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中國史學入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三國史話》
《史學要論》

......


概說
一、關于清史的年代問題
清朝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的統治者入關統治全中國的時期。滿族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我國東北聚居和發展。公元1616年它建立了一個政權,在山海關外的東北遼東一帶活動達二十九年之久,1644年才入關統治全國。1644年以前,滿族政權只是在遼東局部地區實行統治。從斷代史的角度來看,可以從它的先世談起,包括了1644年以前的歷史;但是在通史課程里,1616年到1644年這一階段的歷史則屬于明代,不在我們今天講的范圍之內。
清朝的統治一直繼續到1840年以后,直到1911年才被推翻。但是從 1840年中英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一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所以在通史里清朝的歷史結束于1840年。1840年以后的七十多年的歷史則放在近代史部分去講,我們講清代歷史的就不談了。1644年以前的不講,1840年以后的不講,只剩下1644年到1840年這一百九十七年的時間。這就是中國通史上關于清朝歷史這一階段的年代。(這里所說的年,都指自然年,不是周年。往往兩階段前后銜接在同一年,所以有重復的,計算周年時要剔除重復的年。)
二、鴉片戰爭前清代歷史的特點
在這一百九十七年里,出現了一些什么新東西?與過去有什么不同?有些什么突出的新矛盾?有些什么特點呢?
我們認為有以下六個主要特點:
1.這一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而不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在清朝以前,中國已經經歷了長遠的、悠久的封建社會。在這漫長時間里,有幾個根本特點,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超經濟強制等等,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是貫徹始終的。清朝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和階級斗爭的強大推動力量,使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每個朝代相對地又存在著差別。1644年以后的清朝和明朝比較起來,就相對地存在著差別,出現了一些新東西。例如,明代的人口統計數字,據《明史》記載,一直在五千萬至六千萬之間,一般說在六千萬上下。明神宗萬歷六年(公元 1578年)共六千零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人。但是清朝就不一樣,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年)中國人口突然增到二億零五百五十九萬一千零一十七人。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人口幾乎增加了兩倍半。到了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年),人口達到了四億一千三百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一十一人。過去我們說中國有四億人口就是指這個時期的數字。當然,明清兩代的人口數字都不一定是當時全國人口的實數,但是這些數字總說明人口增長很快,反映了清代社會經濟比明代有了突出的發展。
在人身依附關系方面,清代也和前代有所不同。中國農民的徭役負擔很重。在明代,政府限制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土地,人民沒有出入往來、居住、遷徙的自由;人民離開家鄉,要得到官廳的許可,發給路票,稱為“路引”,沒有“路引”就不能隨便移動。因為徭役是不能落空的,離開了家鄉,還得按期回鄉去承擔徭役,所以要領路引,以便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清朝則不同, 1723年攤丁入畝以后,人民有了往來的自由,政府也不過問,并不要你按期回去負擔什么徭役。可見封建社會的根本問題雖然沒有變化,但是各時期存在著相對的差別,而且這種差別的幅度還很大。
清代在封建社會發展中處在一種什么樣的階段也值得我們注意。它和前代有些什么不同呢?在明朝中葉以后,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萌芽并沒有導致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也就是說,還沒有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在中國社會史的分期上沒有封建社會末期。所謂封建社會末期是指封建社會瓦解、資本主義產生的時期。我們說清代這一階段不是封建社會末期,但是并不等于說沒有進入到封建社會晚期。
明代中葉以來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導致封建社會解體的原因很多,我們不必舉出更多的例子,例如,封建制度本身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限制,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農民個體經濟不能很快突破舊的生產關系造成新的生產力,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工商業沒有擺脫封建的桎梏,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控制等等,都阻撓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盡管這些原因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但是卻不能說沒有新情況的出現。盡管中國社會沒有進入封建社會末期,也不能說沒有發展到封建社會的晚期。
“末期”和“晚期”是有所不同的。“末期”是指舊的生產關系完全崩潰瓦解,并向新的制度過渡的階段;“晚期”是指這個制度已經開始走向崩潰,但是還沒有完全崩潰,在個別方面還有發展的余地。
中國封建社會沒有發展到末期,但是有晚期。清代就正是處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更確切些說,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也并不是從1644年才開始,明代也應該算是封建社會晚期。
2.清代是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這時封建經濟已經走下坡路,但是還沒有崩潰,資本主義萌芽正在孕育著,而封建經濟還繼續在發展。封建社會晚期和全盛時期有所不同,這時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封建經濟也還繼續在發展,比過去有發展、有進步,只是比較緩慢和不正規。在封建所有制加強與發展的同時,有了新的東西出現,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當兩種東西發生矛盾的時候,不是封建經濟讓路,就是資本主義萌芽受到約束。如果封建經濟讓路,那么中國社會就進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如果它并不讓路,反而使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限制,那么這就是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封建社會晚期。
在康熙乾隆時期,工商業非常繁榮,出現了許多新事物。以蘇州的工匠工資為例:踹坊工價原來是計件的,踹匠踹布一匹工價銀一分一厘三毫,這時出現了“米加”,凡米價每石在銀一兩五錢時,每踹布一千匹加貼銀二錢四分(每匹平均加二毫四絲);又如染紙作坊工價除飯食外原是計日的,每日刷紅紙五刀為一工,每工銀二分四厘(平均一刀四厘八毫),這時出現了“工貼”,多刷五刀另加伙食工銀五分(平均一刀一分,相當于基本工價一倍),還可以累計;又如紙坊工價原是計件的(所謂“計刷數為工,并不計日”),紙匠每日以刷紙六百張為一工,每月工價銀一兩二錢(每日六百張合四分),這時出現了“茶點銀”,凡是在正工六百張以外再刷六百張的,除規定計件四分外加給茶點銀半分,共四分五厘。這種“米加”“伙食工貼”“茶點銀”等等無非是工資的改稱,這一方面是工匠們反剝削斗爭的結果,一方面是坊主們狡猾地想借此刺激生產。坊主們意圖刺激生產增加利潤,但又不甘心提高工資以致減低剩余剝削,于是想出種種名目,希冀蒙蔽一時另尋復辟機會(例如米價降低取消“米加”);同時,坊主們既害怕工匠們的“喊歇停工”“齊行增價”,而不敢不改變工價,但又怕一增再增,觸動自己階級利益,于是坊主們聯合買通封建官府,訂出條例,刻石立碑,把工價定死,也就是凍結起來,使它在物價增長時也不能再增加。這就反映了封建生產方式內部資本主義萌芽和封建主義之間的尖銳斗爭。新的東西出現了,坊主不能不承認它,但是發展下去又會使坊主的利益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坊主與封建統治者勾結起來對它加以限制。從表面上看來,似乎也還公平合理,坊主不許克扣、短少工人工資;實際上是工人從此再也不許要求增加工資,即使是物價上漲,也不得要求增加,更不許叫歇(罷工,又稱喊歇),如果叫歇,責打三十板甚至遞解回籍,使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挫折,使新的生產方式的苗頭在封建主義的壓制下不可能得到發展。一般說,手工業方面的資本主義萌芽在發展過程中都有這種情況:不是封建經濟讓路,而是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