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是一部以成語串聯起來的中國通史。
本書有以下一些顯著的特點:一是所征引的成語涵蓋了習慣意義上所說的成語、典故、掌故、諺語和俗話等,泛指歷史留存下來的、民眾在社會活中“長期習用”的“固定詞組”;二是采入的成語皆與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密切相關者,敘其歷史原貌,述其歷史過程,可稱之為“歷史成語”;三是打破了傳統通史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模式化編排體例,采用按每個歷史時期(或一個王朝)的主要特色來編排體例,成語的編排順序,大致體現了歷史進程的時間順序,即把這些成語串起來,避免了成語應用上的碎片化,讓讀者比較清晰、完整地從中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大勢;是每則成語前,簡明扼要地敘說襯托成語出現的景象,增強歷史現場感,以便讀者了解成語產的深刻背景和含義。
本書完全不同于時下風行的“戲說”之類的作品,所有成語都備有原始引文,并注明文獻出處,便于讀者查閱。為避免艱澀難懂,對引文做了白話釋義處理。
作者深諳歷史,又熟稔古文,博古通今,全書不僅僅是對成語進行闡釋,還結合當今加入了對歷史的解讀。因此,本書可以邊語文、邊歷史,文以增強寫作、會話的能力,史則能了解博大精深和妙趣橫的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總之,本書深入淺出、動有趣,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具有文、史普及化功能。
1050352100

基本信息
凡例/1
自序/1
一 遠古神話傳說的歲月/1
1 中華先人的創世說3
天地渾沌/3開天辟地/化萬物/5黃土摶人/
女媧補天/7
2 中華先人的維艱創業
穴處巢居/茹毛飲血/10鉆木取火/11庖食天下/13
演繹卦/1自強不息/15厚德載物/1蒙以養正/17
謙謙君子/1夸父追日/1桃符辟邪/20嫦娥奔月/21
精衛填海/22愚公移山/2赤縣神州/2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2樹挪死,人挪活/2
二 五千年前的人文初祖黃帝/31
1 萬國時代及其終結33
以戈守土/33星羅棋布/3萬國林立/35諸侯侵伐/37
三皇五帝/3文不雅馴/3銅頭鐵額/1無畏戰神/2
魑魅魍魎/3指南神器/同胞兄弟/5兄弟鬩墻/7
男耕女織/
2 人文初祖——黃帝50
中央大帝/50寶鼎神策/51修德振兵/52符契圭瑞/53
憂勞圣人/5人文初祖/5雷厲風行/57奮力牧民/5
常為天下先/5鴻鵠大志/1倉頡造字/2黃帝面/
黃帝三百年/5
3 五帝一脈7
帝王統緒/7絕地天通/乘龍飛天/70龍馬精神/70
允執厥中/71富而不驕/73敬授民時/7唐虞禪讓/7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77天下孝/7
五常之教/0分職定責/1斑竹一枝千滴淚/2
三 華夏人與中國龍/5
1 平水土的艱辛歷程7
洪水滔天/7怒觸不周/負命毀族/0城防工程/1
傷父之誅/3呱呱而泣/三過家門而不入/5孜孜不倦/7
克勤克儉/沐雨櫛風/禹步蹣跚/100一沐三捉發/101
相輔而成/103堵疏結合/10中流砥柱/105鯉魚跳龍門/107
2 我國歷史上大統一的實現10
禹域州/10州攸同/110貢金牧/112肇我區夏/113
天下太平/11鼎定天下/115鼎新革故/11皇皇者華/11
華氏之國/11華夏民族/120社稷江山/121龍有似/122
蛇吞象/12龍的傳人/12飛龍在天/12群龍無首/130
鐫刻在甲骨上的史詩/131
1 曲折的建國歷程133
玄鳥子/133功著百姓/13勤其官事/135眾望所歸/13
網開三面/137滋味王道/13殷革夏命/10余一人/11
自我犧牲/12攝政當國/1悔過自責/15妖不勝德/1
復興偉業/17
2 從盤庚遷殷到商紂之亡1
紹復大業/1洞若觀火/150器用惟新/151三年不言/152
商巖之士/15天下歸心/155保惠庶民/15稼穡艱難/157
酒池肉林/15靡靡之音/10殘義損善/11殷有三仁/13
戲自絕/1血流漂杵/1殷鑒不遠/17
3 商代的社會活1
龍骨契文/1先鬼后禮/170日夕有食/171天干地支/172
以人殉葬/173井井有條/175五谷豐登/17畜興旺/177
有豬為家/17羊大為美/10象龜祥瑞/11庶群自酒/12
懸珠編貝/13負販朝歌/1王道平平/1
五 封邦建國詩書禮樂的世界/1
1 走和平發展之路11
農師后稷/11徹田為糧/12積德行義/1扶老攜幼/15
日不暇食/1白魚入舟/17牝雞司晨/1恭行天罰/200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201封邦建國/203授民封土/20
海之內皆兄弟/205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20
不饑不寒/207守望相助/20
2 建設禮儀之邦211
敬而遠之/211制禮作樂/212尊卑有序/21近人而忠/215
中華五禮/217修身踐言/21禮尚往來/21禮賢下士/221
禮讓為國/223禮之用,和為貴/22禮不下庶人/22
3 周王朝的危機和覆亡22
懷德畏威/22瑤池玉液/230道路以目/231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232共和行政/23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23烽火戲諸侯/237
大國爭霸與孔子的誕/23
1 大國爭霸中的是是非非21
勤王救主/21秦族始國/22禮壞樂崩/23多行不義必自斃/2
祝聃射王/2親仁善鄰/27懷璧其罪/2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2尊王攘夷/251言歸于好/253
馬齒徒增/25唇亡齒寒/25五羖大夫/257
止如斬足,行如流水/25秦晉之好/25馬首是瞻/21
宋襄公之仁/22退避三舍/23一飯之報/25
三緘其口/2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7問鼎中原/2
報仇雪恥,十年未晚/2臥薪嘗膽/270
2 “軸心時代”的中華圣人273
繼往開來/273術下移/27至圣先師/27而時習之/277
有教無類/27因材施教/20循循善誘/21而不厭/23
不恥下問/2舉一反三/25三人行,必有吾師/27
空空如也/2者為己/2任重道遠/20棄璧負嬰/21
不言之教/23無為而治/2自勝者強/2上善若水/27
大器晚成/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00治大國若烹小鮮/301
不戰而屈人之兵/303同舟共濟/30兼愛天下/30
赴湯蹈火,死不還踵/30
3 大夫專政和三家分晉311
季世之憂/311慶父不死,魯難不已/313是可忍,孰不可忍/31
三不朽/31禍起蕭墻/31結黨營私/31三折其肱/320
趙氏孤兒/321
七 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代/323
1 一個充滿變革精神的大時代325
以法為治/325食勞祿功/32節財儉用/327舟中敵國/32
虛左以待/330損有余,補不足/331飲馬黃河/333曲高和寡/33
獨斷獨行/335城北徐公/33門庭若市/33徙木取信/33
棄灰斬手/30車裂以殉/31胡服騎射/33
2 一個文化燦爛、百家爭鳴的大時代35
百家爭鳴/35持之有故,言之成理/3富五車/3
民貴君輕/3得民心者得天下/351土芥寇仇/35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5
大丈夫/357樂以天下,憂以天下/35舍取義/30
天降大任/32人為天下貴/33載舟覆舟/35開源節流/3
貴師重傅/37恣肆/3大鵬展翅/370竊國大盜/371
莫逆之交/373不治而議論/37術薈萃/37
3 一個從長期分裂走向統一的大時代37
圍魏救趙/37減灶誘敵/30稱王稱霸/31蠶食天下/32
抱薪救火/3合縱連橫/35死不悔/37負荊請罪/3
紙上談兵/3
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31
1 個中央集權王朝的建立33
1050352100

......
1050352100

中國成語作為語言的精華、文明的積淀、歷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把一則則成語串連起來,就是一部豐富詳實而充滿著現場感的中國通史。
作者通曉歷史,在浩若煙海的成語世界里,采擷能代表各個歷史時期的成語近千則,每則成語撰寫約00字,闡述歷史精要,用成語綴集成一部別樣的中國通史。他們開創了一種新的寫史筆法,即以成語為線索敘述了自中華文明起源到清朝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
1050352100

地球的歷史有幾十億年之久,而人類的歷史多只有三百萬年。在人類的童年,遠古人的頭腦中時時會浮現出如是的歷史性追問:“我”從哪里來?在無“我”之前,天地是否存在?古人憑借想象交出了這樣有趣的答案——
天地渾沌
神話是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上古時代的人們以為,在天地間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那時“元氣未分,渾沌為一”(王充《談天》)。也就是天地間濁氣和清氣混合在一起,模糊得簡直是一團糟。有的干脆說,那時“天地渾沌,如雞子”(《藝文類聚》引《三五歷記》)。其意是說,那時的天地像一只被堅硬的外殼包裹著的雞蛋(雞子),根本透不得一點光,通不得一點氣。
我們的古人是聰明的,他們想象中的天地也是在變化著的,不會永遠地“渾沌”下去。“萬千年,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我們的古人承認這是個自然變化的過程。說是變了一萬千年,才開始有了天地的初形。好像是時間夠長的了,其實從地球的形成到適宜于人類居住,何止于一萬千年,實際的時間要長得多呢!但承認地球在變,就了不起。那清清的陽氣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那重濁的陰氣一點點下沉,變成了大地,這是早期人類的識見。
我們的古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僅是承認大自然自身在變,更為了不起的是,認為這種天地之變,終還是由一個叫盤古的“人”開辟出來的。
中華文化一開始就與西方文化不同,顯示其濃郁的人文色彩和人文魅力。西方把天、地、人的創造歸功于“上帝”,而中華先人則把創世之功歸之于盤古這樣一個有靈性的“人”,而且成就了如是偉業——
開天辟地
“開天辟地”這一成語在民間廣泛流傳,在人們的日常活中被廣泛運用,表示的基本意思是,或是有史以來的次,也指創建空前宏偉的事業。在講到中國共產黨的誕時,曾運用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的說法。
從語源意義上講,“開天辟地”源于盤古創世的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認為,盤古與天地是共的,“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于其中”,盤古與天地一起變化著,并從天地那里吸取神圣之精氣,而人一旦成其為人,則又成為開天辟地的關鍵性力量。有神話故事說:“盤古氏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即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盤古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而混茫開矣。”(明代周游《開辟衍繹通俗志傳》)
這里,盤古的形象活龍活現在人們的眼前了,他“左手執鑿,右手持斧”,不倦的奮斗著。“鑿”是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斧”是用于砍削的工具。鑿和斧是人類早發明的工具。盤古就是使用這兩種簡單的省力的工具從事他的偉業,同時,這樣做并非一天兩天,而是久久為功,所謂“久而天地乃分”,這是多大的韌勁啊!把開天辟地與盤古這種巨人的作為聯系在一起,這在世界神話史上是的,歷史在開局之時就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廣泛流傳于民間,并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傳誦,那是不爭的事實。有者自籌資金,歷時數年,行程萬里,考察了全國各地,查閱、搜集、記錄了有關民族、民俗、考古、歷史、志書資料,證明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的確廣泛地扎根在中華民族各族普通民眾的心中。
1050352100

郭志坤,出版家,歷史家,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獲得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策劃、主持《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中國斷代史系列”等多套叢書,與李勤共同主編《細講中國歷史叢書》,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況傳》《中國宣傳史》(先秦卷)等。
陳雪良,歷史家,副編審,著有《司馬遷人格論》《中國遠古文明之謎》《讀<三國演義>》《中華傳統美德》等,與郭志坤合著《中華一萬年》《提問諸子叢書》。
10503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