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我在香山修古樹》
《我在北京修長城》
《他在故宮修鐘表》
《古籍的時間醫生》
《鉆進敦煌莫高窟》
《去西安修兵馬俑》
《在古動物館修化石》

走進古動物館一層的展廳,迎面是一個長方形的恐龍池。你會看到恐龍池里站立著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其中就有“彬彬有禮”的棘鼻青島龍。由于棘鼻青島龍的化石擺放在正對著門口的地方,古動物館的工作人員都叫它“迎賓龍”。
這個迎賓的棘鼻青島龍來頭可不小。1950 年春天,周明鎮博士指導山東大學的師生到山東萊陽野外實習,在一個叫金崗口的地方,他們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第二年,由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楊鐘健、劉東生等人組織的考察隊與山東大學地質系合作,在這里進行了發掘。
這是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第一次科學考察活動,發掘出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其中就包括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楊鐘健命名其為棘鼻青島龍。

《我在香山修古樹》
《我在北京修長城》
《他在故宮修鐘表》
《古籍的時間醫生》
《鉆進敦煌莫高窟》
《去西安修兵馬俑》
《在古動物館修化石》


















葛雨萱,北京市香山公園管理處高級工程師,從事園林綠化相關科研科普工作13年。獲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科技進步獎5項,科普專項獎2項,發表論文10余篇,被評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2018年“園林科技新星”。參與編寫《蜜蜂眼中的花花世界》科普圖書,設計開發“觀察一棵古樹”“紅葉探秘”“自然生態”等系列科普課程。
亓昊楠,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文保科技部鐘表修復組組長,非遺古鐘表修復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中國文物學會鐘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17年被評*“一帶一路青年大使”,并獲“匠人精神之青年榜樣”稱號,2018年被國家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微*評*學術文物代言人獎。從事古鐘表修復17年,修復古鐘表百余件,著有《我在故宮修鐘表—英國鐘表》《我在故宮修鐘表—瑞士鐘表》《我在故宮修鐘表—廣州鐘表》《我在避暑山莊修鐘表》。
朱振彬,古籍修復專家,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修復技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暨江蘇古籍修復傳習中心傳習導師、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評審專家。師從“國手”張士達先生,1980年入職國家圖書館,在40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先后參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天祿琳瑯”專藏等重要古籍修復項目及館藏新善本、名人手稿、輿圖等文獻的修復。
尚珩,1984年生于北京,現就職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北京長城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城小站站長,主要從事長城歷史、考古研究。2003年至今徒步考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寧夏境內明長城防御體系,2007年參加全國長城資源調查。主持長城考古發掘9項;主持、參與北京市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長城研究項目4項,參與編寫《山西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1部,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
蘭德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研究館員,陜西省陶質及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第三代文保人。26 年來,他與修復團隊已完成一、二號坑150多件彩繪兵馬俑的科學保護修復工作;完成館藏一百多件金屬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初步建立了修復大型彩繪陶器的科學保護修復流程,并發明兵馬俑修復多種實用新型專利。參加多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省級文物科研課題,并多次受邀前往全國各博物館或考古現場進行文物現場指導和保護修復。
范婉秋,畢業于浙江大學,熱愛科學與藝術,畢業后自學繪畫,成為一名自由插畫師。定居云南,擅長將風景和文學詩意相結合,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文學書籍和文學雜志創作插畫。
蔣肖斌,《中國青年報》資深文化記者,文字百余萬,散見《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青年記者》等。
范婉秋,畢業于浙江大學,熱愛科學與藝術,畢業以后自學繪畫,成為一名自由插畫師。定居云南,高原壯麗的自然風光是她取之不足的創作源泉。擅長將風景和文學詩意相結合,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文學書籍和文學雜志創作插畫。
張平,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古生物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博物館科普教育和科普展覽設計工作,多次組織中國古動物館野外考察,擁有豐富的博物館科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