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為中小學生打造的,是孩子讀不膩的歷史故事。65個傳奇人物,上下3000年歷史,讓青少年在趣味故事中讀懂歷史、學習傳統文化。
從帝王、武將、宰相、奇人、思想家5個角度,精選了《史記》中有代表性、現代價值的65個人物的傳奇人生,以使青少年通過閱讀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把握歷史,增長智慧,獲得成長。
沒有《史記》這座城,中華文化當然是滿地的片磚碎瓦。《史記》是華夏文化文字版的河床、河流以及浪花。青少年閱讀歷史,可以打通中小學歷史文化知識壁壘、汲取古賢智慧、感受古賢風骨、從而培養獨立思考、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也塑造孩子健全人格,提高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用青少年的視角,讓故事自動呈現。歷史場景的立體還原,歷史人物的生動刻畫,并輔之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畫面感強的場景描寫,像讀小說一樣輕松;戲劇感強的對話描寫,提升孩子閱讀興趣;情節緊湊的動作描寫,讓讀書就如看電影。讓孩子可以在輕松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典故。
《小史記》在細節編排方面更是用心,全書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對話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是在文章的邏輯方面以及故事情節設定方面專門針對孩子進行了設計,從而讓孩子在讀史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拓展思維,增強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通過邏輯重組、場景展示將散見的歷史事件重新組合到一個前后完足的情節中,將人物的一舉一動繪聲繪色地描摹出,將他們鑲嵌到歷史風俗當中去,將這一個一個的場景悄然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即“基于史,臻于文”的作品。這樣的寫法,不僅使故事更加生動,而且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讀者更能體會到人物活動所依賴的社會文化背景,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感同身受地同情和理解故事中的人物。
★配有350張場景化的插圖,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關。
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按圖索文,以圖照文,輕松閱讀。使得歷史典故讀起來不膩,在不喪失對歷史嚴謹性下充滿了趣味性。書籍內容以不失趣味的沉浸式閱讀,用簡單話講鮮活歷史。讓孩子在故事中讀懂歷史,在閱讀中提升寫作。
★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包含270個典故,160個成語故事。
閱讀本書,暗含其中的成語、典故會使青少年受到潛移默化的語言訓練與沉浸式的文化熏陶。例如通過讀小史記,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屈原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時也能感受到戰亂紛飛的戰國年代。而且其內容讀起來不像《史記》那么艱澀難懂,通俗適齡的語言,小朋友一讀起來就能理解一段歷史,了解一位偉人。就拿端午舉例,我們都知道端午是紀念偉大愛國辭賦家屈原的。但是如果孩子問到屈原是誰?為什么屈原會抱石淚投淚羅江呢?百姓為什么在紀念屈原等等?你是否可以順暢地答出來呢?而在《小史記》中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記載和講解。
★權威評論,提升認知,感悟智慧
閱讀完每個人物的生平事跡后,都有名家大家的經典評論,無死角、立體而又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獲得智慧的啟迪。
主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謝冕表示:《小史記》就是用孩子的語言,現代的視角,為青少年精心打造的。從而讓青少年可以學習歷史,增長智慧。
★《史記》的原文對小學生來說,艱澀難懂,這套《少年讀史:小史記》可以為他們初中進階到文言文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本信息
小史記:帝王雄風
齊桓公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 001
遠來的囚車 / 002
大膽改革 / 007
尊王攘夷 / 009
劫持事件 / 012
割地燕國 / 013
齊楚爭霸 / 018
葵丘會盟 / 023
悲慘結局 / 029
晉文公
流亡歸來的 / 035
流亡的苦難 / 039
樂而忘返 / 049
曲折歸國路 / 059
千磨萬礪終稱王 / 069
計功行賞 / 074
君子恩仇 / 079
城濮大戰 / 084
稱霸諸侯 / 092
秦穆公
不必稱霸 / 097
五大夫 / 099
秦晉的恩怨情仇 / 106
蜜月期 / 113
崤山之戰 / 116
發憤報仇 / 122
開國千里 / 128
死后詩諷 / 132
宋襄公
崇禮好古的霸主 / 137
鋒芒初試 / 141
宋楚盟主之爭 / 144
泓水之戰 / 149
楚莊王
一鳴驚人的霸主 / 155
一飛沖天 / 156
問鼎中原 / 161
北上圖霸 / 164
之戰 / 167
止戈為武 / 173
夫差與勾踐
恩仇冤家霸主 / 177
陣前“表演” / 178
結怨 / 182
敗于夫椒山 / 183
會稽山請和 / 187
臥薪嘗膽 / 194
等待時機 / 196
歷史的重演 / 201
勾踐稱霸 / 204
趙武靈王
大膽的改革者 / 209
即位危機 / 210
夢中人 / 212
胡服騎射 / 214
自稱“主父” / 222
潛入秦國 / 223
安陽君趙章 / 226
暗生矛盾 / 229
沙丘之亂 / 231
餓死宮中 / 234
秦始皇
千古第一帝 / 239
身世之謎 / 241
大權獨攬 / 244
逐客令 / 248
平定六國 / 250
一統天下 / 256
第一次東巡 / 260
第二次東巡 / 265
焚書 / 268
大興土木 / 270
方士的欺騙 / 275
死亡預言 / 278
第三次東巡 / 280
死后陰謀 / 284
秦始皇陵 / 285
項羽
西楚霸王 / 289
少年不凡 / 290
吳中起事 / 293
項梁之死 / 296
刺殺宋義 / 298
破釜沉舟 / 302
鴻門宴 / 308
自封霸王 / 319
遷殺義帝 / 321
彭城大戰 / 324
離間計 / 326
計逃滎陽 / 328
廣武對峙 / 329
后顧之憂 / 332
垓下之圍 / 335
斬將搴旗 / 339
烏江自刎 / 341
劉邦
逆襲的征程 / 345
大丈夫當如此 / 346
呂公嫁女 / 349
相面人 / 352
路斬白蛇 / 353
紫色云氣 / 356
沛縣起義 / 357
雍齒反叛 / 361
懷王約定 / 364
奉命西征 / 367
計破宛城 / 370
入主咸陽 / 373
秦朝亡了 / 375
還軍霸上 / 377
約法三章 / 379
鴻門計逃 / 381
關中王 / 383
漢中王 / 385
暗度陳倉 / 388
高舉義旗 / 390
彭城大潰敗 / 392
巧施離間計 / 394
紀信獻計 / 396
新戰線 / 398
入帳奪兵 / 400
汜水誘敵 / 402
冊封齊王 / 404
十大罪狀 / 405
垓下之圍 / 407
登基稱帝 / 409
榮歸故里 / 413
小史記:武將鋒芒
小史記:宰相氣派
小史記:傳奇人物
小史記:諸子百家

一輛黑漆馬車駛過,頓時塵土飛揚。馬車的聲響,驚起了蘆葦蕩中幾只野鴨,“嘎——嘎——”,它們飛鳴著,刺向灰色的天空。這時只聽端坐在車中的端木賜說道:“已經到了洛水,洛邑應該沒多遠了吧?”
“是啊!以這個速度,下午當能到!”孔子面容和藹地說道。
“夫子,您說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這時,駕車的那個皮膚黝黑的漢子扭過頭來問道。
還沒等孔夫子回答,車廂猛地顛簸了一下。
“仲由,你能慢點兒嗎?”端木賜抱怨道。
“我也是頭一回拜見他,所知并不多。但聽人說他做過周王的藏書官,博覽群籍,是個無與倫比的大學問家。天下的人都在追名逐利,力求顯耀自身,他卻不求聞達,甘于清靜淡泊的生活。他常說,彎曲了才有伸展的可能,低洼了才有充盈的可能,破敗了才有更新的可能,因此一個人少取些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讓人迷惑。若能知道這種道理,并把它推廣到人們的生活中,就會知道不自我表揚,反而能表現自己;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取得成功;不傲慢自矜,反而能長久。”孔子說道。
“這老子可真是個怪人!”端木賜說。
孔子拂動著胡須,笑了笑。
“駕——駕——”,仲由用力地抽了一下馬鞭。
四匹馬立刻飛一樣地跑起來。孔子和端木賜慌忙抓住車欄。
“仲由,慢點兒,慢點兒……”端木賜又叫道。
到了洛邑,孔子一行便四處打聽老子的居所,在一個城門官的指引下,在城郊的西北角上找到了老子的家。
問禮
夕陽照在孔子一行人的身上,拉出長長的影子,投在木籬笆上。籬笆內青色的蔥,欣欣向榮。三座茅屋,顯得樸拙干凈,正中一座是坐北朝南的五間正房,靠近蔥地的茅屋飄出炊煙來,小米粥的香氣讓三人都生起了食欲。對面的一座廂房的窗下,一張席子上坐著個黑衣白發的老者,一動不動,好像在打盹兒。眾人繞到籬笆門前,正要叫門,忽聽得“哞哞”兩聲,只見拴在石槽邊上的一頭青牛叫了起來。
那老者睜開眼,見有客來,便站起身,要去開門。他剛走出幾步,只見廚房里出來個青年人。
“夫子,讓我去開門!”說著便大步走來,開了柴門。
“請問這里是老聃先生家嗎?弟子孔丘,魯國人,特來登門求教!”
“院內站立的正是老夫子!”
說著,眾人便進來了。近看時,那老者須眉皓然,一頭銀發,身著黑褐色上衣,麻布裙,雖有些不修邊幅,但渾樸中也自有一種灑脫。他安詳沉靜、和藹可親的樣子,像暖陽下消融的冰柱。孔子見了,納頭便拜,老子忙上前扶起。孔子轉身示意仲由,仲由便獻上一只肥雁。
“庚桑楚,到這屋中取幾張新席來。”老子吩咐了,便引眾人向正屋走去。剛才那個年輕人把肥雁放到廚房,又趕忙去對面的廂房拿了三張蘆席,來到正屋。
眾人坐定,孔子便微笑著對老子說:“丘在魯國,早聞老夫子大名,總算得償所愿了!”
老子只是點點頭。
“周王室衰弱,以致諸侯并起,權力下移,政不在天子,我孔丘之所以棲棲遑遑,誨人不倦,其目的便是復興周代的文化,使文王、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能存續下來。久聞老夫子博聞強記,深知道術,特來請教!”孔子眼睛里透著熱忱。
“我沒什么可對你說的,不過你說的周文王、周公,他們恐怕骨頭都腐朽了,只是留下些言語罷了。”老子笑著說道。
“可他們還留下了禮儀和音樂,周王能廣有四海,萬邦歸一,不正是憑借著禮樂文化才得以維持的嗎?如今王室衰弱,禮崩樂壞,諸侯們便爭先恐后地掙脫禮樂的約束,此時難道不該恢復禮法,使天下重歸秩序嗎?”孔子反問道。
“禍亂的根源不在于人們不知‘禮’,而在于不知‘道’。懂得‘道’的人不是把美德當成有利可圖的名聲去追求,而是在不斷地修養中陶冶自己,把它化為自己的人格;人們失去了‘道’,才去追求作為聲譽的‘德’;失去了‘德’,才會退而求其次,去追求所謂的‘仁’;失去了‘仁’,又降而追求‘義’;失去了‘義’,這才又追求起你所說的‘禮’。由此看來,追求‘禮’的規范,不正是人們信仰缺失,天下動蕩的開始嗎?”老子慢條斯理地說著。
孔子遲疑了一會兒,又問:“那您認為該怎樣做呢?”
“一個人當立身敦厚,拒斥浮華,遵道而行,這樣才能合于天地的規律。你若能得到機會,便縱橫四海;不得機會,便如飛蓬,隨風飄止罷了。”老子答道。
孔子點了點頭。
老子又平和地說:“我聽說,真正成功的商人只會深藏自己的富貴,外表看著就像是一貧如洗似的;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看起來也如同愚人一般。你看那江海,千百條河流都流向它,就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下風。因此你若想處在人之上,必要有處在人下之量;想要為人之先,必要有處人后之度。做到了不與人爭,才沒人能和你爭。去除自己過多的欲望和驕傲的辭色,人們才樂于推重你,你在上、在前,人們才不會嫌惡你啊!我能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罷了!”
老子說完,便閉上了眼睛,不再說話。
見此情形,孔子恭敬地拜謝,便退了出來。庚桑楚送出了門,也并無言語留客。
剛走到門外,仲由便忍不住道:“這老子真有意思!說話間便睡著了!那個庚桑楚像毛孩子一樣,一點兒禮貌都沒有!”
孔子一臉嚴肅地搖了搖頭。端木賜便問道:“您覺得老子是個怎樣的人呢?”
孔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游;獸,我知道它善跑。會飛的,我可以用捕鳥網;會游的,我可以用漁網;善跑的,我可以用捕獸網。至于龍,我不知它何時會乘著風云飛上蒼天去。我們見到了老子,他大概就是龍一樣的人物,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啊!”
出關
老子修習道體,體悟到天地萬物都是遵循道法而行的。他告誡人們,人只有向天地、向自然學習,體悟那無所不在的道,并在治理天下時,不妄為,走正道,才能免于錯誤,給人們帶來福祉。老子在東周的都城洛陽住了很久,他看到周王室日益衰微,便要離去隱居。
他一個人帶上不多的干糧,騎上那頭老青牛,便離開了家。也不知走了多久,路上又發生了什么,待他到了函谷關,守關的長官尹喜在城樓,忽見東方一團紫色的云氣,氤氳蒸騰而來,便自言自語道:“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
于是,他馬上命人打掃道路,親自到城下迎接。這時,只見老子坐在青牛背上,白色的胡須和銀發在牛身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那老牛一步步走來,一只大葫蘆懸在牛脖子上,跟著牛的步幅上下擺動。老子閉著眼,享受著正午的暖陽。
尹喜站在路中,正要開口拜見,那青牛見了生人,“哞——哞——”叫了兩聲。老子睜開眼,見有人正笑臉迎來,便把手放在牛脖子上撫摸了一下,那牛便停住了。
“在下乃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知道老夫子將要歸隱,不敢阻攔!但夫子能否留下些文字,以供世人學習?”尹喜拱手道。
老子慈祥地微笑著,點了點頭,用手拍了一下牛脖子,那牛便又走了起來,跟著尹喜走到了他的官署。
尹喜獻上肉羹和豆飯,老子用過,打了一個盹兒。尹喜便擺上筆、墨、竹簡等,老子就開始了寫書,一彎新月升起時,已寫了兩千多字,命名為“道經”。尹喜看了,大加稱賞。
于是,又苦留老子住了一晚。
這天夜里,冷月當空,老子睡不著,便走到庭院,坐在一棵老槐樹突起的樹根上,觀賞這月色。
他望向那彎缺月,若有感慨地說:“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來補充不足;社會的習慣卻不同啊,而是剝削那些不足的人,來供奉有余的!”
這時那青牛突然叫了起來,老子便起身去找了些干草,又從布袋里取出些粗鹽,用水攪拌了來喂牛兒。
那青牛瞪著大眼,慢悠悠地吃起草來,一副滿足的神情。老子坐在石槽上,說道:“牛兒啊,牛兒,如果人人都能像你一樣,知足常樂,寵辱不驚,這世間恐怕就沒那么多紛爭了!”
老子從牛棚回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還是難以入眠,便起了身,往官署走去。他取來一莖燈草,浸在油里。一盞燈亮起,他便展開字跡密密麻麻的竹簡,在一片新的竹片的中間,寫了“德經”兩個字,
又另起一片寫了起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太陽升起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真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尹喜起床便去敲老子的門,路過牛棚,發現青牛已不在了,心生疑惑。他便不去老子的臥室,而是直接奔向官署。只見官署的門緊閉著,一個白色的布囊吊在門鈸上,在風中晃動著。
尹喜馬上取下來看,只見布囊上寫著“道德經”三個墨字,里面是沉甸甸的一捆簡書。
評價:
當代文學評論家郭預衡說:“司馬遷說老子是‘隱君子’,從《老子》(即《道德經》)一書的思想傾向看,不像是隱君子所著的。魯迅說過,真正的隱士是沒有著作的。既然著書,就不是真隱。……《老子》書中這些思想內容只能說反映了以‘老子’為標榜的一派學者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態度。他們像是消極,而實際上十分關心政治,其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而治’。”
(《中國散文史》)

《小史記:帝王雄風》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胡服騎射”“一鳴驚人”“平定六國”“斬蛇起義”“破釜沉舟”等等,帝王們的豐功偉績造就了歷史的推進。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是歷史的主流。然而偉大的人生,也是由平凡的碎屑組成的。跟隨帝王們的步伐,去感受他們非凡業績背后的那些平凡堅持……
②《小史記:武將鋒芒》
“鞭尸解恨”“圍魏救趙”“減灶法”“火牛陣”“反間計”“負荊請罪”“胯下之辱”“李廣難封”等等,武將們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人生,是歷史中嘹亮的歌。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譜寫著生命的贊歌,歷史的挽歌,命運的悲歌……
③《小史記:宰相氣派》
“不辱君命”“配六國相印”“縱橫捭闔,合縱連橫”“禮賢下士”“狡兔三窟”“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敗蕭何”等等,宰相們智謀超群、豁達大度,他們憑著不懈的努力與奇謀妙策預判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④《小史記:傳奇人物》
“不食周粟”“士為知己者死”“易水悲歌”“圖窮匕首見”“優孟衣冠”“一諾千金”“當壚賣酒”等等,傳奇人物們敢于超塵脫俗,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以他們的絕世之音,為后人樹立了典范……
⑤《小史記:諸子百家》
“道法自然”“仁愛天下”“莊周夢蝶”“兼愛非攻”“白馬非馬”“變法改革”等等,百家爭鳴、諸子鋒起,中國的思想家們經過了二百多年的爭論,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精神人格、信仰價值立下了恒定的坐標。他們的生平經歷、傳奇故事也將繼續影響著后人去思考人生、探索世界……

謝冕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北京作家協會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專著《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成果獎。
謝璽璋
曾任同心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有《喧囂與寂寞》《中國婦女向后轉》《雅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張恨水卷》《梁啟超傳》等作品問世。
何浩浩
哲學碩士,曾擔任國學講師,擅長歷史故事的寫作。
李季
文藝學博士,酷愛歷史與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