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游戲》為平裝裝訂,其他六本為精裝裝訂,請謹慎購買!
《多瑙河畔》
內容簡介
藍色多瑙河流經的區域勾勒出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帝國。從中世紀末到D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國度雖然未曾趕超鼎盛時期的神圣羅馬帝國,且國界變化無常,但其統治時間之長、統治疆域之廣,為大多數王室家族所不及。這是一個王朝的歷史,也是它所統治的許多人的歷史,他們分屬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信仰,生活在不同的王國或邦國,在雙頭鷹這個象征符號的周圍環繞了數百年之久。
西蒙·溫德爾摒棄了傳統的歷史寫作模式,撥開籠罩從神圣羅馬帝國到后世德意志帝國的神秘沉悶的迷霧,帶領讀者沿著多瑙河走過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領土。他不僅呈現了著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展示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與人物相關的趣聞軼事,讓讀者時而駐足窺探幽暗的教堂,時而穿過童話中的森林和古堡,時而徜徉于長長的畫廊,時而在音樂中的海洋中暢游,時而為不幸的皇室婚姻唏噓不已,時而置身于叛亂或迫害中不知所措。這*切逐漸匯入強韌的歷史主線,先是掀起數個高潮,*終緩緩落下,留下今天多瑙河畔的面貌,而歷史磨洗的痕跡*遠不會褪去。如今的歐洲,從語言到宗教,再到政治和文化,無處不滲透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影響。
為何神圣羅馬帝國松散的統治模式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卻*底終止于德意志統一之前?回天無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為何引發了D一次世界大戰,隨后又退出歷史舞臺?通過運用復雜程度適宜的史料,以多維度感知刺激讀者思考,作者很好地證明了帝國不同部分的差異由來已久且成因復雜,由此讓帝國解體和王朝覆滅的命運變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日耳曼尼亞》
內容簡介
“日耳曼尼亞”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地名,英語中德國和德意志的稱謂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來。這些日耳曼人經過不斷遷移,逐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定居下來。公元10世紀,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羅馬帝國。然而神圣羅馬帝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常處于“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松散狀態,難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集權統治,帝國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區。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起德意志帝國,自此,奧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統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牽動全世界的神經,但都以戰敗收場。1945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德意志一直是歐洲歷史舞臺上活躍的主角,它的一舉一動幾乎都會影響歐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時,它也是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搖籃,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充實著人類文明的寶庫。自1945年以來,許多德國人希望能夠重現被納粹的陰影遮蔽的榮光,他們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輝煌、復雜而又無限多樣的文化。
德意志文化令人著迷,又令人困惑。德國人留給世人的嚴肅、偏執、冷酷的刻板印象,常常讓人誤以為他們的國家是一個無趣的國度。但是作者結合多年游歷德國的經歷,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擺脫了常規歷史寫作的窠臼,挑戰了世俗觀點。他不僅介紹了德意志的歷史,展示了它獨特的地理風貌、建筑和諸多文化元素,還適時提到了奇怪的食物、城堡、瘋狂的王子,甚至童話故事。
作者一直思考并試圖解答這一系列問題:關于德國,我們是如何被既有史料誤導的,我們應如何避免和擯棄這種誤導,何時我們又應該忽略某些歷史?這是一本饒有趣味、能夠激發讀者好奇心的書,可以將讀者一次又一次帶回德意志經歷過的重要年代,重新認識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個豐滿鮮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為何能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維京時代》
內容簡介
他們來自冰封的世界盡頭,帶著寒意的嘶吼令人戰栗。他們總是從海上蜂擁而至,瞬間遍布各處,不知疲倦地掠奪財物,展開血腥屠殺,仿佛籠罩歐洲大陸的幽靈與夢魘。
他們滿攜珍饈百味與萬貫金銀齊聚一堂。大廳的裝飾充斥著神秘的異域元素與宗教色彩,詩人的吟頌回蕩著奇特的隱喻和韻腳。領主高位落座,勇士縱情宴飲,談笑間盡顯忠誠情義與英雄氣概。
這是傳說與薩迦文學中的維京人,既令人抵觸又令人神往,既令人恐懼又令人著迷。不可否認,神話渲染的維京世界激發了我們無限的想象力,但也扭曲和限制了我們對這段真實歷史的認知。維京人并不似傳說中那般毀天滅地、殘暴嗜血,其暴力行徑比起同期的歐洲諸國來其實并不特別。他們不是只會掠奪、洗劫和奴役,也會在故土安居經營,或是憑借出色的航海技術遠行探索。作為探險家和開拓者,維京人為歐洲海上貿易注入了活力。因為他們的推動,歐洲、中國、阿拉伯世界等地在金銀制品、皮毛、美酒、玻璃器皿及各類奢侈品的流通中得以聯結起來,形成巨大的貿易網絡。
盡管最終融入基督教世界,但維京人擁有自己古老而奇異的信仰——一個歌頌勇士精神的神話世界。當十字架和雷神之錘共同成為他們的飾物,諸神的黃昏并未降臨,新的世界伴隨信仰的融合徐徐展開。維京人叱咤風云的日子已成往事,他們最終在歷史洪流中沉淀下來,化為歐洲的一部分,卻留下無數令人浮想聯翩的傳說。
本書全面講述了振奮人心的維京歷史。借助豐富的文字、圖像及考古證據,安德斯·溫羅特在不掩蓋維京人破壞性的同時捕捉到了他們的創新性及直率大膽的個性。他不僅解釋了維京襲擊,看到了維京人在商貿、政治、探索發現和殖民等方面做出的努力,還揭示了維京藝術、文學及宗教信仰是如何以歐洲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方式演變的,讓我們對傳說中的維京海員構建的社會、塑造的文化及其留下的遺產有了全新的認識。
《首屆國會》
內容簡介
首屆聯邦國會是美國歷史上/富有成效的一屆議會,在美國歷史及人類政治文明進程中具劃時代意義。它將憲法從一卷羊皮紙轉變為強有力的政治機制和靈活的政治實踐,將共和的夢想落實為有血有肉的現實。
然而,首屆國會召開于風雨飄搖之時,奴隸制的幽靈始終盤桓在國會的上空,它將階級矛盾、南北方、東西部、虛弱無力的聯邦與各自為政的諸州,憲法與反憲法等問題糾纏在一起;國會內部也充斥著個人偏見和地區之間的不信任、內部交易,以及平庸之輩的怠惰。混亂、偏見、敵視、不睦籠罩著國會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團體。如何從一張紙開始建構新政府?憲法的崇高性如何落實到政治機制的運作中?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論能否化為日常的政治實踐?制度運作中如何平衡利益、制約權力?面對一系列盤根錯節的現實問題,國會議員們深知:國家存亡端賴各方的談判與妥協。
1789—1791年,國會議員們展開了漫長的討價還價。謙遜寬容的華盛頓,雄辯實干的麥迪遜,頭腦精密、富有卓識的漢密爾頓,性情剛烈、信奉共和的格里,堅定的反聯邦主義者麥克萊……這些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個性,秉持不同政治立場,代表不同利益的建國者們縱橫于各利益團體之間,*盡游說之能,盡顯政治風采,將政治智慧與政治手腕運用得爐火純青,雖偶有私心,但仍將公眾利益與憲法的崇高性置于私利之上。*終,在一片混亂與分歧中,各利益團體在重大問題上達成妥協,《權利法案》《聯邦稅收法案》《司法法》《國家銀行法案》相繼簽署,憲政運作機制在無序中循序漸進。
首屆國會的成功*非歷史*然,它是政治角力、鮮明個性、不同理念以及*凡決心合奏的史詩華章。它所灌注的多元利益團體之間談判與妥協的精神,鍛造出美國此后兩百多年精巧別致的政治機制運作的品格,為美國憲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古希臘人》
古希臘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400年橫跨兩千年的文明歷程
引言 古希臘人的十大特點 第一章 航海家邁錫尼人 第二章 希臘的誕生 第三章 環池塘而居的青蛙與海豚 第四章 求知欲強的伊奧尼亞人 第五章 開放的雅典社會 第六章 不可思議的斯巴達人 第七章 熱愛競爭的馬其頓人 第八章 神話的諸王與藏書室 第九章 羅馬統治與希臘思想 第十章 異教徒希臘人與基督徒
英國杰出古典學者,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倫敦國王學院古典學系教授,希臘研究中心教授
《日德蘭》
海戰史上舊時代的落幕,新時代的序幕
日德蘭海戰是“一戰”中重要的大規模海戰,也是有史以來少有的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的大決戰。戰役結果充滿爭議,影響力與意義眾說紛紜。戰役體現了當時的國際政治背景,也見證了現代戰艦革新和現代海戰新要素的出現。一個多世紀過后仍值得人們更多的了解。
*珍貴史料加獨到視角全面解析日德蘭海戰
敘事史寫作手法生動再現波瀾壯闊的對決
以敘事史的方式寫就,整合大量珍貴史料,高度重建了日德蘭海戰的完整故事,細節之豐富為同類書罕有。其中穿插了諸多親歷者的記述,輔以戰斗各階段的艦船運動路線圖,給予讀者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全無枯燥晦澀之感。
除了戰役本身的來龍去脈,本書亦有對戰役前因后果的背景鋪陳。對于戰爭結果的爭議之處還給出了頗具獨創性的解讀供讀者思考。本書可謂全面了解這場戰役的窗口,對“一戰”史與現代海戰史感興趣的讀者均能從中有所收獲。
*軍事歷史學家、前皇家海軍軍官執筆,可讀性與專業度并存
作為海軍迷的安格斯·康斯塔姆以充分的熱情記述了這場戰役。而身為軍事歷史學家與前皇家海軍軍官,他也為讀者提供了獨到的戰術分析,并充分做到了立場客觀。
《女王的游戲》
1474年,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舉起王權之劍,直指天頂,令整個歐洲為之震動。這既是歐洲現代早期開端的標志性事件,又拉開了新世紀女王“權力的游戲”的序幕。
16世紀,歐陸風云再起,列王紛爭。在這個教派林立的大航海時代,新大陸以及歐洲的大片土地都沐浴在女王的光輝之下。她們來自歐陸各大顯赫家族,彼此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血脈相連,或師徒傳承,或結盟,或對峙。
與伊莎貝拉同時代的安娜·德·博熱是法國的實際掌控者。她撫養大的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嫁入卡斯蒂利亞宮廷,之后在侄子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治下的尼德蘭攝政;并于1529年代表查理與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母親薩伏依的路易絲締結了著名的“夫人和約”(《康布雷和約》),結束了長達65年的意大利戰爭。
與瑪格麗特的女兒讓娜·德·阿爾布雷站在對立宗教陣營中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其三個兒子陸續成為國王,她本人則一直在幕后運籌帷幄。她手段強硬,對胡格諾教派的迫害令世人口誅筆伐。
伊莎貝拉的女兒阿拉貢的凱瑟琳在丈夫亨利八世出外征戰時攝政,雖然后來屈辱地失去了王后的地位,但她和安妮·博林的對抗還將在二人的女兒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身上延續下去。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統治英格蘭近45年。她不僅鞏固了英國國教的地位,有效地牽制住了西班牙和法國兩大強國,處決蘇格蘭女王瑪麗,重創了歐洲天主教勢力,更讓西班牙無敵艦隊折戟沉沙。終身未婚的她讓“女王”這個頭銜徹底擺脫了對男性的依附意味。女王的世紀隨著她的逝去而終結,但此后西方世界將不斷留下女性統治國家的記錄,再沒有人質疑女性治理國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