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 許子東經典課堂(現代文學課+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許子東 著 經典課堂實錄 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現當代文學圖書 正版書籍

原價:¥160.55優惠券:¥15券后價:¥145.55

★ 理解中國,以小說為方法,一張供我們探索20世紀文學的地圖——

晚清貪腐是一種官場的“剛需”?清官比貪官更可怕?鄉土是蒙昧的,還是美好的?誰為涓生、子君的愛情悲劇負責?蕭紅小說無技巧?從《狂人日記》到《山上的小屋》,是誰生病了?“一女多男”寫中國?

原來一部小說還可以這樣讀,從ABC到XYZ,這是一本不用文學史名義的新編文學史。

甚至有些文學史上的事件,還是作者許子東直接參加的,如1984年的杭州會議。本書因此披露8張作者收藏多年的“文學老照片”,手寫照片圖注,原樣呈現。(友情提示,有些小說篇目,你可在“看理想”App掃碼完整收聽)

★ 100年來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我們怎么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

如果說《活著》寫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大概接近于文學版的共和國“前三十年”史,那么《白鹿原》寫10年代到50年代初,時間上完全覆蓋了“前五十年”中的民國史,這是20世紀“中國故事”的前半生。

百年小說里,官員、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女性,這些久經考驗、由每位作家書寫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無論《阿Q正傳》抑或《平凡的世界》,均是“中國故事”。

百年來文學史上的代表作,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血淚和夢想,也是看到今天的自己。

★ 附《20世紀中國小說作家系年》——

100部小說有100種寫法,它們都是對的!

除了特贈1份手持長卷《20世紀中國小說作家系年》,本書還收入2份經典書單(《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評選名單 錢谷融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小說選目)。

并介紹各時期同行的精彩研究,讀者可與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陳平原、洪子誠、陳思和等,以及海外的夏志清、王德威等名家,展開一席國民級小說經典的“百年對話”。

12

堂“民國范兒”現代文學公開課——

民國還可以這樣讀:魯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這座的山的影子遮蓋了,但張愛玲是一條河;現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學回來的就比較保守,凡是日本留學回來的就比較激進……20多年來一直在香港嶺南大學(早于京師大學堂,被譽為“南嶺北燕”)中文系教書的許子東教授,首次出版中國現代文學課的課堂實錄,敞開“自己的園地”。所有課程由騰訊新聞直播,打開大學圍墻,短期內滾雪球有幾十萬在線觀看,網友點評:“聽許子東老師講課太有意思了!”

★ N 1次“開腦洞”

的Open Mind

——

打個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諾,老舍是紅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龍井;沈從文不是農村的謝冰心,《邊城》是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壞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棄我”,名字真是預言,一個作家可以提前寫出自己的命運;如果讓李安來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可能比《色,戒》還好……經典課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現場。

★ 10位文學巨匠“打開”的現代文學入門書——

還原歷史現場,現代中國文學的群星閃耀時,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老舍《我怎樣寫〈駱駝祥子〉》,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這是文學巨匠的發生時刻。重讀經典,每一部經典里,都有一個今天的你,打開經典,打開你的世界。事關寫作,本書不是傳統的教科書,只是許子東的“一家之言”,講國人國史,重溫國語國文。

★ 1條“現代文學時間軸”拓寬視野——

張愛玲晚年凄涼地死在洛杉磯,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無家可歸”……對照世界看中國,本書“時間軸”從1900年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掀開世紀,到1949年奧威爾《1984》亮相上半葉,發現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書》、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1934年有沈從文《邊城》、米勒《北回歸線》,1943年有張愛玲《傾城之戀》、薩特《存在與虛無》等等。

★ 11份“出色的”現代文學進階書單——

魯迅寫過砍頭,沈從文寫的砍頭你知道嗎?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還是高老太爺?附上書單,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匯集各時期同行出色研究,這不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學科一群知識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基本信息

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

【自序】 小說史與中國故事

【部】 ……1902—1916……

1902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20世紀中國小說的起點

1903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貪腐是一種官場的“剛需”?

1903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人稱的出現

1903 曾樸《孽海花》——讀書人、名妓與官場

1903 劉鶚《老殘游記》——清官比貪官更可怕?

1912 徐枕亞《玉梨魂》——20世紀的文言小說

【第二部】 ……1917—1941……

1918 魯迅《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五四”新文學,到底“新”在哪里?

1921 冰心《超人》、許地山《商人婦》《綴網勞蛛》——文學研究會

1921 郁達夫《沉淪》《茫茫夜》《秋柳》——民族·性·郁悶

1925 魯迅《傷逝》——“五四”愛情小說模式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27年1月14日的郁達夫日記

1928 葉圣陶《倪煥之》——個人命運與大時代

1928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20年代的女性主義

1928 批判魯迅——為文學而革命,還是為革命而文學?

1929 茅盾《創造》《動搖》——新女性與新官場

1930 沈從文《柏子》《蕭蕭》《丈夫》——鄉村底層人物

1930 張恨水《啼笑因緣》——鴛鴦蝴蝶派代表作

1930 劉吶鷗《游戲》、穆時英《白金的女體塑像》《上海的狐步舞》——十里洋場中的紅男綠女

1931 巴金的《家》——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

1932 吳組緗《官官的補品》——怎樣讓讀者討厭主人公?

1933 茅盾《子夜》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出路”?

1933 施蟄存《梅雨之夕》——“第三種人”的困境

1934 沈從文《邊城》——懷疑“現代性”?

1934 老舍《斷魂槍》——武俠三境界

1934 蕭紅《生死場》——“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1935 李劼人《死水微瀾》——“一女多男”寫中國?

1936 老舍《駱駝祥子》——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36年8月5日的魯迅日記

1938 張天翼《華威先生》——官場與國民性

1941 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貞貞、“我”和霞村的三角關系

【第三部】 ……1942—1976……

1943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無意之中開啟新時代

1943 張愛玲《爐香》《傾城之戀》——張愛玲的香港傳奇

1943 張愛玲《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的上海故事

1945 孫犁《荷花淀》——好風景,血戰場,新婦女,舊美德

1945 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篇幅蕞長的中國現代小說

1947 錢鍾書《圍城》——方鴻漸的意義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52年3月22日的巴金日記

1956 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干部”與“官場”

1957 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 ——50年代的文學評論

1957 梁斌《紅旗譜》——農村階級斗爭模式

1957 曲波《林海雪原》——紅色武俠小說

1957 吳強《紅日》——戰爭小說中的文戲

1958 楊沫《青春之歌》——像戀愛那樣革命

1959 柳青《創業史》——描寫“十七年”的“紅色經典”

1961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發行上的“信念文學”

1966—1976 “十年”代表作是哪一部?

【第四部】 ……1977—2006……

1977 劉心武《班主任》、盧新華《傷痕》——傷痕文學的淚點

1979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卑微的農民和好心的干部

1979 茹志鵑《百合花》《剪輯錯了的故事》——“三紅”與“一創”的拼貼

1979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張弦《掙不斷的紅絲線》——70年代末的愛情小說

1979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改革文學與官場斗爭

1980 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禮失求諸野

1981 古華《芙蓉鎮》—— 一本書了解“十年”

1981 韓少功《飛過藍天》、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張承志《綠夜》——知青文學三階段

1984 阿城《棋王》——革命時代的儒道互補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84年12月14日,杭州會議與韓少功的一天

1984 張賢亮《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一個知識分子的身心歷程

1985 殘雪《山上的小屋》——當代版“狂人日記”

1986 史鐵生《插隊的故事》——蕞杰出的知青小說

1986 張煒《古船》——“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

1986 莫言《紅高粱》——當代小說的世界意義

1986 路遙《平凡的世界》——改變青年三觀的“中國故事”

1987 馬原《錯誤》——敘述的圈套

1987 王蒙《活動變人形》——對一個“新派”知識分子的審判及其他

1987 王朔《頑主》《動物兇猛》——“流氓”的時代

1988 楊絳《洗澡》——從“國民”變成“人民”

1988 鐵凝《玫瑰門》——非常年代與女性命運

1993 陳忠實《白鹿原》——“政權”“族權”“神權”

1993 余華《活著》——幾十部當代小說的縮寫本

1993 賈平凹《廢都》——“一本寫無聊的大書”

1994 王小波《黃金時代》——身體快樂,是我們的精神武器......

讀100年的小說,看100年的中國。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一次,我們用小說打開中國!

百年來,1902—1916,總被忽略的“晚清時期”;1917—1941,總被說起的“五四時期”;1942—1976,總被留白的“革命時期”;1977孕育新聲,總被爭論的“80年代至今”……

許子東的“20世紀小說課”,以編年體為順序,以文本閱讀為中心,“士農工商仕”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重新梳理20世紀中國小說的關鍵線索,聚焦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長篇小說。從1902年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神預言”開始,一直到2006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為止,奇遇中國100年。

特別收入“生態篇”,高度還原“作家的一天”——1926年郁達夫的“戀愛”日記,1936年魯迅晚年的“誤診”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鮮戰場,1984年“尋根”韓少功在杭州會議,1994年“拜訪”王安憶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年來,中國怎么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老殘游記》有句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了。”

打開經典,有一種“年輕”叫滄桑,有一種“新青年”叫民國范兒,我們新文學的“新聲”《狂人日記》如今一百年了……新的!舊的!更新的!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這一路,現代中國文學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見,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詩歷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學”,探討人性的更深層,會留下來。

本書源于許子東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的經典課堂實錄,融會了幾十年的積累,將來可擴展為一部相對完整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魯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這座的山的影子遮蓋了;但張愛玲是一條河。這一堂堂現代文學課,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共12講,可見魯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創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輕”、老舍的“命運”、曹禺的“影響”、郁達夫的“苦悶”、丁玲的“撲火”、沈從文的“反潮流而動”、張愛玲的“無家可歸”等等,文學承擔民族—國家寓言。

課堂實錄的金句與神來之筆,化為小字旁批,約有160余條,大珠小珠,與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許子東開列的進階書單、10位文學巨匠的創作談、1條中國現代文學時間軸,以及260多個詳注,幫助打開民國時期的文學地圖,打通更多的知識關聯,更新認知視野。

許子東,浙江天臺人,上海出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系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1993年起任教于香港嶺南大學,曾任中文系主任(2008—2014)。近年兼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中國文藝理論研究學會副會長。

著作不菲,成名作《郁達夫新論》開啟“新人文論”系列,近著入榜豆瓣年度書單的是《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參與或主持《鏘鏘三人行》《見字如面》《圓桌派》《細說張愛玲》《重讀魯迅》等文化/音頻節目。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