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
名:
工程做法則例
從書名: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
作
者:[清]
工部
譯
者:
胡永斌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書
號:
978-7-229-16569-7
CIP分類:
Ⅰ. ①工…
Ⅱ. ①工…
②胡…
Ⅲ. ①古建筑-規則-中國-清前期
Ⅳ.
①
TU092.49
出版日期:
2023年1月
字
數(幅數):
1000千
定
價:
126.00元
開
本:
16
印
張:
52.25
頁
數:
832
裝
幀:
平裝
編輯推薦:
1.本書是清工部頒布的官式建筑設計標準用書,與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一道,被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
。
2.全書共74卷,后27卷講述的是工料預算,于今已無參考意義,本書注譯前47卷,已將“清式工程做法則例”的具體內容囊括其中,并收錄了上百幅梁思成等建筑史名家的手繪圖,以方便讀者直觀了解和賞鑒“清式工程做法則例”的具體樣貌。
3.本書的卷一至卷二十七分別介紹二十七種不同典型建筑物的結構與尺寸,卷二十八至卷四十分別介紹斗、栱、翹、昂等斗科的具體尺度;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七詳細介紹各式木裝修、石構件、磚瓦砌體、土作等的做法與尺寸。
內容簡介:
《工程做法則例》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頒布的官式建筑設計、施工、估工算料、編制預算、竣工驗收的規范用書,也是繼宋代《營造法式》之后官方頒布的又一部建筑規范用書。
全書共七十四卷。卷一至卷二十七分別介紹二十七種不同典型建筑物的結構與尺寸;卷二十八至卷四十分類介紹斗、栱、翹、昂等斗科的具體尺度;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七詳細介紹各式木裝修、石構件、磚瓦砌體、土作等的做法與尺寸;卷四十八至卷六十分類介紹木作、斗科、銅鐵作、石作、瓦作、搭作(腳手架)、土作、漆作、畫作(彩畫)、裱作等的用料定額等;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四介紹上列各作及分支工種雕鑾作(木雕)、菱花作(門窗槅扇欞花)、鋸作(鋸解)、錠鉸作(銅鐵活安裝)、鏇作、砍鑿作(砍磚鑿花)等的用工定額等。
由于時代不同,清代工料預算對于今天復建、修葺清式建筑已無參考意義,而所有關于“清式工程做法則例”的具體內容已含括在前四十七卷中,故而本次整理、譯注《工程做法則例》一書,只選前四十七卷。本書同時收錄了上百幅梁思成等建筑史名家的手繪圖,以方便讀者直觀了解賞鑒“清式工程做法則例”的專業內容。
譯者簡介:
胡永斌
,男,1980年代生于云南,2005年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物理系,編著有《和智者談心》。
媒體/名人評論:
清代建筑的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筑物各部分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維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中央美術學院
顧東川
《工程做法則例》與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一道,是中國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
。
——梁思成
目
錄
出版說明
/ 1
導讀
/ 3
卷一
九檁單檐廡殿周圍廊單翹重昂斗科
斗口二寸五分大木做法
……………………………………… (2)
卷二
九檁歇山轉角前后廊單翹單昂斗科
斗口三寸大木做法
???????????????? (32)
卷三
七檁歇山轉角周圍廊斗口重昂斗科
斗口二寸五分大木做法
……………………………………… (56)
卷四
九檁樓房大木做法
………………………………………… (76)
卷五
七檁轉角大木做法
………………………………………… (90)
卷六
六檁前出廊轉角大木做法
…………………………
(104)
卷七
九檁大木做法
……………………………………………… (118)
卷八
八檁卷棚大木做法
………………………………………… (130)
卷九
七檁大木做法
……………………………………………… (142)
卷十
六檁大木做法
……………………………………………… (152)
卷十一
五檁大木做法
……………………………………………… (162)
卷十二
四檁卷棚大木做法
………………………………………… (172)
卷十三
五檁川堂大木做法
………………………………………… (180)
卷十四
上檐七檁三滴水歇山正樓一座下檐斗口單昂斗科
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190)
平臺品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01
中覆檐斗口重昂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06
上覆檐斗口重昂斗科斗口四寸五分大木做法
/ 215
卷十五
重檐七檁歇山轉角樓一座計四層下層一斗三升
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30)
上檐單翹單昂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42
前接檐一檁轉角雨搭一座大木做法
/ 262
凡下檻并引條已于裝修冊內聲明
/ 264
雨搭前接檐三檁轉角廡座大木做法
/ 266
卷十六
重檐七檁歇山箭樓一座計四層下檐一斗三升
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78)
上檐斗口單昂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
/ 289
前接檐二檁雨搭一座大木做法
/ 303
雨搭前接檐四檁廡座大木做法
/ 306
卷十七
五檁歇山轉角閘樓大木做法
……………………………… (320)
卷十八
五檁硬山閘樓大木做法
…………………………………… (334)
卷十九
十一檁挑山倉房,面闊一丈三尺,進深四丈五尺,
檐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徑一尺,所有大木做法
………… (344)
三檁氣樓面闊九尺,進深七尺五寸,柱高二尺七
寸,寬六寸,厚五寸,所有大木做法
/ 351
抱廈面闊一丈三尺,進深七尺五寸,柱高九尺五寸,徑八寸,
所有大木做法
/ 353
卷二十
七檁硬山封護檐庫房大木做法
…………………………… (358)
卷二十一
三檁垂花門大木做法
……………………………………… (366)
卷二十二
四角攢尖方亭大木做法
…………………………………… (378)
卷二十三
六柱圓亭大木做法
………………………………………… (386)
卷二十四
七檁小式大木做法
………………………………………… (394)
卷二十五
六檁小式大木做法
………………………………………… (404)
卷二十六
五檁小式大木做法
………………………………………… (414)
卷二十七
四檁卷棚小式大木做法
…………………………………… (422)
卷二十八
斗科各項尺寸做法
………………………………………… (430)
平身科
/ 431 柱頭科 / 433 角科 / 435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斗科(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445
三滴水品字斗科(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447
內里棋盤板上安裝品字科
/ 450 槅架科
/ 451
卷二十九
各項斗科安裝之法按次第開后
…………………………… (454)
斗口單昂平身科
/ 454 斗口單昂柱頭科 / 454
斗口單昂角科
/ 455 斗口重昂平身科 / 455
斗口重昂柱頭科
/ 456 斗口重昂角科 / 459
單翹單昂平身科
/ 460 單翹單昂柱頭科 / 460
單翹單昂角科
/ 461 單翹重昂平身科 / 462
單翹重昂柱頭科
/ 463 單翹重昂角科 / 463
重翹重昂平身科
/ 465 重翹重昂柱頭科 / 466
重翹重昂角科
/ 467 祖重昂里挑金平身科 / 468
祖重昂里挑金柱頭科
/ 470 祖重昂里挑金角科 / 471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
/ 472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柱頭科
/ 472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角科
/ 473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
/ 473 三滴水品字柱頭科 / 473
三滴水品字角科
/ 474 內里品字科 / 474 槅架科
/ 475
卷三十
斗科斗口一寸尺寸
………………………………………… (478)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478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481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
(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484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485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489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494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495
內里品字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
/ 497
槅架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
/ 498
卷三十一
斗科斗口一寸五分尺寸
…………………………………… (502)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02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04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08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09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13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一寸五分
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518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19
內里品字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
/ 523
槅架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
/ 523
卷三十二
斗科斗口二寸尺寸
………………………………………… (526)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26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28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31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32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36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542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43
內里品字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
/ 545
槅架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
/ 546
卷三十三
斗科斗口二寸五分尺寸
…………………………………… (548)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48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50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54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54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59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二寸五
分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564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66
內里品字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
/ 568
槅架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
/ 569
卷三十四
斗科斗口三寸尺寸
………………………………………… (572)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72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74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77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578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82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三
寸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588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89
內里品字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
/ 591
槅架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
/ 592
卷三十五
斗科斗口三寸五分尺寸
…………………………………… (594)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94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596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600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01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06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三寸五分
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611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12
內里品字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
/ 615
槅架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
/ 615
卷三十六
斗科斗口四寸尺寸
………………………………………… (618)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18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20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23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24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29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634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35
內里品字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
/ 637
槅架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
/ 638
卷三十七
斗科斗口四寸五分尺寸
…………………………………… (640)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40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42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47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48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52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657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58
內里品字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
/ 661
槅架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
/ 662
卷三十八
斗科斗口五寸尺寸
………………………………………… (664)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64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69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72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73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77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五寸
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681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83
內里品字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
/ 685
槅架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
/ 686
卷三十九
斗科斗口五寸五分尺寸
…………………………………… (690)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90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92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96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697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01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706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
(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708
內里品字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
/ 711
槅架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
/ 712
卷四十
斗科斗口六寸尺寸
………………………………………… (714)
斗口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14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16
單翹單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19
單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20
重翹重昂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25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頭科、角科俱斗口
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 729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平身科;
柱頭科;角科)
/ 731
內里品字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
/ 733
槅架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
/ 734
卷四十一
各項裝修做法
……………………………………………… (736)
卷四十二
硬山歇山石作做法
………………………………………… (754)
卷四十三
歇山硬山各項瓦作做法
…………………………………… (762)
卷四十四
發券做法
…………………………………………………… (776)
卷四十五
硬山懸山石作小式做法
…………………………………… (780)
卷四十六
硬山懸山小式各項瓦作做法
……………………………… (786)
卷四十七
歇山硬山各項土作做法
…………………………………… (794)
導讀
《工程做法則例》總覽
在中國古建筑的傳承歷史中,僅存兩部官方刊印的建筑類古籍:
一部是聞名遐邇的,于宋徽宗崇寧二年
(1103年)
由李誡所著的《營造
法式》;另一部就是我們今天將要討論的主角,清工部《工程做法則
例》。這兩部書也是目前研究中國古建筑時可供參考的權威歷史性
文獻。
《工程做法則例》全編七十四卷,初版為清世宗雍正十二年
(1734
年)
武英殿刻本。其裝幀有明顯的殿本特征,黃色書衣,四眼線裝,簽
題“工程做法”;版式為上下雙邊,半頁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
是清朝前期官方刊刻的營造專書,由果親王允禮、莊親王允祿領銜監
刻,歷經三年成書。
著名的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之文法課本》中對
《工程做法則例》一書作了介紹: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是清代關于建筑技術方面的專書,全
書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為二十七種不同之建筑物:大殿、廳堂、箭
樓、角樓、倉庫、涼亭等每件之結構,依構材之實在尺寸敘述?.自卷
二十八至卷四十為斗栱之做法?.自卷四十一至四十七為門窗槅扇,石
作、瓦作、土作等做法。關于設計樣式者止于此。以下二十四卷則為各
作工料之估計。”
雖然《工程做法則例》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中國建筑之兩部“文法課
本”之一
(另一部則是之前提到過的《營造法式》)
,是解讀中國古代建
筑的必經門徑,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在梁思成先生看來,《工程做
法則例》的價值遠遜于《營造法式》:“就著書體裁論,雖以此二十七
種實在尺寸,可以類推其余,然較之《營造法式》先說明原則與方式,
則不免見拙?.此外如栱頭昂嘴等細節之卷殺或斫割法,以及彩畫制
度,為建筑樣式所最富于時代特征者,皆未敘述,是其缺憾。”
對于《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因前輩學者對其輕視
而一度進展緩慢,滯后于對《營造法式》的探究。這也是今天我們重新
審視《工程做法則例》的緣由。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部書原本就不
同于《營造法式》,它并不僅僅是一部“文法課本”,更像一部預算定
額之書。我們有理由猜測,《工程做法則例》的編寫者原本就沒有考慮
將“栱頭昂嘴等細節之卷殺”納入這部書的內容之中,他真正關心的并
不是一柱一梁的具體工藝,而是搭建一整套營造的制度標準。
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工程做法則例》的深入研究已逐步揭示出其
不同于《營造法式》的另一番面貌。這種區別大概來自它們誕生時所處
的兩個不同年代:《營造法式》成書于“藝術家皇帝”宋徽宗在位時的
“崇寧”年間,而《工程做法則例》編纂于“改革家皇帝”清世宗統治
的“雍正”年間。
則例是什么
“則例”作為一種法律形式,始于唐代,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
談》中也有關于則例的記載。“則例”二字中的“則”代表的是法則,
是辦事的規則、準則;“例”則代表案例,是公務中的成案或定例。因
此則例的作用類似于現在常見的政府部門行政法規、管理條例及代表性
案例的資料匯編。
清代初期,則例的編纂參照明代制度,主要集中在錢糧等方面。在
順治年間逐漸拓展到了行政、刑名等方面,到了康熙年間,才有了以
“六部為一體”為原則的則例編纂,并成為欽定。發展至雍正、乾隆年
間,則例的編纂逐漸走向系統化、制度化,成為行政立法的主體。則例
的編纂涉及眾多中央部院衙署。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內務府、宗人
府等一眾衙門為了執行皇帝的指令、履行各自部門的職責,均花了很大
力氣編纂各自的則例,以便官吏們能照章行事,避免差錯。乾隆時期規
定各衙門則例每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只是此項制度自始至終沒有
得到嚴格執行。清代則例擁有中國古代最龐雜的體系,目前已知四十
余種。
《工程做法則例》的成書背景
清初八旗入關之后,出于統治的正統性考慮,順治帝推
行了“法明”的政策,在許多方面修復了明朝萬歷以前的
舊制。在建筑上,沿用前朝遺留下來的宮殿等設施,在工程
上,沿用前朝的一些工藝做法,因此當時在工部的體系內尚
未進行則例的編纂。
康熙年間,隨著三藩的平定、臺灣的收復等一系列用兵
的結束,社會逐漸穩定,生產逐步恢復。康熙朝中葉以后,
各種類型的皇家建筑工程逐步多起來,大量的建筑工程——
例如暢春園、避暑山莊、景陵等——開始興建。清廷結合自
身的營造特點,逐步對明代的工官體系進行改造,制定了更
適合時代需要的法規。這便是《工程做法則例》出現的
緣由。
由于營造方面的規章制度陳舊不全,所以發生了許多主
管大臣或建工利用漏洞制造貪腐事件。為了杜絕這類事件
的發生,“詳規度,慎錢糧”,就需要有一部詳細記載建筑
做法,特別是規定用工用料的準則,以利經濟核算。這也是
《工程做法則例》出現的原因之一。
康熙朝中晚期,吏治逐漸腐敗,國庫存銀大減,更是上
演了“九子奪嫡”的宮廷“大戲”。至雍正繼位,國庫僅有
存銀2371萬余兩,基本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雍正這
位“改革家”皇帝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
最后一次大規模政治改革:實現了以“火耗歸公,士紳一體
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四大政策為代表的巨
大變革。從根本上重塑了國家政治結構,國家的財政從“稅
人”變成了“稅地”。這些舉措為后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
基礎。
《工程做法則例》的編纂只是財政制度之下營造體系改
革的一個縮影而已。在整個雍正王朝時期,對西北的用兵,
對災荒的賑濟均須耗費巨額銀兩。全書卷首題本指出:“臣部
各項工程,一切營建制造,多關經制,其規度既不可不
詳,而錢糧尤不可不慎。”因而,對于雍正皇帝來說,制定
一套嚴格的準則去約束營造活動中的預算標準,節約營造工
程方面的開支,健全奏銷制度,杜絕腐敗,要比告訴匠人怎
么蓋房子重要得多。這也是《工程做法則例》這部書與《營
造法式》的本質差別。預算定額成為《工程做法則例》的一
項重要主題。
《工程做法則例》的編纂與版本
清代官方工程的營造主要由六部之一的工部和執掌宮廷
事務的內務府負責。工部是管理工程事務的中央衙署,起源
于周代的冬官。到清代時,工部執掌全國的土木水利、制造
冶煉、紡織鑄錢等幾乎所有官辦工業。內務府則是清代特有
的機構,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家事務
(類似當下日本宮內廳的職
責)
。這一特別的機構不僅僅管理著皇室的衣食住行,其內
設的營造司同時掌管著皇家的繕修工程事務,除了修葺宮殿
之外,還包括皇家園林等工程。
在清代官式建筑的營造管理體制下,《工程做法則例》
由工部和內務府會同編寫,并且由兩位親王領銜,兩位親王
分別是管理工部事務的和碩果親王允禮和總管內務府事務的
和碩莊親王允祿。但是,將《工程做法則例》的作者署為允
禮和允祿是不合適的,按照現在的慣例,他們兩位被稱作編
委會主任可能更為妥帖。并且,這部書有一個多達十五人的
編委會,除了前述兩位親王之外,還有內務府和工部的一眾官
員。這些都被記錄在了《工程做法則例》卷首的奏疏當中。
奏疏中提到“謹題請旨,雍正九年三月十五日題,本月
十七日奉旨依議”,大意是說,編纂《工程做法則例》這一
任務是雍正九年在皇帝面前領受的,到了雍正十二年三月完
成了課題,向雍正皇帝提交結題報告。敬呈御覽之后,則例
奉旨刊刻頒行。
卷首的奏疏對編纂工作進行了總結,不僅闡述了編寫這一工程
文獻的重要意義
(“為詳定條例,以重工程,以慎錢糧事”)
,
即規范建筑的規格等級,控制經費及預算;也對編
寫過程中的種種細節進行了回顧
(“臣等將營建壇廟宮殿倉庫
城垣寺廟王府及一切房屋油畫裱糊等項工程做法,應需工料,派
出工部郎中福蘭泰、主事孔毓秀、協辦郎中托隆、內務府郎中丁
松、員外郎釋迦保、吉葆詳細酌擬物料價值;派出郎中依爾們、
協辦郎中福蘭泰、托隆、額外主事七達細加察訪,據實造冊呈報
前來”)
。
除了記述各位編委會成員的工作之外,技術人員們的具
體工作也被寫入了奏疏當中。蔡軍、張健兩位學者認為“臣
部選取諳練詳慎之員逐款酌擬工料做法務使開冊了然以便查
對”中的“諳練詳慎之員”應該來自主持設計的“樣房”和
編制預算的“算房”,在這兩個機構任職的人多是“世守之
工,號稱專家”。
雍正十二年的《工程做法則例》并不是“工部則例”的
全部內容,工部則例作為工部這一中央機構的文件匯編,由
一系列的文獻構成。“之后,于乾隆、嘉慶、道光等年份,
均有此類《工部做法則例》存世,雖名稱不一,但內容大體
類同。”現存有三個《工部做法則例》版本,分別是嘉慶
二十年版《欽定工部則例》,嘉慶二十四年版《欽定工部續
修則例》以及光緒十年版《欽定工部則例》。
《工程做法則例》的書名
同一部書,卻有兩個近似的名稱《工程做法則例》及
《工程做法》。這兩個名稱在學術界被同時使用,就連梁思
成先生都在《營造學社匯刊》和《中國建筑史》中將其稱為
《工程做法則例》,又在《〈營造法式〉注釋》中將其稱為
清工部《工程做法》。這造成研究者們的困擾和誤解。有學
者甚至認為“清工部于雍正十二年頒行《工程做法》?.但
尚未見過《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其實,《工程做法則
例》和《工程做法》均指代這部于雍正十二年頒布的文獻。
這一誤會是如何發生的呢?溯源到雍正十二年刊刻的武
英殿刻本就能解開這一謎團。兩個名稱均來自該刻本,矛盾
正是由此而起:封面題名為“工程做法則例”,而內頁折縫
處記為“工程做法”。所以該文獻的正式名稱應為“工程做
法則例”,而“工程做法”僅是在刻版過程中,標識于每頁
中縫的簡寫書名索引而已。
《工程做法則例》的內容
梁思成先生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的前言中忽
略了“奏疏”部分,但“奏疏”作為《工程做法則例》的一
項重要組成部分,應被放在與正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以
這本書其實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正文之前的“奏疏”,講
明了則例編纂的目的、原則及適用范圍等內容
(因“奏疏”于
今日對古代建筑的了解沒有任何助益,故而本書將其略去)
;正
文的前半部分
(卷一至卷四十七)
主要規定了大木
(構架)
、
斗科
(斗栱)
、裝修和基礎的做法;正文的后半部分
(卷
四十八至卷七十四)
主要論述了估算過程,分為用料和用工兩
塊內容
(詳見附表)
。
《工程做法則例》是傳統建筑領域的重要文獻
中國文人向來對工程技術有一定的輕視,這使得在流傳
下來的各種經典中,在營造方面“往往偏重禮法制度而略
于工程技術”。目前留存的,最為系統的我國古代營造類技
術書籍僅有兩部,一部是宋代的《營造法式》,另一部就是
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作為工部和內務府編寫的官方規
則,《工程做法則例》對最基本的官式建筑營造起到了指導
作用。首先,《工程做法則例》規定了清代工程營造時的各
種根本原則,例如“凡面闊、進深以斗科攢數而定”,“凡
由額墊板以面闊定長”,“凡桃尖隨梁枋以出廊定長”,等
等;同時精確而嚴格地規定了各種構件的尺寸,例如卷一中
對小額枋規定“如面闊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兩頭共除柱徑一
份一尺五寸,得凈面闊一丈七尺七寸五分,即長一丈七尺七
寸五分”,類似的規定貫穿了全書;除了上述構件尺寸之
外,《工程做法則例》還對八大作的用工和用料加以詳細
規定。
這當中特別要提到的一點便是:《工程做法則例》將用
料和用工放在了和做法同等重要的位置。從篇幅上來看,全
書共計七十四卷,前半部四十七卷
(卷一至卷四十七)
為各種
類型建筑的工程做法規則,后半部二十七卷
(卷四十八至卷
七十四)
細致地規定了各作的用料和用工。如卷首奏疏中所
言“詳定條例,以重工程,以慎錢糧事,臣部各項工程,一
切營建制造,多關經制,其規度既不可不詳,而錢糧尤不可
不慎”,《工程做法則例》的一大目的便是為了“控制工程
經費,加強工料定額管理制度”,因而有的條款比宋《營造
法式》所規定的更為嚴密具體。
該書的頒布,“對清代官工經營管理起著關鍵主導作
用”。卷首奏疏中寫道:“營造工程之等第、物料之精粗、
悉按規定規則逐細較定,注載做法,俾得了然,庶無浮
克。”《工程做法則例》首先將營造的各類工程劃分為大式
和小式兩大做法類型,所謂大式小式并非建筑規模的大小,
而是為了展現建筑“從結構造型到裝飾色彩,既有形制上的
限制,也有物料良窳、造作精粗等質量上的差別”。大式建
筑本身也有大與小、繁與簡的差異,民建均不可營造,而小
式建筑用于民房,規模及工料均與大式建筑有著明顯的區
別,自此,建筑類型的等級差異一目了然。同時,營造活動
根據《工程做法則例》中在用工和用料等篇幅中限額的規
定,實行定額核算,結合保固制度,確保了造價的控制。王
世襄在其編著的《匠作則例》中寫道:“把已完成的建筑和
已制成的器物開列其整體或部件的名稱規格,包括制作要
求,尺寸大小,限用工時,耗料數量以及重量、運費等,使
它成為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規則和定例。”
《工程做法則例》對厘清清代營造體系有重要價值
《工程做法則例》是清代《工部則例》營造法規體系的
重要組成部分。
《工部則例》不僅僅是《工程做法則例》一部書,而且
是工部從雍正年間開始編纂直至清末的一系列規則規定的
總稱:包括則例、清冊、做法、分法、物價和工價等類型的
相關規定,通過規范估修、奏銷、工料計價、物料管理等制
度,全面控制了清代官方工程的營造工作。除《工程做法則
例》外,還有《內庭工程做法》《物料價值則例》《工部見
面做法冊》《九卿議定物料價值》《城垣做法冊》《欽定工
部則例》《采輿依仗做法》《圓明園則例》《內庭圓明園內
工諸作現行則例》《圓明園工程則例》《圓明園轉輪藏開花
獻佛木作則例》《萬壽山工程則例》《熱河工程則例》《照
金塔式樣造琺瑯銷算底冊》等三百余種。
為了便于審查各地官工做法,本書不僅著眼于木構建筑
本身,在做法中還包括了小木作
(裝修)
、石作、瓦作、土
作等,在用料定額中記載了工程所涉及的各作材料,用工定
額除了用料中所涉及的各作又增補了雕鑾作和錠鉸作。
《工程做法則例》對后世依然有重要影響
民國以來,各方學者用現代方法對傳統建筑加以研究。
其中清代建筑,因距今時間最近,留下的實例最多,遺存的
相關檔案最完整,據此形成了最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工程做法則例》是用現代方法研究傳統建筑的起點
19世紀30年代初期,一批曾經參與清宮營造的工匠依然
健在,朱啟鈐先生創辦的營造學社因而開始征召他們為《工
程做法則例》補圖。當時的學社資料記載:“清工部工程做
法則例七十四卷,雍正十二年奏準刊行,內中止有大木作
二十七卷在每卷首列有一圖,已甚簡單,其他各作并此無
之。學者殊不易領悟,曾招舊時匠師按則例補圖六百余通,
一依重刊營造法式之式,于必要時兼繪墨線及彩繪兩份,現
將則例原本重別整理,并將增補圖樣,就北平現存宮殿實
樣,為原則之審定,以備刊行。”
1932年,梁思成先生完成了前二十七卷的圖解,并由營
造學社的邵力工正式完成繪圖,標志著對清代《工程做法則
例》的研究基本結束。“清工部工程做法補圖,為本社成立
以來重要工作之一,除大木部分也已完成外,現由社員梁思
成君將原書大木七卷逐條注釋,俾成完璧”,但由于當時戰亂
未息,這一成果直到70余年之后的2006年才由清華大學出
版社出版,書名為《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
《工程做法則例》是研究《營造法式》的基礎
《營造法式》的宋代手抄本在1919年被朱啟鈐發現,這
一事件也被稱為是營造學社成立的原因之一,因而對《營造
法式》的研究也就成為營造學社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
19世紀30年代,對傳統建筑以現代方法進行的研究才剛剛起
步,研究者們連古代建筑名詞術語也不甚了解。他們通過解
讀《工程做法則例》破解清代建筑規范,進而向上追溯至宋
代建筑。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技術路線。朱啟鈐先生曾寫
道:“中國建筑在時間上包括上下四千余年,在空間上東自
日本、西達蔥嶺、南起交趾、北絕大漠,在此時間與空間內
之建筑,完全屬于一個系統之下。本社最高最后之目標即完
成此建筑系統之歷史是也?.為工作便利計,先自研究清式
宮殿建筑始,俟清代既有了相當了解,然后追溯明元,進求
宋唐,以期迎刃而解決。”
這一時期,梁思成先生拜老木匠楊文起師傅和彩畫匠祖
鶴州師傅為師,對照北京故宮等一大批清代建筑,開始了
對《營造法式》的破解之路。梁思成先生曾寫道:“要了解
古代,應從現代和近代開始,要研究《法式》,應從清工部
《工程做法》開始”“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十余年來,從事于
書
(即《營造法式》)
之研究,先自研究清代術書著手,加以
實物之發展與研究,其書始漸可讀”。
1949年以來對《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逐步深入
1949年以來,隨著國家對故宮、頤和園等一大批清代宮
殿建筑保護性修繕工作的進行,對《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
從學術研究、資料保存的立足點上又進一步提升。以故宮博
物院的王璞子先生為代表的研究者們,遵循著營造學社的研
究思路,將《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繼續推進。由于原書以
文字說明為主,用大量術語書寫,缺少案例和圖紙,因此在
實踐過程中,很難將其作為維修工程的指導。當時,了解實
際施工的人員不了解則例的內容,而能夠閱讀則例的人卻缺
少實踐經驗。因此,曾經在營造學社工作的王璞子被調到故
宮博物院后,開始給《工程做法則例》加注釋。“清工部
《工程做法》的整理,倡議于一九五八年,正式著手進行在
一九六二年初。初步計劃是作為古建維修工程參考資料列入
本院古建管理部科研項目之一而提上日程的。由王璞子負責
編輯,胡百中、王玉順助理。計劃分兩步走,首先按原編卷
次,全部改變成簡明表格形式,下一步補充一部分圖樣、實
物照片和必要的注解。”這一成果就是1995年由建筑工業出
版社出版的《工程做法注釋》一書。
隨著時代的變遷,相較于前人,研究者們對《工程做法
則例》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認識。當前對《工程做法則
例》的研究,除了深入研究傳統建筑的營造和保護外,還開
始拓展到對傳統營造體系、制度的研究。相較于根據古籍和
《營造法式》研究宋代營造體系,研究清代營造體系更具有
文獻和實例上的便利和保障。需提請讀者留意的是,本版
《工程做法則例》的配圖均為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等人所測
繪,圖中未標明標尺的原圖亦是如此。在本書出版之際,謹
對其致以崇高的敬意,若有誤用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和讀者
批評指正。
李澍田
漢嘉設計集團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