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家云集。《文選》選錄了一大批著名文學家,如屈原、宋玉、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曹植、阮籍、潘岳、陸機、陶淵明、謝靈運,等等。
二、名篇薈萃。《文選》匯集了一大批文學名篇,如《離騷》《過秦論》《上林賦》《兩都賦》《古詩十九首》《洛神賦》《出師表》《歸去來辭》,等等。
三、簡體橫排,全注全譯。三全本《文選》是中華書局D一個《文選》整理本,也是目前圖書市場上V一在售的《文選》全本注譯本,為圖書市場上口碑頗佳、備受歡迎、風頭正健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文全注全譯”叢書家族又添一重量級品種。
四、附錄索引,方便檢索。三全本《文選》書末附有按音序排列的著者索引和篇名索引,通過《文選著者索引》,讀者可以很快找到同一作者散見于《文選》各個部分的所有文章;通過《文選篇名索引》,讀者可以很快找到需要查閱的篇目。

基本信息
......

......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寫的我國現存z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漢魏以來,文人別集日益繁多,學者難以遍讀,選編精華的文學總集應運而生。《文選》就是一部選編精華的詩文總集,收錄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體裁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策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三十八類,其中賦、詩又按題材分為若干小類。各類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為序。
《文選》選文注重文采,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蕭統《文選序》)為主要藝術標準,多錄駢偶之作,集中了漢魏六朝文學的主要精華,被《四庫全書總目》譽為“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藪”。《文選》內容豐富、選錄精審,很多名篇依賴《文選》得以流傳至今,故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文選》所錄詩賦文章,成為后人學習寫作的典范,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文選》所體現的文學、文化思想,兼有文學批評、文體論、修辭學等多方面價值。《文選》作為總集之首,其編纂體例對后代的文學總集具有示范意義。《文選》保留了大量先唐時期的語言材料,具有重要的語言文字學價值。《文選》一度是科舉士子的教科書,具有教育史、科舉史的研究價值。
《文選》原為三十卷,唐李善注本析為六十卷。此次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文選》原文以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之清胡克家重刊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選》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每篇作品都有題解和作者介紹,分段加以注譯,便于普通讀者閱讀理解。全書一共六冊,每十卷為一冊。書前有總目,各冊有分冊篇名目錄,書末附有按音序排列的《文選》著者索引和《文選》篇名索引,檢索方便。
















文選序(節選)
余監撫余閑1,居多暇日。歷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2。自姬漢以來3,眇焉悠邈4,時更七代5,數逾千祀6。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7;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8。自非略其蕪穢,集其清英,蓋欲兼功,太半難矣9。 若夫姬公之籍10,孔父之書11,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12,加之剪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13。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14,金相玉振15。所謂坐狙丘,議稷下16,仲連之卻秦軍17,食其之下齊國18,留侯之發八難19,曲逆之吐六奇20,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21,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22,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于圣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云耳。
【注釋】
1.余:昭明自謂。監撫:監國,撫軍。《春秋左傳·閔公二年》中里克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2.晷( guǐ):日影。
3.姬漢:周漢。姬,周姓。
4.眇焉悠邈:形容悠遠。
5.七代:指自周至梁共七代,即周、秦、漢、魏、晉、宋、齊。
6.逾:過。千祀:千年。
7.縹( piǎo)囊:淡青色絲帛制成之書囊。
8.緗帙:包在書卷外之淺黃色封套。
9.“自非”幾句:呂延濟注:“蕪穢,喻惡也。清英,喻善也。兼,倍也。言文章之多,若不去惡留善,雖欲倍加其功,太半亦不能遍覽,安能盡乎?”
10.姬公之籍:泛指儒家經典。姬公,周公姬旦。
11.孔父:孔子。魯哀公為孔子作誄,稱孔子為尼父。見《史記·孔子世家》。
12.重( zhòng):甚。芟( shān)夷:剪除。
13.“老莊”幾句:謂不選子書。
14.冰釋泉涌:冰釋而化水,泉涌而成流。
15.金相玉振:《詩經·大雅·棫樸》曰:“金玉其相。”毛傳曰:“相,質也。”《孟子·萬章》曰:“金聲而玉振之也。”趙岐注:“振,揚也。”
16.“所謂坐狙丘”二句:李周翰注:“狙丘、稷下皆齊地之丘山也。田巴置館于稷下,以延游談之士。”
17.仲連之卻秦軍:據《戰國策·趙策》載,為魯仲連游說秦將辛垣衍,使其退兵五十里。
18.食其之下齊國:楚漢相爭,漢派酈食其往說齊王田廣,下齊七十余城。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19.留侯:張良封留侯。他曾發八難,勸高祖不可封六國后代。事見 《史記·留侯世家》。
20.曲逆:陳平封曲逆侯。陳平佐高祖,曾六出奇計。事見《史記· 陳丞相世家》。
21.概:梗概,大略。
22.“事出于”二句:上句之“事”,承上文“序述”而言,下句之“義”,承上文“贊論”而言。意謂史傳中之“贊論”和“序述”部分,也有沉思與翰藻,故可作為文學作品選錄。沉思,指深刻的藝術構思。翰藻,指表現于作品中之美麗辭藻。
【譯文】
我在從事軍政工作之余,平時頗多閑暇之日。觀看歷代文章,流覽詞章林府,經常沉思遐想,時光流逝而不知倦意。自從周漢以來,幽遠渺茫,朝代更換了七次,時間跨越了千年。其間詞人才子,不計其數;詩賦文章,汗牛充棟。要不是刪粗取精,縱然加倍努力,也不能遍覽盡閱。至于周公的典籍,孔子的論述,光輝如同日月,深奧一似神靈,是忠君孝親的典范,人類社會的師表,豈能妄加刪削,擅作剪裁呢? 老子、莊子的作品,管子、孟子等子書,大抵以立意為其宗旨,不是以能文為其根本,現在編纂《文選》,也就省而不錄了。還有賢達之士的贊美文詞,忠臣的抗行直諫,謀士的話語,說客的辯論,猶如水流泉涌,金玉其聲。所謂坐于狙丘而議于稷下,魯仲連卻退秦軍,酈食其往說齊王,張良提出八難而不立六國之后,陳平曾出六計而輔佐漢室興旺,這些都事美一時而語傳千古,見諸文籍,別載子史,像這些,都很繁復博雜,雖然也見諸書籍,然而畢竟不同于文學作品,現在編纂《文選》也不選。至于紀事系年的史書,只是用來褒貶是非,紀述好壞,與文學相比,也就大不相同了。至于贊論之組織文采,序述之排比英華,情事經過深刻的構思,文義體現于華麗的辭藻,像這樣的作品,雜取而搜集在一起。遠起周朝,迄于當代,共有三十卷,名之曰《文選》。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被立為皇太子,不及繼帝位而卒,謚曰“昭明”,后世稱為“昭明太子”。《梁書》(卷八)、《南史》(卷五十三)均立有蕭統傳。蕭統著述頗多,除今存《昭明太子文集》(已非原本,有殘缺)和《文選》三十卷外,尚編有《正序》十卷、《古今詩苑英華》二十卷,今均不傳。蕭統喜歡文學,史載他所住東宮藏書將近三萬卷。蕭統重視有文學才能的人士,例如《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就曾擔任東宮通事舍人,受到蕭統的禮遇。蕭統經常與他門下的文人學士們一起探討古代文獻,《文選》就是他和門下的劉孝綽等人共同編纂的,約成書于普通七年(526)至大通三年(531)間。蕭統在《文選序》中概括了文學發展和文體產生的歷史,說明了不選經、史、子部文章的理由,闡明了“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藝術標準。東宮豐富的藏書、蕭統及門下文士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精心編纂,使《文選》成為一部內容豐富、選錄精審的詩文總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