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
一部背負土地的知識分子心靈史。
《生命冊》的主題是時代與人。在從傳統鄉土到現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關注著那些
“背負土地行走”的人們。他懷著經典現實主義的雄心和志向,確信從人的性格和命運中,可以洞見社會意識的深層結構。《生命冊》以沉雄老到的筆力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快與慢、得與失、故土與他鄉、物質與精神,靈魂的質地在劇烈的顛簸中經受縝密的測試和考驗,他們身上的尖銳矛盾所具有的過渡性特征,與社會生活的轉型形成了具體而迫切的呼應。《生命冊》正如李佩甫所深愛的大平原,寬闊深厚的土地上,誠懇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李佩甫
經典代表作
,
鄉村通往都市的殘酷與詩意
“城的燈”作為一種寓意,象征著人類精神的美好圣潔。小說家試圖通過它照亮鄉村通往城市的路途。
茅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開創性代表作
,
洞透平原大地的草根智慧
以現實主義的冷峻,洞透了中原這塊古老大地的精神內核,它深刻的批判力度,令人震驚

“我”是從鄉村走入省城的大學教師,希望擺脫農村成為一個完完整整的“城里人”,無奈老姑父不時傳來的要求“我”為村人辦事的指示性紙條讓“我”很是為難,在愛情的憧憬與困頓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學同學“駱駝”的召喚,辭去穩定的工作成為一個北漂。北京的模樣完全不是我們當初預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當了幾個月的“槍手”挖到第一桶金后,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駱駝”分別奔赴上海和深圳開辟新的商業戰場。
“駱駝”雖有殘疾,卻憑借超出常人的智力和果斷殺入股票市場并贏得了巨額財富。而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駱駝”的欲望和貪婪也日益膨脹,他使出渾身解數攀附進官場名利場,不惜用金錢和美色將他人拉下水,而自己也在對欲望的追逐中逐漸走失了最初的理想,最終身陷囹圄,人財兩空。
生
“我”養“我”的無梁村,有“我”極力擺脫卻終揮之不去的記憶。哺育“我”十多年的老姑父為了愛情放棄了軍人的身份,卻在之后的幾十年生活中深陷家庭矛盾無法自拔;上訪戶梁五方青年時憑借倔強的干勁打下了一片基業,卻在運動中成為人們打擊的目標,后半生困在無休止的上訪漩渦里;為了拉扯大三個孩子,
如草芥般的蟲嫂淪為小偷,陷入人人可唾的悲劇命運;村里的能手春才,在青春期性的誘惑和村人的閑言碎語中自宮
……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似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農村青年馮家昌為了能夠成為城里人,他極盡所能壓抑、束縛自己,在情感的漩渦中掙扎,在權力的迷陣中突圍,最終完成了他及整個家族
“挺進”城市之役,既表現出了農民的隱忍與機智,又批判了這種現狀的不合理性,呼喚著時代變革的早日到來,呼喚著健康人格的重塑。李佩甫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相互觀照,透視中國城市與鄉村的二元結構中,農民“逃離”鄉村、進入城市的艱難歷程。
本書塑造了呼家堡
“四十年不倒”的當家人呼天成的形象,他無疑是中原大地上的智者和行動家。他以遠大的眼光經營“人場”,把村人控制在股掌之間。他用四十年的時間,營建了一個從鄉到縣、從省城到首都的巨大的關系網,這確保了他呼風喚雨、左右逢源的神力和“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輝煌。李佩甫通過主人公在當今仕途官場上的沉浮、掙扎,把現實的溫情與殘酷、合作與較量、本真與異化、情感與利益等等,汁液淋漓地呈奉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