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1.國學大師、史學大家錢穆講述、葉龍記錄整理課堂講義,獨具臨場生動性與稀缺性。三尺講壇,文心史膽。見情懷,新耳目,知格局!
2.收錄錢穆文學史講義,集大成之新亞書院版“中國通史”講義,精選錢穆先生9次講演,內容涵蓋文、史、哲、政、經,展現錢穆學術宏旨,凝結一代通儒錢穆的思想精粹。
3.通貫超識,多有創見,論述精到,生動好讀。驚奇妙語散見各處,閉眼自取即成論文題目。
4.《中國文學史》一經問世,猶如一場學術地震,迅速引發海內外中國文學史家激烈爭論。榮獲“第六屆中華出版物(圖書)提名獎”;被羅輯思維羅振宇贊譽為“一部奇書”!其后《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連獲讀者廣泛好評,得到媒體的熱烈報道和各界學者口碑。
5.錢理群、劉再復、洪子誠、李陀、莫礪鋒、陳思和、陳平原、王德威等發文。
6.內含數十幅錢穆的工作、生活照片,近距離瞻仰一代國學大師的風采。
7.精審精校,修正首版多處遺漏錯誤,提升書稿內容質量。
8.新增彩色插圖數十幅,將書中提及的重點內容視覺化、形象化,豐富閱讀體驗,增加閱讀趣味。
媒體評論
我不欣賞思想上大一統或追求發行量的通用教材,而更喜歡錢穆這樣的“自作主張"。在我看來,每個從事文學研究的好的學者,都“應該在心中或口頭有一部自己的文學史”。
——陳平原(北京大學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文學史,乃是“個人化、個性化的文學史”錢穆先生的《中國文學史》,肯定是錢穆化的文學史,即體現錢穆先生獨立不移的文化理念與審美趣味的文學史。
——劉再復(人文學者)
我真心建議大家讀一讀錢穆先生的這部《中國文學史》。它并不能告訴你具體每一首詩詞的美,但它能給你一種叫格局的東西。什么是格局?就是在你的大腦中搭建起一個框架,能夠把每-個具體的知識安放在它恰當的位置。
——羅振宇(羅輯思維創始人、媒體人)
錢穆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傳統承前接后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
——黃仁宇(知名歷史學家 )
錢先生在北大,課講得很精彩,學生們都很歡迎他。講秦漢史以錢賓四先生為,研究秦漢史莫不以錢先生為宗師。
——牟宗三 (知名學者、哲學家)
錢賓四先生,在北大任歷史講席已越10年,學識淹博,議論宏通,極得學生歡迎。其著作亦均縝密謹嚴,蜚聲學圃,實為國史界之第一人,剛敬之重之。
——顧頡剛 (歷史學家)
錢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無人能出其右。
——楊聯陛(歷史學家)
中國近百年來,國運與文化,都一蹶不振。然而,幾千年的文化精神,終究孕育了幾位為中國文化作后衛戰的學術巨人,賓四先生是走的一位。
——許倬云(歷史學家)
錢穆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一位罕見而成就卓越的史學家,他研究中國歷史與思想的方法為觀察這個蜩螗的時代提供了廣泛的視野。
——狄培理(知名漢學家)
文化史學的集大成者是錢賓四先生。治國史而以學術流變為基底,直承儒統,獨立開辟,不倚傍前賢時俊,是錢學的特點。
——劉夢溪(知名學者)
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一篇 緒 論
第二篇 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三篇 詩 經
第四篇 尚 書
第五篇 春 秋
第六篇 論 語
第七篇 中國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 辭(上)
第九篇 楚 辭(下)
第十篇 賦
第十一篇 漢 賦
第十二篇 漢代樂府
第十三篇 漢代散文——《史記》
第十四篇 漢代奏議、詔令
第十五篇 漢代五言詩(上)——《蘇李河梁贈答詩》
第十六篇 漢代五言詩(下)——《古詩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學
第十八篇 文章的體類
第十九篇 昭明文選
第二十篇 唐 詩(上)——初唐時期
第二十一篇 唐 詩(中)——盛唐時期
第二十二篇 唐 詩(下)——中晚唐時期
第二十三編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 詞
第二十七篇 元 曲
第二十八篇 小說戲曲的演變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說
第三十一篇 結 論
跋
附 記
《中國通史》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黃帝與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記載與器物發掘
第五章 周代歷史已非傳疑
第六章 東周時期
第七章 春秋時期
第八章 戰國時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漢時期
第十一章 秦漢對外政策
第十二章 東漢時期
第十三章 東漢之士風
第十四章 東漢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漢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異族之亂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國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對外關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藝復興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與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變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國興起
第三十二章 金滅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與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古入主中國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稅收與經濟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軍政及軍民爭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賜田及設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舉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嚴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監弄權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黨禍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經濟之變動
第四十八章 中國經濟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農業之發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滿洲興起至入關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興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軍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遺民與清初學風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風與洪楊之亂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興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序
01 中國儒家與文化傳統
講到中國文化,便會聯想到儒家學術。儒家為中國文化主要骨干,誰也會承認。
02 中國散文與中國文學史
散文史的發展與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關,即由散文史而文學史,進而中國文化史。
03 中國歷史上的人物
讀歷史定要懂得人物賢奸,這是中國人一向重視的一番極大的大道理,也可說是中國人在人文學上一番大發明。
04 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文化是全部歷史之整體,我們須在歷史之整全體內來尋求歷史之大進程,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義。
05 中國學術傳統的精神
中國學術之主要出發點,乃是一種人本位主義,亦可說是一種人文主義。
06 中國經濟史的特點與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傳統對經濟的問題所抱一項主要的觀點,即是物質經濟在整個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
07 秦漢政治得失
殷周實不能稱為統一之大帝國,特諸侯只舉一共主耳。秦為一統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無社會基礎,一方面制度始創,兼又暴起興作,故十多年而亡。漢興與秦困難同,故只能因循無為。
08 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綜述
魏晉南北朝人于經學極重《禮》,于史學則極重人物。要之,乃是重視人生。
09 《莊子》導讀
我認為《老子》與《莊子》,亦是人人書。因儒、道兩家已有二千年歷史,對中國影響深久。
在線試讀
至于賦這方面,到了三國時期,有王粲出來,初在荊州,后從曹操,有《登樓賦》,以流亡分子的身份寫成,只寥寥數百字。當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死,魏文帝曹丕寫《寡婦賦》。(注釋1) 此種落花水面皆文章,拈來皆是的文學境界,要到曹操以后才有,故建安文學親切而有味。到了曹氏父子,可說到了冬天,一泓清水似的,談的都是沒有價值的,卻生出了價值。 文學的創作難,模仿則容易發生毛病,但講文學亦得有模仿。建安文學是有其清新的面貌,但后來模仿它的,卻變壞了、雜了,因此又得有文學的翻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面貌,但并非全是白話文的變化。 總的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應該看重曹氏父子所領頭的建安文學的。 后來的諸葛亮,羽扇綸巾,指揮三軍,他作的《出師表》,亦如與朋友話家常,學的是曹操。曹操倜儻風流,其下屬羊祜累官升至尚書左仆射,當其都督荊州時,輕裘緩帶,身不披甲,學的亦是曹操。曹操在軍中,意態安閑,如不欲戰。曾用火攻敗操于赤壁的周瑜,當作戰時,背后卻在聽戲,學的也還是曹操。
內容介紹
《中國文學史》
本書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講授“中國文學史”的課堂講稿,由錢穆弟子葉龍根據當年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全書共31 章,系統、完整地從《詩經》一直講到明清章回小說,著重介紹了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的主要脈絡和基本特征。
作為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重獨立考證,在本書中,他對文學之流變、對每個階段的文學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以史論文,從史學的角度講文學別開生面。全書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論述和科學嚴謹的史學考證,也有對文人的犀利點評和對作品的精彩賞析,帶有濃郁的錢穆個人色彩。
《中國通史》
錢穆先生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于北京大學,二于西南聯大,三于香港新亞書院。
在北大講授四年,前來旁聽的學生眾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滿,盛況空前。在西南聯大講授時,聽課場面頗為壯觀,乃至錢先生要上講壇都無路可走,需踏著學生的課桌才能通過。爾后,錢穆先生輾轉于香港,復講“中國通史”課程。本書便是以錢穆先生在香港新亞書院第三度講授課堂記錄稿為底本,可視為“《國史大綱》課堂版”。
塵封多年的講義,更精粹的講述。這本書以傳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當時,一部《國史大綱》從傳統文化的演進中汲取民族復興和國家變革的精神力量,使無數國人深受激勵和鼓舞,進而尋求抗戰救亡之道;而今,這部《中國通史》以其歷史格局和文化情懷的雙重擔當,將給當下讀者以新的啟迪,為我們再次提供回望歷史、面對未來、重塑個人知識格局的可能。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本書收錄了錢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臺灣等地的9次講演,內容涵蓋思想、歷史、文學、文化、政治、經濟等諸方面。既有宏觀上對文化歷史的梳理,亦有斷代研究的案例,以及個案研究成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義的探討一一是一本可以窺見錢穆宏大學術世界的小書。
讀者如能從中了解錢穆的治學軌跡,明察其學問體系之龐大精細,體悟其對中華文化始終抱持的敬意,將對指導當下的精神生活、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細節圖








作者介紹
錢 穆(1895-1990)
國學大師、一代通儒。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院長。1966年移居臺北。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其專著豐富,達80多種,逾1700萬言。
葉 龍(1928—2021)
曾任香港能仁書院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長。
新亞書院哲學教育系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后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