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在散文創作史上極有成就的八位作家的并稱,他們分別是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以各自的創作實踐,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對后世的影響極其巨大。
清代張伯行編選的
19
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鈔》雖與明代茅坤所編選的
164
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鈔》同名,但選文只有
317
篇,篇幅上更為適宜,不僅包羅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同時也選擇了古代
“
考公
”
必讀的策論和范文,及文人雅士日常應酬往來的典范文體。
本次三全本整理以同治八年正誼堂書局刊本為底本,并參校八大家各家別集,原文盡可能保留正誼堂本的原貌。除正文外,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和探索的原序、文引、本傳、評點也一概保留。注譯部分除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外,在人物、事跡等考訂方面及文章主旨的闡釋方面,皆不乏新見。



編選者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康熙皇帝親自舉薦張伯行為福建巡撫,并賜予“廉惠宣猷”的匾額,雍正皇帝擢其為禮部尚書,并賜他“禮樂名臣”的匾額,因此張伯行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
張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誼堂集》十二卷、《續近思錄》《廣近思錄》《學規類編》《性理正宗》等傳于世。

1.中國古代“考公”必讀書。
1707
年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的清代名臣張伯行創立“東南第一學府”鰲峰書院,
1709
年編成刊刻《唐宋八大家文鈔》用于教授福建九府一州品學兼優的秀才、監生和童生。至
1905
年廢除科舉,鰲峰書院共培養出進士
163
人,舉人
700
多人,被稱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就出自鰲峰書院。
《唐宋八大家文鈔》每位作家選文前均有“文引”概述總結其文章特點;也有從正史中節選的作家“本傳”介紹其生平事跡;每篇文章后都有張伯行和茅坤等名家的評語,從文章立意及行文結構分析其特點,指點讀者如何寫作、分析文章。
2
.涵蓋中學所涉及唐宋八大家的主要篇目。如韓愈的《師說》《馬說》,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赤壁賦》等等。
3
.“唐宋古文三百篇”。
《唐宋八大家文鈔》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珠聯璧合,擷取中國詩文巔峰時期的精華。《唐宋八大家文鈔》
19
卷,共
317
篇。具體到每一位作家的篇卷分配是:韓愈
3
卷
60
篇,柳宗元
1
卷
18
篇,歐陽修
2
卷
38
篇,蘇洵
1
卷
2
篇,蘇軾
1
卷
27
篇,蘇轍
2
卷
27
篇,曾鞏
7
卷
128
篇,王安石
2
卷
17
篇。曾鞏的文章和為人備受宋代理學家朱熹推崇,致力復興理學的張伯行推崇曾鞏文章內容的“醇正”,認為其闡釋的義理廣大精微,而文章形式上又質樸簡潔,便于初學者模仿寫作。
4
.選文既有“仰望星空”之作,又有“腳踏實地”之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既涵括了八位古文名家“仰望星空”的哲理散文,如韓愈的《論佛骨表》《原道》《原毀》、柳宗元的《朋黨論》、蘇軾的《留侯論》《賈誼論》等等,同時也選編了蘇軾的科舉考試范文《刑賞忠厚之至》及數篇古代“申論”,尤其是選錄了唐宋八大家日常人情往來常用文體的范文,如同僚、師長、朋友、親人之間的書信、祭文、書啟等常用文體。全書在致力“考公”的同時,注重經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