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傅國涌先生游學萬里,尋覓歷史洪流中遺失的文化與大美
◇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沉浸式的現場體驗與人文教育
◇與秦始皇、杜甫、魯迅、陶行知、錢鍾書、王國維、徐志摩、金庸等歷史名人對話
◇余世存、馬勇、郭建龍、葉開、夏昆等學術界與教育界大咖聯袂

基本信息
《尋找中國之美:少年雙城記(北京與南京篇)》
北京教育文化之旅
一、與北京的秋天對話
二、在八達嶺和居庸關與長城對話
三、在紅樓與蔡元培、胡適對話
四、在未名湖與燕京大學對話
五、在水木清華與王國維對話
六、在黃葉村與曹雪芹對話
七、在植物園與梁啟超對話
八、在圓明園廢墟與“萬園之園”對話
九、在頤和園與沈從文和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時代對話
十、別了,北京
南京尋夢之旅
一、與南京對話
二、與石頭城對話
三、與秦淮河對話
四、與魯迅、陶行知和賽珍珠對話
五、與六朝對話
《尋找中國之美:少年西安行》
一、 與兵馬俑和秦始皇對話(上)
二、 與兵馬俑和秦始皇對話(下)
三、 與華清池和大唐帝國對話(上)
四、 與華清池和大唐帝國對話(下)
五、 與杜甫他們的大雁塔對話
六、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長廊上與唐長安對話
七、 在興慶宮遺址公園沉香亭側與李白對話
八、 在興慶宮公園與杜甫對話
九、 在明城墻上與西安對話
《尋找中國之美:少年江南行》
上冊
一、煙波浩渺八百里——太湖篇
二、功成身退一扁舟——蠡湖篇
三、少年心事有誰知——錢穆與蕩口篇
四、一生知己是梅花——梅園篇
五、泉眼無聲琴有聲——惠山篇
六、書里書外皆寂寞——錢鍾書篇
七、大樹對門飛鳥閑——顧毓琇篇
八、風聲雨聲讀書聲——無錫篇
下冊
一、湖煙湖雨蕩湖波——煙雨樓篇
二、莎士比亞在嘉興——朱生豪篇
三、分煙話雨伊人去——嘉興人物篇
四、南來白手少年行——金庸篇
五、一生須惜少年時——王國維篇
六、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篇
七、兵學泰斗萬里才——蔣百里篇
八、吞天沃日第一潮——海寧潮篇
九、少年嘉興—海寧行總結篇

有個劇本叫《莎士比亞在嘉興》,這個題目真是好。莎士比亞不在北京,莎士比亞不在上海,莎士比亞在嘉興。我們此行來嘉興,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來看莎士比亞在嘉興,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的朱生豪就是嘉興人。
我們現在來到了朱生豪的故居。
林紓(林琴南)不懂英文,卻翻譯了上百種西方文學作品,他靠什么?靠懂英文的人講給他聽。但他才是翻譯家,其他人只是協助他而已。所謂“譯才并世數嚴林”,嚴為嚴復,林為林紓。嚴復與林紓為同鄉,嚴復曾留學英國。林紓成為翻譯家靠的是母語好,這種情況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了。
朱生豪是懂英文的,但他能成為的翻譯家,首先也是因為母語好,而不是英文好。母語好,他才能用典雅的白話文來翻譯莎士比亞的劇本,他的中文版莎士比亞劇本早已成為經典。
關于朱生豪,我們從哪里開始講起呢?先來讀他的一首詩《吹笛人》:
吹笛人
朱生豪
請給我們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兒,把五月贊美,
可愛的燕子將要歸來,
來自那遼遠,遼遠的大海。
請給我們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兒,把歡樂召喚,
卻不要忘記冬天,
浸透著我們淚水的冬天。
請給我們唱一支歌吧——
唱一支歌兒,讓愛永不凋喪,
草葉上露珠在閃亮,
女郎的眼中在放光。
這是朱生豪先生大學時寫過的一首情調歡快的英文小詩,后譯成了中文,他是一位詩人,后來又成了一位翻譯家。他有很好的母語根基,早在之江大學念書時,就深得他的老師夏承燾先生賞識。夏承燾甚至說:“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不易才也。”意思是之江從來沒出現過像朱生豪這樣的學生,可見評價之高。夏承燾是什么人?夏承燾被譽為“一代詞宗”,在詞學研究上有重要建樹,是古典文學領域早一代學者。剛才我們讀朱生豪的那首詩,也許還不能體會他的白話文的造詣,現在我們來讀他寫給女朋友——后來的妻子宋清如的一封信:
……高小一畢業,我便變成孤兒了,因此一生中幸福的時間便是在自己家內過的初幾個年頭。我家在店門前的街道很不漂亮,那全然是鄉下人的市集,補救這缺點的幸虧門前臨著一條小河,通向南湖和運河,常常可以望那些鄉下人上城下鄉的船只,當采桑時我們每喜成天在河邊數著一天有多少只桑葉船搖過。也有漁船,是往南湖捉魚蝦蟹類去的,一只只黑羽的捉魚的水老鴉齊整整的分列在兩旁,有時有成群的鴨子放過。也有往南湖去的游船,船內有賣弄風情的船娘。進香時節,則很大的香船有時也停在我們的河埠前。
這不過是一封普通的情書,講述他少年時的所見,不是什么正式的文學作品,就這么隨意寫來,干凈利落,又很具體,處處都是細節。信中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老屋周圍,鄉下人那個時候上城下鄉都是通過水路。這里有各樣的生活場景,捉魚的黑色羽毛的水老鴉,還有漁船、成群的鴨子,以及游船和賣弄風情的船娘,進香時節還有大的香船……這樣的白話不是浮在面上的,而是生活里生長出來的,連著筋帶著皮的,真實,有節奏,有動感。光是讀這么一小段,你就會覺得很有作家范兒。我第一次讀到這封信,就想起了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開頭: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船里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船舷的菜葉和垃圾給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船和那船之間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僅容兩三個人并排走的街道。萬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邊。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柜臺外面晃動著的幾頂舊氈帽上。
朱生豪這封信寫于1935年,這樣的白話文與大家熟悉的那些作家,比如葉圣陶、茅盾、魯迅,所寫的相比幾乎沒有什么落差。那時,朱生豪從之江大學畢業不久,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們接著往下讀,可以看出他的這篇白話文的好來。
也有當當敲著小鑼的寄信載客的腳劃船,每天早晨,便有人在街上喊著“王店開船”。也有載著貨色的大舢(shān)板船,載著大批的油、席子、炭等等的東西。一到朔望燒香或迎神賽會的節期,則門前擁擠得不堪,店堂內擠滿了人。鄉下老婆婆和娘娘們都頭上插著花打扮著出來談媳婦講家常,有時也要到我家來喝杯茶。往年是常有瓜果之類從鄉下送來的。但我的家里終年是很靜的,因為前門有一爿(pán)店,后門住著人家,居在中心,把門關起來,可以聽不到一點點市廛(chán)的聲音。我家全部面積,房屋和庭園各占一半,因此空氣真是非常好,有一個爽朗的庭心,和兩個較大的園,幾口小天井,前后門都有小河通著南湖,就是走到南湖邊上也只有一箭之遙。想起來,曾有過怎樣的記憶呵。前院中的大柿樹每年產額紀錄曾在一千只以上,因為太高采不著給鳥雀吃了的也不知多少,看著紅起來了時,便忙著采烘,可是我已五六年不曾吃到自己園中的柿子了。有幾株柑樹,所產的柑子雖酸卻鮮美,枇杷就太酸不能吃。桂花樹下,石榴樹下,我們都曾替死了的蟋蟀蜻蜓叫哥哥們做著墳。后園的門是長關的,那里是后門租戶人家的世界,有時種些南瓜大豆青菜玉蜀黍(shǔ)之類。后園的井中曾死過人,禁用了多年,但近來有時也汲(jí)用著,不過乘著高興而已,因為水是有店役給我們在河里挑起來的。有時在想象中覺得我的家簡直有如在童話中一般可愛,雖然實際一到家,也只有頹喪之感,喚不起一點興奮來。
你們是否知道,這堂課我們從這封信切入的原因?信中提到了哪些地方?他的家,他家的后院、前院。我們現在就在這封信里,在朱生豪的信里。我們在朱生豪1935年的一封信里遇見了的白話文,遇見了朱生豪,遇見了后來的翻譯家、永遠的莎士比亞著作的譯者。莎士比亞在嘉興,換句話說,莎士比亞就在這個院子里。此刻,我們也在這個院子里。這里現在有什么?石榴樹還在,桂花樹還在,還有枇杷樹。可惜此時,蟋蟀不叫了,叫哥哥也不叫了,也沒蜻蜓在飛。那時,前院有大柿子樹,還有柑樹。朱生豪少年時享受過的雖酸但鮮美的果實,還能找到嗎?都不在了。雖然還有枇杷樹、石榴樹、桂花樹,但應該是后來種的,而不是朱生豪見過的。不過院子沒有變,仍然是朱生豪童年、少年時記憶里的樣子。這一刻他家后院的桂花正在開,我們就在桂花樹下跟他對話,我們聞的是他少年時聞過的桂香。
朱生豪把自家院中的一草一木、果實、昆蟲都寫在了這封信里。你們讀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嗎?魯迅回憶自家的后院,那里有什么?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在樹葉里長吟的鳴蟬,伏在菜花上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云雀),還有泥墻根一帶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這些都曾帶給他無限的趣味。少年魯迅故鄉的百草園幾乎成了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朱生豪沒有那么幸運,但你們很幸運,少年時就走進了少年朱生豪家的院子,見識的不僅是草木之美,還有白話文之美。
魯迅寫的是一篇散文,朱生豪當時只是給“好人”寫一封信,想起了兒時的許多傷心和美好事而已。“好人”比他大一歲,是他的女朋友,他們都是之江大學的學生。當時朱生豪大學畢業不久,想起自己十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心里很痛苦;但當他想起自家前院后院那些樹,還有那些果實——他吃過柿子,吃過雖酸卻鮮美的柑子,這些都是他熟悉的,也許是他親手采摘的,品嘗過的——他的心里又是美好的。
他記憶中的這些細節是如此親切,如此美好,包括他看到的這里種的南瓜、大豆、青菜,還有玉蜀黍,何況他家的前院和后院還通著南湖,通著外面的繁華世界,那個世俗的繁華世界和他家安靜的院子是連在一起的。
當他的筆觸及院子里的草木時,他是帶著情感的。他寫了哪些樹?桂花樹、石榴樹、枇杷樹、柑樹、柿子樹。重點寫了結果子的那幾種樹,而且把味道分別寫了出來,尤其是那棵大柿子樹,每年產額紀錄曾在一千只以上。這棵大柿子樹成了他對他們家繁榮的一個記憶,那一樹的柿子代表了昔日的繁榮,那時他有爸爸媽媽,有爺爺奶奶,家里人很多。后來爸爸媽媽死了,那棵柿子樹也冷落了,他說自己已五六年不曾吃到自己園中的柿子了。以前,在這棵柿子樹結出一千只以上的柿子時,那個家多美好,多有豐收的感受啊,那是一個像在童話中一般可愛的家。如今爸爸媽媽不在了,他一到家有種什么感受?他用了一個詞——“頹喪”,喚不起一點興奮來。
作為一個孤兒,朱生豪身上有一種孤兒情結,他的內心非常敏感,對世界萬物有一種獨特的感受。中國許多作家,跟朱生豪有相似的出身和某些相似的氣質。郁達夫童年喪父,魯迅少年喪父。因為這樣的經歷會讓一個孩子變得非常敏感,對人生有獨到的體驗,所以他們的不幸反過來又成全了他們。世上的事常有兩面性,相反而相成。因為爸媽不在了,他必須學會獨立,自己去爭取未來,所以他變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一個靠自己來建立新生活的人。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奇妙,誰有幸誰不幸,還不一定呢。當他寫出這樣的文字的時候,他的不幸就轉化為文學史上的有幸,文學史上就有了一個朱生豪。
這樣一個少年從這個院子里走出去,從柿子樹下、桂花樹下走出來,他要走出南湖,走出嘉興,走到哪里去?走到西湖,走到杭州,走到錢塘江。之江大學在錢塘江畔六和塔附近,當年朱生豪念書的那些房子還在,那是中國很好的教會大學之一。之江大學重視英文,朱生豪的英文很好。之江大學教中文的教授像夏承燾先生這樣的,也讓朱生豪遇見了,這為他奠定了很好的古典文學根基。朱生豪出生于1912年,那是一個白話文時代。他是民國之子,是教會大學的學生。他童年時胡適等人就提倡白話文,他上學時讀的就是白話文教科書。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學修養,他能寫白話文,也能夠寫文言文;他的白話文漂亮,文言文也很漂亮;他能寫白話詩,也能寫舊體詩詞。他還會英文,這是那個時代中西交匯帶來的,他在一種中西兼容的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
的人中文水平普遍不夠,這在朱生豪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生在那樣一個時代,是他的幸運,可以說他趕上了好時光;但是他又特別不幸,生在那個時代,他經歷了日本侵略。
他生于1912年,年輕的時候遇到了抗日戰爭。有幸和不幸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你想把它們分開,但是撕不開。一面是不幸,轉過來另一面就是有幸;切掉一面,另一面就不存在了。人必須直面人生的順境和逆境,有幸和不幸,好和不好。朱生豪的命運是這樣,所有人其實都不會例外。
1933年,朱生豪大學畢業時,他沒想過將來會成為一位翻譯家,成為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人。他的夢想可能更多的是做一位詩人。他喜歡寫詩,剛才我們讀了他的《吹笛人》。一個偶然的機會,翻譯莎士比亞著作的使命落到了這個年輕人的頭上。1935年,他的校友詹文滸,介紹他進世界書局工作。在世界書局,一開始他主要是編詞典,編中英詞典、英漢詞典之類的。詹文滸后來建議他去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他也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就踏上了翻譯之路。

大先生傅國涌與小童子們游學萬里,尋覓歷史洪流中遺失的文化與大美。
從北京到南京,從西安到江南,傅國涌先生帶領學生一路走遍了長城、紅樓、未名湖、清華園、圓明園、頤和園、秦淮河、臺城、石頭城、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陜西歷史博物館、興慶宮公園、明城墻、太湖、錢塘江、朱生豪故居……
現場感受歷史、文化與景色之美,與中國歷史上那些熠熠生輝的人物對話,分享他們背后鮮為人知的經歷與故事,講述課本里沒講到的歷史與文化知識。

......

傅國涌,歷史學者,兒童母語教育踐行者。1967年生于浙江樂清,現居杭州。主要關注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轉型,特別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命運史、企業家的本土傳統、民國教育等。著有《葉公超傳》《金庸傳》《筆底波瀾》《百年尋夢》《追尋失去的傳統》《文人的底氣》《主角與配角:辛亥革命的臺前幕后》《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們》《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史想錄》《新學記:中國現代教育起源八講》《美的相遇》等,編有《過去的小學》《過去的中學》《尋找語文之美》《追尋律師的傳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