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正版書籍】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許暉 著 文化

原價:¥160優惠券:¥10券后價:¥150

書名: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定價: 264.0

ISBN: 9787559811639T

作者: 許暉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裝幀: 平裝

開本: 16

《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哄堂大笑”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弟子?

  “高足”原來指驛傳制度中的駿馬

  “無它”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

  100個日常詞匯,如果追根溯源,能發現怎樣更迭變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詞匯的變遷隱含著什么樣的真實生活細節?歷史嚴肅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風俗被人遺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還原?《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寫我們生活里耳熟能詳的詞語,在輕松起步的閱讀中,不經意地走向歷史的深度;而100幅與詞匯既相關又參差互補的圖畫,仿佛支撐起一座紙上美術館,讓人流連于審美之旅中,感受綿密的歷史質地和人情風物變遷。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

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語源學的角度,尋找失落在時光中的動人典故:從“一唱三嘆”禮贊周天子的《清廟》之音,到韓壽“偷香”、貴妃“竊玉”的風流飄逸,從“八面來風”中的四季流轉,到“十惡不赦”里的人間百態……在成語——這一古人用智慧鍛造的文字容器中,語言師許暉以輕松曉暢的筆調,原汁原味、“入鄉隨俗”地展現了古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心選取的100幅古畫則如同一場以成語為名的美術特展,用色彩與線條賦予活色生香的古代生活以一種視覺生命力,傳遞出不同時代人眼中的美的內涵。

《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

本書是繼我社出版的《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許暉“100詞”系列的第三部作品。

俗語,從古老的華夏大地上長起來。在千百年口口相傳的常言中,封存著多少曾經鮮活可感的柴米油鹽、花前月下?茶余飯后的街談市語里,又流動著多少世俗智慧、人間冷暖?它們如何飽受時間的揉、捏、捶、打,輾轉至今,仍然噴薄著粗放的生命力?

《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向源頭追溯日常俗語的根系,尋訪如今或已鮮為人知的古代社會生活。從吳地小兒新年叫賣“癡呆”的趣味盎然,到“紅口白牙”說瞎話的活潑形象,從“五毒”竟然是良藥的樸素真理,到“白日見鬼”原來是指清水衙門的恍然大悟......而在100幅與100個俗語一一對應、意趣相映的精選古畫中,俗與雅、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水乳交融,為活的語言打開了美的疆野。

《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儀禮人稱

“八拜之交”到底指拜幾拜〇〇三

“分庭抗禮”為何形容平等相待〇〇六

“無它”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〇一〇

“叨陪末座”竟然跟饕餮有關〇一四

“名”“字”原來是兩回事〇一八

“指名道姓”為何是不禮貌的行為〇二二

“拾級而上”到底怎樣“拾級”〇二六

“令堂”為何是對別人母親的尊稱〇二八

“公主”的稱謂是怎么來的〇三二

“內人”原本就是指妻子〇三五

“拙荊”為何謙稱自己的妻子〇三八

“良人”只能用于妻子對丈夫的稱呼〇四二

“閣下”為何是敬稱〇四六

“尸位素餐”的”尸”不是指尸體〇五〇

“足下”為何是尊稱〇五三

“孝子”原本不是指孝順的兒子〇五八

“千金”本來是比喻男孩子〇六二

“禁臠”原來專指皇帝的女婿〇六六

衣食住行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〇七三

“平頭百姓”的”平頭”原來指一種頭巾〇七六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〇八〇

“體無完膚”原來是形容身上的刺青〇八四

“抓髻”原來是”髽髻”之誤〇八八

“愁眉”竟然是女子美麗的眉妝〇九二

“秀眉”本來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長眉〇九六

“大快朵頤”為何形容大飽口福一〇〇

“膾炙人口”的”膾炙”到底是什么東西一〇四

“電光石火”的”石火”乃是取火之法一〇八

“燈紅酒綠”的酒真的是綠的一一二

“雅量”原來是形容酒量大一一六

“滑稽”竟然是一種流酒器一二〇

“食指大動”為何形容口福一二四

“筷子”的稱謂是怎么來的一二八

“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南墻”是什么墻一三一

“壽終正寢”的”正寢”是什么地方一三四

“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一三七

“家累”不是形容沉重的家庭負擔一四〇

“康莊大道”為何比喻美好前途一四四

“陰溝翻船”的”陰溝”為何會翻船一四八

生死鬼神

“老死牖下”為何代指善終一五五

“尋短見”為何比喻自殺一五八

“三長兩短”原來是棺材的形制一六二

“抽屜”的形制竟然源于棺材一六七

“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一七二

“放肆”原來是威脅要殺掉你一七六

“風調雨順”竟然指四大金剛一七九

“為虎作倀”的”倀”是人還是鬼一八二

“含沙射影”竟然指能害人的怪物一八四

“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一八八

“城隍廟”的”城隍”到底是一尊什么樣的神一九一

廟堂江湖

“附庸風雅”初并不是貶義詞一九九

“畫地為牢”原來是形容刑律寬松二〇二

“哄堂大笑”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二〇四

“感冒”竟然是官場用語二〇八

“打耳光”竟然是模擬割耳朵的戰爭行為二一二

“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二一六

“墨守成規”的”墨”原來指墨子二二〇

“學而優則仕”不是形容優秀二二三

“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弟子二二六

“驪歌”為何指離別之歌二二九

“呵呵”是蘇東坡發明的嗎二三三

“三姑六婆”為什么是蔑稱二三六

“丫鬟”為何是婢女的專稱二四〇

“老鴇”為何是妓院板娘的蔑稱二四四

“跳槽”竟然是青樓用語二四八

男女

“星期”原來指浪漫的婚期二五五

“紅男綠女”的稱謂是怎么來的二五八

“合巹”為何代指成婚二六二

“彩禮”原來是”財禮”之誤二六六

“戒指”原來是皇帝寵幸后妃的標志二七〇

“亂點鴛鴦”竟然是做好事二七四

“掌上明珠”早是形容情人二七八

“續弦”為何指男人喪妻再娶二八二

“呷醋”為何比喻男女之間妒忌二八五

“煙視媚行”不是形容女人風騷二八九

“怨女”原來就是古代的”剩女”二九二

“淑女”不是形容文靜的女子二九六

“花信年華”為何比喻女子二十四歲二九九

“梨渦”為什么指美女的酒渦三〇三

“戴綠帽”為何是男人的奇恥大辱三〇七

“慘綠少年”為何形容風度翩翩的男子三一一

博物

“馬匹”為何用”匹”作計量單位三一七

“露馬腳”露的為何是馬腳三二〇

“毛病”為何跟”毛”有關系三二三

“高足”原來指驛傳制度中的駿馬三二六

“耗子”怎么變成了老鼠的別稱三二九

“弼馬溫”竟然是”避馬瘟”的諧音三三四

“烏賊”為何用”賊”來命名三三八

“鮑魚之肆”為何奇臭三四〇

“渴睡”原來是”貉睡”之誤三四五

“虎威”竟然是老虎身上的骨頭三四八

“漫畫”原來是一種鳥的名字三五二

“狗血噴頭”為何不使用別的動物的血三五六

“水性楊花”的”楊花”原來是柳絮三六〇

“楷模”本來是兩棵樹三六四

“壽比南山”為何用”南山”來作比三六七

“吝嗇”原來是對大地母親的贊美三七〇

“招搖”原來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三七四

“拇指”竟然是腳的一趾三七八

“鼻祖”為啥跟鼻子有關系三八一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

禮俗

一唱三嘆 到底是怎樣“唱”、怎樣“嘆”的? · 〇〇三

入木三分 什么東西能夠進得這么深? · 〇〇八

大放厥詞 “放”的到底是什么樣的“詞”? · 〇一二

入鄉隨俗 “隨”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俗”? · 〇一四

十惡不赦 不能赦免的到底是哪十種“惡”? · 〇一八

三令五申 古代軍事有哪“三令”、哪“五申”? · 〇二二

半截入土 原來指已過半年 · 〇二五

以貌取人 這事兒竟然是孔夫子干的! · 〇二八

不分軒輊 “軒”和“輊”分別是什么東西? · 〇三二

固若金湯 “金湯”到底是什么東西? · 〇三五

文不加點 這個“點”是指標點嗎? · 〇三八

引車賣漿 到底是什么職業? · 〇四二

白衣卿相 原來是推重進士的稱號 · 〇四六

皮里陽秋 本來是褒獎人有氣度 · 〇五〇

正襟危坐 “危坐”到底是怎樣的坐姿? · 〇五四

當頭棒喝 “棒”和“喝”原來是禪宗的兩種頓悟方式 · 〇五七

美輪美奐 只能用來形容建筑物 · 〇六〇

齊人之福 真是指多妻、妾的艷福嗎? · 〇六四

如喪考妣 “考妣”到底指的是什么樣的父母? · 〇六七

伯仲之間 為什么比喻不相上下? · 〇七〇

金聲玉振 原來指奏樂從始至終 · 〇七三

奇裝異服 原來指不合禮制的服裝 · 〇七六

鐘鳴鼎食 原來是形容嚴格的等級制 · 〇八〇

折沖樽俎 為什么比喻在酒宴中制敵取勝? · 〇八四

唯唯諾諾 原來是古人應答的聲音 · 〇八七

順手牽羊 “順手”本來指右手 · 〇九〇

差強人意 原來是夸贊之辭 · 〇九四

旁門左道 為什么比喻歪門邪道? · 〇九七

雕蟲小技 “雕蟲”的“蟲”到底是什么蟲? · 一〇〇

......

《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

登堂入室

一頓飯為何用“頓”作為計量單位?

人盡可夫本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馬桶為什么用馬來命名?

下榻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女紅的“紅”原來是“工”“功”的通假字

不肖子孫并非指不孝順的子孫

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開葷開的是什么“葷”?

五福臨門指的是哪五福?

太師椅原來是以秦檜的官銜命名的

東道主這個稱謂是怎么來的?

出恭為何代指上廁所?

先烈本來指祖先的功業

宇宙本來指屋檐和棟梁

周旋原來就是中規中矩的禮儀

推杯換盞原來是古代飲酒的禮儀

遇人不淑只能出自已婚女性之口

琵琶別抱為何比喻婦女改嫁?

敦倫為何是房事的隱語?

走街串巷

小丑原來指微賤之輩

三八為什么是罵人話?

上當竟然指上當鋪被騙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開天窗原來是比喻侵吞財物

開門七件事到底是哪七件事?

月老為什么是媒人的代稱?

月黑風高原來出自兩項罪名

元寶的“元”本來指改元

支吾為何形容說話含混?

少艾竟然是指美男子

巨無霸竟然是人名

云英未嫁 “云英”原來是位營妓

旦角這個稱謂原來出自妲己之名

市儈本來不是罵人話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閉門羹竟然是妓女為嫖客做的羹湯

買春本來就是指去買酒

買路錢原來是出喪時撒的紙錢

光棍為何比喻單身漢?

紅口白牙為何比喻說瞎話?

尋常本來是度量單位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過街老鼠原來是“過街兔子”之誤

杜撰竟然真的是姓杜的所撰寫的

兔崽子原來是對男妓的蔑稱

破瓜本指女孩子十六歲的芳齡

笨蛋本來并不笨

癡呆原來是對吳人的貶稱

鞠躬盡瘁

入流原來是古代官制

十里長亭并不僅僅是送別之地

大不敬原來專指不敬皇帝之罪

大駕只能用于皇帝

下馬威原來是清代官場的陋習

飛毛腿不是指有毛的腿

介紹原來是一種傳話的禮儀

天字一號的“天字”為何能代表一?

心懷叵測的“叵測”原來是褒義詞

公子原來指諸侯的庶子

不齒的“齒”原來是排座次

白日見鬼本指清水衙門

冬烘先生為何稱“冬烘”?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指軍旗

伙計為何指同伴?

團結原來是民兵組織

全軍盡墨原來是形容全軍穿喪服

走后門原來出自滑稽戲

客氣是怎么變成客套話的?

急急如律令原來是漢代公文用語

說項原來是夸姓項的人

素面朝天原來“天”指天子

鉆進錢眼里早是罵的誰?

喝墨水竟然是真的喝

登基原來是“登極”之誤

新郎本來指新科進士

敲門磚原來是對付科舉的手段

戴高帽的“高帽”到底是什么樣的帽子?

觀之宇內

人妖的本義是人為的災禍

門外漢竟然是嘲諷蘇東坡的

飛黃騰達的“飛黃”原來是一種神馬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心懷鬼胎的“鬼胎”原來指畸形胎兒

天打五雷轟指的是哪“五雷”?

五毒竟然是良藥

太平原來指連續二十七年豐收

文身本來是為了避蛟龍之害

印堂為何指兩眉之間?

世代到底指多長的時間?

殺手锏其實是“撒手锏”

夸海口夸的原來是孔子的口

地主原來指土地神

含糊原來是“含胡”之誤

作梗原來指鬼害人

應聲蟲原來是人腹中的怪蟲

抓鬮的“鬮”到底指什么?

狗拿耗子并不是多管閑事

非驢非馬竟然真的是騾子

夜貓子原來指鴟鵂這種怪鳥

籌碼原來跟“馬”大有關系

噴嚏古時候就指被人想念

痞氣竟然是指瘧疾之病

許暉,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編有《“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后門》,主要著作有《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癥》《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五輯)》《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香料在絲綢的路上浮香》《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

 “哄堂大笑”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許多人同時發聲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臺一項有趣的制度。

  唐人趙璘所著《因話錄》載:御史臺是監察機構,共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眾呼為‘端公’……知雜事,謂之‘雜端’。”“端”是正直之意,資歷深的一人處理臺內雜事,稱“雜端”,權力大。“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眾呼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監察御史,眾呼亦曰‘侍御’。”

  “每公堂食會,雜事不至,則無所檢轄,惟相揖而已。雜事至,則盡用憲府之禮,雜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兩院則分坐,雖舉匕箸,皆絕談笑。”

  每次御史臺會食,雜端在與不在,有兩種不同的禮儀。“檢轄”表示拘束,雜端不在,就不用拘束,互相拱手作揖而已;雜端若在,則須按照御史臺的禮儀,雜端在南揖,主官的屬官主簿在北揖,殿院、察院的同僚們分坐,不準談笑。

  “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于是臺院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吃完飯后,開始討論公事,誰誰誰犯了什么錯,由主簿記錄下來。

  “若雜端失笑,則三院皆笑,謂之‘烘堂’,悉免罰矣。”如果雜端因某事失笑,那么三院須一起笑,這種情況下都免于處罰。“烘”通“哄”,“哄堂”即指滿堂皆笑。

  歐陽修《歸田錄》一書講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故老能言五代時事者云:馮相道、和相凝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時謂宰相如此,何以鎮服百僚。”

  歐陽修還記載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詩酒唱和的場景:“余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眾制交作,筆吏疲于寫錄,僮史奔走往來,間以滑稽嘲謔,形于風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絕倒,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從此之后,“哄堂大笑”就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hongtangdaxiao.jpg]

  《甲申十同年圖》局部,明代佚名繪,絹本設色,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甲申十同年圖》描繪了明朝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群像,作于弘治十六(1503)。十人均為英宗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圖繪于近四十年之后,此時個個身居要職。

  圖中左起為: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右侍郎陳清,《甲申十同年圖》局部,明代佚名繪,絹本設色,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工部右侍郎張達。各人均頭戴烏紗,身著官服,面容肅穆,不茍言笑。畫面中各大臣的相貌皆為畫工當面寫生。其中都察院御史戴珊時年六十七,著朱紅官服,袖手端肩,正襟危坐。想象一下這些重臣“哄堂大笑”的場面,也是很好玩的。

《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

應聲蟲

原來是人腹中的怪蟲

在今天的日常口語中,“應聲蟲”指那些毫無主見,只知道一味應和別人、隨聲附和的人。但在唐代,“應聲蟲”卻是引發一種怪病的怪蟲,而且這種病還很常見。這種病的特征是:患者腹內生蟲;人說話,蟲即小聲應之。這種蟲就叫“應聲蟲”。

張鷟(zhuó)所著《朝野僉載》收錄了一則有趣的故事:“洛州有士人患應語病,語即喉中應之。以問善醫張文仲,經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讀之,皆應;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錄,取藥,合和為丸,服之應時而愈。”

不過這味藥是什么,張鷟卻沒有記載。劉餗(sù)所著《隋唐嘉話》則把治好這種病的功勞歸于名醫蘇澄:“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云:‘自古無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網羅天下藥物,亦謂盡矣。試將讀之,應有所覺。’其人每發一聲,腹中輒應,唯至一藥,再三無聲。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也沒有提到哪味藥可治此病。

到了宋代,吳曾所著《能改齋漫錄》引陳正敏《遁齋閑覽》的記載,終于提到了具體的藥方:“楊勔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寢大。有道士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粒,遂愈。”

雷丸是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余氣所結,故曰竹苓。”

洪邁在《夷堅志》中也記載了這種病,但提供的藥方則有不同:“永州通判廳軍員毛景得奇疾,每語,喉中輒有物作聲相應。有道人教令學誦《本草》藥名,至藍而默然。遂取藍捩汁飲之。少頃,嘔出肉塊,長二寸余,人形悉具。”“藍”是指蓼藍、馬藍、木藍、菘藍這四種可制藍色染料的植物。有的醫家也說“用板藍汁一盞”可治此病。

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引述學者楊慎的話:“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從此開始,人們就把隨聲附和的人稱作“應聲蟲”,只是不知道雷丸和藍汁能否治愈人的這種隨聲附和之病。

《金石昆蟲草木狀》『木五·雷丸』,明代文俶繪,萬歷年間彩繪本。

文俶(1595—1634),明代女畫家。俶,一作淑。字端容,署寒山蘭閨畫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玄孫女。聰穎明慧,幼承家學,平時喜寫生,亦工仕女,擅花卉草蟲,勾勒精細,設色妍麗。“所見幽花異草,小蟲怪蝶,信筆渲染,皆能模寫性情,鮮妍生動。”(錢謙益語)

《金石昆蟲草木狀》是文俶傳世作品。根據她的丈夫趙均手寫的序文,書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文俶精心描摹的內府珍藏的本草圖。全書共二十七卷,含一千三百多幅圖,以工筆描繪,粉彩敷色,摹寫了一千多種金石昆蟲草木情狀,形似與色工兼備。此幅是“木”部第五卷之“雷丸”,細致描繪了雷丸的樣貌及所生之環境。

1717164135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