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拒絕所有的岸+海洋與大地的故事外國小說(套裝3冊)
定價: 276.0
ISBN: 9787521752724WDT
作者: [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穆蒂斯,龔若晴,費穎婕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 去往世界的每一個港口 用不斷失敗把人生過得波瀾壯闊!
? 塞萬提斯獎得主,影響《百年孤獨》命運的人
? 六年成書,中文世界次系統引進。資深文學讀者們翹首以待!
? 塑造了當代人的原型,在精神世界重構失落的天堂
? 《荷馬史詩》的氣勢,《堂·吉訶德》的精神
? 英雄的失敗者史詩,永遠的流浪者傳奇
? 詩意的語言+“詹姆斯·邦德”式的講故事的方式
? 七個部分組成的“小說群”,七個故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
? 可讀性強。可以從任意故事開始閱讀。
? 裝幀精美:中文世界*出色的設計師之一王志弘操刀設計
《拒絕有的岸:瞭望員馬克洛爾集(1947—2003)》
★ 穆蒂斯詩集的*個中文譯本,中文世界*次引進。
★ 詩集詩集覆蓋了穆蒂斯漫長的創作生涯,收入了穆蒂斯1947年至2003年的詩歌作品。
★ 瞭望員馬克洛爾這個貫穿穆蒂斯創作始終的人物,這個西語文學中的典形象,這個神話意義上的當代人的原型,次出現就是在穆蒂斯的詩歌中。
★ 詩集和穆蒂斯的其他作品一樣,關注人類命運和歷史,流浪與大海、失敗與毀滅、詞語與絕望、情欲與死亡、歷史與黑夜、夢境與時間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 穆蒂斯的詩歌充滿哲思,形式上又突破了傳統詩歌的短句形式,有時以散文體出現,就像海浪一樣變化多端、綿延不絕。
★ 作者穆蒂斯是塞萬提斯獎得主,是馬爾克斯的摯友,是《百年孤獨》的一位讀者,是影響馬爾克斯創作的人,馬爾克斯說:“我們都是馬克洛爾。”
★ 穆蒂斯的《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去年上市后就獲得了主流文學圈的一致好評,豆瓣開分9.9,目前豆瓣評分也是一直在9.3—9.5之間。
★ 在文學圖譜上與加西亞·馬爾克斯、胡安·魯爾福并列的拉美作家,一個讀《百年孤獨》的人,2001年塞萬提斯得主阿爾瓦羅·穆蒂斯的全景文學巨著,講述我們和我們的世界不可救藥的虛無與命運。
《海洋與大地的故事》
★ 穆蒂斯的短篇集,收錄了作者從1960年起陸續發表、出版的短篇小說和敘事性文章。其中有虛構的故事、歷史敘事、改編的傳奇,重要的是,其中有他坐牢后寫下的監獄記事。
★ 這些短小的文字無論題材,都籠罩著氤氳的熱帶氛圍,正如穆蒂斯自己所說:“我寫下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贊美這個溫熱土地上的角落,讓它永遠存續,那里散發著我的夢、我的鄉愁、我的恐懼和我的喜悅的實質。”
★ 這些文章,就和《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一樣,充滿了社會邊緣的人,那些不被陽光照見的人和事——甚至歷史事件,穆蒂斯不帶道德評判地僅僅是記錄、書寫這些,為的不是讓他們被理解,而是被看見。
★ 瞭望員馬克洛爾這個貫穿穆蒂斯創作始終的人物,這個西語文學中的典形象,這個神話意義上的當代人的原型,也在這本書的后一篇中出現,講述了已故朋友的兒子賈米爾離開后,馬克洛爾的生活。
★ 盡管馬克洛爾只出現在后一篇中,但其他篇目里,寫到的那些人也就像是馬克洛爾的變體,正如馬爾克斯所說:“我們都是馬克洛爾。”
★ 作者穆蒂斯是塞萬提斯獎得主,是馬爾克斯的摯友,是《百年孤獨》的一位讀者,是影響馬爾克斯創作的人。
★ 穆蒂斯的《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去年上市后就獲得了主流文學圈的一致好評,豆瓣開分9.9,目前豆瓣評分也是一直在9.3—9.5之間。
★ 在文學圖譜上與加西亞·馬爾克斯、胡安·魯爾福并列的拉美作家,一個讀《百年孤獨》的人,2001年塞萬提斯得主阿爾瓦羅·穆蒂斯的全景文學巨著,講述我們和我們的世界不可救藥的虛無與命運。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瞭望員馬克洛爾”的史詩人生,七部曲組成的英雄傳奇。
身為穆蒂斯系列小說世界中的冒險家與主角,馬克洛爾是縱橫于陸地和海洋的英雄,他身上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是一個“生存在史詩世界的個體”。他總是忍不住遠離繁忙的港口,遠離安穩的生活。運輸木料、開酒吧、開妓院、走私軍火、挖礦淘金……他做過無數在法律邊緣游走的荒唐工作,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撥開索然無味的縷縷時光,不讓他滑向那即將戰勝他的虛無。
這位永遠流浪的瞭望員是穆蒂斯的“另一個自我”。馬爾克斯說“我們都是馬克洛爾”,馬克洛爾也是我們每一個當代人的原型。“我們都是被我們的童年、被我們自己的生命放逐的人。”他的命運就是每一個在現實中掙扎的人的命運。他永遠在漂泊,在流浪,“既沒有地方可以歸去,也不想歸去任何地方”。
在這部由七個部分組成的“小說群”里,穆蒂斯賦予了敘事以非同尋常的現代方式——讓小說里的時間與人生像海浪一樣奔涌往復,后,七部曲疊錯激蕩成為壯觀的個人史詩。
《拒絕有的岸:瞭望員馬克洛爾集(1947—2003)》
哥倫比亞作家、詩人阿爾瓦羅·穆蒂斯的詩集。本書按照時間順序編選、收入了穆蒂斯1947年至2003年的詩歌作品。
身為穆蒂斯系列小說世界中的冒險家與主角,瞭望員馬克洛爾這一人物形象就誕生在穆蒂斯的早期詩歌中,在這些詩也和他的小說一樣被一種熱帶氛圍縈繞著:消逝的美景、濕熱的時間、不幸的航行、荒唐的工作……
詩集覆蓋了穆蒂斯漫長的創作生涯,流浪與大海、失敗與毀滅、詞語與絕望、情欲與死亡、歷史與黑夜、夢境與時間……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海洋與大地的故事》
哥倫比亞作家、詩人阿爾瓦羅·穆蒂斯的短篇集,收錄了作者從1960年起陸續發表、出版的短篇小說和敘事性文章。
監獄記事,熱帶哥特故事,歷史與傳說,被焚毀作品的殘余,馬克洛爾未完的故事……在這些短小的敘事中,穆蒂斯書寫人類的痛苦、團結、不公,書寫那些湮沒在歷史中,光照不到的人和事。
馬爾克斯說:“我們都是馬克洛爾。”穆蒂斯作品中這一永恒的形象——永遠流浪的瞭望員馬克洛爾——在短篇集的后再次出現,但那些他不曾出現的篇章里,將軍、圣人、漁夫、作家……又何嘗不是馬克洛爾的變體。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目 錄
Ⅰ ... 我的朋友穆蒂斯/加西亞·馬爾克斯
001 ... 阿爾米蘭特之雪
095 ... 伊洛娜隨雨而至
187 ... 絕美之死
291 ... 貨船后一站
351 ... 阿米爾巴爾
445 ... 航船夢想家阿卜杜爾·巴舒爾
557 ... 海陸三部曲
《拒絕有的岸:瞭望員馬克洛爾集(1947—2003)》
目 錄
早期詩作(1947—1952) 1
漲潮 3
三幕 5
安赫拉·甘比西 8
旅程 10
一首詩的演出 13
災禍的元素(1953) 21
“204” 23
魚的厭倦 26
馬克洛爾的禱告 29
災禍的元素 31
一個詞 36
恐懼 38
驃騎兵 41
夜 48
三部曲 49
管弦樂團 53
伯沙撒的盛宴 57
失落之作 63
失落之作(1965) 67
阿門 69
夜 70
馬蒂亞斯·阿爾德科亞之死 72
夜 74
清晨的裂縫 76
“美好的死……” 79
約見 81
城市 84
預約 86
庫克船長之死 88
每首詩 90
告示 92
旅行短詩 94
曾有戰斗 96
奏鳴曲 99
哀嘆馬塞爾·普魯斯特之死 101
流亡 104
奏鳴曲 107
東方之歌 109
奏鳴曲 111
海外醫院紀事(1973) 115
醫院宣講 118
海灣醫院 121
在河邊 124
瀑布 127
二等車廂 129
片段 131
傲慢者醫院 133
住所 135
馬克洛爾的病禍 137
示意圖 139
挽歌 145
講述瞭望員馬克洛爾某些難忘的幻覺,多次旅行中的某些經歷,并對他熟悉的一些古老物品進行分類。 149
孤獨 151
搬運車 152
連禱 154
商隊驛站(1981) 157
商隊驛站 159
五幅圖景 167
阿爾米蘭特之雪 170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之死 174
科科拉 177
選帝侯的夢 182
桑布蘭之約 186
河口 188
使者(1984) 193
迷失的緣由 195
孩子,你屬于托勒密 198
加的斯 200
比亞納葬禮 203
瞭望員來訪 211
科爾多瓦的街 219
大諾夫哥羅德 224
阿爾罕布拉宮三部曲 229
阿拉庫里亞雷峽谷 237
哈迪斯的消息 241
十首藝術歌曲(1984) 245
其一 247
其二 249
其三 阿爾蒂爾·蘭波之碑 251
其四 克里特藝術歌曲 253
其五 255
其六 257
其七 259
其八 夜的藝術歌曲 260
其九 海的藝術歌曲 262
其十 萊奧·萊格里斯的回歸 264
皇家編年史(1985) 267
你的王國如同果實 269
天主教國王堂費利佩二世四十三歲像,桑切斯·科埃洛所作 272
埃斯科里亞爾的四支夜曲 275
回到費利佩二世女兒卡塔利娜·米凱拉公主的肖像 281
葬禮手記 283
一份致敬與七支夜曲(1986) 289
致敬 聆聽馬里奧·拉維斯塔的音樂后 291
七支夜曲 295
散詩 317
葡萄贊 319
約定 321
萬物自然史 324
雨的來訪 329
詛咒聰明人的歌謠 331
龍舌蘭的贊歌與標志 334
與馬里奧·盧齊相遇 337
阿米爾巴爾 339
亂劍一般 343
如果你聽到水流聲 345
我有時覺得…… 347
· · · · · ·
《海洋與大地的故事》
目 錄
編輯寄語 1
萊昆貝里日記 1
前言 新萊昆貝里日記 3
一 “監獄發生問題時……” 6
二 “一直以來,從文學作品中……” 16
三 “一天早上有人來通知我……” 23
四 “雨是六點左右開始下的……” 30
五 “浴室里熱氣蒸騰……” 41
阿勞卡依瑪山莊
熱帶土地上的哥特故事 51
守衛 53
主人 55
飛行員 58
瑪奇切 61
瑪奇切的夢 63
神父 66
神父的夢 69
少女 70
少女的夢 73
仆人 74
山莊 78
經過 81
葬禮 87
四則故事 91
軍師之死 93
后的面容(片段) 119
雞鳴之前 146
沙拉亞 173
報刊短篇 183
一 克雷塔羅幕間劇 185
二 君士坦丁堡幕間劇 188
三 美泉宮幕間劇 190
四 尼斯幕間劇 192
五 南大西洋幕間劇 195
六 斯特蘭德幕間劇 198
署名阿爾瓦·德·馬托斯的作品 201
大生意背后的小故事 203
德里厄·拉羅謝爾往事 211
生瘡的矮個軍人的歷史與虛構:波拿巴將軍在尼斯 221
邁克蒂亞事件或艾薩克出獄記 231
波連斯薩的東方國王 239

[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穆蒂斯,阿爾瓦羅·穆蒂斯(álvaro Mutis,1923—2013),哥倫比亞詩人、小說家、評論家。
他是外交官之子,從小乘坐半載貨半載人的小船往返于歐洲和哥倫比亞;
他在標準石油、泛美航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做公關,做過記者,當過電臺主播,主持過電視購物;
他信口胡說,引得觀眾提槍在街角埋伏;
他挪用公司慈善款項支持文化上的“堂吉訶德”事業,逃亡國外,又被抓捕入獄;
他是馬爾克斯的摯友,總是馬爾克斯作品手稿的讀者……
他早年寫詩,在1953年創作的詩集《災禍的元素》(Los elementos del desastre)中次出現了“瞭望員馬克洛爾”這一人物:不幸的航行,荒唐的工作,美景的消亡……1986年起,他開始創作以馬克洛爾為核心的小說,六年完成了七部,塑造出20世紀西語世界*重要的文學形象之一。
1974年獲哥倫比亞國家文學獎,1997年獲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和西班牙伊比利亞美洲索菲亞女王詩歌獎,2001年獲塞萬提斯獎。
龔若晴,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西班牙語文學博士在讀, 北京大學西班牙語專業本科、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已出版譯作《鷹的語言: 哥倫比亞當代詩歌選集》《第五次工業革命》, 另有譯文發表于《世界文學》《當代國際詩壇》等。
費穎婕,加州大學圣迭戈西班牙語文學和人類學田野媒介方法博士在讀,西安外國語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拉美當代敘事文體的記憶與創傷,研究獲得美國拉美研究Tinker獎學金、蘇拉什電影與研究獎學金; 導演影片《蒂華納,我的愛》進入2023年拉美研究學會溫哥華電影節。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他的書,隨便挑一本,讀上一頁,你就會明白:阿爾瓦羅·穆蒂斯的全部作品,連同他的一生,都在確信無疑地傳遞著一個信息:失落的天堂再也無法找回。馬克洛爾并不是一個人,這顯而易見。我們都是馬克洛爾。
——馬爾克斯(作家)
穆蒂斯是西班牙語里罕見的那一類詩人:豐盈卻不炫耀或濫用。有著說出一切的需求和懂得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理智。熱愛詞語,也在詞語面前絕望。
——奧克塔維奧·帕斯(作家,詩人)
穆蒂斯創造了瞭望員馬克洛爾就像加西亞·馬爾克斯創造馬孔多、魯爾福創造科馬拉一樣。馬克洛爾還是一個想象空間,由再熟悉不過的微小和巨大的現實片段創造出來的。
——馬里奧·貝內德蒂(作家,詩人)
四海為家、游歷豐富、文雅、敏感、熱心、名士風范、迷人,他就是國王。沒有什么能讓他噎住。他的魅力是會融化的。阿爾瓦羅·穆蒂斯能分開一個廣場。他總是帶著標志性的瀟灑穿過大廳,他的伶牙俐齒能穿破風,穿破波浪,穿破嘴唇,當然,還能穿透心……
——埃萊娜·波尼亞托夫斯卡(作家)
聶魯達和博爾赫斯在阿爾瓦羅的詩歌中找到了美的對話。
——胡安·維洛羅(作家,記者)
作為一個整體,馬克洛爾的故事屬于這種級別的文學作品:它的整個呈現似乎都覆上了不可能的色彩,其起源和構成超然于組織作品的一般方式,以至于我們會意識到,我們無法預知我們一定能從書中讀到什么,而且很有可能永遠無法真正讀懂它。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作家)
無論從結構、語言還是從內容、思想看,都無處不感受到它的適當。閱讀時,自始至終沉浸在它令人激動的藝術崇高氣質中。
——阿乙(作家)
穆蒂斯是《百年孤獨》早的讀者之一,加西亞·馬爾克斯當年寫這本書的時候,每寫一部分都要講給他,聽聽好朋友的意見。可惜好友的光輝對穆蒂斯的文學成就多少有些掩蓋,其實穆蒂斯的小說和詩歌自成一家,別有洞天。——范曄(譯者、學者)
在這部小說里,詩人穆蒂斯成為了汪洋肆意的敘述者。在他創造的宇宙里,馬克洛爾是瞭望員、探險家、游蕩者,也是企求愛欲的人、沉浸記憶的人、突破法則的人、迎接奇遇的人、承擔厄運的人、探索未知命運的人、領受生命驚喜的人。馬克洛爾就是我們渴望成為的人。
——胡桑 (詩人)
對于馬克洛爾來說,沒什么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包括死亡;也沒什么是他所放不下的,哪怕觸動他的感情。他在不斷流浪,而他的靈魂屬于遙遠的時代,“他準確地拒絕某些事物,因為他奉行不去試圖改變他人的哲學——每個人都如其所是,就是這樣”。
——趙松(作家、評論家)
《拒絕有的岸:瞭望員馬克洛爾集(1947—2003)》
阿爾瓦羅·穆蒂斯的有作品,以及他的生命本身,都屬于一個有遠見的人,他知道,我們永遠找不回那個逝去的天堂。也就是說:馬克洛爾并不是一個人,這顯而易見。我們都是馬克洛爾。
——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穆蒂斯是西班牙語里罕見的那一類詩人:豐盈卻不炫耀或濫用。有著說出一切的需求和懂得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理智。熱愛詞語,也在詞語面前絕望。
——奧克塔維奧·帕斯
阿爾瓦羅·穆蒂斯,哥倫比亞詩人,聶魯達的著名仿效者。近他剛從哥倫比亞過來,有人都像見到救世主一樣迎接他。他是聚會的拯救者。他對著你跳啊跳,一杯雞尾酒又一杯雞尾酒,勾引著阿爾塔米拉的女公爵,和比亞瑪爾西亞的女侯爵……香檳就這樣流溢,和他在一起時沒有什么是平淡的;對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什么比讓你覺得像泡沫一樣更討人喜歡的了。穆蒂斯喜歡講笑話,而且無論是新的文學動向還是現代的美術趨勢,他都站在潮流前端。他會談起歌德,談起碧姬·芭鐸,還有黑彌撒。尤其他還會從一個耳根到另一個耳根的咧嘴大笑,直到筋疲力盡為止。他會用法語朗誦,用俚語來猜謎。他的旅行經歷是真正的取之不盡。跟歐洲人他就聊暹羅,跟南美人他就聊歐洲,如果是那些“次參加社交的人”,則對他們講述令人神往的路易十四的宮廷歷險。他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雜志的忠實讀者,并且保存著珍貴奇異的限量版。他會和奧克塔維奧·帕斯整整一夜聊神秘主義和人類起源之間的關系。他同樣會去引誘帕斯。他永遠不會停止那樣做。他有理由。四海為家、游歷豐富、文雅、敏感、熱心、名士風范、迷人,他就是國王。沒有什么能讓他噎住。他的魅力是會融化的。阿爾瓦羅·穆蒂斯能分開一個廣場。他總是帶著標志性的瀟灑穿過大廳,他的伶牙俐齒能穿破風,穿破波浪,穿破嘴唇,當然,還能穿透心……
——埃萊娜·波尼亞托夫斯卡
阿爾瓦羅·穆蒂斯跟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關系非常好,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每寫一些章節穆蒂斯都是先的讀者之一,都是跟他分享,但是很可惜好朋友的光輝對穆蒂斯的文學成就多少有一些掩蓋,穆蒂斯有好幾部長篇小說存世,也有一些短篇、中篇的集子和詩歌,都是非常精彩的。
——范曄
《海洋與大地的故事》
阿爾瓦羅·穆蒂斯的有作品,以及他的生命本身,都屬于一個有遠見的人,他知道,我們永遠找不回那個逝去的天堂。也就是說:馬克洛爾并不是一個人,這顯而易見。我們都是馬克洛爾。
——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穆蒂斯是西班牙語里罕見的那一類詩人:豐盈卻不炫耀或濫用。有著說出一切的需求和懂得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理智。熱愛詞語,也在詞語面前絕望。
——奧克塔維奧·帕斯
阿爾瓦羅·穆蒂斯,哥倫比亞詩人,聶魯達的著名仿效者。近他剛從哥倫比亞過來,有人都像見到救世主一樣迎接他。他是聚會的拯救者。他對著你跳啊跳,一杯雞尾酒又一杯雞尾酒,勾引著阿爾塔米拉的女公爵,和比亞瑪爾西亞的女侯爵……香檳就這樣流溢,和他在一起時沒有什么是平淡的;對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什么比讓你覺得像泡沫一樣更討人喜歡的了。穆蒂斯喜歡講笑話,而且無論是新的文學動向還是現代的美術趨勢,他都站在潮流前端。他會談起歌德,談起碧姬·芭鐸,還有黑彌撒。尤其他還會從一個耳根到另一個耳根的咧嘴大笑,直到筋疲力盡為止。他會用法語朗誦,用俚語來猜謎。他的旅行經歷是真正的取之不盡。跟歐洲人他就聊暹羅,跟南美人他就聊歐洲,如果是那些“次參加社交的人”,則對他們講述令人神往的路易十四的宮廷歷險。他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雜志的忠實讀者,并且保存著珍貴奇異的限量版。他會和奧克塔維奧·帕斯整整一夜聊神秘主義和人類起源之間的關系。他同樣會去引誘帕斯。他永遠不會停止那樣做。他有理由。四海為家、游歷豐富、文雅、敏感、熱心、名士風范、迷人,他就是國王。沒有什么能讓他噎住。他的魅力是會融化的。阿爾瓦羅·穆蒂斯能分開一個廣場。他總是帶著標志性的瀟灑穿過大廳,他的伶牙俐齒能穿破風,穿破波浪,穿破嘴唇,當然,還能穿透心……
——埃萊娜·波尼亞托夫斯卡
阿爾瓦羅·穆蒂斯跟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關系非常好,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每寫一些章節穆蒂斯都是先的讀者之一,都是跟他分享,但是很可惜好朋友的光輝對穆蒂斯的文學成就多少有一些掩蓋,穆蒂斯有好幾部長篇小說存世,也有一些短篇、中篇的集子和詩歌,都是非常精彩的。
——范曄
穆蒂斯是天生的說故事的高手。——《洛杉磯時報書評》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文摘一:
3月24日
我們來到了一片開闊的林間水域。多日之后,藍天終于在上方現身,云朵正帶著仁慈的遲緩輕輕移開。熱意隨之愈漸強烈,它令人壓抑的濃度在高大林木的青綠樹冠下、在綿延不斷的蔭翳中,將悶熱變成了頑固無情、慢慢啃噬我們卻又不至于讓我們窒息的存在。馬達的噪聲溶解在天空,船向前走著,讓人察覺不到它逆流而上的絕望抗爭。一種類似幸福的感覺在我內心駐扎下來。不難看出,其他人也放松了許多。只是,在遠處的視野盡頭,陰暗樹墻的輪廓已漸漸明晰,幾小時內,它就會將我們吞沒。
這樣充滿陽光的平和間隙以及相對的靜寂能幫我好好審視那些推動自己踏上這趟旅程的原因。一次聽到木材的事是在“阿爾米蘭特之雪”,芙洛爾·埃斯特維茲那家開在安第斯山上的休息站。那時,我已經和她一起住了幾個月了—之前被三角洲雨林里某種有毒的蚊蟲咬了腿,我一直在她那里休養。芙洛爾照顧著我,她的親切有些疏離,但很堅定。晚上,我們會做愛,我的廢腿自然有些礙事,但那愛欲的釋放里也飽含著拯救和解脫的意味,讓兩人都卸下了各自背負的沉重包袱,脫離了來自過去的不幸。關于芙洛爾的休息站和我在荒原地區的日子,我想在此前的書寫中都已有所提及。一天,一位自駕卡車的貨運板路過了那里,車上載著他在平原上買的一群牛。就是他告訴了我們木材的事,說雨林盡頭有一家木材加工廠,從蘇蘭朵河順流而下,可以在大河兩岸正在建造的數個軍事據點把木材高價賣出去。傷口愈合后,我就帶著芙洛爾給的錢,下山去了雨林,心里卻總是懷疑這趟旅程里藏著某些讓人不踏實的地方。山上很冷,雪不斷地下,仿佛列隊的悔罪者穿行在低矮而茂密的灌木叢間,讓我迫切地想將自己埋入低地平原熾熱的天氣里。我原本還有份沒簽的合同,合同要求我隨一艘掛突尼斯國旗的貨船去安特衛普,并對船只做一些改裝,將它變為運送香蕉樹的船只。我把合同原封不動地送了回去,給了些笨拙的解釋,應該也騙過了那些板,他們都是我在其他艱難旅途中認識的老朋友、老伙伴了,也許有一天,那些故事也會值得人回憶。
登上這艘船時,我曾提起那座林間空地上的木材加工廠,但卻沒有人能說出它的精確位置。他們甚至都不確定它是否存在。這樣的事常常發生在我身上:奔赴的行程總是謎一般不確定,總是經受著隨意變更的厄運。現在,我在這里,像個偏執狂般逆流而上,心里卻早已知曉,自己終將遇上些什么事,把一切都叫停。雨林里,沒有任何東西在等我,那兒鬣蜥洞般的氣候讓我很難受,也很悲傷。遠離大海,沒有女人,說著一種愚蠢的語言。然而此時此刻,我親愛的阿卜杜爾·巴舒爾應該還在等著我,想著或許我已經死去。我曾和這位伙伴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岸邊度過了那么多個夜晚,兩人的那些在瓦倫西亞和土倫輕松發大財的美夢實在令人難忘。從生命初始,我便一次又一次地落入泥沼,做出錯誤的決定,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讓我萬分不解卻又度著迷,這些沒有出口的小路合而為一,組成了關于我的生命、我的存在的故事。對幸福的熱望不斷被背叛,日復一日地偏航,終總是匯入注定的一次又一次的慘痛失敗,在生命深、確實之處,我一直都明白,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在不斷渴求那些潰敗,我對幸福的熱望原本是可以被滿足的。但有誰能明白這一點呢?陰郁的叢莽埋伏在前方,我們就要再次進入它的綠色隧道。已經能聞到那種氣味了,聞著像厄運,也像惡心的溫熱墳墓。
3月27日
今天早上,我們在一座被軍隊占領的村落旁靠了岸,卸下了幾桶殺蟲劑,印第安人下了船。我在那兒得知,我的吊床鄰居叫伊瓦爾。印第安夫婦在岸上向他道別,唧唧啾啾地叫著“伊瓦爾,伊瓦爾”,他則報之以新教牧師的溫柔甜笑。夜幕降臨,我們在吊床上躺下,沒有點科爾曼煤油燈,怕招蚊蟲,我用德語問他是哪兒的人,他回答我說派爾努,在愛沙尼亞。我們聊到了很晚,分享了許多回憶和經驗,后發現說起的很多地方兩個人都熟悉。這樣的事常常發生,語言頃刻間便能暴露出一個人的真實模樣,并截然不同于我們之前對他的想象。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端剛硬、理智、冷靜,對自己的同類抱有絕對的鄙視,他用某些方式為這種輕蔑罩上了面具,卻又會一個跳出來揭露自己的虛偽行徑。他十分謹慎。關于與印第安夫婦的風流之事,他所想所說的完全是玩世不恭的冰冷敘述,讓人感覺他不僅已脫離了俗世羞恥和社會倫常,更脫離了人類簡單基本的溫情。他說他也去木材加工廠。當我叫那地方“工廠”時,他便拋出了一大串含糊的介紹,描述起那里有什么設施,這讓我更加沮喪和猶疑。誰知道在山脈腳下的那片空地上會有什么在等我。伊瓦爾。隨后,在夢里,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這個名字聽起來那么熟悉。伊瓦爾,是“晨星號”上那個被捅死的見習水手的名字,殺他的是個水手長,堅稱兩人一起光顧皮特爾角城的一家妓院后對方偷了他的表。伊瓦爾會背誦克萊斯特的全部作品,在寒冷的夜里,常自豪地穿著母親為他織的那件毛衣。夢里,他帶著一貫溫暖而純真的微笑和我打了招呼,并試著和我解釋他和我的吊床鄰居并不是同一個人。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擔憂,向他堅定地表示自己很清楚這一點,不可能把他們弄混。已是清晨時分,我趁著相對的涼爽寫了些東西。關于奧爾良公爵謀殺案的冗長調查已經開始讓我無聊。在這種天氣下,只有基本齷齪的欲望會一直延續,并在不可抵擋、不斷侵蝕我們的可惡悶熱中破水前行。
我又思考了一陣自己那些反反復復的陷落,那些帶著一貫的笨拙轉過的命運拐角,突然發覺,在我身旁,有另一個生命正綿延前行。一個緊挨著我但我卻從不知曉的生命。它就在那里延續,包含著有我在半路上放棄拐彎的時刻,有我舍棄掉另一種出口的時刻,就這樣匯成了另一種命運的盲目湍流,一種可能是我的命運的命運,它用某種方式繼續存在在那里,在那我不曾踏上的另一側河岸,平行于我的日子,奔涌向前。它與我毫不相關,卻拖扯著如同焦慮的此刻一樣屬于我的有夢境、幻想、計劃和決定,它們本有機會組成另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在可能發生之事組成的邊緣里延綿生長。那段故事或許和落在我身上的這段故事相同,但里面充滿的事物卻與這里的迥然相異,那另一個故事不斷成形,在我的身旁流淌,仿佛頂著我的名字卻對我一無所知的鬼魅血液。換句話說,如果我成為那個故事的主角,為它染上我一貫蠢笨的焦慮,那么它或許便是同一段故事了,只不過其中的情節與人物會完全相異。我同時又想,到達人生盡頭時,在我眼前一幕幕出現的,將是那另一個生命—我將因完全錯失了它而痛苦不堪—而不是這一個真實的、已經完成了的生命,這個生命的內容不值一看,不值得臨終前和解的目光,因為它不配,我也不希望由它的出現來安撫我生命的后一刻。抑或生命的一刻?這個問題應該其他時候再思考。一只巨大的深色夜蛾扇動著毛茸茸的翅膀,撞擊著油燈的玻璃罩,打斷了我的專注思索,令我立即陷入了一種難以承受的、脫離了軌道的惶恐。我泡在自己的淋漓汗液中,等待它停止繞著光亮翻飛,等待著它飛回自己的黑暗故里—它完完全全是屬于那里的。伊瓦爾絲毫沒有察覺到我短暫的癱瘓,他熄滅了油燈,深深喘息著進入了夢鄉。我嫉妒他的淡漠。不過,在他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會不會有一道藏著某種未知恐懼的縫隙?我想大概是沒有。因此他才可怕。
文摘二:
4月18日
一如以往,昨日午睡中的游歷在今天漸漸揭開了它們可能的謎底。仍是我從前的心魔,那些已經腐舊的鬼魂,變了衣裝,換了語調,帶著舞臺藝術般的新的惡念,像慣常發生的那樣,再次現身,讓我記起那些織就我命運的恒量:活在一段與我個人利益和喜好完全無關的時光;習慣把慢慢死亡當作日復一日的本質工作;接受這本質工作中情色世界的一貫隱晦的存在;連續不斷地回溯過往,追尋舊日中本可以讓我找到生命意義的時間地點;還有那特別的頻繁參考自然的習慣—參考它的表象、它的變形、它的陷阱、它的隱秘的聲音,我在猶疑時所做的決定完全取決于它們,我在行動時的果斷看似毫無依據,但事實上總是在遵從那些召喚。
只是思考一下這些,就讓我平和地接受了這落在我身上的迷惘的、與我本人毫不相關的此時此刻。因為某個很容易理解的視角的錯誤,我在思索時忽略了一些在昨日夢中顯現的熟悉的元素。它們就在那里,但我并沒能領會。我已經習慣了那些自己的夢境所揭示的預兆,甚至在謎底解開之前,就先感受到它所帶來的恩惠和鎮靜作用。現在只需再解讀一下芙洛爾·埃斯特維茲的態度。她主動邀我上她的床,但在往日類似的情境中,她絕不會這樣做。事實上,盡管外表狂野—大腿渾圓,粗硬的長發蓬松散亂,濕潤的黝黑肌膚仿佛隱形的天鵝絨般輕輕抗拒著觸摸,寬寬的女先知的胸脯整日若隱若現,盡管擁有這些性感符號—但芙洛爾完全不諳矯揉媚惑的游戲,不懂愛欲勾引的詭計。她是橫沖直撞的,幾乎悲傷的,她只會帶著無聲的絕望—在失去束縛的威權之下的人會有的絕望—在維斯塔貞女1式的靜寂中享受愛欲。或許,芙洛爾在夢中的挑逗態度是我在這趟旅途中的禁欲造成的;除了與印第安女人的那一段,就再沒有別的什么了,但那次經歷也并沒有帶給我撫慰,反而讓我不安。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她是一個典型的兼具不同人樣貌、氣質的混合體。正因如此,我們從來都無法確認夢中人的確切身份。我們面前的永遠都不是獨一的人,而是一個合體,一個短暫的濃縮的群像隊列,它永遠都不會是一的、確定的存在。
芙洛爾·埃斯特維茲。從沒有人和我這么近過,從沒有人對我來說這么不可或缺過,從沒有人像她那樣,在微微蹙著眉的粗魯距離之外,懷著隱秘的輕柔悉心地照顧過我,她整個人都是安靜的,常常只說些單音節的字,哼或者嗯,簡潔的回應,既不否定,也不確認。在我向她問起木材的事時,她只是說:“我不知道木材還能賺錢。它能造房子、圍柵、抽屜、托架,能造任何東西,但是賺錢?是故事里才有的事吧。還是不要信了。”后來,她去藏著自己有積蓄的盒子里,把有錢都拿出來給了我,一個字都沒說,連看都沒看我。芙洛爾·埃斯特維茲,生氣時率直又暴躁,愛撫時放肆又粗魯。她會一邊聚精會神地看霧氣在高高的刺桐間飄過,一邊唱起低地地區的歌曲,水果味道的歌曲,輕快、天真,染著尖銳的鄉愁,那鄉愁留在我的記憶中,旋律和歌詞里都有明澈的質樸。而我在這里,逆流而上,與我一起的,是一個半克曼切1半英國佬的酒鬼,一個愛上了他的柴油馬達的沉默印第安人,還有一個像是從那些無名亦無用的參天大樹的腫脹樹皮中生出來的九旬老人。我魯莽的流浪之途沒有解藥,永遠都不合時宜,永遠都有害,永遠都與我的真實意愿相悖。
4月20日
我們又進入了一個平原,平原上散落著小片的樹林,各處都有河水泛濫形成的沼澤。一群草鷺劃過天空,保持著整齊的隊形,讓人想起偵察機方隊。它們環繞平底船飛行,隨后又帶著無懈可擊的優雅,降落在岸邊。它們邁著遲緩而謹慎的大步,尋找著吃食。當一條魚被抓住,會先在草鷺抖動的長喙里掙扎一下,隨后那受害者便會如變戲法般消失。在一大片令人生厭的水面,太陽直直落下去,讓蘆葦和藤本植物間的波光更加耀眼。不時有小片的林子出現,從中散出猴子、鸚鵡和其他鳥類的喧鬧,還有巨型蟋蟀催眠的單調歌謠,像是在提醒我們,船很快就會回到雨林。那地方的孤寂讓我們無所依靠,我們無從得知為什么在雨林中并沒有這樣的感覺,雖然那里無時無刻不飄著死氣沉沉的霧氣,提醒著我們它毀滅性的切近存在。我躺在吊床上,喪失了意志力般冷漠地看著周遭景色列隊劃過,一能感知到的不同是,隨著午后的過去,光線在緩緩變化。水流幾乎沒有給前行的船造成阻力。馬達的節奏快了起來,清脆多了,讓人難以置信,畢竟它已經老了,瘋瘋癲癲的,不穩定。不過這些都沒能進入我的幾乎不涉及個人色彩的注意力的表面。與往日一樣,在那些滿含預示的夢境降臨之后,我陷入了一種邊緣性的冷漠,緊挨著喑啞的恐慌。我感知著它,仿佛它是種無法避免的攻擊,攻擊我的存在,攻擊那些支撐我存在的力量,攻擊我勉強的空洞希望—或許某天事情會好轉,終一切都會開始有好結果—無論如何,它都仍是希望啊。我已經十分熟悉這種短暫而危險的中立期,我很明白,好不要考驗它們。否則,能得到的無非只是短暫的延長期,效果類似于因疏忽而過量服下藥片,只有當身體吸收完解毒藥劑時,藥效才會停止。
船長走來告訴我,傍晚時我們會停靠在一座村莊旁,添些燃料和補給。我想起上校的建議,問起了他酒壺的狀況。他知道他們囑咐過我,帶著輕微的厭煩答道:“不用擔心,朋友,我在那兒會買的,夠剩下的路上喝的。”他吸著自己煙斗飄出的煙氣走了,一副生氣的架勢,像是要保護自己那片被別人踐踏了的私密地帶。
文摘四:
6月12日
山脈聳立在地平線上,在我們面前明晰得讓人喘不過氣。我忽然發覺自己之前已然忘記了佇立在它面前的感覺,忘記了對自己來說,它曾意味著庇佑的氛圍和無盡的泉源,從中不斷涌出磨煉我心智的考驗和磨尖我感官的挑戰,并一直刺激我去探索、確立偶然的邊界。連山被天空泛起的青色籠罩,我在它面前,感覺心底涌上了一種用愉悅填滿我身體的喑啞的坦誠:只有我才知道該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小時詮釋到何種程度、賦予上何種意義,“我屬于那里。當我離開那里,我便開始死去”。或許,這便是船長口中“我的不死”所指的東西。是的,就是它,現在我徹底明白了。芙洛爾 · 埃斯特維茲和她桀驁不馴的褐色亂發,她慈悲的粗野言語,她放縱的身體,她那些能安撫潑皮無賴的歌曲,只有她,能憑借無法生育的女性的學識,完全理解這些人一無是處的純真,能搖晃著生命的肩膀,迫使對方交出她所要的東西。
山脈。雨林正在腐爛的癱軟地獄帶給我的試煉仍在我體內留著新鮮的痕跡,一切將我帶到雨林的事之所以發生,都是為了在此刻讓我發現,我真正的居所在那里,在上方,在巨型蕨類植物搖曳生姿的峽谷深澗,在廢棄的礦洞,在披著花朵驚人的雪白或覆著果實喜慶的嫣紅的咖啡園中濕潤的咖啡木上;同時也在香蕉樹上,在它樹干難以形容的柔滑中,在它從容、光潤的嫩綠枝葉的謙卑里;在向下流淌的河流中,水流會撞擊被陽光曬熱的巨石,對爬行動物來說,那里是塊寶地,它們會在那兒進行自己的情色游戲和無聲會議;我的居所也在令人暈眩的大群鸚鵡里,它們會像一支聒噪的軍隊,劃過天空,落在刺桐高高的樹冠上留停棲息。我屬于那里,現在,我完完全全地明白了這一點,就像一個終于找到自己在地球上安身之所的人。我將不知多少次從那里再出發,但絕不會再回到我剛剛離開的地方。當我遠離山脈,它的缺席會使我心痛,痛苦里滿是焦慮,想回到它身邊的焦慮、想迷失在它山間小路上的焦慮:那條條山路上會飄著山野香、紅苞茅草香、剛被雨浸潤的泥土香,還有榨糖季時榨糖機器的香。
夜幕落下,我躺在了吊床上,清風像守信的承諾,斷斷續續地送來在記憶中已被抹除了的水果的芬芳。我進入了夢鄉,像是要在一個短暫的夜重度青春,要把它解救出來,保它完好無損,不讓我自己的愚笨和我與虛無進行的交易傷害到它。
《拒絕有的岸:瞭望員馬克洛爾集(1947—2003)》
葡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