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當當網】新編宋瓷筆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正版書籍

原價:¥114.24優惠券:¥12券后價:¥102.24

......

基本信息

序     揚之水

古與名物

宋金過渡時期的瓷器 2

呂氏家族墓地出土的耀州窯瓷器 31

“尚食局”款定瓷再議 44

定窯刻花小識 55

淄博窯的絞胎、三彩與黑釉凸線 63

考古學視閾中的宋遼金瓷器 72

糾謬獻疑叢札 87

“金代紅綠彩寒山拾得像”小識 99

新編宋瓷筆記

癲狂社鼓枕上觀 114

青白瓷香篆盤小記 123

宋元時期的瓷香爐 136

傳世宋瓷別記 181

“皇帝萬歲”銘瓷器與華化佛教 214

宋代官窯的經濟話題 227

史實與人事

龍泉貢瓷尋蹤 240

龍泉歸來話哥窯 251

五大名窯·傳統瓷學·陶瓷史著 261

老調重彈:關于鈞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277

“官鈞”研究的前前后后 289

陳萬里與鈞窯研究 310

懷馮先銘先生 318

玩家劉新園 326

鑒賞與考察

芙蓉出水 錯彩鏤金:宋瓷與明清瓷審美說略 336

書房中的宋瓷 369

宋瓷上的乾隆題詩 385

黑盞·天目·茶文化 395

“窯變”與鈞瓷之美 421

三只眼睛看古瓷:答《三聯生活周刊》賈冬婷 431

鈞瓷·粉彩:答《三聯生活周刊》丘濂 448

小藝術與大課題:答《讀創∕深圳商報》夏和順 459

豫中古窯尋蹤:古窯遺痕之一 469

訪青瓷故鄉:古窯遺痕之二 516

后記

在美的特有尺度下,宋瓷的清雋典雅和明清瓷的華麗繁縟是兩種不同的美感,它們有著境界高低的不同。已故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恰好談到這兩種美感。

宗白華先生認為:“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語出鐘嶸《詩品·中》“顏延之”條),這可說是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等各個方面。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顏延之詩、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這是一種美,“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漢代的銅器、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這又是一種美,“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劃分了兩個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

這里指出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一大特點。簡言之,這個特點就是重視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而排斥和否定虛華矯飾。先秦諸子如孔丘、老莊等,對美的見解雖各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依我理解,所謂“初發芙蓉”的美,與糅合儒道諸家,強調委婉含蓄、溫潤和柔的“中和之美”不無關系。舉個例子:李白認為詩貴在清真,正如他在一首詩里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個意思也可理解為,去雕飾并不是不要美,而正是為了美不被褻玩,鐘嶸《詩品》序中說是“不傷真美”。“天然”之美,再要雕飾,那就多余了,過頭了。這個主張其實是與儒家“溫柔敦厚”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發乎情,止乎禮義”,“樂而不,哀而不傷”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儒家要求“美”合乎禮制規范,故重“中和”,即主張不偏不倚,反對“過”或“不及”。在我國古代漢民族美學思想體系中,“中和之美”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還拿李白的那句詩來說,荷花的清真、自然,既是一種美的品格,也可視為一種人格修養的象征(圖 5)。“中和之美”不僅具有審美的價值,而且還具有倫理道德的價值;它不僅體現在美的形式和內容上,還滲透于人的心理,形成一種獨特的趣味和審美理想。中晚唐以來,“中和之美”在各種美學思潮中即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北宋中期后,經美學風尚的大變革,更被廣為接受并深刻影響到文學藝術的發展,如文人畫的興起、“淡而不傷,和而不”之樂風的盛行等。即使在,它與許多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仍保有一種深層的同構關系。在世風奢靡的年代,宋瓷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更能彰顯一種文化價值、精神境界和美學追求。這也就不難理解,在精英文化語境中,為什么“初發芙蓉”的宋瓷比之于“錯彩鏤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

全書圍繞宋瓷談鑒賞、論學術、記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時代瓷器圖片,包羅了公私收藏的精華。通過雅潔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為中國國寶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國民間豐富的創造力和蘊含在器物中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內涵。

相較《宋瓷筆記》,本書新增《宋金過渡期瓷器》《書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盤小記》《宋元時期的瓷香爐》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圖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對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尋,這些追尋將使人們認識瓷器藝術的視野更為開闊和完整。

......

劉濤,河北易縣人,1955年生。退休前任職于深圳市文物部門,曾先后從事文物商業經營、文物進出境鑒定和文物行政管理工作,兼及中國古陶瓷研究,學術旨趣集中在宋遼金陶瓷考古,著有《宋遼金紀年瓷器》《宋瓷筆記》等。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