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中國傳統色 敦煌里的色彩美學 郭浩著 72例敦煌色彩搭配范式 呈現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中信出版社圖書 正版書籍

原價:¥128.8優惠券:¥10券后價:¥118.8

書名:中國傳統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學

定價:198元

作者:郭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22-11

頁碼:284

裝幀:精

開本:16

ISBN:9787521747904

1用敦煌色解讀敦煌究竟美在何處,解讀敦煌迥異藝術生命力的來源。暗紅、灰青的底色堆疊閃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現于土紅的泥板,紅與黑,白與綠,勾畫出紺發翠眉的菩薩、高綠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經由同色與異色的組合,或對比、或調和,最終形成無數種敦煌色彩的范式,于今日給我們帶來美學與心靈的震撼。敦煌,本是由色彩構成的奇跡;敦煌色,正是解讀敦煌藝術的秘鑰。

2通過敦煌色,復現時代的美學。敦煌色被時代賦予不同的面目,北魏濃郁、隋唐明艷、五代鮮麗、元代儉淡,色彩變遷的誘因從不只是單一的藝術審美。西魏時期群青、石綠、大紅鋪色明亮,是與西域傳來的繪畫技藝碰撞出的瀟灑風情;唐代因武周治國等緣故,盛行經變畫,以寄托佛國天堂的歡樂,多用紅、黃配以金箔,顯得金碧輝煌,或許得以從中追憶曾經的長安。

3通過敦煌色,我們得以解讀千百前活躍在敦煌的生民的思想、見聞與行事。敦煌色記錄了妝飾朱唇的供養人、妙筆設色的畫匠、貿易顏料的行商與牧人;高位者與小民、中原與異域、文明與戰亂,在敦煌聚散離合,變成第275窟北涼人祈求安寧與解脫的沉厚赭石紅佛龕,變成第156窟歸義軍節度使盛大出行時所穿海藍甲衫。

4通過敦煌色,我們看到中國美術的源流。回歸到東方審美,敦煌藝術是中國美術的重要源流,壁畫里隱藏著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層結構。我們所熟悉的青綠山水這樣的美術意象,本與敦煌壁畫同源;后世文人水墨畫與精巧的花鳥圖,敦煌畫工所形成的淳樸而渾厚的畫風,才是中國藝術的源頭。

5通過敦煌色,我們傳承東方審美。如果將中國傳統色比作一斛寶珠,敦煌色便是其中最含蘊寶光的一枚。雖然消逝是敦煌藝術無法背離的命運;但敦煌色彩構建的中國美學觀念的一支,必然成為我們觀想的永恒對象。借由色彩,我們步入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6提煉“敦煌色譜”,為現代中國人用色提供范式。72例敦煌傳統色搭配范式,每種色彩附有CMYK與RGB色值,按照時代順序編制,直觀展現不同時代的敦煌色彩變遷,不僅能感受敦煌色彩再度煥發的活力,也能于今時為今人所應用——美妝靈感、服裝配飾、廣告設計、家裝參考、審美教育……回望敦煌,才知道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色彩寶庫。

7典藏裝幀,國潮設計,收藏禮贈兩相宜。函套采用特種燙透紙,模擬洞窟風蝕塵剝的肌理質感。鏤空函套,精細模切下洞窟般的圖形,配合考究的刷邊圖案與封面設計,從外封的洞窟望見悲憫的美人菩薩與端莊的千佛,給人以步入敦煌洞窟般的極具儀式感的閱讀體驗。

108幅敦煌壁畫彩塑摹繪,37座洞窟,12段歷史與藝術的時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國傳統色彩,呈現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提起敦煌,唇齒間就自然碰撞出飛天與藻井、卷草與神鹿。作為美的極致,或許我們從未掌握解讀敦煌的秘鑰。

敦煌,本是由色彩構成的奇跡。暗紅、灰青的底色堆疊閃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現于土紅的泥板,紅與黑,白與綠,勾畫出紺發翠眉的菩薩、高綠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經由同色與異色的組合,或對比、或調和,最終形成無數種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們繪制出交纏千年的天人與花雨、黃沙淹沒的傳說與史跡,于今日給我們帶來美學與心靈的震撼。

穿過時間的軸線,敦煌色彩被時代賦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時期群青、石綠、大紅鋪色明亮,是與西域繪畫碰撞出的瀟灑風情;將視點縮小至活躍在敦煌的生民,敦煌色記錄了妝飾朱唇的供養人、妙筆設色的畫匠、貿易顏料的行商與牧人。高位者與平民、中原與異域、文明與戰亂,在敦煌聚散離合,變成第275窟北涼人祈求安寧與解脫的沉厚赭石紅佛龕,變成第156窟歸義軍節度使盛大出行時所穿海藍甲衫。

回歸到東方審美,敦煌色是中國美術的重要源流,敦煌藝術里隱藏著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層結構。我們所熟悉的青綠山水這樣的美術意象,本與敦煌壁畫同源;后世文人水墨畫與精巧的花鳥圖并不是中國美術的唯一,敦煌畫工所形成的淳樸而渾厚的畫風,才是中國藝術的源頭。

如果將中國傳統色比作一斛寶珠,敦煌色便是其中最含蘊寶光的一枚。雖然消逝是敦煌洞窟的最終命運;但敦煌色彩構建的中國美學觀念的一支,必然成為我們觀想的永恒對象。借由色彩,我們步入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序色與空的美學

如是我見

如是我聞

附錄一:敦煌的主要礦物顏料說明

附錄二:參考文獻

附錄三:敦煌色譜

附錄四: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顏料樣本總表

郭浩,文化學者,前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現正從事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研究和普及、中國美學的新創作,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講》《中國傳統色(青少版)》《中國傳統色:國民版色卡》《中國傳統色:國色山河》等。

凹凸暈染

依然是大面積的土紅底色,設色方法大不同。菩薩的黑色線條并不是墨線定形,而是勾染和點染的線條中鉛丹顏料由紅變黑的變色結果。

所謂勾染,乃是運用鉛丹色的粗線條畫出頭部、五官、身體、四肢的輪廓,這種線條比較粗,其上以厚薄不同的白粉覆蓋,白粉厚薄不同就有底下鉛丹色的深淺不同透出,由此形成立

體暈染效果。所謂點染,乃是在乳、臍等處以鉛丹點,在鼻梁、眼瞼等處以白粉點,白粉的提亮如同今天化妝的高光。古印度傳來的這種新繪畫技法稱為“凹凸法”,如果還原一下色彩,就能體會到這種色彩過渡和高光提亮的精妙。

古印度阿旃陀第16窟中的壁畫是運用凹凸暈染法的范例:菩薩肌膚以鉛丹透出的深淺色從輪廓線邊緣向內暈染;顴骨、眉骨、眼眶、鼻梁、嘴唇、下巴及肌肉隆起的部位,則以白粉高光提亮,甚至菩薩身披的珠寶瓔珞,也用高光強調了出來。敦煌畫師得此中三分真旨,莫高窟第272窟的這20尊聽法菩薩以鉛丹勾勒身體輪廓線,這個輪廓線有助于菩薩形象從暗啞的土紅色背景中凸顯出來,眼眶、顴骨、胸、乳、腹、臍等部位又以鉛丹勾點,眼睛、鼻梁、瓔珞加白色高光,整個形象呼之欲出。

“鉛丹在高濕度條件下,光照變色速度非常驚人。”這是敦煌研究院的早期論文證實的。鉛丹變成二氧化鉛,輪廓線由鉛丹色變為棕黑色,當下菩薩形象上的黑圈圈就是這么回事。黑圈圈、白點點,聽法菩薩的當下色相,已不像“凹凸法”,更像是“涂鴉法”。此敦煌畫師的高明,不僅在于利用立體形象畫法,而且在于捕捉剎那的人體動態,好似信手涂鴉,20尊聽法菩薩,20種姿勢,歡喜生于動感,此一刻筋骨舒,下一刻不思量,妙不可言。

“凹凸法”的設色方法,影響了南北朝的中國繪畫。唐人記敘:“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云。”南北朝時期梁朝畫師張僧繇是“凹凸法”東傳的接力者,他在今天南京一帶的寺廟作畫,遠看三維立體,近看二維平面,以為神,說是“天竺遺法”。

聽法菩薩也是天竺遺法,所傳佛法爾。這20尊菩薩越看越歡喜,斑斕顏色,菩薩的頭光可辨紅棕、淺土紅、淺綠、粉白,菩薩的裙裝色彩不出頭光的四色,頭光色和裙裝色交叉配色,百變組合。圓腹一團,肚臍一點,至中至極,所謂臍中是藏真氣的所在,現在的著色一點墨,彷佛在告訴來人:色即是空,氣也是空。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