,為汽車研發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評價產品提供了技術參考和標準。

《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由具有豐富理論基礎且擁有多年整車研發經驗的一線研發人員聯合編寫,內容豐富,取材新穎,圖文并茂且通俗易懂。

汽車結構的耐久性 理論與實踐

《汽車結構的耐久性 理論與實踐》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現代汽車設計中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設計要求、相關分析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以及汽車主要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本書分為兩部分。第1章至第8章為上篇,主要介紹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主要失效問題、相關問題的力學理論和分析方法。第1章概述汽車結構耐久的各種失效和主要設計要求。第2章討論金屬材料和結構的力學性能。第3章討論汽車結構耐久仿真分析的多體動力學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別講述汽車結構疲勞分析所需要的長期載荷下結構位移和應力的計算方法,著重介紹應力的模態分析理論。第6章敘述各種汽車結構相關的疲勞分析方法,包括汽車金屬構件、焊點、焊縫、熱疲勞的分析方法。第7章介紹金屬零件接觸表面的磨損,著重介紹零件表面接觸應力計算和接觸疲勞分析的方法。第8章講述結構屈曲(穩定性)的基礎理論。第9章至第15章為下篇,介紹汽車主要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包括汽車結構耐久的主要載荷的計算、底盤、車身、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以及試驗驗證。

讀者可以通過本書,全面了解當前汽車結構耐久設計與分析的主要內容、相關的基礎理論,以及汽車主要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方法,了解汽車結構耐久的主要失效問題和機理,以及相應的分析方法,并能在汽車結構的實際設計中加以應用。

《汽車結構的耐久性 理論與實踐》適合整車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工程人員和高校汽車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汽車尺寸工程技術

本書針對尺寸工程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圍繞達成汽車尺寸目標,介紹了汽車尺寸工程技術所涉及的基礎知識,以及尺寸工程技術在汽車開發過程實戰中的一些工具和方法,重點介紹了GD&T設計要領,汽車產品尺寸鏈計算方法,汽車尺寸工程評價體系,汽車投產過程中的尺寸管控和尺寸制造集成等內容,向讀者呈現了汽車產品開發涉及到的尺寸精度控制的一系列過程的系統方法。本書可以為汽車制造所涉及的整車設計及制造、零部件設計及制造和工裝設計及制造方面的讀者提供廣泛的知識交叉和管理交叉,啟發各自專業知識交叉學習、促進各自專業的技術完善和進步。本書采用基本技能培養和實戰演練相結合方式進行編寫,適用于從事汽車產品開發及相關零部件制造的工程技術人員,亦可供大專院校采用教學。

汽車智能交互內外飾設計

《汽車智能交互內外飾設計》聚焦當前汽車內外飾先進技術領域,全面闡述了汽車內外飾系統在數字化轉型趨勢下的前沿技術。本書從汽車行業的時代機遇、底層通用技術、智能交互技術和未來發展展望四個維度,以技術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智能交互場景規劃、內外飾人機交互設計開發、智能交互內外飾電氣架構、智能交互照明技術、智能交互座椅技術、智能表面技術、內外飾智能控制技術、基于內外飾的先進駕駛輔助技術以及智能交互內外飾發展趨勢。

以人為本的智能汽車交互設計

《以人為本的智能汽車交互設計(HMI)》共分15章,內容包含了汽車交互設計所需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知識、汽車交互設計相關理論、不同的設計流程(尤其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流程)、各種設計方法、檢測方法;討論了多模態與語音、圖形、觸覺、AR和VR等交互技術,以及智能技術在創建預測性界面方面的應用。此外,本書還討論了不同自動駕駛水平中的人因問題,既探討了在不同自動化級別上出現的挑戰,又探討了由于自動駕駛汽車將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互動而引起的挑戰,并對各種駕駛場景和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分類,以便設計如何向駕駛員提供智能幫助。為了提高汽車交互設計研究水平,本書還在最后的章節中專門討論了駕駛模擬器的各種問題和實驗方法學等基礎知識。

電動汽車NVH的設計與開發

本書以電動汽車NVH設計開發為場景,在電動汽車NVH設計開發的不同階段,都提供了簡單明了的解決方案。從NVH問題的描述、NVH問題的分析、產生NVH問題的根本原因到NVH問題的工程解決方案,本書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提供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參考平臺。書中盡可能采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輔以詳細的解決方案,無論是電動汽車NVH設計開發新手還是工程師,或是NVH研究人員,都可以借助本書提供的詳細論述與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迅速地融入電動汽車NVH的設計與開發中,并能夠解決實際的NVH問題。

汽車內外飾設計

《汽車內外飾設計》是上汽技術中心的工程師們對十余年開發實踐經驗的歸納和總結。本書結合實例,將汽車內外飾系統按零件性質劃分為九個子系統,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內外飾系統的結構、設計、材料、工藝、創新等內容,立足上汽自主品牌開發經驗,兼顧國內外設計趨勢,力求做到簡明扼要、術語規范、深入淺出。

本書文字精練、圖文并茂,可以作為汽車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專業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用作高校教材以及汽車行業新人和汽車愛好人員的自學用書。

自動變速器電控系統及其應用軟件開發技術

電控系統是汽車自動變速器的三大系統之一,電控系統及其應用軟件開發技術是實現自動變速器機、電、液精準控制的關鍵。本書系統介紹了電控系統及其軟件正向開發技術和方法,提出了自動變速器換檔控制參數和換檔規律、佳動力性及佳經濟性MAP圖生成方法;提出了修正轉動慣量的概念,推導出了修正轉動慣量的計算公式;提出了動力傳動系統仿真分析模型的架構和發動機、變速器、離合器、液力變矩器和路面阻力模型的搭建方法;研究了離合器對離合器式換檔過程控制方法,提出了換檔聚類識別和感知駕駛意圖的換檔控制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以及自適應控制理論和自適應學習策略;提出了自動變速器下線測試方法、試驗驗證和換檔品質評價方法。

本書提出的理論與方法,也可應用于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系統、多檔位自動電驅動總成電控系統及其應用軟件開發。

本書對從事汽車自動變速器、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系統和多檔位自動電驅動系統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車輛工程專業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汽車內外飾設計與實戰手冊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汽車內外飾設計流程、設計工具與方法、材料選擇、加工工藝、試驗驗證等內容,并從可行性分析、結構設計、制造工藝、實驗驗證等方面對儀表板系統、門內飾板系統、立柱門檻、NVH系統、座椅系統、保險杠系統、外裝飾件、內外飾功能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輔以實際案例說明、幾乎涵蓋汽車內外飾系統設計的全部內容。本書為汽車內外飾設計及相關零部件制造工程師提供了系統設計與制造必備的知識與技能;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車輛工程專業的教材,及相關機械制造與工藝專業的輔助教材;同時適合汽車及其零部件開發過程項目管理工程師閱讀。

目錄:

汽車性能集成開發實戰手冊

序言

前言

第1篇運 動 性 能

第1章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3

1.1動力性和經濟性概述……3

1.1.1動力性的定義和指征……3

1.1.2經濟性的定義和指征及整車能耗測試工況……3

1.2動力性和經濟性設計理論和方法……8

1.2.1牽引力、阻力與車輛動力學方程……8

1.2.2輪胎-道路力學模型……12

1.2.3動力性和經濟性理論計算……13

1.2.4車輛模型構建及性能設計……16

1.2.5驅動單元性能設計……20

1.2.6傳動系統性能設計……30

1.2.7儲能系統性能設計……35

1.2.8高壓電系統性能設計……44

1.3動力性和經濟性開發案例……46

1.3.1特定節氣門和換檔策略的性能分析……47

1.3.2特定檔位和坡度的性能分析……48

1.4展望……49

1.4.1內燃機性能提升技術……49

1.4.2高壓平臺提升技術……50

第2章整車駕駛性……52

2.1駕駛性概述……52

2.1.1駕駛性定義……52

2.1.2駕駛性理論基礎……54

2.1.3駕駛性典型工況……55

2.2駕駛性設計理論與方法……56

2.2.1指標體系……56

2.2.2開發方法……63

2.2.3開發工具……72

2.2.4客觀測試……79

2.3駕駛性開發案例……90

2.3.1傳統動力車型開發案例……90

2.3.2新能源車型開發案例……94

2.4展望……97

2.4.1先進駕駛輔助系統……98

2.4.2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98

2.4.3“人-車-環境”協同自適應駕駛輔助……99

2.4.4整車控制策略……100

第3章制動性能……102

3.1電子制動系統概述……102

3.2電子制動系統動力學理論基礎……104

3.2.1制動力分配與制動穩定性……104

3.2.2制動滑移率和驅動滑轉率……106

3.2.3輪胎摩擦圓……107

3.2.4不足轉向和過度轉向特性……108

3.3電子制動系統理論基礎……108

3.3.1防抱死制動系統(ABS)理論基礎……110

3.3.2驅動防滑控制系統(TCS)理論基礎……115

3.3.3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理論基礎……117

3.3.4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理論基礎……132

3.3.5電子制動系統(EBS)總布置設計……134

3.4電子制動系統整車集成……139

3.4.1電子控制系統匹配設備……139

3.4.2電子控制系統試驗準備……141

3.4.3電子控制系統山路試驗……141

3.4.4電子控制系統標準……142

3.5展望……143

3.5.1集成化發展歷程……143

3.5.2集成化技術方案……144

第4章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147

4.1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概述……147

4.1.1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基本原理……147

4.1.2關鍵子系統及零部件……148

4.1.3性能集成的關聯性……152

4.2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設計理論與方法……153

4.2.1仿真分析……153

4.2.2客觀試驗……154

4.2.3主觀評估和調試……159

4.2.4開發流程……162

4.3操縱穩定性、平順性及整車開發案例……167

4.3.1操縱穩定性開發案例……167

4.3.2平順性開發案例……171

4.3.3整車開發案例……174

4.4展望……180

4.4.1連續減振控制(CDC)……180

4.4.2主動電磁感應懸架(MRC)……181

4.4.3主動前輪轉向(AFS)……182

4.4.4主動后輪轉向(ARS)……182

4.4.5主動轉矩控制(AYC)……183

第5章空氣動力學性能……185

5.1空氣動力學概述……185

5.2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理論……185

5.2.1流體力學基本概念……185

5.2.2流體力學控制方程……189

5.2.3聲學基本概念……190

5.2.4氣動聲學控制方程……191

5.2.5汽車空氣動力學六分力……192

5.2.6氣動噪聲……197

5.3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方法……200

5.3.1風洞試驗……200

5.3.2道路試驗……204

5.3.3計算流體力學仿真……206

5.4汽車空氣動力學開發案例……211

5.4.1汽車低風阻形體……211

5.4.2汽車風阻組成……212

5.4.3汽車周圍流場……213

5.4.4汽車各部位流場及減阻措施……216

5.4.5氣動升力控制……222

5.4.6側風穩定性控制……223

5.4.7風噪控制……224

5.4.8開發流程……225

5.5展望……227

第2篇結 構 性 能

第6章整車結構強度……231

6.1結構強度概述……231

6.1.1國內轎車強度開發現狀……231

6.1.2面向我國用戶的轎車強度開發……232

6.2結構強度設計理論與方法……233

6.2.1國內外轎車強度設計準則對比分析……233

6.2.2全球主要汽車工業國轎車強度水平分析……235

6.2.3我國市場轎車行駛里程調研分析……236

6.2.4轎車強度開發準則定義……237

6.3結構強度開發案例……240

6.3.1轎車強度試驗標準體系構建……241

6.3.2轎車強度模擬計算原理與方法……242

6.3.3基于試驗和仿真的結構強度優化……243

6.3.4底盤零部件強度開發流程與認可評價249

6.4展望……251

第7章整車安全性能……252

7.1整車安全性能概述……252

7.1.1交通事故調查與事故分析……252

7.1.2事故重建技術及應用……255

7.2汽車安全性能評價法規及標準……257

7.2.1全球車輛安全法規……257

7.2.2新車評價規程(NCAP)……258

7.2.3保險安全指數規程……261

7.2.4電動汽車的電安全法規……263

7.3汽車安全設計機理……265

7.3.1整車結構耐撞性設計……265

7.3.2約束系統防護機理……270

7.3.3行人碰撞保護設計機理……273

7.3.4主動安全技術與系統原理……276

7.4汽車安全集成開發技術……278

7.4.1整車正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278

7.4.2整車側面碰撞安全開發技術……282

7.4.3行人保護安全開發技術……286

7.4.4主動安全集成開發技術……288

7.5展望……292

7.5.1高逼真度生物人體模型……292

7.5.2自動駕駛的安全挑戰……295

7.5.3電動汽車安全……297

第8章整車可靠性與耐久性……300

8.1可靠性與耐久性概述……300

8.1.1可靠性設計理論基礎……300

8.1.2疲勞理論基礎……302

8.2關鍵技術及應用案例……306

8.2.1用戶用途關聯技術……306

8.2.2可靠性驗證策略……306

8.2.3用戶目標設定關鍵技術……309

8.2.4整車可靠性加速試驗規范……313

8.2.5動態載荷分解技術……316

8.2.6道路模擬試驗技術……318

8.2.7振動臺試驗規范制定技術……320

8.3展望……321

8.3.1基于網聯技術的用戶目標獲取……321

8.3.2虛擬路面技術……322

第3篇舒 適 性 能

第9章車內環境品質……327

9.1車內環境品質概述……327

9.1.1汽車車內環境污染……327

9.1.2汽車車內污染物危害……327

9.2車內環境品質控制標準……328

9.2.1國外標準……328

9.2.2國內標準……332

9.3車內污染物的成因分析……334

9.3.1來源分析……334

9.3.2影響因素……336

9.4車內環境品質開發與管控……337

9.4.1汽車內外飾用材開發……337

9.4.2車內環境研發體系與管控方式……355

9.4.3車內環境量產一致性管制……360

9.5展望……362

9.5.1車內環境凈化……362

9.5.2車載香氛系統……366

第10章整車NVH性能……367

10.1NVH概述……367

10.2NVH設計理論與方法……368

10.2.1振動控制理論基礎……368

10.2.2噪聲控制理論基礎……371

10.2.3振動噪聲測量技術……373

10.2.4主觀評價與心理聲學……376

10.2.5試驗與仿真分析……379

10.3NVH工程應用案例……382

10.3.1NVH目標設定……382

10.3.2動力總成噪聲……385

10.3.3路面激勵噪聲……387

10.3.4振動舒適性……390

10.3.5空氣動力噪聲(風噪)……390

10.3.6機電輔助系統噪聲……393

10.3.7車外噪聲……395

10.3.8異響……398

10.4展望……399

10.4.1輕量化與NVH……399

10.4.2主動降噪與減振……400

10.4.3聲品質設計……402

第11章空調性能……404

11.1汽車空調性能概述……404

11.2汽車空調性能設計理論與方法……405

11.2.1整車熱負荷的計算……405

11.2.2空調系統型式及零件匹配計算……408

11.2.3空調風道設計……412

11.2.4空調系統臺架試驗規范……417

11.2.5汽車空調性能試驗……422

11.3空調性能開發案例……426

11.4展望……428

第12章整車熱管理……430

12.1熱管理概述……430

12.2熱管理設計理論與方法……430

12.2.1傳熱學基礎……430

12.2.2熱管理開發內容……431

12.2.3熱管理虛擬仿真技術……434

12.2.4熱管理試驗開發技術……437

12.3熱管理開發案例……439

12.3.1熱管理開發目標設定……439

12.3.2熱管理開發流程……440

12.3.3傳統動力總成冷卻性能開發……442

12.3.4零件熱保護性能開發……445

12.3.5熱管理控制與標定……449

12.3.6自燃風險預防……450

12.4展望……451

12.4.1混合動力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452

12.4.2純電動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452

12.4.3燃料電池車型熱管理性能開發……452

第13章座椅舒適性……454

13.1座椅舒適性概述……454

13.1.1靜態舒適性……454

13.1.2動態舒適性……456

13.1.3舒適性功能……456

13.1.4主觀評價……458

13.1.5客觀評價……460

13.2座椅舒適性設計理論與方法……461

13.2.1汽車-座椅-人系統介紹……461

13.2.2座椅動態舒適性的設計原則……461

13.2.3座椅動態特性參數……462

13.3座椅舒適性開發案例……463

13.3.1座椅隔振、吸振性能開發……463

13.3.2側翼支撐技術開發……465

13.3.3人-椅系統模態與共振頻率開發……466

13.3.4座椅舒適性仿真技術……468

13.4展望……470

13.4.1座椅動態舒適性的發展方向……470

13.4.2座椅動態舒適性支撐技術……472

第14章汽車人機工程……475

14.1汽車人機工程概述……475

14.1.1人機工程發展歷史……475

14.1.2人機工程開發職責及研究范圍……475

14.1.3人機工程法規及設計規范……476

14.2乘員布置及人機工程尺寸定義……478

14.2.1二維假人模板……478

14.2.2乘員布置及核心硬點確定過程……483

14.2.3整車人機工程視野舒適性開發……487

14.2.4乘員上下車方便性開發……493

14.3視覺舒適性設計……494

14.3.1視覺舒適性定義……495

14.3.2視覺舒適性開發方法……496

14.3.3視覺舒適性主觀評價……499

14.4操作舒適性設計……500

14.4.1操作舒適性開發流程及范圍……500

14.4.2操作舒適性開發策略……501

14.4.3操作舒適性開發方法……501

14.5儲物及多功能性設計……506

14.5.1儲物空間定義……506

14.5.2儲物空間開發流程……507

14.5.3整車儲物功能評價指標……511

第4篇綜 合 性 能

第15章整車性能主觀評價……515

15.1整車性能主觀評價概述……515

15.2準備工作……516

15.3常用道路……517

15.3.1汽車試車場……517

15.3.2社會道路……520

15.4評分標準……521

15.4.1評分標準選擇……521

15.4.2實施方法……522

15.5主觀評價方法……522

15.5.1動力性主觀評價……523

15.5.2駕駛性主觀評價……524

15.5.3NVH主觀評價……532

15.5.4制動性能主觀評價……537

15.5.5轉向性能主觀評價……541

15.5.6操縱穩定性主觀評價……545

15.5.7平順性主觀評價……548

15.5.8空調性能主觀評價……551

15.6評價結果展示……553

15.7主觀評價能力建設……555

15.8展望……557

第16章整車性能融合開發……559

16.1整車性能概述……559

16.2整車性能融合的理論與特點……560

16.2.1整車性能融合的物理學基礎……561

16.2.2整車性能融合的特點……563

16.3整車性能融合開發案例……565

16.3.1輕量化與性能融合……565

16.3.2熱管理與NVH……566

16.3.3操縱穩定性與NVH……567

16.3.4經濟性與NVH……569

16.3.5安全性、耐久性與NVH……570

16.3.6水管理與熱管理……572

16.4展望……573

16.4.1性能融合深度……573

16.4.2性能融合廣度……573

參考文獻……574

汽車結構的耐久性 理論與實踐

前言

上篇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

第1章汽車結構的耐久性能概述3

1.1汽車設計中的結構耐久性能要求3

1.1.1汽車的耐久性能及其設計目標3

1.1.2汽車結構的耐久性能要求4

1.2汽車結構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主要失效5

1.2.1汽車在正常使用下的主要失效5

1.2.2結構的過度變形8

1.2.3零件的屈曲9

1.2.4零件的斷裂10

1.2.5零件的磨損 12

1.2.6零件的腐蝕12

1.2.7老化13

1.2.8本書范疇13

1.3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設計要求14

1.3.1汽車產品耐久性能的總要求14

1.3.2汽車在靜態下的結構耐久要求15

1.3.3汽車在運輸狀態下的結構耐久要求16

1.3.4汽車在行駛狀態下的結構耐久要求16

1.3.5汽車在維修狀態下的結構耐久要求16

1.4汽車結構的設計、分析與驗證16

1.4.1汽車結構設計的過程16

1.4.2汽車設計中的工程分析17

1.4.3汽車結構設計的驗證18

1.4.4汽車結構分析中的計算機輔助工程19

第2章金屬材料和結構的基本力學性能21

2.1金屬材料的失效形式和力學性能21

2.1.1金屬材料的失效形式21

2.1.2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21

2.2無缺陷材料的靜態力學性能22

2.2.1常溫下材料單向靜態拉伸時的力學行為22

2.2.2材料的變形24

2.2.3溫度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25

2.2.4常溫下材料單向動態拉伸時的力學性能27

2.2.5多向復合應力狀態下的材料強度理論27

2.3有缺陷材料的靜態力學性能29

2.3.1材料的斷裂韌度和單向裂紋問題30

2.3.2材料的裂紋對結構強度的影響31

2.3.3復合型裂紋問題32

2.4材料在交變載荷下的力學性能33

2.4.1無缺陷材料的疲勞強度33

2.4.2有缺陷材料的疲勞問題35

2.5結構的力學性能36

2.5.1結構的剛度36

2.5.2結構的強度38

2.5.3結構的振動特性39

2.5.4結構的穩定性40

2.6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力學要素40

參考文獻42

第3章汽車結構耐久性能的計算機仿真分析43

3.1多體系統動力學43

3.1.1多體系統43

3.1.2汽車多體動力學模型46

3.1.3多剛體系統動力學方程47

3.1.4柔性多體動力學49

3.2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50

3.2.1汽車結構的有限元描述50

3.2.2彈性力學問題的有限元方法52

3.3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方法58

3.3.1材料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分析59

3.3.2幾何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分析63

3.3.3接觸問題的有限元分析65

3.4動力學問題的有限元方法67

3.4.1線性動力學問題68

3.4.2非線性動力學問題69

3.4.3非線性有限元的計算方法72

3.4.4虛擬試車場73

3.5熱力學分析的基本原理86

3.5.1熱傳導方程86

3.5.2熱傳導方程的有限元方法解法87

3.5.3熱應變90

3.5.4熱應力91

3.6發動機相關性能仿真分析的簡介 91

3.7汽車結構耐久的計算機仿真分析93

參考文獻97

第4章長期載荷下結構位移的計算方法98

4.1結構的靜態位移99

4.2結構的動態位移100

4.2.1直接積分法100

4.2.2模態分析法100

4.3結構對支座運動的響應105

4.3.1結構對單一支座同向平動運動的響應107

4.3.2結構對單一支座多向運動的響應108

4.3.3結構對多支座運動的響應109

參考文獻110

第5章長期載荷下結構應力的計算方法111

5.1平面應力的基本公式111

5.2靜態應力的計算113

5.2.1直接計算法114

5.2.2靜態模態應力疊加法115

5.3準靜態應力的計算(慣性釋放分析法)123

5.4動態應力的計算(應力模態分析理論)125

5.4.1模態應力126

5.4.2強迫振動的瞬態應力響應解 130

5.4.3應力頻率響應函數133

5.4.4共振時的應力134

5.4.5振動系統位移和應力響應的比較140

5.4.6模態截斷的影響141

5.4.7模態截斷后的剩余模態143

5.4.8動力學響應計算中的靜態響應149

5.4.9汽車綜合耐久試驗仿真中的應力計算與分析151

參考文獻164

第6章結構疲勞壽命的基礎理論和計算方法165

6.1疲勞失效的概念165

6.2應力-壽命法166

6.2.1 應力-壽命曲線166

6.2.2應力-壽命的近似公式169

6.2.3平均應力對壽命的影響171

6.2.4其他影響疲勞壽命的因素175

6.2.5變幅應力下的疲勞壽命計算176

6.2.6多向應力下的疲勞壽命計算179

6.3應變-壽命法181

6.3.1應力-應變關系181

6.3.2應變-壽命曲線184

6.3.3平均應力對疲勞壽命的影響185

6.3.4不規則應力下的應力循環187

6.3.5多向應力下的疲勞壽命計算190

6.3.6塑性應力和應變的近似計算190

6.3.7應變-壽命法的實際應用191

6.4組合事件的應變疲勞壽命計算方法194

6.4.1臨界平面的確定195

6.4.2平均應力修正197

6.4.3組合事件的疲勞壽命計算197

6.5頻域振動疲勞壽命的理論201

6.5.1時域響應和頻域響應201

6.5.2應力功率譜密度201

6.5.3頻域疲勞壽命計算202

6.5.4應力響應功率譜密度的計算203

6.5.5頻域方法的局限性204

6.6裂紋擴展205

6.7焊縫的疲勞分析207

6.7.1名義應力法208

6.7.2熱點應力法209

6.7.3結構應力法 209

6.7.4缺口應力法216

6.8焊點的疲勞分析217

6.8.1焊點的一般特性217

6.8.2Rupp-Storzel-Grubisic方法219

6.8.3Kang-Dong-Hong方法221

6.8.4Swellam方法223

6.9熱疲勞的分析224

6.9.1應力-應變關系225

6.9.2基于溫度-時間參數的蠕變壽命估算方法227

6.9.3基于損傷力學的蠕變壽命計算方法229

6.9.4Sehitoglu損傷模型231

6.9.5發動機結構的疲勞分析232

參考文獻235

第7章接觸表面的磨損和腐蝕237

7.1磨損的基本概念237

7.2黏著磨損238

7.3磨料磨損238

7.4疲勞磨損239

7.4.1接觸應力239

7.4.2接觸疲勞破壞的應力準則242

7.4.3接觸疲勞磨損的機理243

7.4.4接觸疲勞的計算244

7.4.5接觸疲勞與整體結構疲勞的差別244

7.5腐蝕磨損245

參考文獻246

第8章結構屈曲(穩定性)的基礎理論247

8.1結構屈曲的臨界載荷248

8.1.1線性屈曲分析248

8.1.2臨界載荷的非線性分析方法251

8.1.3幾何不完美結構的臨界載荷251

8.2后屈曲分析252

8.2.1非線性屈曲的計算方法252

8.2.2后屈曲的結構變形253

8.2.3瞬間翻轉型屈曲(snapthrough buckling) 253

參考文獻257

下篇汽車主要系統的結構耐久性能分析

第9章汽車結構耐久的載荷261

9.1汽車使用時的載荷261

9.1.1汽車正常使用時的載荷261

9.1.2汽車結構耐久的設計載荷265

9.2整車結構設計的路面載荷267

9.2.1路面工況的設計載荷267

9.2.2準靜態設計載荷的類型270

9.2.3整車結構設計的典型工況271

9.2.4集中質量零部件的準靜態設計載荷283

9.2.5時域的動態道路載荷284

9.2.6基于多體動力學的虛擬試車場287

9.2.7關于整車道路載荷的更多說明290

9.3發動機結構的設計載荷295

9.3.1裝配載荷295

9.3.2機械載荷297

9.3.3熱載荷308

9.4汽車發動機懸置的載荷312

9.4.1發動機懸置靜態經驗工況的載荷分解312

9.4.2發動機懸置的動態載荷分解313

參考文獻313

第10章底盤結構的耐久分析315

10.1概述315

10.1.1剛度分析315

10.1.2強度分析316

10.1.3疲勞分析317

10.2懸架類型簡介320

10.2.1麥弗遜式前懸架320

10.2.2雙橫臂式前懸架320

10.2.3扭力梁式后懸架320

10.2.4多連桿后懸架321

10.3前懸架結構的耐久分析321

10.3.1前轉向節的結構耐久分析321

10.3.2下控制臂的結構耐久分析324

10.3.3前副車架的結構耐久分析327

10.3.4上控制臂的結構耐久分析331

10.3.5穩定桿的結構耐久分析332

10.4后懸架結構的耐久分析332

10.4.1后轉向節的結構耐久分析332

10.4.2后副車架的結構耐久分析334

10.4.3后懸架彈簧托臂的結構耐久分析336

10.4.4二力桿控制臂的結構耐久分析337

10.4.5扭力梁的結構耐久分析339

10.5動力懸置支架的結構耐久分析343

第11章車身本體結構的耐久分析347

11.1概述347

11.2車身本體結構的整體剛度348

11.2.1車身彎曲剛度348

11.2.2車身扭轉剛度351

11.2.3車身模態353

11.3車身局部結構的剛度353

11.3.1洞口變形量353

11.3.2前端、后端彎曲剛度 354

11.4安裝點的剛度355

11.4.1車身懸架安裝點靜剛度355

11.4.2車身座椅安裝點的剛度 356

11.4.3車身發動機艙蓋安裝點剛度357

11.4.4車身車門鉸鏈和門鎖安裝點的剛度357

11.4.5車身后背門安裝點剛度358

11.4.6踏板安裝點剛度359

11.4.7其他零部件安裝點的剛度360

11.5準靜態工況下白車身結構的靜強度361

11.6車身局部強度362

11.6.1車身減振器座的強度362

11.6.2制動踏板安裝點強度364

11.6.3汽車舉升點的結構強度365

11.6.4拖鉤安裝點強度366

11.6.5蓄電池安裝點強度368

11.7車身結構的疲勞分析369

11.7.1綜合耐久試驗載荷下的車身結構疲勞369

11.7.2制動踏板安裝點的疲勞376

11.8車身覆蓋件的抗凹性377

第12章開閉件結構的耐久分析380

12.1概述380

12.2發動機艙蓋的結構耐久分析381

12.2.1發動機艙蓋結構的剛度381

12.2.2發動機艙蓋結構的強度和疲勞384

12.3側門的結構耐久分析385

12.3.1側門結構的剛度385

12.3.2側門結構的強度和疲勞387

12.4行李艙蓋的結構耐久分析390

12.4.1行李艙蓋結構的剛度390

12.4.2行李艙蓋結構的強度和疲勞391

12.5后背門的結構耐久分析392

12.5.1后背門結構的剛度392

12.5.2后背門的強度和疲勞393

第13章發動機結構的耐久分析396

13.1概述396

13.2缸蓋的結構耐久分析398

13.2.1缸蓋相關的失效形式398

13.2.2缸蓋的高周疲勞分析399

13.2.3缸蓋的低周疲勞分析404

13.2.4缸墊的密封性分析405

13.2.5氣門和氣門座的變形和錯位410

13.3缸體的結構耐久分析414

13.3.1缸體的失效模式414

13.3.2缸體上部的高周疲勞分析417

13.3.3缸體下部的高周疲勞分析417

13.3.4缸體的磨蝕疲勞分析420

13.3.5氣缸孔變形421

13.3.6曲軸孔的變形和錯位425

13.4連桿的結構耐久分析428

13.4.1連桿的失效模式428

13.4.2連桿的危險工況430

13.4.3連桿的強度分析431

13.4.4連桿的屈曲分析434

13.5曲軸的結構耐久分析435

13.5.1曲軸的失效模式435

13.5.2曲軸的高周疲勞分析435

13.5.3主軸瓦潤滑分析440

13.6排氣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441

13.6.1排氣系統的失效模式441

13.6.2排氣系統的熱疲勞分析443

13.6.3排氣系統的密封分析445

13.7支架的結構分析446

13.7.1支架的失效形式446

13.7.2支架的模態分析447

13.7.3支架的高周疲勞分析448

參考文獻449

第14章傳動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450

14.1概述450

14.2齒軸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451

14.2.1軸的撓度變形分析454

14.2.2變速器齒輪的彎曲和接觸疲勞分析456

14.3差速器結構的耐久分析458

14.4變速器殼體結構的耐久分析461

14.5軸承的接觸疲勞分析464

14.6撥叉的結構耐久分析466

14.7駐車系統的結構耐久分析467

14.8傳動軸的結構耐久設計469

參考文獻471

第15章汽車耐久性能的試驗驗證472

15.1汽車綜合耐久試驗472

15.1.1汽車綜合耐久試驗場473

15.1.2汽車綜合耐久行駛試驗474

15.1.3用戶關聯和綜合耐久試驗規范477

15.1.4試驗場之間的當量關系488

15.2試驗室臺架試驗495

15.2.1整車道路室內模擬試驗496

15.2.2底盤總成及零部件的耐久試驗497

15.2.3車身系統的臺架耐久試驗498

15.2.4發動機系統的臺架耐久試驗499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