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字亂七八糟、記不住作業……該怎么辦?成長的煩惱讓孩子解決,童年的快樂由父母守護。
★安德烈婭*與6歲兒子共同創作,講述學習的難題,分享成長的喜悅。
★作者大膽使用兒子的涂鴉,展現童年真實的模樣,用母親的溫情關懷生命的成長。
★欣賞孩子的不完美,讓成長更加勇敢。

基本信息
......

......

《愛幻想的伊恩》是廣西師大出版社魔法象圖畫書王國推出的作品之一。伊恩是個愛幻想的男孩,他的思緒總是飄來飄去,而且常常沉浸在自己畫的世界里。上課的時候,他很容易走神,也無法按照老師教的那樣寫字、畫畫,父母和老師對他很失望,其他孩子甚至會嘲笑他。伊恩很傷心。其實,和其他孩子一樣,他也想當一個好孩子。伊恩很努力,漸漸地,他的字寫得越來越好,父母和老師也常常夸獎他。伊恩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同時他還一直堅持畫畫,而且會一直畫下去。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存在一個本能的繆斯,包容的環境和智慧的成人,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葆有尊嚴和自由,也讓他們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勇敢面對挫折,不畏懼。

三人漫談
欣賞孩子的不完美
柳漾/兒童文學工作者 周英/兒童文學博士 石詩瑤/兒童文學碩士
沒有一篇導讀能道盡一本圖畫書的秘密,所以,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多讀一遍,總能有新發現。我們在這里開辟一個小小的空間,與您分享我們三人的閱讀感受。所謂漫談,其實事先略有準備,但我們更愿意保留興之所至時的靈光乍現。而您與孩子共讀時的收獲,則是我們*為期待的精彩。
柳:我們談安德烈婭·彼得利克·侯賽諾維奇的作品《愛幻想的伊恩》。安德烈婭是我們很熟悉的作者和朋友,到目前為止,“魔法象”已經出版了她的三本圖畫書《藍色的天空》《愛》和《的旅行》,也曾經就《藍色的天空》做過一次“三人漫談”,而且,那是“三人漫談”欄目選擇的*本書。時隔一年半,我們又來談安德烈婭的作品,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愛幻想的伊恩》幾乎沒有安德烈婭以往的風格,是一個“例外”。這也是我非常贊賞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周:這本書和安德烈婭其他作品相比*顯而易見的“例外”就是畫風。安德烈婭的圖畫書有很強的個性:飽滿的色彩、圓潤的造型、獨特的元素,給人以很愉悅的視覺感受。但在這本書中,安德烈婭大膽地用了兒子尼奧的涂鴉,在色彩使用上也很樸素節制,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對生活的記錄。而且,文字的表達也與畫風相對應。在創作《的旅行》《藍色的天空》等故事時,安德烈婭用的是童話的敘事方式,有天馬行空的幻想。而這本書雖然在書名中就有“幻想”二字,卻是非常寫實的,她很真實地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并沒有設置童話場景。石:這本書的主題也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藍色的天空》《的旅行》還是《麥樂尼》,都是安德烈婭對自己童年的記錄或者世界觀的表達,這本書關注的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以及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柳:不過,她在主題的表達方式上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她的作品講述的都是比較沉重的話題,比如親人的逝去(《藍色的天空》)、家園的喪失(《的旅行》),還有孩子成長中的難題(《愛幻想的伊恩》)等。但無論是什么樣的題材,安德烈婭都在努力地用畫面傳遞溫暖和美好,故事也都是走向希望和明朗的。我希望中國的讀者能看到這一點。石:非常贊同。安德烈婭常常會塑造一個邊緣化的、孤獨的角色,有的身世悲慘,有的被大家孤立。伊恩是在學習能力上與其他孩子不同,所以不被身邊的人認可,甚至遭到同學的嘲笑。但這些孤獨的角色*終沒有走向不好的結局,而是一直努力地融入環境,尋找希望和快樂。比如伊恩,他非常努力,拼命克服自己的問題,讓自己不要走神,*后終于學會按照老師教的那樣寫字、畫畫,成為了一個好孩子。不過,對于“好孩子”這個說法,大家是有爭論的,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孩子都渴望得到認可,獲得大人的表揚,希望成為大家喜歡的樣子。所以,雖然伊恩這個形象的設定比較*,但是這個現象是普遍的,我想孩子和家長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經歷。周:在作品中呈現問題和沖突,并嘗試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很多作家都在進行的創作實踐。安德烈婭的不同之處在于,她的作品中總是有一種純真的力量,讓遇到困難和不幸的人們感受到愛和溫暖,讓人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并想辦法去改變。就像伊恩,他遇到了很難解決的問題,但是他還是勇敢地試著改變自己。柳:我以前編輯過一本圖畫書叫《愛德華——世界上*恐怖的男孩》,在書中,愛德華的行為其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是大人們看他的角度變了、對他的態度變了,愛德華就從世界上*恐怖的男孩變成了世界上*可愛的男孩。周:這本書有所不同,是伊恩自己先發生了改變,大人對他的態度才有了變化。可以說,是伊恩內在的成長需求讓這個故事發生了轉折。柳:你們覺得這樣的設計真實嗎?石:伊恩的轉變確實有些突兀,安德烈婭并沒有在作品中展現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方式,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現實。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能沒有那么幸運,當他沒有做到大家期待的那樣,家長和老師很難說出贊揚的話,對他來說,也許*的、*好的方法就是自我成長、自我治愈。當你開始做出改變,周圍的人才會因為你的進步給你積極的反饋,并慢慢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其實,這樣的故事設定很符合安德烈婭的理念,在她的其他作品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類似的情節。比如說《藍色的天空》,周圍的人一直都沒有關心、接受那個女孩,她很悲傷很孤獨,*后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治愈。這可能與安德烈婭自己的經歷有關,過往的經歷和感受使她更注重自我治愈。周:這也體現了孩子的成長本能,他們總是趨向于快樂,趨向于陽光的。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現出這樣的選擇,從自己的小天地里慢慢走出來,接納別人,改變自己,融入環境,哪怕有時候這種轉變完成得并不輕松。安德烈婭在故事中并沒有解釋伊恩的轉變,但這或許恰恰表現了成長的真實——質變往往發生在一瞬間。圖畫書《阿虎開竅了》也提到了這一點。柳:安德烈婭總是很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么,她的有些作品是先有理念,然后才有故事的。也有人認為,這并不是一種*好的創作狀態。不過,這本書所展現的現象是很值得關注的,中國家長也應該能夠找到強烈的共鳴。周:這本書有一個很打動我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個作家回歸到母親的身份,展示出了一種特別特別真實的母親的狀態。石:我先來補充一下創作背后的故事吧!安德烈婭的兒子尼奧小時候過于活躍,注意力不集中,閱讀和寫字也有困難。但是她覺得,尼奧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他關心很多東西,比如環境污染、宇宙奧秘、戰爭和饑餓等,只是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一個封閉的課堂里。所以,她選取了兒子筆記本里的畫,創作了這本書,既是為了記錄兒子的成長,同時也想告訴大人們應該怎么做。她告訴我們,她希望兒子能學到很多東西,接受*好的教育,但*重要的是,他可以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周:安德烈婭是個非常的母親。她會為了陪伴孩子推掉工作安排、調整創作計劃,也會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擁有更多、更豐富的體驗。她創作這本書也是基于母親對孩子的愛,以及看到孩子遇到問題之后所產生的焦慮。中國家長當然也會有這樣的焦慮,因此,這本書能夠給大家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柳:其實,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能夠轉變角度給孩子以鼓勵當然*好,但千萬不要不恰當地瞎批評,這樣做會很打擊孩子,讓他們受到傷害。石:是的。即使是并不嚴厲的批評,也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迫感。從伊恩被媽媽指責的那幅畫就可以感受到這種壓迫感:伊恩變得很小,縮在畫面的*角落,媽媽說的話幾乎占滿整個畫面。伊恩聳著肩,背對著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緊張和害怕。柳:孩子的很多心理活動和努力,不是那么容易被看見的。希望這樣的畫面、這本書可以讓家長感到震撼,希望大家在看到這本書時會想到自己曾經對孩子不恰當的評價,并發現孩子的努力。當然,*重要的是,當孩子有了成長之后,要懂得表揚。周:這本書構圖很簡單,大量地使用了尼奧隨性的涂鴉,但是安德烈婭的講究和用心都隱藏在畫面里。孩子的涂鴉和報紙拼貼看似沒有章法,但正是這種稚拙,巧妙地展現了孩子真實的成長狀態。這種藝術手法上的大膽也讓我們看到了安德烈婭了不起的一面,她之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加修飾地使用這些涂鴉,沒有進行所謂的藝術化,正是因為她坦然接受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如果說這本書的創作初衷是母親對孩子的擔心和焦慮,那么它*終所呈現的內容卻表達了安德烈婭對孩子作品的接納,以及作為母親的驕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本人也獲得了成長。石:這個故事的結尾很出彩,希望家長獲得了解決方法之后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在伊恩解決了學習難題之后,安德烈婭并沒有忘記告訴我們:“現在,伊恩總是在畫畫,而且,他會一直畫下去。”我覺得“一直”這個詞在這里很動人,安德烈婭看到了孩子的不足,并接受這種不足,同時她仍然尊重孩子的愛好和天性。在安德烈婭看來,學校的學習和興趣是沒有沖突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教科書的學習上,而壓抑了他們的潛力和天分。柳:是的,這本書封底上,安德烈婭寫給中國讀者的話就完全能夠體現這一點。一個合格的媽媽*關注的應該是孩子是否能成為快樂的人。每個孩子獲得快樂的方式不同,對于伊恩來說,就是畫畫、是幻想。周:伊恩在改變的同時,大人們也在改變。當伊恩做得越來越好之后,父母和老師都看見了,積極地表揚和鼓勵他,而且仍然給了他畫畫的自由,這是對孩子幻想世界的認可。對于伊恩來說,畫畫是他對幻想的描繪,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創作,他享受這種創造幻想世界的快樂。石:我們常常把幻想理解成空想,父母會教訓孩子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脫離現實,或許大人們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待得太久了,生活的壓力太大了,所以害怕孩子不現實,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但我們從伊恩的畫里可以了解,伊恩愛幻想是因為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畫的更多是現實生活中可以看見的動物,他只是用畫筆為這些日常的東西增加了幻想的色彩,但是大人們對生活麻木了,所以不再關注這些事物。周:從開頭到結尾,伊恩畫的內容其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他畫的更多是云朵、星星之類在大人眼里比較“遠”的東西,但是在父母和老師開始肯定他之后,他會畫數字、畫游戲、畫他的朋友,畫與自己的生活更“近”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伊恩所關注的世界在拓展,他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或者說,現實世界也向他顯示出美好、有趣的一面。柳:這次漫談,我們談到了藝術家安德烈婭與媽媽這個身份的結合,既看到了我們熟悉的一面,又獲得了新的驚喜。她站在媽媽的角度講述自己孩子的故事,既是對生活的記錄,又希望和更多家長分享經驗。所以,這本書不是封閉的,它引發了一個話題,是一個媽媽對別的媽媽的召喚,家長們不必正襟危坐地閱讀,可以參與進來,思考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 ——安德烈婭·彼得利克·侯賽諾維奇(克羅地亞圖畫書家)





著繪者:
安德烈婭·彼得利克·侯賽諾維奇(Andrea Petrlik Huseinovi?)克羅地亞知名插畫家、作家、出版人。1966年出生于克羅地亞的薩格勒布,在應用藝術學校畢業后,又進入美術學院進修。目前,她已創作了60多本圖畫書,并獲得許多和榮譽,比如:*9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金徽獎、日本大分插畫雙年展大獎、克羅地亞格里格·微特茲大獎等。她獨立創作的《藍色的天空》《愛》《的旅行》《愛幻想的伊恩》《麥樂尼》等由“魔法象”陸續推出。
譯者:
柳漾,兒童文學工作者,魔法象童書館創始人。曾翻譯兒童小說《蝴蝶獅》,圖畫書《愛打嗝的斑馬》《不會唱歌的小鳥》《北極星》《兩個怪物》《藍色的天空》《動物園》《我要買“什么都沒有”》《小羊睡不著》等100余本。同時,作為書評人,熱衷于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推介,已在《中國圖書商報》《新京報》《南方都市報》《中華讀書報》等報刊發表了200余篇童書評論,曾在《母子健康》開設“悅讀大師”專欄,曾在《我和寶貝》開設“繪本背后的故事”專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