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地道的上世紀老北京民俗民風,喚起北方兒女的童年記憶
本書是何大齊先生“老北京風情”文字專欄的結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風情畫集,集中反映了1945年至1955年十年間老北京的民俗民風。何大齊先生從小在北京胡同長大,見證了許多時代賦予的獨特生活方式,不乏艱苦,卻難舍難忘,于是提筆盡可能將逝去的情景記錄下來。北京是中國北方城鄉的縮影,書中展示的許多文化是上世紀老百姓們共同的生活智慧,你可以從本書中看見過去的景象,品嘗過去的美食,讓消逝的歲月在腦海中鮮活起來。“老北京風情”專欄已在《北京晚報》連載多年,曾榮獲2020年全國報紙副刊專欄獎。
◎184篇真摯詼諧文字,呈現四季變幻,簡單真摯
全書大略以一年四季時光為順序,共收入文字184篇,從吃春餅開始,談到面茶、豆汁兒、豌豆黃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腳、擦皮鞋、鋦鍋鋦碗等老北京的行當,回溯租小人書、接生、放話匣子、搖煤球等消失了的記憶,每篇文字都有相應的民俗畫供讀者參照。春夏秋冬變幻,全書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龍抬頭曲終奏雅。作者的文字真摯詼諧,簡樸典雅,在“快時代”細微平實地還原了為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的“慢生活”,深情在焉。
◎近200幅精湛細膩畫作,盡顯京華民俗,活靈活現
何大齊先生自幼癡迷繪畫,尤其喜歡速寫。學生時代的他,上下學都隨身攜帶速寫本,隨手記錄下老北京的販夫走卒、大街小巷,留下許多珍貴資料,也練就了高超的繪畫技能。時過境遷,何大齊先生對過去的畫稿反復整理,并再次創作,將上世紀老北京的生活繪成一幅幅水墨風情畫。這些畫作全部手繪創作,細節動人,內容豐富,線條一氣呵成,具有濃濃的懷舊美感,翻閱間勾勒出童年的人與事。全書一文一圖,個別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圖片,書中還有兩張拉頁,非常好看。
◎回憶過去,觀照當下,瞻望未來,呵護日子里的最美最真
歷史一瞬卻總是滄桑巨變,萬物推陳出新勢不可擋。隨著經濟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變遷、語言的進步,北京的民風民俗也在更新換代,老北京的生活與新時代終是漸行漸遠了。讀了《我們的日子》,在圖畫中回到過去,在文字中了解相關知識,可以溫故而知新。回憶過去超脫了懷舊的范疇,更是為了觀照當下,瞻望未來——生活中最真最美的東西是不被時間所淘洗的,永遠值得我們認真呵護。
◎全彩精印,設計精良,盡力傳承北京文化和北京記憶
為了以最生動細膩的方式展現老北京的四季風情,本書采用全彩四色印刷,以精裝的形態面世,力求將那個遙遠卻又令人懷念的老北京城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何大齊之子何浩先生擔綱全書封面和內文版式設計,何大齊之孫何墨塵特為本書題寫書名“我們的日子”。一家三代人的努力不僅是為了完成這本書的創作,更是為了守護老北京的文化和記憶,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
目錄
前言…………i
春餅…………3
二月二,爆米花…………5
豬頭肉…………7
賣青菜…………9
臭豆腐…………11
戧面饅頭…………13
鍋餅…………15
刀削面…………17
饸饹面…………19
吊爐燒餅…………21
切糕…………23
炸灌腸…………25
豆汁兒…………27
茶湯…………29
面茶…………31
豆腐腦…………33
老豆腐…………35
豌豆黃兒…………37
三月三,上巳節…………39
潑街…………41
送水車…………43
掏糞…………45
算命…………47
盲人算命…………49
照相…………51
代寫書信…………53
剃頭挑子…………55
修腳…………57
掏耳繭…………59
賣耳挖勺…………61
擦皮鞋…………63
放話匣子的…………65
數來寶…………67
賣山貨的…………69
打瓢兒的…………71
煙攤…………73
賣胡琴…………75
廠甸舊書攤…………77
小人兒書攤…………79
牙醫…………81
賣“哭來笑去散”的…………83
游醫…………85
賣假藥的…………87
賣樹苗…………89
放紙鳶…………91
賣紙錁…………93
清明掃墓…………95
立夏稱體重…………97
端午節…………99
粽子…………101
荷葉粥…………103
水果攤…………105
賣西瓜…………107
湃西瓜…………109
賣香瓜兒…………111
打冰盞兒…………113
雪花酪…………115
賣冰棍…………117
扒糕、涼粉兒…………119
大碗茶…………121
修雨傘…………123
鵝毛扇…………125
修表…………127
磨剪子、搶菜刀…………129
鋦鍋鋦碗…………131
修籠屜…………133
焊洋鐵壺…………135
修鞋…………137
修搓板…………139
兔爺…………141
中秋拜月…………143
重陽節…………145
老北京人和茶…………149
文淵閣湖筆店…………153
煙袋鋪…………155
“城西道有柳泉居”…………157
東興樓飯莊…………159
散包廚子…………161
抬花轎…………162
接生婆…………167
轎車…………169
趕大車的…………171
窩脖兒…………173
拉洋車…………175
拉駱駝…………177
拉排子車的…………179
趕腳…………181
獨輪車…………183
走騾…………185
山背子…………187
運販活雞鴨…………189
賣雞蛋…………191
賣油郎…………193
糧販…………195
油鹽店…………197
鐵蠶豆…………199
搖鏜鼓的…………201
繞線的…………203
賣絳子的…………205
賣估衣…………207
拉大鋸…………209
鐵匠鋪…………211
釘馬掌…………213
轆轤…………215
秤作坊…………217
綁笤帚…………219
編柳條筐…………221
打鼓兒的…………223
舊貨攤兒…………225
賣小金魚…………227
賣蟈蟈兒…………229
斗蛐蛐兒…………231
棋樂…………233
養鳥…………235
鳥市…………237
架鷹…………239
摜跤…………241
京韻大鼓…………243
相聲…………245
天橋雜技——燕口奪泥…………247
天橋雜技——頂碗…………249
天橋人物——大兵黃…………251
賣糖仔兒…………253
耍猴兒栗子…………255
耍耗子…………257
拉洋片…………259
套圈…………261
轉得彩…………263
三弦藝人…………265
耍猴…………267
草編玩具…………269
捏江米人…………271
吹糖人…………273
畫糖畫…………275
棉花糖…………277
打糖鑼的…………279
入秋吃螃蟹…………281
賣柿子…………283
大掛山里紅…………285
冰糖葫蘆…………287
掛拉棗…………289
鹽水煮花生…………291
“半空兒”…………293
刻蘿卜花…………295
小酒攤…………297
賣活魚蝦的…………299
炸小活蝦…………301
炸肥腸…………303
羊頭肉…………305
爆肚兒…………307
鹵煮火燒…………309
油炸鬼…………311
燒餅豆漿攤…………313
燒餅馃子…………315
餛飩挑子…………317
粳米粥…………319
糖炒栗子…………321
烀白薯…………323
烤白薯…………325
糖耳朵…………327
甑兒糕…………329
貼餅子…………331
蒸窩頭…………333
腌咸菜…………335
賣黃土…………337
搖煤球…………339
約零炭…………341
賣煤油的…………343
縫窮…………345
換取燈兒的…………347
賣豆紙的…………349
烘籠…………351
滑冰床…………353
取冰…………355
逛廠甸…………357
空竹…………359
大糖葫蘆…………361
風車…………363
風箏…………365
噗噗噔兒…………367
小紙花燈…………369
元宵節…………371
搖元宵…………373
二月二,龍抬頭…………375
后記…………377
在線試讀

內容介紹
本書是何大齊先生“老北京風情”文字專欄的結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風情畫集。他依靠親身經歷,使用有趣詼諧的文字和精湛細膩的畫藝,真實地記述并繪制了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風。全書大略以一年四季時光為順序,從吃春餅開始,談到面茶、豆汁兒、豌豆黃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腳、擦皮鞋、鋦鍋鋦碗等老北京的行當,回溯租小人書、接生、放話匣子、搖煤球等消失了的記憶,談到清明掃墓、立夏稱體重、中秋拜月等節慶習俗,全書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龍抬頭結束,每篇文字都有相應的民俗畫供讀者參照。作者的文字真摯詼諧,簡樸典雅,在“快時代”細微平實地還原了為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的“慢生活”,深情在焉。全書共收文184篇(其中48篇由木玉撰寫,行文風格力求統一),一文一圖(個別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圖片),精裝全彩印刷。
“老北京風情”專欄已在《北京晚報》連載多年,曾榮獲2020年全國報紙副刊專欄獎。
作者介紹
何大齊
一九四〇年生于北京,一九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北京市特級教師,在繪畫、書法、民俗學、文字學等領域各有建樹。近年出版的書籍包括《老北京民俗風情畫》《燕京往事》《〈駱駝祥子〉何大齊插圖·注釋本》《〈茶館〉何大齊插圖本》《〈民國北京城〉·煙袋斜街舊影圖卷》《萬有漢字》《北京的春節》等。曾獲第四屆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第五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卓越貢獻人物獎。在《北京晚報》所設專欄“老北京風情”獲二〇二〇年全國報紙副刊專欄獎。
木玉(本名張林琪)
一九四七年生于北京,《北京晚報》專欄作者。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