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綠金、藍銀封面隨機】古本山海經圖說 二十周年紀念版 馬昌儀 著 國學

原價:¥258優惠券:¥20券后價:¥238

書名: 古本山海經圖 二十周年紀念版

定價: 358.00

ISBN: 9787542676610

作者: 馬昌儀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 2022-12

裝幀: 精裝

開本: 16

《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山海經》古之為書,有圖有文,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之句。但《山海經》原始古圖佚失,唯有文字流傳了下來。至於明清,文人、畫匠、刻工等又依據《山海經》文本展開豐富想象,創作出《山海經》圖像千百。它們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張,或字斟句酌領會其精神而創,或照貓畫虎偶得其靈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見,《山海經》圖文并舉,乃是中國敘事的古老傳統之代表。

《古本山海經圖說》的作者馬昌儀盡畢生之力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經》圖像十余種, 收錄各種版本《山海經》之神怪畏獸圖像1600余幅,系統考證了《山海經》圖像的傳承軌跡、造型流變,并以晉郭璞山海經圖贊為綱,探討明清以來《山海經》圖文關系的范式轉換。出版至今,《古本山海經圖說》漸已成為相關主題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古本山海經圖說》于2001 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2007 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此基礎上,出版了增訂珍藏本。2022年是本書出版的第二十個年頭,理想國全新打造,力求以一個更“年輕”的面貌與讀者見面。二十周年紀念版保持了2007年版的主要內容與編排格局,仍然采取圖說的方式,一(或多)神一圖一說,按《山海經》十八卷經文的順序一一道來。

前言 i

導論 /山海經圖∶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 v

明清古本山海經圖版 xxi

一卷 南山經

九尾狐、蠱雕、虎蛟……

第二卷 西山經

陸吾、畢方、帝江、鳥鼠同穴……

第三卷 北山經

諸犍、窫窳、肥遺、狍鸮……

第四卷 東山經

犰狳、鮪、精精、當康……

第五卷 中山經

飛魚、馬腹、驕蟲、蜼……

第六卷 海外南經

結匈國、羽民國、厭火國、祝融……

第七卷 海外西經

三身國、形天、并封、蓐收……

第八卷 海外北經

相柳、無腸國、夸父、禺彊……

第九卷 海外東經

君子國、天吳、句芒……

第十卷 海內南經

氐人國、巴蛇吞象……

第十一卷 海內西經

開明獸、六首蛟……

第十二卷 海內北經

西王母、蓬萊山……

第十三卷 海內東經

雷神、四蛇……

第十四卷 大荒東經

小人國、應龍、夔……

第十五卷 大荒南經

卵民國、羲和浴日……

第十六卷 大荒西經

女媧、常羲浴月、夏耕尸……

第十七卷 大荒北經

黃帝女魃、蚩尤、燭龍……

第十八卷 海內經

延維、孔鳥、氐羌……

馬昌儀,女,1936年生于廣州。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主要著作有《古本山海經圖說》《全像山海經圖比較》《魂兮歸來——中國靈魂信仰考察》《鼠咬天開》《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下)等。

山海經圖∶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

《山海經》是一部有圖有文的書

《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說它是一部奇書,一是在不到三萬一千多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個神怪畏獸。《山海經》集地理志、博物志(礦產、動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二是因為它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它的奇譎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經圖中。

古之為書,有圖有文,圖文并舉是中國敘事的古老傳統。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今圖作赤鳥”等文字,可知晉代《山海經》尚有圖。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像的說明(如《大荒東經》記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海外西經》“開明獸……東向立昆侖上”,等等)。正如宋代學者朱熹所指出:“予嘗讀《山海》諸篇,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云‘東向’,或云‘東首’,皆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圖畫而為之,非實記載此處有此物也。古人有圖畫之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可惜郭璞、陶淵明所見到的《山海經》古圖并沒有流傳下來。

唐代,山海經圖被視為“述古之秘畫珍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列舉的九十七種所謂“述古之秘畫珍圖”中,就有“山海經圖”和“大荒經圖”。宋代學者姚寬與當代學者饒宗頤都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有圖有文的書。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說:“《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神銜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亦在畏獸書中’,此書今亡矣。”饒宗頤在《〈畏獸畫〉說》一文中引姚文說:“大荒北經有神獸銜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亦在《畏獸畫》中,此書今亡矣。”饒先生把“畏獸畫”一詞打上書名號,并說:“如姚言,古實有《畏獸畫》之書,《山海經》所謂怪獸者,多在其中。”又說:“《山海經》之為書,多臚列神物。古代畏獸畫,賴以保存者幾希!”姚寬所說的“畏獸”二字,顯然來源于郭璞據圖而作的注,“畏獸書”指的便是有圖有文的《山海經》,而此書已經失傳了。由此推測,《山海經》的原始母本可能有圖有文,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原始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對《山海經》原始古圖的幾種推測

歷代注家和研究者對《山海經》原始古圖的推測,大致可歸納為禹鼎說、地圖說、壁畫說和巫圖說四種。

一、禹鼎說

禹鼎說認為《山海經》古圖本于九鼎圖,《山海經》則為禹鼎之遺象。此說須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方能成立:一是禹的確鑄過九鼎,二是的確有鑄刻上百物圖像之鼎或九鼎圖。而考古學目前還沒有為我們提供這兩個方面的實物的證據。因此,禹鑄九鼎和鑄鼎象物只是傳說,古人把鑄造象征定國傳國安邦的九鼎的偉業加諸大禹身上,所謂九州貢金、遠方獻畫、禹鑄九鼎,也和息壤填淵、神龍畫地、禹殺防風、逐共工、誅相柳、娶涂山氏女、化熊通山、石破生子等故事一樣,成為禹平治洪水系列神話傳說的一個組成部分。至于說到鑄鼎象物,把所謂“百物”、惡物、精物以圖畫的方式畫出,以備人們進入山林川澤時辨識之需,又可作辟邪、驅妖、送鬼之用。這一帶有濃厚巫事色彩的觀念,在巫風極盛的先秦時代備受重視,以至于把“象百物”之舉與神圣的九鼎相連,竟然以官方的方式把魑魅魍魎一類精怪的圖像刻在鼎上,還通過周大夫王孫滿之口,記錄在《左傳》《史記》等史書之中。因此,盡管禹鼎和九鼎圖目前還沒有得到考古學的支持,但青銅器(包括各種形態的鼎)作為禮器,在上面鑄刻動物怪獸紋樣之風,在《山海經》成書以前、《山海經》原始古圖尚存、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時代,便已蔚然成風。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夏商周青銅禮器上的紋飾以動物紋為主,又以獸面紋為多。其含義有多種解釋,以王孫滿的解釋接近實際,因為王孫滿是春秋時代的人,此時禮器發達,他的解釋當是根據他所見及當時流行的見解為之,他認為紋飾是善神與惡神,起佑護與辟邪作用。所以說,禹鑄九鼎,鑄鼎象物很可能是傳說,卻正好說明巫風熾盛與圖象百物的巫事活動是這一傳說產生的背景。

二、地圖說

自古以來,相當一些中外學者把《山海經》看作地理書,并推測《山海圖》是地圖。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水,明帝賜景以《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可知《山海經》在當時被看作地理書。古代的地理書常有地圖為依據,是據圖為文之作,如成書于6世紀初北魏酈道元撰的《水經注》。酈學研究專家陳橋驛指出:“酈氏在注文撰述時是有地圖作為依據的。這就是楊守敬在《水經注圖·自序》中所說的:‘酈氏據圖以為書。’”

三、壁畫說

曾昭燏等在其所著的《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一書中說:“沂南畫像石中有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的計有三十一幅……紀錄神話人物禽獸的書,以《山海經》為完備。此經原亦有圖……我們揣測《山海經》原圖,有一部分亦為大幅圖畫或雕刻,有類于今日所見畫像石,故經文常云:某某國在某某國東,某某國在某某國北,某人方作某事,似專為紀述圖畫而成文者。”

在山野石壁、祖廟神祠上作壁畫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早在先秦時代便已蔚然成風,正如劉師培在《古今畫學變遷論》中所說:“古人象物以作圖,后者按圖以列說。圖畫二字為互訓之詞。蓋古代神祠,首崇畫壁……神祠所繪,有名物可言,與師心寫意者不同。”近百年來無數楚辭專家就《天問》與楚宗廟壁畫的關系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探討,由于《天問》和《山海經》幾乎是同時代的作品,楚宗廟壁畫的形貌對我們了解《山海經》古圖與壁畫的關系顯然有重要的意義。

四、巫圖說

巫圖說認為《山海經》是古代的巫書、祈禳書,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根據古代巫師祭祖招魂送魂禳災時所用的巫圖和巫辭寫成的。初沒有文字,只有圖畫,其巫辭也只是口傳;后來有了文字,才由識字的巫師寫下來,成為有圖有文的用于巫事活動的巫本。關于《山海經》與巫的關系,魯迅的見解具威性。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巫書“是巫師用的祈禳書”(《門外文談》),其作者是巫,“以記神事”(《漢文學史綱要》)。魯迅指出,這類巫書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根柢在巫”,二是“多含古神話”,而這兩點正是有圖有文的《山海經》母本的特征和性質所在。

前面我們介紹了歷代學者對《山海經》古圖的一些推測,可以看出,四種見解都包含有巫信仰的內核,是遠古時代初民企圖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幼稚經驗的產物。從考古學、文獻學、民族學、民俗學發現的大量實物和資料中,從我國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在敬祖、祭祀、招魂、禳災和送葬時常用的神路圖、指路圖、送魂圖、打鬼圖,以及現今遺存下來的與之配套的經書、巫歌、招魂詞、畫本和一部分符書等文字材料可以看出,這類以巫為根柢,又多含古神話的有圖有文的巫本,是巫風熾盛、文字不發達的時代和民族的遺存,并由此推測,以根柢在巫與多含古神話為特征的《山海經》母本(相當一部分),其成書過程很可能與這些民族的這類巫事活動和所用巫圖巫辭相類,其文字部分初作為古代巫圖的解說詞,幾經流傳和修改,才有了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755395935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