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的永恒之道》描述了建造各種城鎮和建筑物的基本性質。作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中心系列中提綱挈領的*冊,亞歷山大在書中闡述了類似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如果城鎮和建筑不由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建造,如果他們沒有使用建筑上的共同模式語言,如果其模式語言本身不是富于生機的,那么城鎮和建筑就不可能充滿活力。

基本信息
永恒之道
章 永恒之道質
第2章 無名特質
第3章 生機勃勃
第4章 事件模式
第5章 空間模式
第6章 有活力的模式
第7章 有活力模式的復合
第8章 特質本身門
第9章 花與種子
0章 我們的模式語言
1章 我們的模式語言(續)
2章 語言的創造力
3章 語言的瓦解
4章 可共享的模式
5章 模式的真實
6章 語言的結構
7章 城市共同語言的演化道
8章 語言的發生力
9章 空間的分化
第20章 每次一個模式
第21章 建筑的形成
第22章 建筑組團的形成
第23章 建造的過程
第24章 修整的過程
第25章 城市的緩慢出現
第26章 其超時代的特征道之核心
第27章 道之核心

永恒之道
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會生機勃勃。
1.它是一個惟有我們自己才能帶來秩序的過程,它不可能被求取,但只要我們順應它,它便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質
為了探求永恒之道,我們首先必須認識無名特質。
2.存在著一個極為重要的特質,它是人、城市、建筑或荒野的生命與精神的根本準則。這種特質客觀明確,但卻無法命名。
3.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追尋這種特質是任何一個人的主要追求,是任何一個人的經歷的關鍵所在,它是對我們有生氣的那些時刻和情境的追求。
4.為了明確表示建筑和城市中的這一特質,我們首先必須理解,每個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斷發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賦予的。
5.這些事件模式總是同空間中一定的幾何形式相連接的。實際上,正如我們就要看到的,每一建筑和每一城市根本上是由這些空間模式而非其他所構成的,這些模式是構成建筑和城市的原子和分子。
6.組成建筑或城市的特定模式可以是有活力的,也可以是僵死的。模式達到了有活力的程度,它們就使我們的內部各力松弛,使我們獲得自由;當它們僵死時,它們便始終將我們困于內部沖突之中。
7.一事物(房間、建筑或城市)中有活力的模式越多,它就越作為一個整體喚起生活,就越光彩奪目,就越具有這無名特質自我保持的生氣。
8.而當建筑具有這種生氣,它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海浪或是草葉,其各部分由萬物皆流而產生的無盡的重復和變化的運動所支配。這便是特質本身。
門
為達到無名特質,我們接著必須建立一種有活力的模式語言作為大門。
9.建筑和城市中的這些特質不能建造,只能間接地由人們日常活動來產生,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而只能從種子中產生一樣。
10.人們可以使用那些我稱作模式語言的語言來形成他們的建筑,而且行之已久。模式語言賦予每個使用者創造變化無窮、新穎獨特的建筑的能力,正如日常語言賦予他創造變化無窮的語句的能力一樣。
11.這些模式語言并不限于村莊和農業社會。所有建造行為都是由某種模式語言支配的,而世界上的模式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這些模式是由人們使用的模式語言創造的。
12.除此之外,不只是城市和建筑的形態來自模式語言,其特質也來自模式語言。甚至使人敬畏的宏偉的宗教建筑,其生命力與美麗也來自建造者使用的語言。
13.但在我們的時代,語言已癱瘓了。因為它們不再被共同使用,使之深入的過程也便瓦解了;因而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任何人不可能使建筑充滿生氣。
14.為重新朝著我們共享并有活力的語言的方向努力,我們首先必須學會如何發現深層的、且有能力產生生氣的模式。
15.然后,我們可通過體驗的檢視逐漸改進這些共同使用的模式,可以通過辨識它們怎樣使我們感受來十分簡單地確定,這些模式是否使我們的環境活躍。
16.一旦我們懂得了如何發現有生氣的單個模式,我們便可以為我們自己、為我們所遇到的建筑任務,編制一種語言。語言的結構是由單個模式之間的聯系網產生的:語言作為一個總體,其生存與否取決于這些模式形成一個整體的程度。
17.而后,從不同建造任務的個別語言中,我們還可以創造一個更大的結構,一個不斷演進著的諸結構所構成的結構,一個城市的共同的語言。這就是大門。
道
一旦我們建成了大門,我們便可以通過它進入到永恒之道的實踐。
18.現在我們將開始深入地看看,一個城市豐富和復雜的秩序是如何能夠從千千萬萬創造性的活動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城市中一旦有了共同的模式語言,我們都將會有能力,通過我們極普通的活動,使我們的街道和建筑生機勃勃。語言,就像一粒種子,是一個發生系統,它給予我們千百萬微小的活動以形成整體的力量。
19.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別的建造活動就是空間得以分化的一個過程。它并非是一個由預成了的部分相結合而產生一個整體的相加的過程,而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就像胎兒的發育,整體先于部分,并實際通過分化孕育了各部分。
20.展開的過程步步深入,一步一個模式。每一步給生活帶來一個模式;而結果的強度有賴于這些個別步驟的每一個的強度。
21.具有自然特征的完整的建筑將根據這些個別模式的順序,在你的思想中,像句子一樣簡單地自我形成。
22.以同樣的方式,幾組人可以通過遵循一個共同的模式語言,當場構思出他們的大型公共建筑,就好像他們共有一個心靈。
23.一旦建筑像這樣被構想出,它們就可以直接地從一些在地上做的簡單的記號中產生出來——仍是在共同的語言之中,但卻是直接的,不用施工圖的。
24.接著,一些建造的行為,每一個用來修整和擴大以前行為的成果,將緩慢地產生一個更大更復雜的整體。
25.后,在通常的語言框架內,成百萬個個別建筑行為將一起自然地產生一個活生生的、整體的和無法預言的城市——這就是無名特質的緩慢的出現,好像自無而來。
26.而隨著整體的形成,我們將看到它具備了賦予永恒之道其名的那個超時代的特質,此特質是一個特定的形態特征,清晰明確,一個建筑或城市富有生氣時,它肯定出現,它是建筑中無名特質的物質體現。
道之核心
然而,永恒之道并未完結,直到我們把大門拋在身后,它才徹底地產生無名特質。
27.誠然,這超時代的特征終和語言無關,語言及出自于它的過程僅僅解放了我們天生的基本秩序,它們并未教我們什么,它們只是提醒我們,當我們放棄我們的設想和成見,嚴格地做那些出自于我們自己的事情時,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和將要一次又一次發現什么。

無心之心,道之所存。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會生機勃勃。本書提出了一個關于建筑設計、建造和規劃的新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社會成員按照他們自己的存在狀態設定他們生活的世界秩序,這一古老方式從根本上構成了新的后工業時代建筑的基礎。這是一條永恒的建筑之道,它存在了千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而且,別無它道可以產生充滿活力的建筑或城市。

......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哈佛大學歷史上的位建筑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教授,美國建筑師協會頒發的研究勛章獲得者,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威爾士親王建筑學院的受托人。他在美國加州、日本、墨西哥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總共設計了超過200個建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