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書外殼破損,書籍全新,九成新售賣,介意者慎拍!!








內容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其技法獨特,畫科眾多,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這次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組織專家對這一文化遺產進行仔細梳理,歷經數年,從中選出十位具有廣泛和持久影響力的畫家,選取其經典之作,匯集成冊出版,以饗讀者,其價值意義十分巨大。
此套畫集為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精品,中國十大名畫家畫集包括了沈周、唐伯虎、徐渭、王石谷、石濤、鄭板橋、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八大山人這些最為知名的畫家,他們對繪畫影響深遠。這套畫集分別吸取了中國十大名畫家的經典作品,包裝及印刷精美,無論是收藏及送好友都是絕對的佳品。
詳細目錄
第一卷《沈周畫集》
沈周(1427-1509),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里人。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擅畫山水。筆墨堅實豪放,雖草草點綴,而意已足,形成沉著酣肆的風貌。亦作細筆,于謹密中仍具渾淪的氣勢,人稱“細沈”。取景多江南山川和園林景物。兼工花卉、鳥獸,善用重墨淺色,別饒韻致;也偶作人物。書法遒勁奇崛,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名重于明代中葉畫壇,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徵明等,咸出其門。后人把他和文徽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第二卷《唐伯虎畫集》
唐伯虎(1470-1523),明代畫家。名寅,以字行,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史等,吳(今江蘇蘇州)吳趨里人。少有俊才,博雅多識,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結交,人稱“吳中四才子”。賦性疏朗,任逸不羈,頗嗜聲色,流連詩酒,刻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一變斧劈皴為細長清勁線條皴法,并兼及元人法;并工畫人物,寫意俱佳,或細條清勁,設色妍麗,或筆墨流動,揮灑如,在錢選、杜堇之上。畫花鳥喜用 水墨、清雋峭利、既不同于林良、呂紀,亦有別于沈周,活潑灑脫,生趣盎然。兼善書法,能詩文。
第三卷《徐渭畫集》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白鷴山人、鵝鼻山人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幼孤、性絕警敏,九歲能文。性通脫,常與群少飲于酒店,官府有急需相召,或因醉不赴,或戴舊烏巾,穿白布瀚衣,直闖無忌。工書法,學米芾,行草縱逸飛動。中年始學繪畫,涉筆瀟灑,天趣扦發,特長花鳥,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勢旺暢。與陳道復并稱“青藤、白陽”,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寫意花鳥畫的新格凋。清代鄭板橋極崇拜他,自稱“青藤走狗”。現代黃賓虹詩贊曰“青藤、白陽才不羈,繢事兼通文與詩,取神遺貌并千古,—行進年下私淑之。”說明其對后世影響甚大。
第四卷《八大山人畫集》
八大山人1624年生于南昌,原名朱統,本是明朝宗室,因清兵入關,明朝覆亡,隨隱遁山林,中國繪畫史上的“怪杰”。擅畫山水、花鳥、竹木,筆墨簡括、冷峭、凝煉,雖著墨不多,均生動盡致,無景處亦成妙境,別具靈奇。中國的文人寫意畫到八大山人,在筆墨的運用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妙悟者不在多言。其筆墨清脆、構圖縝密碼,意境空闊,余味無窮,真是畫外有畫,畫外有情,真正做到了筆不工而心恭,筆不周而意周,在這方面八大山入是無與倫比的典范。齊白石稱其300年來領袖群倫,為畫壇巨擘。
第五卷《王石谷畫集》
王石谷(1632-1717)。清初畫家。名羽軍,以字行,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常熟(今江蘇)人。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位。所作仿古為多,功力深厚,熔鑄南北畫派于一爐。晚年畫風于簡練中求蒼渾。偶寫花卉、雋秀有致。曾謂:畫有明有暗,如鳥雙翼,不可偏廢。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大成。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第六卷《石濤畫集》
石濤(1642~1718),廣西全州人,清初書畫家。原名朱元極,明朝宗室,明之后出家為僧(法名原濟),一生致力于藝術的革新。擅畫花果蘭竹,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畫名極盛。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恣,淋漓酣暢,深得元人意趣,在氣概與風神上自具獨特面目,于氣勢豪放中寓有靜穆氣氛,更為同時代諸家所不及。其作品以蒼茫豪拓、淋漓灑脫的“氣勝”而著稱的。并對后來揚州畫派與近代畫風,影響極大。
第七卷《鄭板橋畫集》
鄭板橋(1693-1765),名燮,以號行,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世籍蘇州,明洪武間,遷居興化,遂為江 蘇興化人。少孤貧,天資奇縱,慷慨嘯傲,超越流輩。曾中舉為山東濰縣令。作官前后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工書法,以篆隸體參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隸非楷,自稱“六分半書”。有縱橫錯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體貌。擅畫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多不亂,少不疏,體貌疏朗,筆力勁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藉以寄托其堅韌倔強的品性。
第八卷《虛谷畫集》
虛谷(1823-1896),清末畫家。僧人。俗姓朱,名懷仁、虛白,字虛谷,號倦鶴、紫陽山民。安徽新安(今歙縣)人,移居江蘇廣陵(今揚州)。不茹素,不禮佛,也“從不卓錫僧寺”,往來于上海、蘇州,揚州一帶,賣畫為業,白謂:“閑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與任伯年、顧鶴逸、吳昌碩、倪墨耕等書畫家友善,早年學界畫,后以擅繪花果、禽魚、山水著名,運用干筆偏鋒,敷色以淡彩為主,偶爾用強烈 對比色,風格冷峭新奇,雋雅鮮活,無—‘筆滯相,匠心獨遠,開具一格, 吳昌碩贊為“‘拳打破去來今”。
第九卷《任伯年畫集》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畫家。初名潤,字小樓,后改字伯年, 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寄寓浙江蕭山。擅畫人物、花卉、翎毛、山水,尤工肖像,取法陳洪綬、華(品山),重視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替互用,賦色鮮活明麗,形象生動活潑,別具清新格調,年未及壯,已名重大江南北。后得朱耷畫冊,悟用筆之法,雖極細之筆,必懸腕中鋒,自稱“作 畫如頤,差足當一寫字”。所畫肖像。細部處可清楚到每一根須眉,無不逼肖,又善“用沒骨法分點面目,遠視之奕奕如生”(《淞南夢影錄》)。其畫在江南一帶,影響甚大,為“海上畫派”之代表人物。
第十卷《吳昌碩畫集》
吳昌碩(1844~1927),近代書畫家。浙江安吉人。作畫博取眾長, 并以書法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在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方面輕重疏密,匠心獨運,配合得體,無不精妙,對中國現代繪畫影響深遠,并對日本繪畫也有較大影響。近代書畫大師齊白石 對其推崇有加,并師法吳昌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