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 第三版 中國古代園林史+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 第二版 古建筑文獻資料營造工藝技術 圖解中國古代建筑史

原價:¥168優惠券:¥5券后價:¥163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三節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第一章 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筑遺跡

第一節 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節 仰韶文化的建筑遺跡

第三節 龍山文化的建筑遺跡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紀—前476年)

第一節 夏——中國奴隸制國家的誕生

第二節 商朝的宮室和陵墓

第三節 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建筑

第三章 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的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第一節 戰國到三國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二節 城市的發展

第三節 秦、漢、三國的宮室

第四節 住宅

第五節 陵墓

第六節 秦萬里長城和漢長城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 (公元265—589年)

第一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二節 都城及宮殿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寺和塔

第五節 石窟的建筑和雕刻

第六節 陵墓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筑 (公元581—960年)

第一節 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二節 隋、唐的都城與宮殿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寺、塔、石窟

第五節 陵墓

第六節 安濟橋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六章 宋、遼、金時期的建筑 (公元960—1279年)

第一節 宋、遼、金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二節 城市與宮殿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祠廟及寺、塔、經幢

第五節 陵墓

第六節 《營造法式》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七章 元、明、清時期的建筑 (公元1271—1840年)

第一節 元朝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二節 元大都和大都宮殿

第三節 元朝的宗教建筑

第四節 明、清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第五節 明、清的都城及宮苑

第六節 明代的萬里長城和海防據點

第七節 明、清一般城鎮、住宅、園林及家具陳設

第八節 明、清的壇廟建筑和陵墓建筑

第九節 明、清的宗教建筑

第十節 元、明、清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附錄一 注釋

附錄二 中國歷史年表

附錄三 歷代尺度簡表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的理論著作,簡要而系統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和成就,并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遺產。中國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體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簡要而系統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和成就,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文字簡要,敘事詳明,資料圖片豐富,附圖質量較好,有不少資料是過去未曾發表的,在目前同類書和資料中是較好的一部,對建筑歷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學工作都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敦楨,(1897~1986)中國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新寧縣,1986年4月30日卒于南京。1913年留學日本,1921年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筑科。1922年回國后在上海華海建筑師事務所工作。1925年起任教于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筑科、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及中央大學。劉敦楨曾任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工學院院長,重慶大學教授。他是中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學創立中國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1930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著有《佛教對于中國建筑之影響》、《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大壯室筆記》、《明長陵》、《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易縣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調查記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調查記》、《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筑研究樹立楷模。1949年后任南京大學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創辦中國建筑研究室,出版了《中國住宅概況》。1959年起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其著作已編成《劉敦楨文集》,共4卷。

中國古典園林史

《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三版)/清華大學廣義建筑學系列教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古典園林的生長、轉折、全盛、成熟、成熟后的發展過程以及與各時期的政治、文化、思想、藝術、技術諸方面的關系、相互影響。還列舉和分析了從古至今280多座園林的藝術特色、設計思想等,是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高水平學術專著。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園林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二節 中國古典園林發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第三節 中國古典園林的類型

第四節 中國古典園林史的分期

第五節 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

第二章 園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漢(公元前16世紀公元220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

第三節 商、周

第四節 秦

第五節 西漢的皇家園林

第六節 東漢的皇家園林

第七節 漢代的私家園林

第八節 小結

第三章 園林的轉折期——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皇家園林

鄴城

洛陽

建康

綜述

第三節 私家園林

城市私園

莊園、別墅

第四節 寺觀園林

第五節 其他園林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園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長安、洛陽

第三節 皇家園林

大內御苑

行宮御苑、離宮御苑

第四節 私家園林

城市私園

郊野別墅園

文人園林的興起

第五節 寺觀園林

第六節 其他園林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園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公元960-1271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東京、臨安

第三節 宋代的皇家園林

東京

臨安

第四節 宋代的私家園林

中原

江南

文人園林的興盛

第五節 宋代的寺觀園林

第六節 宋代的其他園林

第七節 遼、金園林

第八節 小結

第六章 園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公元1271-1736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大都、北京

第三節 元、明的皇家園林

第四節 清初的皇家園林

大內御苑

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

第五節 江南的私家園林

第六節 北京的私家園林

第七節 文人園林、造園家、造園理論著作

第八節 寺觀園林

第九節 其他園林

第十節 小結

第七章 園林的成熟后期——清中葉、清末(公元1736-1911年)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皇家園林

第三節 大內御苑

西苑

慈寧官花園

建福宮花園

寧壽宮花園

第四節 行宮御苑

靜宜園

靜明園

南苑

第五節 離宮御苑

圓明園

避暑山莊

清漪園(頤和園)

第六節 皇家園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節 江南的私家園林

概說

園林實例(小盤谷、個園、瘦西湖、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小蓮莊)

第八節 北方的私家園林

概說

園林實例(半畝園、萃錦園、十笏園)

第九節 嶺南的私家園林

概說

園林實例(余蔭山房、林本源園林)

第十節 私家園林綜述

第十一節 寺觀園林

概說

園林實例(大覺寺、白云觀、普寧寺、法源寺、古常道觀、烏尤寺、清音閣、黃龍洞、太素宮、潭柘寺、國清寺)

第十二節 其他園林

公共園林

衙署園林

書院園林

第十三節 少數民族園林

概說

藏族園林實例(羅布林卡)

第十四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一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附錄一 中國古典園林史年表

附錄二 本書園林分布圖

附錄三 本書主要園名索引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