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 云南野生菌 生物科學科學出版社 正版書籍

原價:¥271.90優惠券:¥25券后價:¥246.9

......

基本信息

目錄Content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15

耳盤菌科Cordieritidaceae 15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15

麥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15

蟲草科Cordycipitaceae 16

線蟲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 16

錘舌菌目 Leotiales 18

錘舌菌科Leotiaceae 18

盤菌目 Pezizales 19

前言Preface

第一章 云南野生菌概況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mushrooms of Yunnan 1

第二章 野生菌形態特征CHAPTER TWO Morphology of mushrooms 7

第三章 云南野生菌物種CHAPTER THREE Mushroom species of Yunnan 13

第一節 子囊菌門Section one Ascomycota 14

平盤菌科Discinaceae 19

馬鞍菌科Helvellaceae 21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25

盤菌科Pezizaceae 27

火絲菌科Pyronemataceae 29

根盤菌科Rhizinaceae 33

肉杯菌科Sarcoscyphaceae 33

肉盤菌科Sarcosomataceae 39

疣杯菌科Tarzettaceae 40

塊菌科Tuberaceae 40

叢耳科Wynneaceae 42

星裂盤菌目 Phacidiales 43

星裂盤菌科Phacidiaceae 43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44

竹黃科Shiraiaceae 44

斑痣盤菌目 Rhytismatales 45

地錘菌科Cudoniaceae 45

炭角菌目 Xylariales 46

炭團菌科Hypoxylaceae 46

炭角菌科Xylariaceae 47

蘑菇目 Agaricales 49

蘑菇科Agaricaceae 49

鵝膏科Amanitaceae 64

雙環菇科Biannulariaceae 77

糞傘科Bolbitiaceae 77

美孢菌科Callistosporiaceae 78

絲膜菌科Cortinariaceae 78

靴耳科Crepidotaceae 82

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 83

軸腹菌科Hydnangiaceae 88

蠟傘科Hygrophoraceae 92

第二節 擔子菌門Section two Basidiomycota 48

層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 96

絲蓋傘科Inocybaceae 102

馬勃科Lycoperdaceae 105

離褶傘科Lyophyllaceae 107

大囊傘科Macrocystidiaceae 117

小皮傘科Marasmiaceae 117

小菇科Mycenaceae 119

類臍菇科Omphalotaceae 121

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 124

側耳科Pleurotaceae 135

光柄菇科Pluteaceae 137

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 140

假杯傘科Pseudoclitocybaceae 145

扇菇科Sarcomyxaceae 146

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 146

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 147

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154

假臍菇科Tubariaceae 162

科位置未定屬種Incertae sedis 163

淀粉伏革菌目Amylocorticiales 176

淀粉伏革菌科Amylocorticiaceae 176

木耳目Auriculariales 177

木耳科Auriculariaceae 177

科位置未定屬種Incertae sedis 179

牛肝菌目Boletales 180

牛肝菌科Boletaceae 180

微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 232

雙囊菌科Diplocystidiaceae 232

鉚釘菇科Gomphidiaceae 233

圓孔牛肝菌科Gyroporaceae 235

擬蠟傘科Hygrophoropsidaceae 236

樁菇科Paxillaceae 237

須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237

硬皮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239

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241

小塔氏菌科Tapinellaceae 245

雞油菌目Cantharellales 245

齒菌科Hydnaceae 245

地星目Geastrales 253

地星科Geastraceae 253

釘菇目Gomphales 254

棒瑚菌科Clavariadelphaceae 254

釘菇科Gomphaceae 256

木瑚菌科Lentariaceae 263

銹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 264

銹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 264

輻片包目Hysterangiales 265

鬼筆腹菌科Phallogastraceae 265

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 266

蓮葉衣科Lepidostromataceae 266

鬼筆目Phallales 266

鬼筆科Phallaceae 266

多孔菌目Polyporales 269

擬層孔菌科Fomitopsidaceae 269

靈芝科Ganodermataceae 270

樹花孔菌科Grifolaceae 274

孔菌科Laetiporaceae 274

皺孔菌科Meruliaceae 276

革耳科Panaceae 276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277

繡球菌科Sparassidaceae 282

紅菇目Russulales 283

地花孔菌科Albatrellaceae 283

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 286

瘤孢孔菌科Bondarzewiaceae 287

猴頭菌科Hericiaceae 288

紅菇科Russulaceae 289

糙孢革菌目Thelephorales 338

坂氏齒菌科Bankeraceae 338

糙孢革菌科Thelephoraceae 341

銀耳目Tremellales 343

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 343

銀耳科Tremellaceae 344

擬膠瑚菌目Tremellodendropsidales 347

擬膠瑚菌科Tremellodendropsidaceae 347

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 347

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 347

參考文獻REFERENCES 348

附錄APPENDIX352

真菌漢名索引INDEX OF CHINESE NAMES OF FUNGI 363

真菌拉丁名索引IINDEX OF LATIN NAMES OF FUNGI I 369

真菌拉丁名索引IIINDEX OF LATIN NAMES OF FUNGI II 374

第一章 云南野生菌概況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mushrooms of Yunnan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其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巨大,立體氣候顯著,土壤類型各異,熱帶、亞熱帶、亞高山溫帶及高山寒溫帶植被類型兼有。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兩支暖濕氣流的影響,全省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生態環境優越,是各種生態類型的野生菌生息繁衍的理想地區。該區孕育了眾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大型真菌,當地各族群眾稱之為“野生菌”(顧建新,2015;孫達鋒等,2021),以便與栽培的“人工菌”相區別。

  第一節 云南野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歷史簡介

  由于該區野生菌物種極其豐富,研究和認識這些野生菌,是對其開發利用、毒菌中毒防治、物種有效保護等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重要基礎。過去,不少真菌學家對該區及周邊地區的真菌都開展過多次考察、采集和研究。

  早在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歐洲的傳教士們(如A.P.J.M. Delavay、P.P.G. Farges、H.R.E.Handel-Mazzetti 等)就對中國西南的真菌進行過采集,標本被寄送到歐洲有關大學或科研院所,并經有關專家研究和發表。在這些標本中,有些現仍保存在歐洲,如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植物研究所標本室(WU),有些幾經輾轉從歐洲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如當時在我國云南、四川采集的一部分真菌標本,目前就保存在美國哈佛大學隱花植物標本室(FH)。用現代真菌學研究方法,對這些標本重新進行研究,對于正確認識我國西南地區真菌多樣性十分必要。20 世紀早期,我國的真菌學家開始對中國西南特別是云南的真菌進行研究。戴芳瀾、裘維蕃、周家熾等在三四十年代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對該區真菌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中國的真菌》(鄧叔群,1963)和《中國真菌總匯》(戴芳瀾,1979)是我國真菌分類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著,其中大量的記載就涉及云南的真菌。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我國一些真菌研究人員對該區進行了一定規模的真菌科學考察和專題調查,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如《云南食用菌》(張光亞,1984)、《云南食用菌與毒菌圖鑒》(鄭文康,1988)、《西南地區大型經濟真菌》(應建浙和臧穆,1994)、《橫斷山區真菌》(臧穆等,1996)、《中國常見食用菌圖鑒》(張光亞,1999)、Higher Fungi ofTropical China(Zhuang, 2001)、《云南野生商品蘑菇圖鑒》(王向華等,2004)、《滇中地區常見大型真菌》(張穎和歐曉昆,2013)、《中國大型真菌彩色圖譜》(袁明生和孫佩瓊,2013)、《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李玉等,2015)、《西南大型真菌Ⅰ》(桂明英等,2016)、《中國藥用真菌》(吳興亮等,2013)、《畫說云南野生菌》(孫達峰等,2021)、The Boletes of China:Tylopilus s.l.(Li & Yang, 2021)、《中國小菇科真菌圖志》(圖力古爾等,2021)和《中國西南地區常見食用菌和毒菌》(楊祝良等,2021)。在這些書中對云南的野生菌或大型真菌都有報道。近30 年來,在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研究項目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云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等項目的資助下,作者及其團隊成員對云南野生菌發生的主要縣市開展了廣泛的科學考察,采集真菌標本50 000 余份,制備用于提取DNA 的材料40 000 余份,分離菌株3000 株,拍攝真菌生境照片10 萬余張,為國內外同行研究云南的野生菌提供了標本、資料和圖片(如Wang & Yao, 2005; Binder & Hibbett, 2006; Zhuang &Yang, 2008; Li & Guo, 2009; Wu et al., 2016; Cui et al., 2018; Reschke et al., 2018; Han et al., 2020;Huang et al., 2020; Mu et al., 2021; Wang et al., 2021)。

  第二節 云南野生菌的種類組成

  經過數代人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人們對云南的野生菌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就現有研究成果看,云南的野生菌具有以下特點。

  物種資源十分豐富,在國內首屈一指:云南野生菌種類多,分布廣,產量大(張光亞,1984)。據統計,云南野生菌有124 科599 屬2753 種,占全國已知大型真菌總數的57.4%(楊祝良等,2017)。其中,云南野生食用菌有900 種,占世界食用菌物種數的36%,占中國食用菌物種數的90%(楊祝良等,2017;Wu et al., 2019;Li et al., 2021;孫達峰等,2021)。區域物種特色鮮明:由于云南地跨熱帶和亞熱帶,同時境內又有亞高山溫帶和高山寒溫帶氣候類型,野生食用菌的種類南北有異,這是我國其他省份所不能媲美的。在滇南低海拔的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重要的野生食用菌有暗褐脈柄牛肝菌、環柄韌傘、細鱗韌傘、真根蟻巢傘、白蟻谷堆蟻巢傘、灰肉紅菇、細柄絲膜菌等。人們熟知的野生食藥用菌,如松茸(松口蘑)、牛肝菌、枝瑚菌、乳菇、紅菇、羊肚菌等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北的林中,而喜山絲膜菌、黃褐鵝膏、假紅汁乳菇、橫斷山乳菇、冷杉乳菇、云杉乳菇、網蓋牛肝菌、環柄蠟傘、老君山線蟲草、中華肉球菌等僅見于亞高山地區,藥用菌冬蟲夏草菌僅生于亞高山- 高山草甸上。

  新的種類有待挖掘:在云南的野生真菌中,僅蘑菇目和牛肝菌目的真菌迄今已知上千種,但大多數種的經濟價值尚不明確,有待研究。另外,野生食用菌新物種近年來時有發現,如玫黃黃肉牛肝菌、彝食黃肉牛肝菌、白牛肝菌、薄囊體多汁乳菇、熱帶中華多汁乳菇、草雞、云南硬皮馬勃、雞腎須腹菌等都是近年來在云南發現的新的野生食用菌物種。

  人們說云南是“生物王國”。然而,這主要是根據動植物的研究成果而提出來的。云南到底有多少種真菌?有多少個特有種?這仍然是個謎。曾有研究估計一個地區的真菌物種數量至少是該地區維管植物的6 倍(Hawksworth, 1991)。云南已知維管植物17 427 種(高正文和孫航,2017),若按這個比例估算,云南至少應有104 562 種真菌。據統計,迄今云南已知的真菌總數為7200 余種。也就是說,云南已知真菌物種數僅占估計物種總數的6.89%,有大量的新物種等待研究人員去發現。近年來,人們在研究云南野生菌時發現的一批批新物種和新資源就是有力例證(如Cui et al., 2018; Han et al., 2020; Sun et al., 2020; Wang et al., 2020; He& Yang, 2021)。研究和認識云南真菌的多樣性任重而道遠。

  第三節 云南野生菌的來龍去脈

  該區地質變遷歷史復雜,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的碰撞、喜馬拉雅山脈急劇隆起、青藏高原迅速抬升、橫斷山脈快速形成及第四紀冰川的進退和動植物的劇烈演化,加之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帶來的豐沛降雨,都對該區真菌物種的發生和擴散、區系的形成和維持產生了深刻影響。云南是三個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交匯區。在南部,特別是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高等真菌區系與世界熱帶真菌區系有著廣泛的聯系(楊祝良和臧穆,2003; Yang,2005)。毛杯菌屬、歪盤菌屬、波皮革菌屬、小孔菌屬、蟻巢傘屬、綠褶托菇屬等都是典型的熱帶分布的屬。該區真菌具有明顯的熱帶性質,主要有泛熱帶成分、熱帶亞洲- 熱帶非洲成分和熱帶亞洲成分。在中部和北部,北溫帶成分明顯,如乳菇屬、紅菇屬、香蘑屬、乳牛肝菌屬、粉孢牛肝菌屬、疣柄牛肝菌屬、絲膜菌屬、鈸孔菌屬、地花孔菌屬等屬的許多物種都分布于此。其他一些北溫帶或歐亞廣布的物種,如梯棱羊肚菌、多色光柄菇、云杉乳菇、紅孢牛肝菌、松口蘑等交匯于滇中和滇西北地區。某些東亞- 北美間斷分布的物種,如小托柄鵝膏、美洲乳牛肝菌、哈里牛肝菌、大孢地花孔菌等都是云南高原常見的物種。

  云南還薈萃了大量本地或東亞的特有種,如美味蠟傘、翹鱗褶孔牛肝菌、虎皮乳牛肝菌、酒紅蠟蘑、云南蠟蘑、斑柄紅菇、黃絲蓋傘、細柄絲膜菌、纖細乳菇、栲裂皮紅菇、木耳、高地口蘑等。

  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科研人員研究了少數代表性大型真菌的起源演化,使人們對這些真菌的由來有了較為清晰的把握。例如,羊肚菌屬(Morchella)可能在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1.54 億~ 1.23 億年前)起源于北美洲西部,多數物種可能通過白令陸橋傳播至亞洲,并且歐亞物種之間通過擴散進行過交流;晚中新世時,氣候的變化特別是干旱導致了北美洲和歐洲兩地區部分物種滅絕,生境破碎化引起部分異域物種形成;物種分化與青藏高原抬升有密切聯系,東亞約90% 的物種是自中新世中期至今分化出來的(Du et al., 2012)。松塔牛肝菌屬(Strobilomyces)可能起源于非洲,起源時間不晚于始新世早期(5000 萬年前),之后借助“北方熱帶森林”擴散至東南亞,形成了非洲- 東南亞古熱帶間斷分布格局;漸新世期間,該屬物種從東南亞向北和向南分別擴散至東亞和澳大拉西亞;中新世期間,通過白令陸橋和中國東海陸橋遷移及中新世中期至今氣候變化驅動的隔離分化等,形成了東亞-北美和亞洲大陸- 日本的間斷分布格局(Han et al., 2018)。

  平菇物種復合群(Pleurotus ostreatus complex)的祖先可能在始新世晚期(3900 萬年前)起源于東亞- 喜馬拉雅山地區,其生長基質是松科、殼斗科等針葉林和闊葉林中腐木。此后,由于青藏高原快速抬升和晚始新世全球氣候變冷而分化為兩個主要分支,借助白令陸橋或經歐洲通過北大西洋陸橋傳播至北美洲。中新世晚期全球氣候進一步變冷變干和第四紀冰期生境破碎化,加速了該復合群內的遺傳分化。在約600 萬年前,在青藏高原和中亞這個巨大熔爐中,逐步進化出了適應干旱環境的亞支系,荒漠中傘形科植株的殘余成為“平菇后裔”的生長基質。特別是在中亞廣大地區,通過利用春季冰雪融化水分,“平菇后裔”在極短的時間內,以荒漠、半荒漠中的傘形科阿魏屬、刺芹屬等植物根莖殘骸為營養基質,完成生長發育,達到繁衍目的(Li et al., 2020)。

  由此可見,不同真菌類群的起源演化和遷移傳播方式可能大相徑庭,不可一概而論。云南野生菌的來龍去脈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揭示。

  第四節 云南野生菌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生態價值巨大:野生菌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按營養方式的不同,真菌大致可分為共生型、腐生型和寄生型,各類真菌各司其職。真菌與植物的菌根共生是植物界與真菌界重要的界間生物相互作用(Genre et al., 2020),菌根為宿主植物提供水分及氮、磷、鉀等礦質元素,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能力(Smith & Read, 2008)。在很大程度上,菌根真菌的多樣性決定了植物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產力(van der Heijden et al., 1998)。腐生型真菌分解森林中的植物殘余,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魏玉蓮,2021)。寄生型真菌對維護生態系統中某些成員的動態平衡起著微妙的作用。真菌在森林生態系統的建立、演替、平衡、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真菌多樣性的喪失會直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梁宇等,2002;嚴東輝和姚一建,2003;McGuire et al., 2010; Rambold et al., 2013)。食藥用價值高:很多野生菌的子實體或可食用,或可入藥,或食藥兼用。國際上被譽為菌中珍品的松茸(松口蘑)、塊菌、雞油菌、雞(蟻巢傘)、松乳菇等在云南皆產。除此之外,干巴菌、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土壤類型各異,植被繁豐。該區孕育了色彩斑斕的大型真菌,當地群眾稱之為“野生菌”。野生菌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本書選擇性地收錄了云南熱帶、亞熱帶、亞高山溫帶及高山寒溫帶分布的548種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大型子囊菌和擔子菌,每種均附有原生境彩圖、特征描述、生境分布及生態經濟價值信息。書末附參考文獻及漢名和拉丁名索引。

......

楊祝良,男,1963年生,云南曲靖人。德國理學博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員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真菌多樣性進化與資源利用研究。現任中科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樣性》)主編、《菌物學報》和《菌物研究》副主編、國際真菌命名法委員會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委員。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研究與交流項目、NSFC-云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等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創立了中國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論,創建了世界牛肝菌科和鵝膏科新系統,選育出羊肚菌高產核心種質20余個,累計示范種植2萬余畝,產值達3.5億元。曾獲省部級一二等科技獎5項,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戴芳瀾杰出成就獎、美洲菌物學會榮譽會員獎、云南“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等。

王向華,女,1972年生,河南禹州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99年8月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植物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2008年7月獲理學博士學位,2012~2014年于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后研究。從事大型真菌系統分類、區系地理、資源調查等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入選2004年度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共發表研究論著62篇(部),獲授權國家發明3件,獲云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1項。

吳剛,男,1987年生,江西高安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大型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主要針對大型真菌中的牛肝菌開展系統分類、分子系統發育和基因組學研究。發表論文32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4篇,參編專著3部,主持國家和省部級(含中國科學院)科研項目6項,獲省部級成果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曾獲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獎,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和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專項。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