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目錄
序 6
米開朗基羅年表 8
章生平 藝術家 10
章雕刻 30
階梯圣母 32
半人馬之戰 36
博洛尼亞小雕像組 40
酒神 44
羅馬圣觴 47
皮科洛米尼祭壇雕像 56
大衛 60
布魯日圣母 68
塔代伊圣母與子 70
皮蒂圣母與子 72
圣馬太 76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陵寢 78
摩西 80
第三章繪畫 134
圣家族 136
卡西納戰役 138
西斯廷教堂天花板 140
為托馬索·卡瓦列里與維多利亞·科隆納所作的素描 192
保羅教堂濕壁畫 198
晚期釘刑素描 206
第四章建筑 208
圣天使堡 210
梅第奇宮窗戶 212
梅第奇堂 213
勞倫圖書館 224
圣骨樓廳 232
防御工事設計 234
卡比托山 236
法爾內塞宮 242
圣彼得大教堂 246
羅倫薩圣喬瓦尼教堂 254
斯福爾扎堂 256
庇亞門 258
天使圣母教堂 260
跋 263

內容介紹
國內首度引進,米開朗基羅作品全集
《“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完整呈現米開朗基羅所有現存且來源毫無爭議作品
《“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講述文藝復興三杰之一 “米開朗基羅”的曲折藝術生涯及人生經歷
透過大師傳世作品體會一個充滿真實人的米開朗基羅
、多角度、從整體到局部完整展現了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原貌
純手工裝訂、8開巨幅呈現、45g紙插頁展現、進口超凈白雪紡銅版紙數碼精印,震撼價198元,年度作品傾情奉獻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繪畫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高峰的代表。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氣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1498年,年僅23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羅馬圣殤》,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這是他一生中署名的作品。1501年,26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杰作———《大衛》。《大衛》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在藝術上得到充分體現的象征。此外,在米開朗基羅的大量雕塑作品中,《摩西》和《晝》、《夜》、《晨》、《昏》以及《反抗的奴隸》、《瀕死的奴隸》,也被認為是曠世之作。
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主要以為教皇們繪制的濕壁畫流芳于世。1508年,應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要求,歷經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完成了傳世巨作穹頂畫《》。24年后,米開朗基羅又應教皇克萊門特七世之約,在西斯廷教堂祭壇正面墻上繪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畫《后的審判》。
晚年的米開朗基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建筑藝術上,并有精深造詣,因而他也成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設計師之一。米開朗基羅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參與設計并主持過此項工程。在與古羅馬遺址相連的羅馬坎比多利奧山丘上,米開朗基羅設計了羅馬市政廳建筑群,其和諧堪稱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筑的代表。
《“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呈現了米開朗基羅所有現存且來源毫無爭議的作品括雕塑、繪畫和建筑以及他的六百余件素描的一部分,作者通過長鏡頭般的敘事方式和高品質的攝影圖片,、多角度、從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從正面到側面及背面完整展現了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原貌。
與此同時,《“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也描述了一位充滿真實人的米開朗基羅,他親自挑選助手并知道助手們的綽號;他因為自己仆從的死去而崩潰;他偶爾也能享受朋友的陪伴與風趣交;他生多疑,錢都藏在襪子里,死時已是億萬富翁,但他的生活卻一點也不富有……我們在書中能夠看到的是真實的而非被傳記作家所神化的了米開朗基羅。
通過《“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我們不得不贊嘆米開朗基羅的人、堅毅,以及的成。他對藝術發展的貢獻在于他不受束縛、無所畏懼的想象力,他主宰了意大利以及文藝復興藝術成的文化風景。他運用自己無比的天賦及的想象力,為世界創造出歷久彌新的崇高藝術作品。

在線試讀
序
; ;
我的腳不小心滑了一下,松垮的巖石沿著長長的斜坡崩落。塞拉維扎(Seravezza)在卡拉拉(Carrara)附近,上面整座山都是大理石,經過兩千多年的開采,雖有斧鑿痕跡,但整體并未受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用這里的大理石,將原本的磚瓦城市羅馬轉變為大理石之都。正是在這里,米開朗基羅帶走了體積與純凈度都令人驚訝的巨型大理石石塊;而我也在這里艱辛地攀爬,希望能到達大師偏愛的那座偏遠的采石場。
;;;
; ;
后來,我低頭望去,感受到登山客所熟悉的崇高感受。我理解這座山為何吸引這位藝術家,這個偏遠的所在讓他的想象自由馳騁,遠離尚待履行的義務及固執的主顧。然而當時我很害怕,擔心自己會在這危險的斜坡上失足。曾經用來運送米開朗基羅的大理石石塊下山的人造橇道遺跡,在山邊依稀可見,不過我這里的道路已經消失,往下看讓我雙腳發軟。幾分鐘后,我到了的地方,不禁回想起曾有兩位為米開朗基羅挖掘石塊的工人,在這個山區命喪黃泉。他簡潔地記錄下工人的死亡,卻不惜用更大篇幅感嘆那大理石柱的墜落與粉碎,背后代表了數月的辛勞與數千元的投資。難道米開朗基羅這么冷酷無情嗎?后來我才知道,文藝復興時期采石工人的生是危在旦夕,米開朗基羅也確實照顧為他工作的人。他認識每位工人,提供優厚的薪資,有時也會照料他們的個人生活。這是研究過去所發掘出的看似矛盾之處。
;;
; ;
我是個歷史學家。次前往意大利旅行,讓我成為藝術史學者,或許是因為在羅馬度過的個晚上的機緣。當時我還是一名充滿熱忱的大學生,在雨中走向圣彼得大教堂,喝了杯意式白蘭地,試圖要掌握那雄偉的建筑,以及它在歷扮演的重大角色。后來,我跟隨著浪漫主義時期前輩的腳步,在月光下拜訪了羅馬競技場……這樣的回憶無窮無盡。我的經驗如同其他次拜訪意大利的人一樣,心中隱約記得自己和米開朗基羅藝術的相遇:《圣殤像》、《摩西像》、《大衛像》,還有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人們很快便會開始好奇,這個人怎能在一生中完成這么多巨作。
;;;
; ;
神話與傳說圍繞著這位藝術家:有時他似乎被過于夸大而失去人,成為偶像而不再真實。的確,許多人對米開朗基羅的主要印象來自歐文·斯通(Irving
Stone)的著作所改編成的電影《萬世千秋》(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中查爾頓·赫斯頓(Charleton
Heston)扮演的米開朗基羅斥責雷克斯?哈里森(Rex
Harrison)扮演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場景。我們常常聽說米開朗基羅獨自完成一切(當然不可能如此);聽說米開朗基羅因為西斯廷教堂天花板而與教皇尤利烏斯吵架(這當然不是與教皇說話的禮貌方式);聽說他是,這點或許是真的,但仍無法解釋他復雜而且備受壓抑的激情。
;;;
; ;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和生命充斥著矛盾的觀點與混淆不清的態度,這或許是因為他那的天是引起人們的興趣。例如,人們經常說梅第奇堂的雕像《夜》中形狀怪異的乳房反映出米開朗基羅對女身體結構的無知;不過,這種用來評斷米開朗基羅的“自然主義”,并不能沿用到他其他的作品,甚也無法用于其他文藝復興的藝術家(我們可以對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做同樣的批評)。人們假設他對女美缺乏感動,因此許多人無視他塑造的溫柔女形象,如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女、美麗的令人著迷的《圣殤》和尤利烏斯二世陵寢精致的《利亞像》。事實上,米開朗基羅真正自由發揮的是男裸體。我們只需檢視《晝》夸張的肌肉線條,或是《勝利》那超乎常理的延伸與怪異的扭曲便能領悟,人類的身體,不分男女,是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的主要領域。他所創造的人物—無論呈現為細致或者粗獷—都是藉由人體富于表現而多元的語言來表達抽象概念。人們經常認為米開朗基羅負擔著一個相當不體貼,甚近于冷漠的家庭,不過從現存許多書信可以發現,一些段落呈現出相反的觀點。米開朗基羅和他那有些小氣的父親及較不的兄弟們關系相當密切,也無比慷慨地為整個家庭提供終生的財務支持。1517年,當米開朗基羅因為待在采石場而不在時,整個家庭都表現出他們迫切地期待他回到羅倫薩:“米開朗基羅還沒有回來,不過他們相信應該快了。我感覺好象快要一千年了。”其實還不到六個!連他那位應該固執的父親,也很高興兒子獲得圣洛倫佐(San
Lorenzo)梅第奇堂委托案的殊榮,而米開朗基羅疼愛的弟弟博納羅托(Buonarroto)也是如此,他在信中提到:“我聽說米開朗基羅要制作圣洛倫佐的門面,愿神將勝利帶給他和我們。”
;;;
; ;
;我經常發現人們混淆了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無論是他們的作品、生平事跡、新發現作品的新聞,甚是個人:哪個藝術家的鼻子被打斷了?哪個藝術家是左撇子?有時這些巨人是如此間而存在,因此我們對他們的生平與個感到模糊不清,甚在無意間為他們的傳奇增添了混亂的成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ationalPublic
Radio)有位的訪談者曾經問我到底是如何閱讀米開朗基羅以相反的“鏡像字體”所寫的書信,其實這么書寫的是達芬奇。今天的廣告界也讓這樣的混亂變本加厲,不加思索地運用藝術家的形象營銷,諸如酒、意大利面、牙膏、汽車、手機、電影、意大利或拉斯維加斯之旅等。我曾看過米開朗基羅被印刷在T恤、衛生紙、《高爾夫球競爭優勢》(Competitive
Edge
Golf)雜志的封面,甚是一本皰疹疾病書籍的封面上,這張清單與日俱增。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更別提莫奈、畢加索還有其他人—全都被用來證實商品的****。
;;;
; ;
多虧現代的技術,讓本書討論的許多作品早已為人耳熟能詳,但是無論多么熟悉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當我們面對他的一生與作品時會再次受到感動。本書呈現他所有現存且來源毫無爭議的作品含雕塑、繪畫和建筑(還有他的六百余件素描的一部分),希望能通過高質量的攝影,呈現他創造力的全貌。這位廣為人知的藝術家,還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
; ; ;寫這本書讓我有許多新發現,我要感謝休·萊文(Hugh
Levin)邀請我參與這個計劃。慶幸的是,我能追隨米開朗基羅位傳記作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腳步;巧合的是,我倆同生日。我想很少有人能和他一樣那么會說故事,因此我選擇將事實由虛構中篩選出來,以便寫好一本書來彰顯過去,同時又讓現代讀者感興趣。在這項任務上,我得到許多支持:我要感謝艾林?西爾伯布拉特(Ellin
Silberblatt)熱誠與耐心的協助,還有德比?津德爾(Debby Zindell)仔細的編輯工作,以及保羅?巴羅爾斯基(Paul
Barolsky)體貼地閱讀手稿;同時,我還要感謝拉爾夫·利伯曼(Ralph Liberman)的攝影,以及伯莎·威特羅(Bertha
Whitlow )在研究上的協助,更要感謝大衛·芬(David
Finn)慷慨地分享他多年來對米開朗基羅的研究與照片。本書要獻給凱蒂(Katie),她七年來看過的米開朗基羅,遠遠勝過其他人一輩子有幸所見。
;
跋
;;;
如此這般,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繪畫與建筑,持續讓人感到驚奇。我們不得不贊嘆這個人的人、堅毅,以及的成,他一生的歲月幾乎是他朋友與同時代人的兩倍。他對未來藝術發展的貢獻在于他不受束縛、無所畏懼的想象力,當然也在于他承擔的許多委托案:卡比多里奧廣場、法爾內塞宮、庇亞門、天使圣母教堂、斯福爾扎堂,以及圣彼得大教堂—在大師過世時,這許多案件仍在進行施工。他對羅馬的后貢獻乃是都市更新,其規模通常唯有巴洛克與后續時期可堪比擬。的確,米開朗基羅主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及藝術成的文化風景。
; ;
不過,米開朗基羅留給世間的遺產,遠遠超過他許多作品合。難道還有任何藝術家能若米開朗基羅一般曾經在這么多不同的領域均獲得成,曾經如此深度地探索信仰、罪惡與救贖的真諦,并且如此全盤轉變了人們對藝術家這一身分的想法,同時又身具如此天縱英才?
; ;
他的能量、他的啟發來自深刻的泉源。從的大理石雕刻家開始,米開朗基羅便成為了建筑師以及藝術計劃的主持人,將自己轉變為藝術的,而他那石匠的平凡起源,則因神話以及他本人的成而為人所遺忘。在此同時,他也充滿真實人,能為自己仆從的死去落淚,偶爾也能享受朋友的陪伴與風趣交談。他生多疑,錢都藏在襪子里,死時已是億萬富翁,但他的生活卻一點也不富有。到了晚年,痛楚的腎結石,有時讓他無法前往圣彼得大教堂監工,不過他仍盡可能前去,從他位于特洛伊廣場的住家騎馬穿過羅馬城,前往巨大教堂施工的地點。只要天氣許可,年過八十的米開朗基羅仍維持著每晚散步和騎馬的習慣。他過世前四天,氣候相時他忠誠的朋友兼助手卡爾卡尼(TiberioCalcagni)要他照顧好自己,但是米開朗基羅用顫抖的聲音與不安的靈魂回答道:“你要我怎么辦?我很不舒服,在哪里都找不到寧靜安詳。”甚連他愛的大理石雕刻和詩歌創作,都無法提供慰藉。
; ;
如此的人,其一生注定會有神話與人們浪漫的想象來錦上添花,不過在多數虛構故事的核心,我們均可找到真理的痕跡。虛構或真實的米開朗基羅同樣引人入勝,有時真理和虛構同樣驚人也帶來啟迪,與浪漫小說家天馬行空的虛構殊無二致。舉例來說,在他事業的高峰,米開朗基羅被委托為教皇尤利烏斯三世的兩組床架上的八顆圓頭鍍金。對那位支付款項的不知名梵蒂岡官員來說,這位七十五歲的老人只是“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pittore)。這是日常生活,即使昔日那些的人亦是如此。盡管他有時也被迫承接卑微的工作,但是米開朗基羅仍然出污泥而不染,運用自己無比的天賦及的想象力,為世界創造出歷久彌新的崇高藝術作品。
;

媒體評論
米開朗基羅生于意大利的羅倫薩,那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的生命,一個真實的米開朗基羅。他平易,但又脫俗。他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獻給了藝術,他追求藝術真善美之表現力的執著與忠誠更是感人。米開朗基羅是無愧于那個時代,無愧于巨人的稱號的。
他是一個精神的,是個天才。他有一種駭人的生命,猛烈地爆發,使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有所不能承擔。在創造的不斷沖動中,他夜以繼日的工作,他在持續不斷的興奮中生活。
他一生于藝術的創造,試圖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恒。大師留存下來的作品,無論是建筑、雕塑還是繪畫,任何一件都已成為不朽,它們與他一樣名垂千古。他的一生在不息的藝術沖動與創造中渡過。他一生的歲月幾乎是他同時代人的兩倍,無數的失敗,無數的,他走完了自已充滿坎坷的一生。終他用自已的精神和生命為人類留下了無限寶貴的財富。
《“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作者威廉·E.華萊士在米開朗基羅及其同代藝術家研究方面是知名的專家,已出版過多本研究米開朗基羅的著作。在書中,作者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米開朗基羅,而非被神化了的高大全式的偉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和生命充斥著矛盾的觀點與混淆不清的態度,很多關于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中說,他的父親冷酷且自私,兄弟們貪得無厭,作者用各種事實向我們證明了他與自私冷漠的家庭成員之間始終保持著親密與無私奉獻的關系;米開朗基羅看似對女美缺乏感動,他的作品中的大多數女裸體充滿著男的陽剛氣魄,但并不表示他沒有塑造過溫柔的女形象,如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女、美麗的令人著迷的《圣殤》和尤利烏斯二世陵寢精致的《利亞像》等等;米開朗基羅被后人稱為者,但是他在晚年與女詩人科隆納的友誼和愛情卻刻骨銘心、蕩氣回腸……
我們在米開朗基羅為我們呈現的精神中徜徉,我們被他的作品打動,更為他的執著和堅忍不拔所打動,我們承享著他帶給我們的精神盛宴,也為他的痛苦、掙扎、病痛和終的死亡而悲傷。
這樣一本印刷精美的圖片作品集,其中還有10幅珍貴的紙的米開朗基羅原作,定價僅198元,真的是物超所值。
在此,編輯鄭重地給各位讀者,希望讀者能夠如編輯一般喜歡這本書,倘若讀者們也能夠從書中獲得種種啟發與感動,這將是《“雕塑·繪畫·建筑”作品全集:米開朗基羅》作者、策劃者以及編輯大的欣慰!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