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當專享課程卡——掃碼“看理想”App,許子東講“21世紀中國小說”, 14天暢聽。
理想國 × 許子東 ——
開講啦!百年中國小說,百年中國故事,金句連連,腦洞連連,許子東小說課的“鎮箱之作”!
★ 理解中國,以小說為方法,一張供我們探索20世紀文學的地圖——
晚清貪腐是一種官場的“剛需”?清官比貪官更可怕?鄉土是蒙昧的,還是美好的?誰為涓生、子君的愛情悲劇負責?蕭紅小說無技巧?從《狂人日記》到《山上的小屋》,是誰生病了?“一女多男”寫中國?
原來一部小說還可以這樣讀,從ABC到XYZ,這是一本不用文學史名義的新編文學史。
甚至有些文學史上的事件,還是作者許子東直接參加的,如1984年的杭州會議。本書因此披露8張作者收藏多年的“文學老照片”,手寫照片圖注,原樣呈現。(友情提示,有些小說篇目,你可在“看理想”App掃碼完整收聽)
★ 100年來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我們怎么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
如果說《活著》寫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大概接近于文學版的共和國“前三十年”史,那么《白鹿原》寫10年代到50年代初,時間上完全覆蓋了“前五十年”中的民國史,這是20世紀“中國故事”的前半生。
百年小說里,官員、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女性,這些久經考驗、由每位作家書寫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無論《阿Q正傳》抑或《平凡的世界》,均是“中國故事”。
百年來文學史上的代表作,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血淚和夢想,也是看到今天的自己。
★ 附《20世紀中國小說作家系年》——
100部小說有100種寫法,它們都是對的!
除附《20世紀中國小說作家系年》外,本書還收入2份經典書單(《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評選名單 錢谷融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小說選目)。
并介紹各時期同行的精彩研究,讀者可與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陳平原、洪子誠、陳思和等,以及海外的夏志清、王德威等名家,展開一席國民級小說經典的“百年對話”。
1522507381

基本信息
【自序】 小說史與中國故事
【部】 ……1902—1916……
1902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20世紀中國小說的起點
1903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貪腐是一種官場的“剛需”?
1903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人稱的出現
1903 曾樸《孽海花》——讀書人、名妓與官場
1903 劉鶚《老殘游記》——清官比貪官更可怕?
1912 徐枕亞《玉梨魂》——20世紀的文言小說
【第二部】 ……1917—1941……
1918 魯迅《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五四”新文學,到底“新”在哪里?
1921 冰心《超人》、許地山《商人婦》《綴網勞蛛》——文學研究會
1921 郁達夫《沉淪》《茫茫夜》《秋柳》——民族·性·郁悶
1925 魯迅《傷逝》——“五四”愛情小說模式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27年1月14日的郁達夫日記
1928 葉圣陶《倪煥之》——個人命運與大時代
1928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20年代的女性主義
1928 批判魯迅——為文學而革命,還是為革命而文學?
1929 茅盾《創造》《動搖》——新女性與新官場
1930 沈從文《柏子》《蕭蕭》《丈夫》——鄉村底層人物
1930 張恨水《啼笑因緣》——鴛鴦蝴蝶派代表作
1930 劉吶鷗《游戲》、穆時英《白金的女體塑像》《上海的狐步舞》——十里洋場中的紅男綠女
1931 巴金的《家》——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
1932 吳組緗《官官的補品》——怎樣讓讀者討厭主人公?
1933 茅盾《子夜》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出路”?
1933 施蟄存《梅雨之夕》——“第三種人”的困境
1934 沈從文《邊城》——懷疑“現代性”?
1934 老舍《斷魂槍》——武俠三境界
1934 蕭紅《生死場》——“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1935 李劼人《死水微瀾》——“一女多男”寫中國?
1936 老舍《駱駝祥子》——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36年8月5日的魯迅日記
1938 張天翼《華威先生》——官場與國民性
1941 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貞貞、“我”和霞村的三角關系
【第三部】 ……1942—1976……
1943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無意之中開啟新時代
1943 張愛玲《爐香》《傾城之戀》——張愛玲的香港傳奇
1943 張愛玲《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的上海故事
1945 孫犁《荷花淀》——好風景,血戰場,新婦女,舊美德
1945 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篇幅長的中國現代小說
1947 錢鍾書《圍城》——方鴻漸的意義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52年3月22日的巴金日記
1956 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干部”與“官場”
1957 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 ——50年代的文學評論
1957 梁斌《紅旗譜》——農村階級斗爭模式
1957 曲波《林海雪原》——紅色武俠小說
1957 吳強《紅日》——戰爭小說中的文戲
1958 楊沫《青春之歌》——像戀愛那樣革命
1959 柳青《創業史》——描寫“十七年”的“紅色經典”
1961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發行上的“信念文學”
1966—1976 “十年”代表作是哪一部?
【第四部】 ……1977—2006……
1977 劉心武《班主任》、盧新華《傷痕》——傷痕文學的淚點
1979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卑微的農民和好心的干部
1979 茹志鵑《百合花》《剪輯錯了的故事》——“三紅”與“一創”的拼貼
1979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張弦《掙不斷的紅絲線》——70年代末的愛情小說
1979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改革文學與官場斗爭
1980 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禮失求諸野
1981 古華《芙蓉鎮》—— 一本書了解“十年”
1981 韓少功《飛過藍天》、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張承志《綠夜》——知青文學三階段
1984 阿城《棋王》——革命時代的儒道互補
[生態篇]作家的一天——1984年12月14日,杭州會議與韓少功的一天
1984 張賢亮《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一個知識分子的身心歷程
1985 殘雪《山上的小屋》——當代版“狂人日記”
1986 史鐵生《插隊的故事》——杰出的知青小說
1986 張煒《古船》——“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
1986 莫言《紅高粱》——當代小說的世界意義
1986 路遙《平凡的世界》——改變青年三觀的“中國故事”
1987 馬原《錯誤》——敘述的圈套
1987 王蒙《活動變人形》——對一個“新派”知識分子的審判及其他
1987 王朔《頑主》《動物兇猛》——“流氓”的時代
1988 楊絳《洗澡》——從“國民”變成“人民”
1988 鐵凝《玫瑰門》——非常年代與女性命運
1993 陳忠實《白鹿原》——“政權”“族權”“神權”
1993 余華《活著》——幾十部當代小說的縮寫本
1993 賈平凹《廢都》——“一本寫無聊的大書”
1994 王小波《黃金時代》——身體快樂,是我們的精神武器
1996 王安憶《長恨歌》——寫女人,還是寫上海?
2006 劉慈欣《三體》——中國故事與科幻小說
【附錄】 參考書目
【圖錄】 本書的“老照片”(部分)/許子東筆注
【縱論篇】 20世紀中國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及若干問題
【后記】 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
1522507381

......
1522507381

讀100年的小說,看100年的中國。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一次,我們用小說打開中國!
百年來,1902—1916,總被忽略的“晚清時期”;1917—1941,總被說起的“五四時期”;1942—1976,總被留白的“革命時期”;1977孕育新聲,總被爭論的“80年代至今”……
許子東的“20世紀小說課”,以編年體為順序,以文本閱讀為中心,“士農工商仕”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重新梳理20世紀中國小說的關鍵線索,聚焦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長篇小說。從1902年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神預言”開始,一直到2006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為止,奇遇中國100年。
特別收入“生態篇”,高度還原“作家的一天”——1926年郁達夫的“戀愛”日記,1936年魯迅晚年的“誤診”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鮮戰場,1984年“尋根”韓少功在杭州會議,1994年“拜訪”王安憶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年來,中國怎么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老殘游記》有句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了。”
1522507381

【1993 余華《活著》——幾十部當代小說的縮寫本】
2019年中國暢銷圖書,虛構類是《活著》……
在重讀近百部20世紀小說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這一個世紀的文學,有沒有一個總標題?
首先想到魯迅的《藥》,因為幾十上百位中國出色的小說家,幾乎都以描寫批判拯救苦難中國為己任(成就?局限?),都覺得中國社會“病”了,雖然病癥病因病源不同。李伯元、劉鶚覺得官場是病源,魯迅覺得國民性是病根,延安作家覺得反動派是病毒,80年代作家覺得“文革”是病體,但總之社會生病了,作家的工作就是看病治病。有個說法,說病情是魯迅看得準,藥方是胡適開得好——當然也是后見之明,未有定論。民主、科學、自由、戀愛、革命、實業、國學等等,都是不同藥方。作家希望文學也是一種“藥”。
后來又想到銷量千萬的《家》。《家》是一個極有象征性的書名,中國人的故事大部分都發生在家里,圍繞著“家”的人倫關系,都試圖保衛、延續或挑戰、叛逆廣義狹義的“家”。《家》的銷量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這個標題的影響力。
到了當代部分,《平凡的世界》這個書名也很有代表性,作品廣泛影響年輕一代的三觀。但是看到2019年暢銷圖書的統計數據,我以為《活著》應該是20世紀中國小說的總標題。
從理論上講,文學是人學。晚清小說依據“人倫”道義批判“怪現狀”,“五四”注重“人生”——人的定義,首先要生存生活生命。延安以后講“人民”,強調階級。當代文學再次回歸“人生”,首先是“活著”。30年代斯諾編的中國小說英譯選,書名就叫《活的中國》。當然,2020—2021……“活著”更是世界主題。
余華(1960— ),生于杭州,父親華自治是醫生,母親余佩文,母親和父親的姓加起來就是“余華”。
1960年,就是所謂的“60后”,幾年之隔,余華確實和“50后”知青作家群有明顯不同。余華寫作之前做過牙醫,但不像莫言、賈平凹、張承志、史鐵生、韓少功等,在從事文學前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影響終身記憶的農村苦難歷程。莫言的創作總是銘記兒時饑餓痛苦,張承志始終守望紅衛兵理想主義,史鐵生是用殘缺的生命寫作,知青農村背景也一直是阿城的靈感源泉。相比之下,余華更接近于現代職業小說家。如果說與余華齊名但年長幾歲的這批作家,好像是生命注定、青春血肉,不得不那么寫,余華似乎有更多選擇,有更多技巧、風格、匠心的選擇能力,所以他能寫幾種很不一樣的小說—從早年殘酷拷打人性暴力的先鋒派探索《現實一種》,到中國古代酷刑傳統的當代展覽《一九八六年》;從同情底層的寫實轉向《許三觀賣血記》,到將“文革”與“文革后”兩個時代對比的《兄弟》。
《兄弟》里,“兄是假胸”,“弟是真諦”。善良的哥哥,后來淪落到賣女人假胸的地步,而粗俗暴發的弟弟,成了新時代發展的“真諦”。
在余華不同階段、不同方向的小說實驗中,從影響、銷量來看,《活著》為成功。小說描述了福貴一家人歷經國共內戰、“土改”、“大躍進”、自然災害、“文革”和改革開放整整六個歷史階段。這六個歷史階段也存在于過去幾十年的不同小說里,從《小二黑結婚》《財主底兒女們》開始,整個當代文學一直都在講這六個階段。在某種意義上,《活著》好像是幾十年當代小說的精簡縮寫本,將40年代到80年代的各種中國小說簡明扼要再說一遍。有些地方是呼應,是證明,有些地方是補充,是提問,整體來說很少顛覆,互不否定。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文學現象。
……
現在來回顧一下:這部小說為什么能持久暢銷?《活著》到底怎樣簡化縮寫了當代文學幾十部作品中的“中國故事”?而《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從晚清到“五四”,也有官員形象被淡化的情況,當時是官民矛盾已成社會共識,所以“五四”新文學強調官民可能“共享”國民劣根性。90年代再次“淡化”官員形象,文學史語境完全不同。其實《活著》寫縣長,不是淡化,而是重舉(強調辦壞事)輕放(強調是好人)。這也是20世紀晚期不少中國小說共同的書寫策略,《活著》是其中明顯也成功的一例。
《活著》特點是多厄運,少惡人。一個家庭經歷了內戰、“土改”“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和包產到戶各個歷史階段,這一家人受的苦難,大概比任何一本小說都還要多。但是作家并不特別強調這些苦難的社會背景,也沒有突出的壞人惡行,多荒誕,少議論;多細節,少分析;多流淚,少問責。所以苦難等同于厄運,好像充滿偶然性。世事難料,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苦難就和社會、政治、歷史的背景拉開了距離。
第二,《活著》的特點是贊美德,無英雄。像家珍、有慶、鳳霞,甚至苦根,福貴身邊的家人、窮人,全都道德完美,善良無瑕,厄運不斷,仍然心靈美。大量動人細節、語言尺寸的把握,敘事節奏一氣呵成。他們道德高尚,但是身份平凡,命如野草,他們不想,也做不了英雄。
說到底,余華的《活著》受歡迎的關鍵兩點,就是“很苦很善良”。“很苦”,是記憶積累,又是宣泄需求,是暢銷保證,也是社會安全閥門。“很善良”,是道德信念,又是書寫策略,是政治正確,也是中國的宗教。至少在80年代以后的文學中(甚至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中),“苦難”是個取之不盡的故事源泉,“善良”是作家、讀者和體制“用之不竭”的道德共享空間。對苦難的共鳴,使國人幾乎忘卻了主角地主兒子的身份。對美德的期盼,使得小說里的心靈美形象,好像也不虛假。雖然沒有誰家里會真的有那么多親人連續遭厄運,但是誰的家里在這幾十年風雨中,都可能會經受各種各樣的災禍病難,誰都需要咬咬牙,抓住親人的手活著。
模擬農民的角度看國史,雖然有無數災禍、很多危難,但是家人沒有背叛,道德沒有崩潰,凡是人民自覺而且持久喜歡的作品,總有其正能量。
從藝術上來講,《活著》是對很多其他小說的成功縮寫。“成功”是令人羨慕的,“縮寫”又總是令人不滿,之后余華也想過更復雜地描寫厄運和美德。在長篇《兄弟》里,兄長堅持美德善良,弟弟展現物欲人性,不過細節和語言都不如《活著》這么清潔節制。《第七天》則有點困惑于網絡比小說更現實,新聞比文學更荒誕。
余華是一個專業小說家,有比較超然冷靜的相對主義視野,又有相當廣泛的社會、政治甚至經濟興趣。期待他還會寫出令人吃驚的小說進一步分析厄運與美德的歷史關系,在藝術上超過他的《活著》。
1522507381

許子東,浙江天臺人,上海出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系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1993年起任教于香港嶺南大學,曾任中文系主任(2008—2014)。近年兼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中國文藝理論研究學會副會長。
著作不菲,成名作《郁達夫新論》開啟“新人文論”系列,近著入榜豆瓣年度書單的是《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參與或主持《鏘鏘三人行》《見字如面》《圓桌派》《細說張愛玲》《重讀魯迅》等文化/音頻節目。
152250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